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统编本教材中我们发现,每个学段都有丰富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凸显了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立意也更加鲜明。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习俗、传统美德以及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是语文教学丰富的资源。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和教材联结,有意识地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引导他们从日常节日文化真实生活、真实情境中提出有意义的话题,通过亲身经历、实践体验、体悟表达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厚植学生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
一、结合学科内容,注重有机融入
统编本教材分别在小学三个学段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传统节日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科人文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节日主题教学活动。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篇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韵文《传统节日》,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传统佳节中的节日习俗。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可以拓展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描写节日习俗的童谣进行传唱。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让学生在节日童谣的诵读中唤醒生活情感的体验,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进而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春节节日习俗,自己试着仿编或创编一首描写家乡春节节日的童谣与同学们分享。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学生趣意盎然。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中的《古诗三首》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教材的课后“选做”让学生收集描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诗词咏流传”“飞花令”等语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动性,在学生吟诵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中增进对节日民俗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中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规律。
二、结合学科特点,注重语用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教学中要注重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丰富学生的语用实践。贴春联、贴“福”字是民间庆祝春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日氛围和人们的节日风俗习惯,带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如研究“福文化”“百福图”,探寻“福”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隶书、行书、楷书,通过文字载体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汉字、规范书写汉字的兴趣;研究“桃符与春联”,了解春联的演变过程,感受春联的词意工整和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定制“送福”“写春联”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综合性学习成果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三、结合学科资源的丰富性,注重生活与教材的联结
语文课程资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的丰富,教科书、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内容资源。语文学习成果的展示,除了听说读写,宣讲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创意设计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形式资源。语文教师应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敏感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大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发现统编本12册教材的封面描绘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每个年级的下册封面都是传统节日主题。这是教师在进行语文读写教学中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从教材封面开启,引导、启发学生看图说习俗、看图配诗文,从传统节日延展到中华优秀传統文化。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节日中的每一个节日,都体现着人们对家的特殊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开发不同年级的“我的故事我的家”的主题单元学习资源。如低年级可以选择“名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成长寄予的希望;中年级可以选择百家姓中的姓氏,让学生设计采访提纲,寻访调查采集对象,了解姓氏的故事;高年级可以选择访问家族长辈,用查找家族历史资料等方式了解家族中祖祖辈辈的奋斗史和家传物件背后的故事,编写图文并茂的家庭编年史,感受生活的变迁。这样的学科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了清明传统节日这样一个时间轴和空间轴,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节日物品,让学生在与自我成长和家庭历史的链接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之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四、结合学科教学策略的转变,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语文课程应植根于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二生肖作为悠久的中华民俗文化符号,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每一个新年伊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生肖的故事、风俗等开展“我把神兽讲给你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突出“生肖”传统素材经典性的同时,结合现代文明生活,让学生运用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设计十二生肖的文创产品,将产品设计、推广售卖打包成一个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元宵佳节各地都会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巡游,巡游中会欣赏到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表演,教师可以设计“我为传承人代言”的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寻找一位当地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技艺,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写一份保护计划。在这样的学习主题中,学生要学会使用一些媒介工具记录采访,要具有信息资料收集过滤的基本能力,要有客观、科学的审辨思维赋予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跟着传统节日学语文,不仅仅是让语文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学生理解历史文化、生命温度、人文情怀的重要渠道。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夏湾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文化和教材联结,有意识地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引导他们从日常节日文化真实生活、真实情境中提出有意义的话题,通过亲身经历、实践体验、体悟表达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厚植学生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
一、结合学科内容,注重有机融入
统编本教材分别在小学三个学段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传统节日内容。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科人文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节日主题教学活动。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篇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韵文《传统节日》,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传统佳节中的节日习俗。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可以拓展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描写节日习俗的童谣进行传唱。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让学生在节日童谣的诵读中唤醒生活情感的体验,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进而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春节节日习俗,自己试着仿编或创编一首描写家乡春节节日的童谣与同学们分享。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有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学生趣意盎然。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中的《古诗三首》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教材的课后“选做”让学生收集描写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古诗词。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诗词咏流传”“飞花令”等语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动性,在学生吟诵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中增进对节日民俗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中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规律。
二、结合学科特点,注重语用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的内在联系,教学中要注重通过不同的载体形式,丰富学生的语用实践。贴春联、贴“福”字是民间庆祝春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日氛围和人们的节日风俗习惯,带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如研究“福文化”“百福图”,探寻“福”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隶书、行书、楷书,通过文字载体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汉字、规范书写汉字的兴趣;研究“桃符与春联”,了解春联的演变过程,感受春联的词意工整和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定制“送福”“写春联”活动,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综合性学习成果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三、结合学科资源的丰富性,注重生活与教材的联结
语文课程资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非常的丰富,教科书、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学生的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内容资源。语文学习成果的展示,除了听说读写,宣讲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创意设计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形式资源。语文教师应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敏感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大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发现统编本12册教材的封面描绘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每个年级的下册封面都是传统节日主题。这是教师在进行语文读写教学中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从教材封面开启,引导、启发学生看图说习俗、看图配诗文,从传统节日延展到中华优秀传統文化。
我们知道中华传统节日中的每一个节日,都体现着人们对家的特殊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开发不同年级的“我的故事我的家”的主题单元学习资源。如低年级可以选择“名字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成长寄予的希望;中年级可以选择百家姓中的姓氏,让学生设计采访提纲,寻访调查采集对象,了解姓氏的故事;高年级可以选择访问家族长辈,用查找家族历史资料等方式了解家族中祖祖辈辈的奋斗史和家传物件背后的故事,编写图文并茂的家庭编年史,感受生活的变迁。这样的学科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了清明传统节日这样一个时间轴和空间轴,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节日物品,让学生在与自我成长和家庭历史的链接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之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四、结合学科教学策略的转变,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语文课程应植根于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二生肖作为悠久的中华民俗文化符号,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每一个新年伊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生肖的故事、风俗等开展“我把神兽讲给你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突出“生肖”传统素材经典性的同时,结合现代文明生活,让学生运用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设计十二生肖的文创产品,将产品设计、推广售卖打包成一个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元宵佳节各地都会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巡游,巡游中会欣赏到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表演,教师可以设计“我为传承人代言”的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寻找一位当地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这项传统技艺,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写一份保护计划。在这样的学习主题中,学生要学会使用一些媒介工具记录采访,要具有信息资料收集过滤的基本能力,要有客观、科学的审辨思维赋予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
跟着传统节日学语文,不仅仅是让语文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学生理解历史文化、生命温度、人文情怀的重要渠道。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夏湾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