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曹斐:时代舞台”展览现场,数十块屏幕里流动的影像、五彩霓虹灯、喷泉、热带植被……这些光怪陆离的景象一起映入眼帘,伴随着不同影片同时播放的声音、现场人流声,给人一种喧嚣和迷失感,这或许正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写照。
3月11日,艺术家曹斐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回顾展,也是她在中国大陆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从最早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实验戏剧作品,到近年探究北京街区历史的大型跨学科项目,本次展览是对曹斐二十多年艺术实践和艺术发展脉络的一次集中呈现与梳理。
曹斐1978年出生于广州,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她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城市变迁,在创作初期就有意识地去记录这种变化,以及它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她善于运用影像、戏剧、虚拟现实技术和装置等多元媒介进行创作,此次展览根据作品的主题和地域,以“南方游戏”、“都市乐园”、“车间内外”和“另类实境”四部分展开。
展出的早期作品、实验纪录影片《三元里》完成于2003年。曹斐当时组织了不同身份、职业的影像爱好者拿着DV在广州典型的城中村三元里拍了半年时间,用“地毯式扫描”的方式,记录了生活于此的居民群像:台球厅里的少年、发廊洗头妹、老年舞狮团、派出所的警察……以及城市化巨变下,都市村庄的奇异建筑和人文景观:失地农民在自家天台上种菜、居民为了抢占空间而搭建的采光条件极差的楼房在街道两旁局促林立。
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口述形式,《三元里》更多地以影像、画面来表现。全片40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全是黑白影像,背景音乐从片头延续到片尾,曹斐更愿意形容它是一部“黑白影像诗篇”。
《三元里》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对曹斐是一个启发,它延续到了《谁的乌托邦》(2006)。为了拍摄这部反映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工人面貌的短片,她和团队在佛山的一个灯泡厂待了半年,收集了很多数据——工厂的占地面积、流水线车间、工人的工作时间、住宿条件、业余爱好等,进行了类似“工厂人类学”的调研工作。
曹斐给工人们发放了问卷,设计了一堆“不太常规”的问题,比如“你上班前一分钟和下班后一分钟脑子里在想什么”、“你在流水线作业的时候,脑子里最想哼的歌是什么”等等,最终从500份问卷里挑选出30个爱文艺的工人,他们得以在工作车间展示自己的才华:穿着精美的舞裙跳孔雀舞、芭蕾舞,或者弹吉他。
同一时空,同事们就在他们身旁的流水线按部就班地工作,像往常一样。“这是現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工人在工厂里工作是很现实的,同时他们对未来有梦想和期待,甚至是幻想”,曹斐用作品将这种现实的存在与虚幻的表达相结合。
最新作品“红霞”项目(2015-2020)是以北京798附近的曹斐工作室所在地红霞影剧院为蓝本创作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品:围绕这个国营老剧院和周边社区开展多年调查,纪录片《红霞》通过采访社区居民和专家学者,构建了一个正在消逝的社区的口述史;影片《新星》以科幻老电影为灵感,创造出一个没有坐标的时间;《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是对全新的虚拟现实技术的一次尝试。这三件相互关联的作品呈现了曹斐过去五年在工作和生活的北京的研究成果——酒仙桥(“红霞”)地区的社会历史和城市转型。
曹斐的作品被认为是“地域性”和“全球化”相结合的代表,在“时代舞台”开幕式上,曹斐说,“我早期关注的城市化题材,可能跟我成长的快速变化的珠三角给我的刺激有关,但我没有刻意将地域性与全球化相结合,这两者本身是不可割裂的,比如《谁的乌托邦》这部作品是珠三角题材,但它作为世界工厂的一部分就跟全球化紧密联系。”
作为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的作品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蛇形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UCCA馆长田霏宇评价她是一个“用作品把中国的故事讲出来的艺术家”。
曹斐认为这种来自国际艺术界的认同,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了解到中国当代的社会变化。但她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使者”或是“为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人”,她所做的“只是自己感兴趣的事而已”。
来参加开幕式的路上,曹斐跟司机聊起来,司机说他已经十多年没来过798艺术区了,这里原本是国营电子工业的老厂区,他小时候倒是常来,因为妈妈就在园区里的工厂上班。曹斐邀请他来看这个展览,因为里面“有讲妈妈那一代的故事”。曹斐期待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观众走进展厅,获得属于自己的观看体验。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连接人和时代记忆的一个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