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之一,长沙市提出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战略目标,为广大非公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统战部门是联系服务非公企业的职能部门,在长沙智能制造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培养优秀企业家,为智能制造“育才”。长沙打造智能制造中心,关键是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培养优秀企业家,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标准。“红”指的是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专”指的是深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具备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驾驭能力。对企业家来说,若只“红”不“专”,事业兴旺不起来;若只“专”不“红”,就有可能走歪路邪路。而对非公经济企业家来说,坚持又“红”又“专”的标准就显得更加重要。习近平同志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近年来,长沙每年都要举办1~2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先后举办了多期制造类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高级研修班,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着力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企业家,打造了一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家队伍,涌现出梁稳根、张跃、周群飞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
推动企业抱团发展,为智能制造“蓄力”。制造业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不仅要有顶天立地的“大树”,还要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从这个角度来讲,推动企业抱团发展是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很多情况下,单家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市场的实际诉求之间存在落差,通过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并开展有效的抱团合作,才能帮助企业达成经营目标,否则就有可能错失发展良机。对民营企业而言,相比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有的资源较少,企业规模偏小,只有通过“抱团取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壮大。长沙智能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竞争力和影响力初步显现。在这里面,非公经济智能制造企业占有很大比重,是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主力军。为此,我们成立长沙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发布《智能制造长沙宣言》,为全市智能制造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搭建了相互学习和交流合作的平台,努力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长沙智能制造持续“蓄力”,以期厚积薄发。
制定引导性政策,为智能制造“护航”。促进智能制造业发展,既要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鼓励、支持、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又要根据本地实际,为企业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在发挥规模企业龙头作用的同时,注重激活小微企业发展的活力。政策有大有小,大政策是搞好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规划,对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中政策是搭建平台、设立基金,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完善配套;小政策是具体的操作手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补贴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为企业提供具体的支持。为此,我们着力构建1+X的政策体系,推出《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创建方案》《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发展创客空间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全方位、多层次强化智能制造的政策保障。这其中,有很多是针对非公经济的。在这些政策引导下,涌现了一批在3D打印、机器人、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国内甚至国际知名企业。
培育制造业品牌,为智能制造“代言”。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制造业品牌,就是要打造地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地域品牌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競争优势。长沙市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就要努力提升长沙智能制造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如果社会各界认可长沙的智能制造,那么智能制造类企业就会在长沙汇聚,各类优秀人才就会向长沙聚集,这就是地域品牌的力量。如果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都打响了,长沙的制造业品牌自然就形成了。在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过程中,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鼓励企业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品牌打造,全力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的转变。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培养优秀企业家,为智能制造“育才”。长沙打造智能制造中心,关键是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培养优秀企业家,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标准。“红”指的是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专”指的是深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具备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和驾驭能力。对企业家来说,若只“红”不“专”,事业兴旺不起来;若只“专”不“红”,就有可能走歪路邪路。而对非公经济企业家来说,坚持又“红”又“专”的标准就显得更加重要。习近平同志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近年来,长沙每年都要举办1~2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先后举办了多期制造类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高级研修班,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着力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企业家,打造了一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家队伍,涌现出梁稳根、张跃、周群飞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
推动企业抱团发展,为智能制造“蓄力”。制造业发展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不仅要有顶天立地的“大树”,还要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从这个角度来讲,推动企业抱团发展是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很多情况下,单家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市场的实际诉求之间存在落差,通过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并开展有效的抱团合作,才能帮助企业达成经营目标,否则就有可能错失发展良机。对民营企业而言,相比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有的资源较少,企业规模偏小,只有通过“抱团取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壮大。长沙智能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竞争力和影响力初步显现。在这里面,非公经济智能制造企业占有很大比重,是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主力军。为此,我们成立长沙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发布《智能制造长沙宣言》,为全市智能制造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搭建了相互学习和交流合作的平台,努力打造一个名副其实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长沙智能制造持续“蓄力”,以期厚积薄发。
制定引导性政策,为智能制造“护航”。促进智能制造业发展,既要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鼓励、支持、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又要根据本地实际,为企业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在发挥规模企业龙头作用的同时,注重激活小微企业发展的活力。政策有大有小,大政策是搞好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规划,对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中政策是搭建平台、设立基金,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完善配套;小政策是具体的操作手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补贴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为企业提供具体的支持。为此,我们着力构建1+X的政策体系,推出《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创建方案》《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支持发展创客空间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全方位、多层次强化智能制造的政策保障。这其中,有很多是针对非公经济的。在这些政策引导下,涌现了一批在3D打印、机器人、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国内甚至国际知名企业。
培育制造业品牌,为智能制造“代言”。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制造业品牌,就是要打造地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地域品牌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競争优势。长沙市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就要努力提升长沙智能制造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如果社会各界认可长沙的智能制造,那么智能制造类企业就会在长沙汇聚,各类优秀人才就会向长沙聚集,这就是地域品牌的力量。如果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都打响了,长沙的制造业品牌自然就形成了。在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过程中,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鼓励企业弘扬工匠精神、注重品牌打造,全力推动“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的转变。
(作者系中共长沙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