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验性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体验性学习是在活动、亲历中的学习,是学生自觉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历评价与反思,体验并内化良好的品行,提升道德观念。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情境;教学方式;评价反思;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33-02
体验性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体验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体验本身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体验是教育的过程;第三,体验是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促进知识内化,进而建立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对教师来说,体验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有意识的情境创设和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呢?
一、教学情境要以生活为源泉
人的情感总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因此,道德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能够再现生活情境的课堂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仿佛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探索,学习兴趣和道德动机得到充分激发,获得感悟,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体验
问题情境体验,是这样一种教学过程:教师恰当地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手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直接参与,积极思考、探索,从中感受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我引导学生事先观察父母在家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做好观察记录。课上,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三组本班学生的照片,请照片上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爱,之后,教师小结:“家人对我们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学习、培养兴趣爱好、生病的时候,也渗透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早上起来,家人为你……”接着让其他学生在《妈妈的眼睛》的音乐中,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境,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然后播放家长讲述育儿之苦的录音。这时,我又提问启发:“听了妈妈的介绍,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再明理导行,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一课是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体验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及其所蕴含的深深的爱,在这样的感悟和体验中,激发学生回报与感恩的情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角色换位的体验
教师在课堂组织生活游戏、小品表演或情境模拟等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承担或扮演其中的一定角色。从而,把他们引入生活情境,通过角色置换,体验到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实现了情感认同,促进他们正确道德观的内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换位体验”。
例如,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很难理解,而要引导他们认知、理解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角色转换体验。为此,在《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模拟盲人活动(蒙上双眼走出教室)”、“模拟聋哑人交流(用手势与人交流)”、“模拟肢残人的动作(单手穿衣系鞋带、用一只手整理书包,用脚或嘴翻书……)”等体验性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简单的活动中换位体验,切身感受残疾人生活的种种不便,体会残疾人生活面临的困难与痛苦,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艰辛,诱发尊重、理解和善待残疾人的情感。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经历了才会被感动,行动了才会有收获”。
(三)创设两难情境的体验。
社会热议的类似“可能被人误解或栽祸的情况下是否要救助受伤者”等道德两难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思考和关注,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两难情境体验”就是运用这类情境实施体验教学的一种方式。其中,教师要留心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那些有道德意义的事件和“热点”问题,引入价值讨论,促使学生形成对问题较充分的理性认识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行为价值意识,提高价值抉择能力。
例如,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小菲同学参加学校英语竞赛,得了第三名。这次比赛是小菲同学梦寐以求的,因为校赛前三名能获得县赛的参赛资格,而县赛获奖者能够免费参加在香港举办的英语培训班学习。小菲同学真的得到了县赛资格。她拿着奖状和卷子看了又看,非常高兴。突然,她的笑容凝固了,她发现卷子上有一题答错了但却没有扣分……她陷入矛盾之中。对这个情境,教师出示了三个问题引导小组讨论:(1)小菲同学应该怎么做?为什么?(2)假如你是小菲,你该怎么做?为什么?(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如果生活在不诚信的社会环境下,你会感到怎样?为什么?这样,就将学生置于两难情境之中,产生认知、道德、情感冲突,激励学生作出认真思考和价值判断。当学生发现自己和伙伴的答案及理由不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欲望,主动思考别人所提理由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理由的充分性。如果发现别人的理由更加合理,就会逐步放弃自己的理由,接受别人的理由,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要以体验活动为中心
体验是在学生活动或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采访、辩论、竞赛等实践体验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验、感悟,培养、提高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增进道德内化和人格发展。
例如,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儿童来说,了解家乡长期的变化过程比较困难。为此,我在《可爱的家乡》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开展了参观、访问、调查家乡等大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搜集资料的多种方法,在考察、了解、辩论的过程中,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家乡建设的辉煌成就。课上,我也出示了按教材主题要求录制的我县的相关录像,其中,收集了我县近年来旧城改造、朱熹公园、大理公园、沙洲公园、水东新城、校园变化以及埔头、城西、城南3个工业园区等新、旧对比照片,弥补了学生资料的不足。这样,当学生的已有经验被充分调动,热爱家乡的情感又被进一步激发的时候,再让他们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幸福之情就会溢于言表。最后,再引导他们展开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或者写一首小诗、一段美文,画一画“最美的城乡一角”,唱一首歌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就水到渠成了。正是按照“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用这种富含体验性的活动,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回归、观察、感受、体验真实生活,提升生活理念,实现了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评价反思要以情感为纽带
古语说 “经一事,长一智”,品德教学要重视道德评价反思。学生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只有经常借助外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能从多角度体验道德的丰富内涵,感悟自身价值判断的得失。我们应该对学生在不同时空、不同场合表现出来的那些能够反映自身道德素养的综合道德进行评价,促使学生获得自身认识并进行自我矫正的“自我认同”体验感悟;还可以让学生在对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多维评价的体验反思中,获得“社会认同”的体验感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评价反思,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言行,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自主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在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提升道德境界。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是给学生带来快乐、实现自我唤醒、积蓄认知能力的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决不能再让学生在静听、静观、静思状态中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亲历中进行体验学习,在学生自觉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中学习。我们要勇于面对新观念的挑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他们在亲历、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真切感受,在自己的深刻体验中产生心理认同,提升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自律习惯,并进而转化为个体道德准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光然.“体验性”学习的策略[J].福建教育,2005,(03).
[2]郭娅玲,朱正平.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新教材中的体现[J].基础教育研究,2004,(3).
[3]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情境;教学方式;评价反思;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33-02
体验性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体验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体验本身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体验是教育的过程;第三,体验是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促进知识内化,进而建立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对教师来说,体验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有意识的情境创设和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呢?
一、教学情境要以生活为源泉
人的情感总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因此,道德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能够再现生活情境的课堂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仿佛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探索,学习兴趣和道德动机得到充分激发,获得感悟,从而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体验
问题情境体验,是这样一种教学过程:教师恰当地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手段,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直接参与,积极思考、探索,从中感受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我引导学生事先观察父母在家一天中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并做好观察记录。课上,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三组本班学生的照片,请照片上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爱,之后,教师小结:“家人对我们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学习、培养兴趣爱好、生病的时候,也渗透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之中。例如,早上起来,家人为你……”接着让其他学生在《妈妈的眼睛》的音乐中,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境,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然后播放家长讲述育儿之苦的录音。这时,我又提问启发:“听了妈妈的介绍,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再明理导行,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爱。这一课是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体验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及其所蕴含的深深的爱,在这样的感悟和体验中,激发学生回报与感恩的情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角色换位的体验
教师在课堂组织生活游戏、小品表演或情境模拟等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承担或扮演其中的一定角色。从而,把他们引入生活情境,通过角色置换,体验到他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实现了情感认同,促进他们正确道德观的内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称之为“角色换位体验”。
例如,学生对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很难理解,而要引导他们认知、理解残疾人生活艰难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角色转换体验。为此,在《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模拟盲人活动(蒙上双眼走出教室)”、“模拟聋哑人交流(用手势与人交流)”、“模拟肢残人的动作(单手穿衣系鞋带、用一只手整理书包,用脚或嘴翻书……)”等体验性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简单的活动中换位体验,切身感受残疾人生活的种种不便,体会残疾人生活面临的困难与痛苦,体验残疾人的生活艰辛,诱发尊重、理解和善待残疾人的情感。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永生不忘。“经历了才会被感动,行动了才会有收获”。
(三)创设两难情境的体验。
社会热议的类似“可能被人误解或栽祸的情况下是否要救助受伤者”等道德两难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真实生活的思考和关注,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两难情境体验”就是运用这类情境实施体验教学的一种方式。其中,教师要留心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那些有道德意义的事件和“热点”问题,引入价值讨论,促使学生形成对问题较充分的理性认识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行为价值意识,提高价值抉择能力。
例如,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小菲同学参加学校英语竞赛,得了第三名。这次比赛是小菲同学梦寐以求的,因为校赛前三名能获得县赛的参赛资格,而县赛获奖者能够免费参加在香港举办的英语培训班学习。小菲同学真的得到了县赛资格。她拿着奖状和卷子看了又看,非常高兴。突然,她的笑容凝固了,她发现卷子上有一题答错了但却没有扣分……她陷入矛盾之中。对这个情境,教师出示了三个问题引导小组讨论:(1)小菲同学应该怎么做?为什么?(2)假如你是小菲,你该怎么做?为什么?(3)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如果生活在不诚信的社会环境下,你会感到怎样?为什么?这样,就将学生置于两难情境之中,产生认知、道德、情感冲突,激励学生作出认真思考和价值判断。当学生发现自己和伙伴的答案及理由不同时,自然会产生一种探究欲望,主动思考别人所提理由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理由的充分性。如果发现别人的理由更加合理,就会逐步放弃自己的理由,接受别人的理由,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要以体验活动为中心
体验是在学生活动或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采访、辩论、竞赛等实践体验的形式,自主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体验、感悟,培养、提高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增进道德内化和人格发展。
例如,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儿童来说,了解家乡长期的变化过程比较困难。为此,我在《可爱的家乡》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开展了参观、访问、调查家乡等大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搜集资料的多种方法,在考察、了解、辩论的过程中,真切而深刻地感受到家乡建设的辉煌成就。课上,我也出示了按教材主题要求录制的我县的相关录像,其中,收集了我县近年来旧城改造、朱熹公园、大理公园、沙洲公园、水东新城、校园变化以及埔头、城西、城南3个工业园区等新、旧对比照片,弥补了学生资料的不足。这样,当学生的已有经验被充分调动,热爱家乡的情感又被进一步激发的时候,再让他们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幸福之情就会溢于言表。最后,再引导他们展开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或者写一首小诗、一段美文,画一画“最美的城乡一角”,唱一首歌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就水到渠成了。正是按照“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用这种富含体验性的活动,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回归、观察、感受、体验真实生活,提升生活理念,实现了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评价反思要以情感为纽带
古语说 “经一事,长一智”,品德教学要重视道德评价反思。学生的认知感悟和情感体验只有经常借助外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才能从多角度体验道德的丰富内涵,感悟自身价值判断的得失。我们应该对学生在不同时空、不同场合表现出来的那些能够反映自身道德素养的综合道德进行评价,促使学生获得自身认识并进行自我矫正的“自我认同”体验感悟;还可以让学生在对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多维评价的体验反思中,获得“社会认同”的体验感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评价反思,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言行,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自主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才能促使他们在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提升道德境界。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是给学生带来快乐、实现自我唤醒、积蓄认知能力的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决不能再让学生在静听、静观、静思状态中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亲历中进行体验学习,在学生自觉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中学习。我们要勇于面对新观念的挑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他们在亲历、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真切感受,在自己的深刻体验中产生心理认同,提升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从而养成自律习惯,并进而转化为个体道德准则,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光然.“体验性”学习的策略[J].福建教育,2005,(03).
[2]郭娅玲,朱正平.体验理念在小学思想品德新教材中的体现[J].基础教育研究,2004,(3).
[3]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