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政策导向型、艺术家主导型、开发商主导型、资源依赖型、成本导向型及环境导向型六种。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这六种类型有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互相交叉和转换形成复合式的园区发展模式,本文以六中发展模式为导向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建议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132-02
文化产业园区必须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基本路径是做好“加减法”。“做减法”就是从园区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如果说“做减法”是减掉不好的,那么“做加法”就是要加入好的,就是推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提升园区产业链竞争力。这也是文化产业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特征。
一、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首先,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产业园区只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模式之一,但国内其他集群发展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创意创意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它在促进园区内部产生集群效应,但与园区外部及其他行业的互动性较差,促进效果有限,而且很难与周围社区居民产生交互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畴是极为丰富的,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而单一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多种模式共存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选择。
其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经过早期自发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政府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产业来对待,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面的意识淡薄,不仅民间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认识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政策及配套措施和不健全。从产业集群内部来看,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发展不均衡。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例,由于江浙两省南北部差异都比较大,北部发展相对较弱。杭州、嘉兴、南京、苏州等地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但浙北、苏北等地文化市场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很陌生的概念。
最后,产业集群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数产业集聚区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盲目跟风建设,集聚区内缺乏领军式的企业,缺乏特色。纵观各地已建或将建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形态相似,势必造成集群的资源分散和产业的恶性竞争,最终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只要一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动漫和数字娱乐,各地的动漫产业园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各类动漫基地多达42个,而真正产生集聚效果的不多。
二、在园区转型发展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大调控力度,控制数量和规模。要对文化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产业定位、产业规模、产业形态等方面设定准入门槛和入园标准,并公开认定的程序,努力杜绝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圈地运动”之实的现象发生。鼓励建成区的文化企业通过盘活整合原有土地资源扩大厂房,对互补性强和关联度大的文化企业予以集中,促进园区产业布局优化,切实提高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二是深化基础要素分析,明晰特色定位。作为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主导者和监管者,各级政府部门应从本地的文化资源、设施资源、园区资源、政策支持措施等现状出发,界定本地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与劣势,完善规划方案,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优势。各个文化产業园区,必须根据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当地具备的优势条件,错位发展。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避免“空壳”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面积、投资规模等硬性指标,而应以文化产业特性为根本,突出园区经营的文化内容,突出主业和特色,形成良性集聚的发展路径。在明确文化内容产业主导的前提下,产业园区还应创新管理模式,探索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管理机制。
四是优化产业链,打造集聚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园区应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文化主题和主导业务内容,在园区企业引进中,使园区内各企业既分工又合作,避免无谓内耗和无序竞争。同时通过引进政策、扶植政策等明确园区的主导企业或主导企业群,以其为核心形成产品内容上、产品档次上、产业衔接上的完善产业链。
五是完善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充分认识相关配套服务对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设完备的服务平台,包括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培训服务、交流展示服务等平台。牢固树立“转变职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到位”的理念,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园区政策、体制、服务和人文环境,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周到、便捷、舒适的服务。
六是重视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要秉承“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用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复合型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建立在职人员培训机制,引导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实验基地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文化人才。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建议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132-02
文化产业园区必须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基本路径是做好“加减法”。“做减法”就是从园区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如果说“做减法”是减掉不好的,那么“做加法”就是要加入好的,就是推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提升园区产业链竞争力。这也是文化产业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特征。
一、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
首先,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产业园区只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模式之一,但国内其他集群发展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单一的园区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文化创意创意产业的发展,但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它在促进园区内部产生集群效应,但与园区外部及其他行业的互动性较差,促进效果有限,而且很难与周围社区居民产生交互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畴是极为丰富的,产业内各行业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而单一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多种模式共存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选择。
其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经过早期自发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而且政府已经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产业来对待,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面的意识淡薄,不仅民间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也未能认识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政策及配套措施和不健全。从产业集群内部来看,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发展不均衡。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为例,由于江浙两省南北部差异都比较大,北部发展相对较弱。杭州、嘉兴、南京、苏州等地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但浙北、苏北等地文化市场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很陌生的概念。
最后,产业集群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大多数产业集聚区遵循政府导向的模式,盲目跟风建设,集聚区内缺乏领军式的企业,缺乏特色。纵观各地已建或将建的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形态相似,势必造成集群的资源分散和产业的恶性竞争,最终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现状是只要一谈到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动漫和数字娱乐,各地的动漫产业园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划的各类动漫基地多达42个,而真正产生集聚效果的不多。
二、在园区转型发展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大调控力度,控制数量和规模。要对文化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产业定位、产业规模、产业形态等方面设定准入门槛和入园标准,并公开认定的程序,努力杜绝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圈地运动”之实的现象发生。鼓励建成区的文化企业通过盘活整合原有土地资源扩大厂房,对互补性强和关联度大的文化企业予以集中,促进园区产业布局优化,切实提高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二是深化基础要素分析,明晰特色定位。作为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主导者和监管者,各级政府部门应从本地的文化资源、设施资源、园区资源、政策支持措施等现状出发,界定本地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与劣势,完善规划方案,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优势。各个文化产業园区,必须根据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当地具备的优势条件,错位发展。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避免“空壳”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面积、投资规模等硬性指标,而应以文化产业特性为根本,突出园区经营的文化内容,突出主业和特色,形成良性集聚的发展路径。在明确文化内容产业主导的前提下,产业园区还应创新管理模式,探索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管理机制。
四是优化产业链,打造集聚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园区应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文化主题和主导业务内容,在园区企业引进中,使园区内各企业既分工又合作,避免无谓内耗和无序竞争。同时通过引进政策、扶植政策等明确园区的主导企业或主导企业群,以其为核心形成产品内容上、产品档次上、产业衔接上的完善产业链。
五是完善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充分认识相关配套服务对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设完备的服务平台,包括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培训服务、交流展示服务等平台。牢固树立“转变职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到位”的理念,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园区政策、体制、服务和人文环境,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周到、便捷、舒适的服务。
六是重视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要秉承“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用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复合型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建立在职人员培训机制,引导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实验基地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文化人才。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