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兴买茶具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mineon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宜兴这个地方,至于从哪里得知的,已回忆不起来了。反正在我们同龄人中,我知道宜兴,应该是一个很光彩的事情,因为我比别人知道得多。
  知道宜兴,也就算啦。也不当吃,也不当喝,况且,还得继续上学、放学,跟大人一起去修大寨田;一有闲暇,还得给猪去割草,那时我们也很忙呀。所以说,成天去想一个只知道地名,且不知道离家远近的一个地方,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所以,就把宜兴搁置在了脑中十几差不多近二十年时间。
  真正走在宜兴市大街道路上,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应该是1995年春天,那年,我32岁。此时,宜兴撤县建市已近八年时间了。
  来宜兴,不是一个想来就能来的事情,但,毕竟我来了;况且,一同来的不止我一人。来宜兴得归功于我的就业选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高校毕业选择到一个大型化工企业去就业。当时,懵懵懂懂的不知道化学工业有污染、对人体有害,只知道它有别于农林畜牧,况且,还是化工部的直属企业,多牛气冲天的大厂呀。于是,我走了一个省直分配指标,来到了现在已经破产的原化工部部属企业当会计(多年后,才知道走上了一个不归路)。
  来了以后,经过安全教育,才知道有污染、会爆炸,对人体有伤害,更何况,那刺鼻的气味,整天围着我们周身转。目睹这一切,后悔已晚矣。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或者说,减轻对员工健康的损害,增加保健品发放,增加休息时间,到风景好的地方疗养。疗养院就选在了江南,但不是宜兴,而是离宜兴六十四公里,在无锡境内太湖边的无锡电影胶片厂的招待所,因为我们是同宗同祖的兄弟企业,况且也有业务上的往来,和技术上的相互支持。
  来疗养,并不是简单的吃吃睡睡,有旅游,有购物。而地点,除了无锡市,还有周边的常熟、苏州、杭州,对了,正如您猜的,还有宜兴,于是乎,我来到了宜兴。
  一个企业的小小管理人员,来到一个县级市的宜兴,对当地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别人记得不记得,宜兴记得不记得,反正我是记得,况且,还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和宜兴之间值得说道的地方。
  乘车进入宜兴市区,让我震惊的不是,它先于内陆县市鳞次栉比的楼房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道路两边亭亭玉立的陶制路灯杆和电线杆。我的天呀,他们怎么敢把陶器用在这上面,哪来那么多陶器呢,那得烧多少窑呀,是谁想的这个点子呢?
  无人回答我的问题,它们照样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站就是多年,现在是否还在站着,由于近期没去过,对于这个问题存疑。上面说的那几个不知道,到现在还是不知道。
  来宜兴干啥,有啥休闲的?宜兴籍女导游发话了:我们各位工友呀,今天我们到“逆行”(宜兴的“宜”她发ni音,而不是yi音,说成“逆行”,这让交警听到,可是不愿意的呀)来,主要是买茶具的呀,茶壶、茶杯、茶碗,“逆行”(宜兴)的紫砂茶具全世界是蛮有名的吔,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呀。
  买茶具?由此一提醒,从我的记忆里,挖掘出来最早知道宜兴的原因,恐怕与此有关,宜兴是历史上的陶都。
  不来宜兴不知道,来到宜兴真奇妙,除了那别处见不到的灯杆外,满大街都是茶具店,满大街都是茶叶,满大街都是茶馆,满大街都是操着吴侬软语围绕茶忙碌的人。
  难道他们以饮茶为生的吗?是与不是,已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在这个有关茶的地方,去如何完成对茶的挑选、品味与享受。我们中原人置身于此,这些倒成了一个问题。
  一干人,走走停停,出了这个店,进入那个店。主人看到这帮人,有说不尽的热情和周到,给你讲,让你品;相中的,你就买;看不中,你另选。那时,用玻璃杯和搪瓷缸饮茶习以为常的我们,还真不知道茶具的讲究,茶具的档次,茶具的历史文化。经主人三番五次的讲解,知道的越来越多。有人都在惋惜着,似乎从前一直生活在洪荒时代一样,经人家一说道,好像离现实越来越近了。这还不算完,那玲珑剔透的茶具,那或方或圆的茶具,那或大或小的茶具,那或深或浅的茶具,那千姿百态的茶具,甚至想象不到的造型,在此竟然都能看得见,找得到,摸得着,这真是一个其妙的世界呀。更令我们咋舌的,在几百元还算是高工资的年代,竟然有标价数千甚至上万的茶壶,真不知其价值体现在何处。
  开了眼界的我们,了解有关茶品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似乎忘了是来买的,简直都成了一个个如饥似渴的听客,于是听了这家,再去听那家。不同的店主,当然也有不同的知識和故事与我们分享,有说供春时大彬轶事的,有说宫廷紫砂贡品的,有说宜兴古称荆溪阳羡的,有说阳羡唐贡茶的,有说宜兴有七千多年制陶史的,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就想在那个基础上再去寻根问底。店主或笑而不答,或委婉另述,都表现出和能生财的雍容大度情怀。即使如此,不能光做看客和听客,饱了眼福,回去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于是,买,是必然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再估量一下自己的钱袋子,买实用的,买有纪念意义的,买能买得起的,都纷纷出手了。
  我先买了一把紫砂壶,上刻有“茶可以清心也”的字样,大小适中,不贵,卖家满意,我也称心。转到下午,觉得这一把壶还是少了点,用这壶泡好茶,再倒入玻璃杯似乎不配套了,买套茶碗已成必然。目标已定,再看就有了方向,在返回无锡前半个小时,终于下定了决心,买了一套十盏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小瓷茶碗。上车时,检查各自的收获,都是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
  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疗养期结束,疗养院给每人又送了一套茶具,这真是好事成双呀。
  我所用的茶具,与时俱进的更新换代了多少批次,但那十盏小瓷茶碗,除了不小心摔碎一个外,另外那九盏现在还在用着呢,上面已有了包浆。外表绘制有六个图案,紫色花瓣,红色花蕾,以及蔓藤上的几个叶片,都历历在目。多边形图案镶嵌在碗底上,似乎有字,昏花老眼看不真切是什么了,找出放大镜一照,显示出下面几朵浪花,上面是一只飞翔的雄鹰,中间写有“中国制造”四个大字,还有英文字母“made in china”的字样,哈哈,看来当年这也是出口产品,应该是买着好货了呀。
  回想我们企业在无锡设置疗养院有十年之久,每年有十五批次(每批次20天),每批次35人,这样算下来,去疗养过的人共有5200多人次。也就是说我们企业有五千多人次去过宜兴,有五千多人次到宜兴买过茶具,因多数人给亲戚朋友捎带茶具,再加上疗养院每人次送一套,加计下来,从宜兴采购回来的茶具不下万套。不算不知道,一算还真有点儿小惊心。
  古老的阳羡大地,因茶叶而增色,因茶具而灵秀,更因为茶文化,历史显得更加厚重,以至于让我,几十年前到宜兴的游历还历历在目。时过境迁,企业不复存在,再去疗养成为无稽之谈。但曾经的过往和故事,已牢牢记忆在我和那一部分人心中。现在回忆起来,也由此流露在了我的笔端,以此,来向过往的岁月致敬,也向我们三番五次去过的宜兴,致以真诚的谢意和深情地回眸。
其他文献
父 亲  席勒曾说,在那星空上界  一定住着个慈祥的父亲  那也是我的父親。炒茶的手  抚摸着沉睡的河流  在半夜,借助明月和星辰  我踩着父亲的每个脚印  他头顶上的矿灯,  让溪水放慢了脚步  让鱼儿目光更呆滞  归途时,伏在父亲的背上  总有一些衰老的水草  和枯枝,被父亲的脚  掩埋在淤泥里     正气歌  童年时,父亲炒茶和养兔  但他最喜欢的还是  做警察。帽子上的国徽  永远比桌子
期刊
逆风的投影  “人类总是丢弃身后的东西。”  季节轮回,像苦难大地再度分娩自己  见众多诞生,却看不到存在  每条道路,都会消失于歧路  时间不断地丢下它的主人  “你吞食的东西将你吞噬。”  天地无形,无处遁形  我是自己的一座巨大的空房子  没有退路,才是唯一的出路  像一棵冬天的树  向着自己的头顶与天空突围  “在冬天,我只追求一无所有的东西。”  秋风落下,挂在枯叶的白发上  枯叶落下,
期刊
舀一瓢晨雾,抿一口清茶  时间在我肩上按了一下  一只白鹭从清早穿过黄昏  清澈的长利水,西江岸边  庭宇安然,苔色滋长  坐下来,和紧張的耳朵  一起张开,聆听  船笛和梵音  花粉、树液和不出声的虫子  在相互交换密码  这时,所有的雨滴落下  都不会将人打疼  热气上升,阳光穿过云层  一边将风牵来,一边将冷带走  水珠在草尖上弹跳  蝉褪掉昨天,轻盈得像飞  向 晚  夕光掩映的美,陷入巨
期刊
墙的右侧是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座》  ——“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画中的人面早已模糊不清  鹅卵石头顶的星空蓝得发黑  台阶上的抽象  钓着街上淌过去男人和女人  低哑的天空斜倚着时间的纵深  那是隐匿的空间——  从前无数可能中的现实一种  被我台灯掉出来的明黄穿透  在这纯粹的夜晚  孤独地复活和流动  悟  失眠。在白房间醒来。  扇叶依旧摆动,以沉默的弧度  静坐于白的中心;以心跳
期刊
弯弯小河弯到入江口便弯成了一泓港湾。湾里大小木船舳舻相继,船舷相依,风一吹便叽叽嘎嘎地晃来荡去,不时晃荡起桐油的气味混着鱼腥一股一股地弥散过来。这种气味自我儿时起,就潜入了我对那片河湾和河湾岸上的那顶乌篷,以及乌篷里的那个渔爷的记忆。  我小学还没毕业,渔爷已告老在家了。  他的家就是搁在河岸的那顶旧船乌篷。篷子乌油油地弯弓着,很像他扳罾捕鱼时弯腰弓背的样子,也像煤油灯光把他投映在篷壁上的那团佝偻
期刊
秋风扫过树木,落叶缤纷。我行走在秋的旷野。  云淡、风清、月明、雨缓。  在“秋风秋雨潇潇下”的梦里,那位吟哦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奇女子,站在了我的面前。  半生桃花艳压群芳,诗词书画媲美名流,也难逃离国破家亡“凄凄惨惨戚戚”的晚景,人比黄花瘦。  从古至今,何人的命运可离开家国独自辉煌?和衣独吟《行香子·天与秋光》,不免泪两行。  一个秋字压在心头,怎能是一个“
期刊
放生池:鱼  放生池的鱼,周而复始,来回游动  吹几个泡泡,又钻进水里,然后  又冒出来吹几个泡泡,这是一种无声的  吐露。怡然自得,抑或厌倦于现状  鱼无力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禅的强大磁场里,我借着飘向远处的  钟声,读出了鱼的寂寞。一口池  可以游动生命,却游不出,更广阔的自己  每一座寺庙,都亏欠鱼儿们一条江河  以及通向大海的,水流声  前院:落花  花无百日红,终究会落,寺院的花  也不
期刊
春天的雨下出了秋天的感觉。淋湿了  一座1912,一条1898。和无数个陈腐的春天里  山桃花一样,埋得浅浅的我们  比风流更薄的是  掩风流的浮土。几乎要胜过我  比四月更薄的绿胸脯  淅沥和回廊一起穿针引线。青青的天  缝着银色的雨,青青的手指  织过诗人掌心的湖面,如细瘦若小鱼的游船  迷途进暧昧的烟波。攥出一个起雾的锦囊  拆开,掉落一颗水落石出  是词人自杀时的水声  昨日是一首给冷宫的
期刊
石砌小路  村子不算大,四周高山簇拥,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自西往东从山脚潺潺流出山外,缓缓从村中心流过,宛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柔软的绸缎上轻轻划了一下,将本来就不大的山村一分为二地割裂开来,一条石砌小路也就随着溪水径直往前延伸,一路上,水随路转,路沿溪旋,兩者默默厮守不知有多少个年头!  溪水因为乾隆破除风水龙脉而大有来历,石砌小路也颇有些历史年头,不过有人根据路边一块大碑石上模糊可见的文字大致可以推
期刊
一  秋的记忆,涂上色彩,如此深刻。  一些事物在时间的某一刻,在微尘与空气的间隙里,拉开重生的序曲。  春秋交替,鸟群掠过低空,呼啦啦起落,鸟鸣清澈而生动。静观这一切人间万象,瞬间入迷的时候,思想的触角穿越岁月,风儿一般自由来去。  田园风光,庄稼和蔬菜,花园和果园,宛如我窥视人间影像的通道,诗歌一样诱惑着我,感动着我,牵引着我,让我以黄土地为背景,渲染一纸醉美人间,或静或动,或歌或舞,纯粹而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