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贵州开阳县大十桑葚为原料,研究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对桑葚果酒中功能性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最高(白藜芦醇0.19 mg/100 mL、多酚(2020.89 mg/L、黄酮310.56 mg/L、总花色苷(97.25 mg/L);利用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检测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桑葚酒的香气成分,分别有133种,142种,146种。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种类最多,含烷烃类9种;1.43%)、
【基金项目】
:
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黔科合支撑[2019]231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贵州开阳县大十桑葚为原料,研究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对桑葚果酒中功能性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最高(白藜芦醇0.19 mg/100 mL、多酚(2020.89 mg/L、黄酮310.56 mg/L、总花色苷(97.25 mg/L);利用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检测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桑葚酒的香气成分,分别有133种,142种,146种。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种类最多,含烷烃类9种;1.43%)、
其他文献
通过模拟消化模型分析茶多酚在胃肠消化过程中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肠道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胃部相比,茶多酚在肠部降解能力更为显著;经过模拟胃消化,茶多酚含量降低了12.00%,GCG显著降低了32.50%,EGC增加了13.80%;模拟肠消化后,茶多酚含量大幅度地降低了35.90%~46.10%,EGCG显著降低了98.40%~98.70%,GC则显著增加了97.00%~114.00%;模拟胃肠消化后,茶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均大幅度降低(p<0.0
以胡椒梗为原料,在200℃氮气条件下热解,制备胡椒梗生物炭PB-200。在不同pH、吸附时间、温度和初始浓度的条件下对亚甲基蓝(MB)进行批量吸附实验;用扫描电镜(SEM),利用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粒度分析仪、Zeta电位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元素分析仪等对其进行表征,探究其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B-200在pH=3~11间均有较好的吸附性能(72.34~144.91 mg/g)且吸附量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发现,
本文分析鸭梨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以及果肉水孔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鸭梨果实经1.0μL/L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及自发气调包装(MAP)后入0℃库冷藏180 d,之后常温货架贮藏7 d。测定果实品质,MAP包装内气体(O2、CO2、乙烯)含量;分析果肉褐变发生率以及果肉绿原酸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5个质膜水孔蛋白基因(PbPIPs)、2个液泡膜水孔蛋白基因(PbTIPs)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MCP显著抑制乙烯的生成,1-MCP与MAP
将熟化火麻仁乳作为原料,以乳酸菌复配比例、菌种添加量、发酵温度与发酵时间为自变量,活菌数、酸度、感官评价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确定火麻仁发酵乳最佳生产工艺配方。实验表明:当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嗜酸链球菌复配比例为2:2:1:1.78、接种量为6.21%、发酵温度为39.42℃、发酵时间为7.12 h条件下时,模糊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927分,其活菌数、酸度及感官评分分别为1.9×108CFU/mL、78 oT和8.74分。发酵后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不同轮次基酒的数据化区分和评价,本研究以同一窖池7个轮次的酱香型基酒为对象,使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风味物质进行定量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轮次基酒中总酸含量随轮次数增加而减小,第1轮次酒总酸含量最高,达2.94 g/L,随后一直降低,第6、7轮次酒达到最小值1.51 g/L,总酯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3.57 g/L开始上升,第3轮次总酯含量达到最高值5.14 g/L,随后降低至3.10 g/L;第1、2轮次酒乙酸、乙酸乙酯和正丙醇含量极高,分别占据14.77%~1
为筛选较合适的杀菌方式并尽量保持紫米甜酒酿的原风味,本文使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对热杀菌、辐照杀菌、超高压杀菌及未杀菌对照4组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各样品间的区分度较好,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主要源于氮氧化合物、醇和醛酮、甲基类、硫化物。HS-GC-IMS检测鉴定发现4组样品共同具有醇、酯、醛、酮、酸、烯烃和烷烃7个类别42种物质,相对含量最高是醇类(62.03%~65.73%),其次是酯类(12.70%~13.93%)和酮类(9.36%~11.5
本实验以炒制和煮制两种热处理后的鲜食小麦为原料,通过碱提酸沉法提取蛋白,并对其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测定,同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加工方式鲜食小麦蛋白的功能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煮制的鲜食小麦蛋白中的分子量为21.20 ku的条带逐渐消失,而炒制中的此条带则逐渐显现;两种处理的鲜食小麦蛋白的持水性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均不断提高,而持油性、起泡性、乳化性、溶解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4.23 g/g、4.30 m2/g、44.67%和30.31%,乳化稳定性则与之相反。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
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重金属污染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为保证食品安全,构建快速、廉价和可推广的食品重金属污染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以功能核酸为基础的生物传感及分析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核酶和核酸适配体等功能核酸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识别分子,可实现对金属离子的特异性识别,在构建高灵敏、高选择性的食品重金属分析检测平台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功能核酸在重金属(铅、汞和镉)污染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由功能核酸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和比色传感器,及功能核酸与纳米粒子复合构建的核酸纳米
建立一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快速检测硫酸特步他林(TS)的方法。首先制备了表面增强活性基底,并通过电镜实验和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对增强剂进行表征。通过实验证明制备出的银溶胶对硫酸特步他林拉曼信息增强效果最佳。因此,筛选银溶胶作为表面增强剂。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水和尿液中的硫酸特步他林进行了检测,确定800 cm-1、1050 cm-1、1330 cm-1、1450 cm-1位移处的拉曼信号为硫酸特步他林的拉曼特
本研究旨在研制一款高营养(E/T≥0.40)、低升糖指数(GI≤55)的藜麦八宝粥。以藜麦为主要原料,复配其他升糖指数较低的谷物、豆类。采用氨基酸E/T营养模式、体外消化试验、感官评价优化原料配比。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体试验测定产品GI值。优化试验得出最佳原料配比为:谷物与豆类比例为35:65,谷物中藜麦、大麦仁、燕麦比例为22:6.5:6.5,豆类中鹰嘴豆、花生、绿豆、白芸豆、红小豆比例为15:15:12.5:12.5:10。在此条件下,藜麦八宝粥人体试验GI值为48,为低升糖食品,具有稳定血糖的作用;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