关刺法针刺肩胛提肌治疗颈肩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关刺法针刺肩胛提肌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治疗组采用关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每周进行6次,3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和NPQ评分均有降低(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关刺法针刺肩胛提肌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确切显著。
  关键词:关刺法;针刺;肩胛提肌;颈肩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2-0065-03
  
  颈肩综合征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一般认为,由长期慢性劳损或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如:颈椎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导致无菌性炎症,引起肌肉痉挛和颈肩背部的肌群失去平衡,这时颈肩部发生疼痛,导致活动障碍,甚者出现上肢麻木[1]。从2017年10月—2019年3月,笔者采用关刺法针刺肩胛提肌治疗颈肩综合征,与常规针刺相比,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6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5岁,平均(49.72±8.65)歲;病程最短3 a,最长7.5 a,平均(5.42±2.61)a。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9岁,平均(49.66±8.71)岁;病程最短2.5 a,最长8 a,平均(5.39±5.63)a。观察期间2组均无退出或脱落病例,均无不良反应。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1] (1)本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颈项肩臂部僵硬疼痛。呈放射性、间歇性发作,夜间尤甚,压痛点多位于风池、脊突、脊旁、肩胛内上角等处;(3)病程超过3个月时,多形成肩关节黏连,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4)椎间孔压缩试验或臂丛神经根牵拉试验均阳性;(5)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失稳、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等;(6)注意与肩周炎、锁骨上肿物、胸廓出口综合症、进行性肌萎缩等疾患相鉴别。
  1.3 主要症状 颈部多呈酸胀性疲乏因倦,并具有重压感觉。肩胛上区不适,多于劳累、受凉时加重,局部僵紧;病灶体征:颈部胸锁乳突肌后侧的深层可触及结节,压痛明显;肩胛提肌起始附着点、循行及终未附着点,多可触及结节或条索改变;冈上肌、冈下肌呈结节状,活动度降低,压痛明显,甚至疼痛向上肢放射;根据经筋定位检查,肱二头肌腱长短头、肱骨大小结节、肱骨粗隆、喙突尖、喙肱肌、肱肌等常有压痛。
  伴随的症状:常见颈部肌肉紧张,活动时疼痛加重;从颈肩至手指出现麻木等异常感觉;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肢的轻度震颤。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取穴:阿是穴、C1-C4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髎。
  操作:患者俯卧,常规消毒后,采用关刺法,即用1.5寸毫针直刺0.5-1.0寸,避免出血,针至尽筋处结节病灶,然后左右横行推拉针体,行针刺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扩散和传导,得气后留针。疗程:每日1次,留针30 min,每周休息1天,3周后评定疗效。
  1.4.2 对照组[2] 取穴:阿是穴、颈椎夹脊穴、颈百劳、大椎、天柱、后溪。操作:患者俯卧,常规消毒后,采用常规针刺方法,直刺0.5-1.0寸,行针刺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并伴随不同程度的扩散和传导,得气后留针。疗程:同治疗组。
  1.5 观察指标
  1.5.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3] 在纸上画一条10cm直线,每个厘米处有0、1、2……10等数字,表示0至10分。不同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表示无疼痛,1-3表示轻度疼痛,4-6表示中度疼痛,7-9表示重度疼痛,10表示极度疼痛。首先向患者解释VAS评分准则,然后让患者根据疼痛程度在相应的位置上标记,记录分数,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
  1.5.2 NPQ颈痛量表[4] 使用国际公认的NPQ颈痛量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NPQ评分的变化。
  1.5.3 疗效标准 总体疗效评定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进行疗效评估:(1)治愈:颈肩部自觉症状消失,活动正常,能够参加正常的劳动和工作;(2)好转:颈肩部自觉症状减轻,疼痛减轻,功能改善;(3)未愈:症状无改善。
  1.5.4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对6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NPQ评分等情况进行统计,治疗后,统计2组患者的总体疗效、VAS评分、NPQ评分,并与治疗前比较。
  2 治疗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
  2.3 2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见表3。
   3 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空调、电脑的普及,导致颈肩综合征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相关研究表明[6-7]:颈椎间盘退变在30岁左右的人群中就存在,而在60岁左右的人群中,比例高达90%,虽然该病不危及生命,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继发椎体失稳,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的炎性渗出所产生的无菌性炎症。治疗主要以缓解局部症状为主,具体方法有西药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均缺乏针对性,疗效短暂,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寻找其它治疗方法已成为许多医学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根据长期临床实践和大量医学文献报道,证实了针灸治疗颈肩综合征是有效的。   颈肩综合征涉及诸多肌肉及附属组织,斜方肌、头夹肌及冈上肌受关注较多,而肩胛提肌常常被忽略。肩胛提肌是位于颈后外侧的一带状长肌,起于C1-C4横突后结节,肌纤维斜行止于肩胛骨内上角。上半部分位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部,下半部位于斜方肌的深部,受C3-5神经支配。肩胛提肌起止点是应力集中处,颈部过度屈曲时,肩胛提肌起点的肌纤维常因突然扭转颈部或突然过度上提肩胛骨而撕裂,造成淤血、肿胀和局部痉挛,导致颈肩关节疼痛,受损的组织因恢复、机化、黏连而形成瘢痕。肩胛提肌劳损的主要原因与低头并保持一侧侧弯有关,如長期低头工作、使用计算机、打麻将、高枕睡眠等,长时间的肌纤维受牵拉并发展形成慢性劳损,局部受凉常是诱因。肌肉水肿、炎性物质渗出,刺激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长期不愈,肌腱增厚,而形成结疤结节[8]。
  古代文献并诶有“颈肩综合征”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痹证”、“筋病”等范畴。《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从经络的循行分布来看,颈肩部循行的经络主要为手三阳经、督脉及足太阳经[9]。从疼痛部位与经络的关系来看,主要涉及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足太阳经。颈肩综合征的发生与经筋的循行密切相关。颈肩的经筋[10],皆由从上肢指爪循行而来的经筋组成。手三阳经筋过肩颈,止于头面。其中手少阳“上绕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分布部位的牵拉、卡压可导致上肢神经功能减退和酸胀麻木痛等异常感觉,劳累后加重。手阳明“绕肩胛,挟骨,直者从肩髃上颈……上左角,络头,下右颊”,其所分布部位(如斜角肌)受累时,可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不利甚至上肢放射痛等。手太阳“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涉及部位受伤可导致颈项部酸胀疼痛,手指麻木、发凉感[11]。
  关刺法出自《灵枢·官针》,为“五刺”之一。《灵枢·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类经·三刺浅深五刺五脏》解释为“关,关节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也。”《刺法灸法学》教材参考《类经》,认为“这种刺法多在关节附近的肌键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12],指在关节附近的肌腱附着处直刺,且避免出血的一种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直刺”是进针的角度;“左右”是行针的操作方法,即左右横推提拉针体多方向针刺的意思;“尽筋”为肌肉末端。肌腱末端和附着点是最容易发生结节的特殊部位,而“尽筋”又多位于关节附近,因此,“关刺”是专门治疗关节周围“筋痹”的一种针刺操作方法。直刺是由表及里,至“尽筋”处结节病灶,再左右横推提拉针体,在病灶处进行肌腱与筋膜、韧带等组织黏连的剥离,达到松解黏连,理顺筋肉的效果。
  肩胛提肌的起点位于C1-C4处,是颈肩综合征患者检查的重点之一,常出现结节,“不通则痛”,故选择C1-C4夹脊穴。肩井属足少阳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与肩中俞、肩外俞同位于肩部。肩胛提肌肌腹的体表投影上,且“肩中俞……寒热劳嗽,肩胛痛疼(见于《循经考穴编》)”、“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见于《针灸甲乙经》)”、“肩外俞……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见于《针灸大成》)”。天髎位于肩胛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处。以上诸穴,均在肩胛提肌的体表投影上,配合关刺的针刺手法,达到理顺筋肉、松解黏连、疏通经络之功。
  在临床上,笔者常将传统的针灸取穴、针刺手法与现代解剖相结合,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以经络为中心,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对于颈肩综合征患者,具体针对肩胛提肌这一肌肉,在肌肉起止点及肌腹上取穴,配合关刺的操作手法,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综上,关刺法针刺肩胛提肌够优化常规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获得更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章诗银,曹其鉴,黄孝宽,等.颈肩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断治疗[J].中国骨伤,1996,9(4):47-48.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01.
  [3]严广斌.视觉模拟评分法[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2):273.
  [4]Leak AM,CooperJ,DyerS,et al.The 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aire,devised to measure neck pain and disability[J].BrJ Rheumatology,1994,33(5):469-47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9.
  [6]Heine J,Uber die arthritis defortnans[J].Virchows Arch Pathol Anat.1926,260:521-663.
  [7]Hong C Z.Lidocaine injection versus dry needling to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The importance of the local twitch response[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1994,73:256-263.
  [8]刘志丹,俞琳娜.结筋点短刺电针配合走罐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6):414-416.
  [9]周庆华.“三位一体”综合治疗颈肩综合征7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9):55.
  [10]董宝强,赵宗仙,宋杰,等.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757-2760.
  [11]王潆彬,董宝强.基于手三阳经筋探讨颈肩综合征的诊疗思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3):399-401.
  [12]杨兆民.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5.
  (收稿日期:2019-10-2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培土生金不同治法在临床治疗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以了解培土生金法对临床治疗COPD的指导意义。方法 以培土生金法治疗COPD的中医理论内涵出发,并结合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对甘温、甘凉、甘平培土生金法治疗COPD的现况作出总结。结果 在临床治疗COPD患者时要根据其具体证型合理选择相应的治法。结论 在临床治疗COPD患者中,对于脾肺虚寒之症,宜采用甘温之法以健脾
期刊
摘要:不寐,即失眠,是困扰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失眠的问题。沈家骥主任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强调此病多虚实夹杂。总结出其治疗当以补虚为主,泻实为辅,兼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关键词:不寐;补虚泻实;沈家骥;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1-0004-04[FL(K8mm]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
期刊
摘要:总结周蜻教授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经验。近年来,子宫内膜菲薄逐渐成为影响女性月经量及胚胎种植的常见原因,周蜻教授对本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于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按月经周期选方,运用专药,针药结合”等4个方面治疗本病,临床病例证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薄型子宫内膜;经验撷要;周蜻  中图分类号:R71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11-0007-03[FL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自拟蠲痹补肾方对类风湿关节滑膜炎症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灭菌用水灌胃)、自拟蠲痹补肾方高浓度组、自拟蠲痹补肾方低浓度组,雷公藤多苷片组。通过研究高低二个不同剂量的自拟蠲痹补肾方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空白对照血清相比,自拟蠲痹补肾方含药血清均能显著抑制滑膜成纤
期刊
摘要:目的 从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并利用GPS将其诱导分化为DCs,研究GPS对DCs分化成熟、表型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及细胞贴壁法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对不同分组(细胞因子组、甘草多糖组、联合组)的单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观察各组DCs形态变化;Western Blot对比各组DCs标志物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各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均可诱导为DCs,符合
期刊
摘要:随着中风后有关脑功能康复方面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脑功能重塑是中风后康复的基础。然而针刺能为脑功能重塑提供适宜的环境,有效的促进中风后脑功能的重塑。笔者就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病与脑重塑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关键词:针刺;中风病;脑功能重塑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2-0094-03     中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
期刊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止痛化症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性。方法筛选文献和质量评价,指定2位文献观察员进行,使用RevMan 53软件将资料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了11项随机对照试验(775例患者)。结果Meta分析显示:与单纯应用米非司酮组相比,止痛化症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组的痛经治愈率更高;此外,能显著减小子宫体积;降低血清CA125水平。结论止痛化症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及手法治疗慢性跟腱病治疗慢性跟腱病并运用超微血管显像技术(SMI)进行前后对比的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7月中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的慢性跟腱腱病的患者32例。应用日本东芝 Aploi50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2例慢性跟腱腱病患者进行检测中医外治治疗前后,肌腱内能量多普勤PDI及 SMI 血流信号改变,分析数据。结果32例患者中,治疗前SMI探测到血
期刊
摘要:目的觀察中医透托法联合微创旋切术治疗成脓期肉芽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经病理确诊的成脓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6例患者采用微创旋切法清除脓肿及病变组织,再予方药托里透脓散加味煎服托毒透脓。对照组采用脓肿切开引流,同时口服甲强龙,起始剂量 20 mg/d,症状缓解可逐渐减量,通常每 1~2 周依次减量至 16、12、8、4 mg/d,直至症状完全缓解或稳
期刊
摘要:目的 优选柴黄清胰活血颗粒一步制粒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选择浸膏相对密度、浸膏与辅料的比例、雾化压力、蠕动泵电压为考察因素,以颗粒成型性、溶化性、流动性、吸湿性为指标综合评价。结果 柴黄清胰活血颗粒最佳一步制粒工艺为:浸膏相对密度1.15、浸膏与辅料的比例1:1、雾化压力0.4MPa、蠕动泵电压105V。结论 一步制粒工艺客观可行,稳定合理,可为工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