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C型臂CT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高分辨C型臂CT(Dyna micro CT)联合去金属伪影技术(SMART)在颅内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48例(共52个动脉瘤)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对支架置入区域分别行普通C型臂CT和Dyna micro CT扫描,扫描结果采用常规和SMART两种方法重建。分析比较不同方法的重建图像质量。根据Dyna micro CT联合SMART的重建结果,结合工作位造影对术后即刻支架的打开程度、动脉瘤致密栓塞程度等进行评估。统计分析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3个月的造影结果评估支架的再狭窄率及动脉瘤的复发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

结果

52枚LVIS支架均顺利辅助完成52个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与普通Dyna CT相比,Dyna micro CT联合SMART重建图像的支架金属丝显影清晰,弹簧圈金属伪影减少明显,图像质量明显提高(P<0.05)。根据后者的重建结果发现5例支架打开不全,给予微导丝成攀支架内按摩或球囊扩张后贴壁情况改善;9个瘤颈区栓塞未致密,经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后继续栓塞直至栓塞效果满意。所有患者术后24 h内无急性血栓形成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36例术后3~6个月行造影随访,仅1例显示弹簧圈被压缩,提示瘤颈区复发。mRS评分:0分40例,1分4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

结论

Dyna micro CT联合SMART能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支架及弹簧圈的金属伪影,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动脉瘤的复发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8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术后复查CT评估血肿清除情况。临床预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结果术后24 h CT显示,残余血肿量为0~10 ml,平均(3.5±0.5)ml,血肿清除率>90%
目的探讨引发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2例(存活88例,死亡44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采用卡方或秩和检验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时生命体征、血肿体积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发病后30 d存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引发原发性脑干出血
目的探讨小脑幕下占位病变患者的气管切开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气管切开的253例小脑幕下占位切除术后患者。按照术后至气管切开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7 d,共128例)和晚期气管切开组(>7 d,共1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相对于
目的对比经眉弓锁孔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5例和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40例采用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组),34例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锁孔入路组)。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Ⅱ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电刺激术(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焦虑水平及各项焦虑成分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TN-DBS治疗的59例PD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生命质量[39项PD生活质量量表(PDQ-39)]、焦虑水平[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各项
经颅直流电刺激术(tDCS)是一种通过直流电刺激来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皮质兴奋性,实现其神经生理效应,以改善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神经刺激治疗手段。近10年,研究者逐渐重视tDCS对大脑活动的调节作用和生理效应,并对tDCS刺激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展开探索。本文将着重关注tDCS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现状,提出该技术仍存在的瓶颈,并对其前景作出展望。
期刊
癫痫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是癫痫治疗的重大难点。P-糖蛋白作为一种药物外排转运蛋白,可以与抗癫痫药物结合并将其排出,被视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P-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P-糖蛋白底物及上调机制、P-糖蛋白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药物难治性癫痫产生机制等方面阐述P-糖蛋白与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关系。
期刊
目的探讨腺垂体功能减退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激素水平异常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腺垂体功能减退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的常见病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140例患者中,垂体腺瘤患者30例(21.4%),垂体腺瘤术后28例(20.0%),颅脑放疗致垂体功能减退18例(12.9%),垂体柄阻断综合征
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高。目前阿司匹林的应用已被证实有利于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但也增加了脑出血的发病率。对于口服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查可反映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情况。阿司匹林抑制率≥75%为高阿司匹林抑制率。此类患者术中不易止血,且术后再出血的风险高。然而,对于高阿司匹林抑制率的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研究较少。本文对高阿司匹林抑制率下脑出血患者的术前检查、术前处理、手术时机
期刊
回顾性纳入2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根据术前头颅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判断颅内积血部位和责任动脉瘤位置,对比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以期能够通过积血部位初步预判责任动脉瘤的位置。结果显示,前纵裂池积血的患者,责任动脉瘤多位于前交通动脉或胼周动脉;外侧裂池积血的患者,责任动脉瘤多位于大脑中动脉;广泛鞍上池积血的患者,责任动脉瘤多位于后交通动脉;桥前池、脚间池积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