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客座总编辑
陈鲁豫(也称鲁豫),知名主持人。1993年前后,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2002年,凤凰卫视开始为她量身打造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17年1月,获得“指尖综艺榜”201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电视操盘手”。
记者:您写作《还是要相信》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鲁豫:这本书源于一档名为《偶遇鲁小胖》的音频栏目。这两年我一直与一些观众、读者有书信往来,他们在信里提出一些困惑与疑问,比如说,可不可以一个人生活?社恐患者要怎么社交?两份职业,喜欢的和擅长的,选哪个?女性如何面对年龄带来的焦虑?不堪父母催婚,应该为了稳定和不爱的人结婚吗?我先把回答写下来,录成音频作为回信。疫情期间有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把这个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出版成书。《偶遇》是第一本,第二本就是《还是要相信》。
记者:书中收入的这些问题,您有筛选的标准吗?
鲁豫:提问有很多,我们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55例,涵盖了关于自律、独居、选择、爱、自由、挫折、信念等主题。书里没有大道理,都是一些值得玩味的小故事。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只是在回信过程中,希望年轻人不要放弃,把一些问题交给时间。要明白这些事情都是会过去的,只是这个过程是你要经历的,如果一生没有起伏其实也没意思。
记者:新书封面的英文书名“When in doubt, don’t”,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内涵?
鲁豫:这句话源于纪录片《女爵印象》。片中谈及“想对年轻时候的自己说什么”,年逾八十的英国国宝级女演员玛吉·史密斯回答:“When in doubt, don’t.”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我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回看年輕的自己,我会觉得,当你怀疑的时候,你不要怀疑。其实人生都是靠着一口气在撑着,无论好的坏的,终究都会过去。这些“相信”是让你往前走的一个动力。
记者:对于写作,您享受其中吗?
鲁豫:我觉得写书挺有意思的。就拿这本书来讲,它不是像写一本书那样完成的,而是我对年轻朋友疑惑的解答,所以形式灵活,时间也自由。我在飞机上写过,在家里写过,在酒店房间也写过。每个礼拜要交稿,交稿以后还要录音。其实我发现文字挺治愈的,特别是一点一点攒文字的过程。人在文字中开放度是很大的,我现在回头去看,这些文字都特别坦诚。人的心只能向外界敞开一个角度,取决于交流的那个人是不是令人信任。但文字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力量,在文字中没办法躲藏,文字更容不得造假。你能够从文字中看到特别真实的一种情感、看懂一个人。所以我发现,我书里的文字比生活中更勇敢些。
记者:书里有一个标题是“要不要一个人生活”,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能不能问一下,您是否享受独居生活?
鲁豫:我其实不太适合独居生活,因为我欠缺享受独居生活的能力。我不会做饭,倘若我收拾房间,那就是一场灾难,我不养狗不撸猫不种花,生活日常就是看书看剧。生活技能和情趣的欠缺容易让日子寡淡。但我坚信,一个人也是家,也要尽力地活出滋味。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有人管、有牵绊,经济不自由,你甚至会各种羡慕。可对我而言,生活小确幸当然有,可我明白,这只是我不将就、不妥协的一个阶段,一个结果。
我也常常会气馁,会软弱,会心疼自己。比如要喝粥却打不开酱豆腐的瓶盖;必须要自己换大号桶装水却没力气;吃坏了肚子,半夜在床上痛得打滚;还有出差好几天回到北京,飞机降落的那一刻,想到家里并没有人等自己。天热了、天冷了,心情高低起伏,除了闺蜜并没有亲密的另一半可以分享、分担的时候,内心会伤感、脆弱。这一切,就是独居生活的代价。一个人生活,我尽力了,可还是不够热气腾腾,我不是一个有生活能力和情趣的人。
记者:书里您也讲到,在收到的提问中,很多是探讨女性和年龄话题的,这让原本不在乎和不受束缚的自己,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您有过年龄焦虑吗?
鲁豫:我对年龄大小没有特别的感觉。随着年龄渐长,我们身上依然会有一些挣脱不掉的枷锁。我的选择是会在更大的自由度上去争取、去捍卫。我不会认为50岁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了,年龄对我没有任何障碍。
几年前,我跟团队在纽约参加国际艾美奖,在中国走红毯的时候可以碰到很多娱乐记者,都是很年轻的小朋友。国外也有娱乐记者,有一个老太太,年龄真的很大,我估计有六七十岁,这个年纪还在做娱乐记者,我几乎没有见过。我当时有点愣住了。我有一个特别固定的印象,娱乐记者应该是年轻人,但她当时打破了我特别刻板的印象,她让我明白,如果你愿意,你到60岁、70岁还是可以做别人认为适合年轻人做的行业,没有什么不可以。
记者:您现在对未来还有好奇心吗?
鲁豫:我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当你对生活好奇的时候,你就会热爱生活。只要你还对生活有一点点好奇和渴望,那就是生活的勇气与支点。这个支点不需要多大,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但那都是意义。
自律不会使人更自由,但会令人更接近那个最好的自己
记者:您的事业很成功,可是,您是从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吗?
鲁豫:大概从4岁开始,我就知道我长大以后想学外语,说不上是因为擅长还是因为喜欢,反正我就是那么顺理成章地考进大学外语系,然后做了主持人。有一点我深信不疑,你只要足够擅长一件事,就会足够热爱一件事。没有谁会因为做一份工作而痛苦到死,也没有谁会因为干了自己喜欢的事就天天宛如身处天堂。当一切逐渐熟悉,幸福、痛苦的程度都会变弱。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记者:那作为一个“入对行”的人,您想给年轻人哪些职场建议?
鲁豫:我做电视,从1993年开始至今;做《鲁豫有约》,从2002年开始至今。仅此两项,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我压根儿没有坚持。可事实上是,我能做,可以做,也喜欢做,又不具备其他技能,就一直做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倘若我貌若天仙、嗓音清亮、歌声婉转,我也许会半路去演戏唱歌,但是我能力单一、兴趣单一,就一直专注这一件事,一做就是这么多年。“坚持”这个词貌似贯穿了我的人生,可它所串联的绝不是一个励志故事,我只是以我唯一会的方式,碰巧还算顺利地走到了今天。
人生的确不公平,每个人的起点、资质、机遇不同,可我相信天道酬勤。你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有一天可能就会获得某种回响甚至回报,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些。
关于职场生存法则,我想到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人都可以被取代,所以你要尽量提高自己被取代的成本,做一个靠谱的人,可以有性格,但不要任性,因为公司的上司、同事,不是你爸你妈、你男朋友或女朋友,要宠你爱你。其次,在你的尊严底线不被碰触的前提下,适度吃苦没问题,暂时吃点小亏也可以接受。再有一点,在挣扎求生的同时,不要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可以学会圆融,但不要圆滑。
记者:都说“自律使人自由”,在您的书里,也有一个章节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在您看来,自律真的可以使人自由吗?
鲁豫:我这一路碰到了不少这样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极其自律。以我不同时期的标准来看,也都极其优秀。当然,他们不仅仅因为自律而优秀,但优秀的代价之一必然是自律。
自律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它不会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会让人更体面,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编辑:夏春晖
陈鲁豫(也称鲁豫),知名主持人。1993年前后,开始担任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艺苑风景线》的主持人。2002年,凤凰卫视开始为她量身打造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17年1月,获得“指尖综艺榜”2016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电视操盘手”。
当你怀疑的时候,你不要怀疑
记者:您写作《还是要相信》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鲁豫:这本书源于一档名为《偶遇鲁小胖》的音频栏目。这两年我一直与一些观众、读者有书信往来,他们在信里提出一些困惑与疑问,比如说,可不可以一个人生活?社恐患者要怎么社交?两份职业,喜欢的和擅长的,选哪个?女性如何面对年龄带来的焦虑?不堪父母催婚,应该为了稳定和不爱的人结婚吗?我先把回答写下来,录成音频作为回信。疫情期间有出版社找到我,希望把这个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出版成书。《偶遇》是第一本,第二本就是《还是要相信》。
记者:书中收入的这些问题,您有筛选的标准吗?
鲁豫:提问有很多,我们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55例,涵盖了关于自律、独居、选择、爱、自由、挫折、信念等主题。书里没有大道理,都是一些值得玩味的小故事。我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人,只是在回信过程中,希望年轻人不要放弃,把一些问题交给时间。要明白这些事情都是会过去的,只是这个过程是你要经历的,如果一生没有起伏其实也没意思。
记者:新书封面的英文书名“When in doubt, don’t”,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内涵?
鲁豫:这句话源于纪录片《女爵印象》。片中谈及“想对年轻时候的自己说什么”,年逾八十的英国国宝级女演员玛吉·史密斯回答:“When in doubt, don’t.”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我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回看年輕的自己,我会觉得,当你怀疑的时候,你不要怀疑。其实人生都是靠着一口气在撑着,无论好的坏的,终究都会过去。这些“相信”是让你往前走的一个动力。
记者:对于写作,您享受其中吗?
鲁豫:我觉得写书挺有意思的。就拿这本书来讲,它不是像写一本书那样完成的,而是我对年轻朋友疑惑的解答,所以形式灵活,时间也自由。我在飞机上写过,在家里写过,在酒店房间也写过。每个礼拜要交稿,交稿以后还要录音。其实我发现文字挺治愈的,特别是一点一点攒文字的过程。人在文字中开放度是很大的,我现在回头去看,这些文字都特别坦诚。人的心只能向外界敞开一个角度,取决于交流的那个人是不是令人信任。但文字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力量,在文字中没办法躲藏,文字更容不得造假。你能够从文字中看到特别真实的一种情感、看懂一个人。所以我发现,我书里的文字比生活中更勇敢些。
好奇生活,就会热爱生活
记者:书里有一个标题是“要不要一个人生活”,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能不能问一下,您是否享受独居生活?
鲁豫:我其实不太适合独居生活,因为我欠缺享受独居生活的能力。我不会做饭,倘若我收拾房间,那就是一场灾难,我不养狗不撸猫不种花,生活日常就是看书看剧。生活技能和情趣的欠缺容易让日子寡淡。但我坚信,一个人也是家,也要尽力地活出滋味。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有人管、有牵绊,经济不自由,你甚至会各种羡慕。可对我而言,生活小确幸当然有,可我明白,这只是我不将就、不妥协的一个阶段,一个结果。
我也常常会气馁,会软弱,会心疼自己。比如要喝粥却打不开酱豆腐的瓶盖;必须要自己换大号桶装水却没力气;吃坏了肚子,半夜在床上痛得打滚;还有出差好几天回到北京,飞机降落的那一刻,想到家里并没有人等自己。天热了、天冷了,心情高低起伏,除了闺蜜并没有亲密的另一半可以分享、分担的时候,内心会伤感、脆弱。这一切,就是独居生活的代价。一个人生活,我尽力了,可还是不够热气腾腾,我不是一个有生活能力和情趣的人。
记者:书里您也讲到,在收到的提问中,很多是探讨女性和年龄话题的,这让原本不在乎和不受束缚的自己,也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您有过年龄焦虑吗?
鲁豫:我对年龄大小没有特别的感觉。随着年龄渐长,我们身上依然会有一些挣脱不掉的枷锁。我的选择是会在更大的自由度上去争取、去捍卫。我不会认为50岁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了,年龄对我没有任何障碍。
几年前,我跟团队在纽约参加国际艾美奖,在中国走红毯的时候可以碰到很多娱乐记者,都是很年轻的小朋友。国外也有娱乐记者,有一个老太太,年龄真的很大,我估计有六七十岁,这个年纪还在做娱乐记者,我几乎没有见过。我当时有点愣住了。我有一个特别固定的印象,娱乐记者应该是年轻人,但她当时打破了我特别刻板的印象,她让我明白,如果你愿意,你到60岁、70岁还是可以做别人认为适合年轻人做的行业,没有什么不可以。
记者:您现在对未来还有好奇心吗?
鲁豫:我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当你对生活好奇的时候,你就会热爱生活。只要你还对生活有一点点好奇和渴望,那就是生活的勇气与支点。这个支点不需要多大,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但那都是意义。
自律不会使人更自由,但会令人更接近那个最好的自己
记者:您的事业很成功,可是,您是从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吗?
鲁豫:大概从4岁开始,我就知道我长大以后想学外语,说不上是因为擅长还是因为喜欢,反正我就是那么顺理成章地考进大学外语系,然后做了主持人。有一点我深信不疑,你只要足够擅长一件事,就会足够热爱一件事。没有谁会因为做一份工作而痛苦到死,也没有谁会因为干了自己喜欢的事就天天宛如身处天堂。当一切逐渐熟悉,幸福、痛苦的程度都会变弱。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记者:那作为一个“入对行”的人,您想给年轻人哪些职场建议?
鲁豫:我做电视,从1993年开始至今;做《鲁豫有约》,从2002年开始至今。仅此两项,我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我压根儿没有坚持。可事实上是,我能做,可以做,也喜欢做,又不具备其他技能,就一直做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倘若我貌若天仙、嗓音清亮、歌声婉转,我也许会半路去演戏唱歌,但是我能力单一、兴趣单一,就一直专注这一件事,一做就是这么多年。“坚持”这个词貌似贯穿了我的人生,可它所串联的绝不是一个励志故事,我只是以我唯一会的方式,碰巧还算顺利地走到了今天。
人生的确不公平,每个人的起点、资质、机遇不同,可我相信天道酬勤。你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有一天可能就会获得某种回响甚至回报,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些。
关于职场生存法则,我想到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在一个团队中,任何人都可以被取代,所以你要尽量提高自己被取代的成本,做一个靠谱的人,可以有性格,但不要任性,因为公司的上司、同事,不是你爸你妈、你男朋友或女朋友,要宠你爱你。其次,在你的尊严底线不被碰触的前提下,适度吃苦没问题,暂时吃点小亏也可以接受。再有一点,在挣扎求生的同时,不要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可以学会圆融,但不要圆滑。
记者:都说“自律使人自由”,在您的书里,也有一个章节讨论到了这个问题,在您看来,自律真的可以使人自由吗?
鲁豫:我这一路碰到了不少这样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极其自律。以我不同时期的标准来看,也都极其优秀。当然,他们不仅仅因为自律而优秀,但优秀的代价之一必然是自律。
自律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它不会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会让人更体面,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编辑:夏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