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宜兴这个地方,至于从哪里得知的,已回忆不起来了。反正在我们同龄人中,我知道宜兴,应该是一个很光彩的事情,因为我比别人知道得多。
知道宜兴,也就算啦。也不当吃,也不当喝,况且,还得继续上学、放学,跟大人一起去修大寨田;一有闲暇,还得给猪去割草,那时我们也很忙呀。所以说,成天去想一个只知道地名,且不知道离家远近的一个地方,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所以,就把宜兴搁置在了脑中十几差不多近二十年时间。
真正走在宜兴市大街道路上,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应该是1995年春天,那年,我32岁。此时,宜兴撤县建市已近八年时间了。
来宜兴,不是一个想来就能来的事情,但,毕竟我来了;况且,一同来的不止我一人。来宜兴得归功于我的就业选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高校毕业选择到一个大型化工企业去就业。当时,懵懵懂懂的不知道化学工业有污染、对人体有害,只知道它有别于农林畜牧,况且,还是化工部的直属企业,多牛气冲天的大厂呀。于是,我走了一个省直分配指标,来到了现在已经破产的原化工部部属企业当会计(多年后,才知道走上了一个不归路)。
来了以后,经过安全教育,才知道有污染、会爆炸,对人体有伤害,更何况,那刺鼻的气味,整天围着我们周身转。目睹这一切,后悔已晚矣。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或者说,减轻对员工健康的损害,增加保健品发放,增加休息时间,到风景好的地方疗养。疗养院就选在了江南,但不是宜兴,而是离宜兴六十四公里,在无锡境内太湖边的无锡电影胶片厂的招待所,因为我们是同宗同祖的兄弟企业,况且也有业务上的往来,和技术上的相互支持。
来疗养,并不是简单的吃吃睡睡,有旅游,有购物。而地点,除了无锡市,还有周边的常熟、苏州、杭州,对了,正如您猜的,还有宜兴,于是乎,我来到了宜兴。
一个企业的小小管理人员,来到一个县级市的宜兴,对当地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别人记得不记得,宜兴记得不记得,反正我是记得,况且,还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和宜兴之间值得说道的地方。
乘车进入宜兴市区,让我震惊的不是,它先于内陆县市鳞次栉比的楼房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道路两边亭亭玉立的陶制路灯杆和电线杆。我的天呀,他们怎么敢把陶器用在这上面,哪来那么多陶器呢,那得烧多少窑呀,是谁想的这个点子呢?
无人回答我的问题,它们照样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站就是多年,现在是否还在站着,由于近期没去过,对于这个问题存疑。上面说的那几个不知道,到现在还是不知道。
来宜兴干啥,有啥休闲的?宜兴籍女导游发话了:我们各位工友呀,今天我们到“逆行”(宜兴的“宜”她发ni音,而不是yi音,说成“逆行”,这让交警听到,可是不愿意的呀)来,主要是买茶具的呀,茶壶、茶杯、茶碗,“逆行”(宜兴)的紫砂茶具全世界是蛮有名的吔,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呀。
买茶具?由此一提醒,从我的记忆里,挖掘出来最早知道宜兴的原因,恐怕与此有关,宜兴是历史上的陶都。
不来宜兴不知道,来到宜兴真奇妙,除了那别处见不到的灯杆外,满大街都是茶具店,满大街都是茶叶,满大街都是茶馆,满大街都是操着吴侬软语围绕茶忙碌的人。
难道他们以饮茶为生的吗?是与不是,已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在这个有关茶的地方,去如何完成对茶的挑选、品味与享受。我们中原人置身于此,这些倒成了一个问题。
一干人,走走停停,出了这个店,进入那个店。主人看到这帮人,有说不尽的热情和周到,给你讲,让你品;相中的,你就买;看不中,你另选。那时,用玻璃杯和搪瓷缸饮茶习以为常的我们,还真不知道茶具的讲究,茶具的档次,茶具的历史文化。经主人三番五次的讲解,知道的越来越多。有人都在惋惜着,似乎从前一直生活在洪荒时代一样,经人家一说道,好像离现实越来越近了。这还不算完,那玲珑剔透的茶具,那或方或圆的茶具,那或大或小的茶具,那或深或浅的茶具,那千姿百态的茶具,甚至想象不到的造型,在此竟然都能看得见,找得到,摸得着,这真是一个其妙的世界呀。更令我们咋舌的,在几百元还算是高工资的年代,竟然有标价数千甚至上万的茶壶,真不知其价值体现在何处。
开了眼界的我们,了解有关茶品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似乎忘了是来买的,简直都成了一个个如饥似渴的听客,于是听了这家,再去听那家。不同的店主,当然也有不同的知識和故事与我们分享,有说供春时大彬轶事的,有说宫廷紫砂贡品的,有说宜兴古称荆溪阳羡的,有说阳羡唐贡茶的,有说宜兴有七千多年制陶史的,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就想在那个基础上再去寻根问底。店主或笑而不答,或委婉另述,都表现出和能生财的雍容大度情怀。即使如此,不能光做看客和听客,饱了眼福,回去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于是,买,是必然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再估量一下自己的钱袋子,买实用的,买有纪念意义的,买能买得起的,都纷纷出手了。
我先买了一把紫砂壶,上刻有“茶可以清心也”的字样,大小适中,不贵,卖家满意,我也称心。转到下午,觉得这一把壶还是少了点,用这壶泡好茶,再倒入玻璃杯似乎不配套了,买套茶碗已成必然。目标已定,再看就有了方向,在返回无锡前半个小时,终于下定了决心,买了一套十盏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小瓷茶碗。上车时,检查各自的收获,都是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
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疗养期结束,疗养院给每人又送了一套茶具,这真是好事成双呀。
我所用的茶具,与时俱进的更新换代了多少批次,但那十盏小瓷茶碗,除了不小心摔碎一个外,另外那九盏现在还在用着呢,上面已有了包浆。外表绘制有六个图案,紫色花瓣,红色花蕾,以及蔓藤上的几个叶片,都历历在目。多边形图案镶嵌在碗底上,似乎有字,昏花老眼看不真切是什么了,找出放大镜一照,显示出下面几朵浪花,上面是一只飞翔的雄鹰,中间写有“中国制造”四个大字,还有英文字母“made in china”的字样,哈哈,看来当年这也是出口产品,应该是买着好货了呀。
回想我们企业在无锡设置疗养院有十年之久,每年有十五批次(每批次20天),每批次35人,这样算下来,去疗养过的人共有5200多人次。也就是说我们企业有五千多人次去过宜兴,有五千多人次到宜兴买过茶具,因多数人给亲戚朋友捎带茶具,再加上疗养院每人次送一套,加计下来,从宜兴采购回来的茶具不下万套。不算不知道,一算还真有点儿小惊心。
古老的阳羡大地,因茶叶而增色,因茶具而灵秀,更因为茶文化,历史显得更加厚重,以至于让我,几十年前到宜兴的游历还历历在目。时过境迁,企业不复存在,再去疗养成为无稽之谈。但曾经的过往和故事,已牢牢记忆在我和那一部分人心中。现在回忆起来,也由此流露在了我的笔端,以此,来向过往的岁月致敬,也向我们三番五次去过的宜兴,致以真诚的谢意和深情地回眸。
知道宜兴,也就算啦。也不当吃,也不当喝,况且,还得继续上学、放学,跟大人一起去修大寨田;一有闲暇,还得给猪去割草,那时我们也很忙呀。所以说,成天去想一个只知道地名,且不知道离家远近的一个地方,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所以,就把宜兴搁置在了脑中十几差不多近二十年时间。
真正走在宜兴市大街道路上,已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应该是1995年春天,那年,我32岁。此时,宜兴撤县建市已近八年时间了。
来宜兴,不是一个想来就能来的事情,但,毕竟我来了;况且,一同来的不止我一人。来宜兴得归功于我的就业选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高校毕业选择到一个大型化工企业去就业。当时,懵懵懂懂的不知道化学工业有污染、对人体有害,只知道它有别于农林畜牧,况且,还是化工部的直属企业,多牛气冲天的大厂呀。于是,我走了一个省直分配指标,来到了现在已经破产的原化工部部属企业当会计(多年后,才知道走上了一个不归路)。
来了以后,经过安全教育,才知道有污染、会爆炸,对人体有伤害,更何况,那刺鼻的气味,整天围着我们周身转。目睹这一切,后悔已晚矣。
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或者说,减轻对员工健康的损害,增加保健品发放,增加休息时间,到风景好的地方疗养。疗养院就选在了江南,但不是宜兴,而是离宜兴六十四公里,在无锡境内太湖边的无锡电影胶片厂的招待所,因为我们是同宗同祖的兄弟企业,况且也有业务上的往来,和技术上的相互支持。
来疗养,并不是简单的吃吃睡睡,有旅游,有购物。而地点,除了无锡市,还有周边的常熟、苏州、杭州,对了,正如您猜的,还有宜兴,于是乎,我来到了宜兴。
一个企业的小小管理人员,来到一个县级市的宜兴,对当地来讲,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别人记得不记得,宜兴记得不记得,反正我是记得,况且,还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和宜兴之间值得说道的地方。
乘车进入宜兴市区,让我震惊的不是,它先于内陆县市鳞次栉比的楼房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道路两边亭亭玉立的陶制路灯杆和电线杆。我的天呀,他们怎么敢把陶器用在这上面,哪来那么多陶器呢,那得烧多少窑呀,是谁想的这个点子呢?
无人回答我的问题,它们照样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站就是多年,现在是否还在站着,由于近期没去过,对于这个问题存疑。上面说的那几个不知道,到现在还是不知道。
来宜兴干啥,有啥休闲的?宜兴籍女导游发话了:我们各位工友呀,今天我们到“逆行”(宜兴的“宜”她发ni音,而不是yi音,说成“逆行”,这让交警听到,可是不愿意的呀)来,主要是买茶具的呀,茶壶、茶杯、茶碗,“逆行”(宜兴)的紫砂茶具全世界是蛮有名的吔,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呀。
买茶具?由此一提醒,从我的记忆里,挖掘出来最早知道宜兴的原因,恐怕与此有关,宜兴是历史上的陶都。
不来宜兴不知道,来到宜兴真奇妙,除了那别处见不到的灯杆外,满大街都是茶具店,满大街都是茶叶,满大街都是茶馆,满大街都是操着吴侬软语围绕茶忙碌的人。
难道他们以饮茶为生的吗?是与不是,已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在这个有关茶的地方,去如何完成对茶的挑选、品味与享受。我们中原人置身于此,这些倒成了一个问题。
一干人,走走停停,出了这个店,进入那个店。主人看到这帮人,有说不尽的热情和周到,给你讲,让你品;相中的,你就买;看不中,你另选。那时,用玻璃杯和搪瓷缸饮茶习以为常的我们,还真不知道茶具的讲究,茶具的档次,茶具的历史文化。经主人三番五次的讲解,知道的越来越多。有人都在惋惜着,似乎从前一直生活在洪荒时代一样,经人家一说道,好像离现实越来越近了。这还不算完,那玲珑剔透的茶具,那或方或圆的茶具,那或大或小的茶具,那或深或浅的茶具,那千姿百态的茶具,甚至想象不到的造型,在此竟然都能看得见,找得到,摸得着,这真是一个其妙的世界呀。更令我们咋舌的,在几百元还算是高工资的年代,竟然有标价数千甚至上万的茶壶,真不知其价值体现在何处。
开了眼界的我们,了解有关茶品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似乎忘了是来买的,简直都成了一个个如饥似渴的听客,于是听了这家,再去听那家。不同的店主,当然也有不同的知識和故事与我们分享,有说供春时大彬轶事的,有说宫廷紫砂贡品的,有说宜兴古称荆溪阳羡的,有说阳羡唐贡茶的,有说宜兴有七千多年制陶史的,听着听着,就入迷了,就想在那个基础上再去寻根问底。店主或笑而不答,或委婉另述,都表现出和能生财的雍容大度情怀。即使如此,不能光做看客和听客,饱了眼福,回去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于是,买,是必然的。根据自己的喜好,再估量一下自己的钱袋子,买实用的,买有纪念意义的,买能买得起的,都纷纷出手了。
我先买了一把紫砂壶,上刻有“茶可以清心也”的字样,大小适中,不贵,卖家满意,我也称心。转到下午,觉得这一把壶还是少了点,用这壶泡好茶,再倒入玻璃杯似乎不配套了,买套茶碗已成必然。目标已定,再看就有了方向,在返回无锡前半个小时,终于下定了决心,买了一套十盏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的小瓷茶碗。上车时,检查各自的收获,都是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
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疗养期结束,疗养院给每人又送了一套茶具,这真是好事成双呀。
我所用的茶具,与时俱进的更新换代了多少批次,但那十盏小瓷茶碗,除了不小心摔碎一个外,另外那九盏现在还在用着呢,上面已有了包浆。外表绘制有六个图案,紫色花瓣,红色花蕾,以及蔓藤上的几个叶片,都历历在目。多边形图案镶嵌在碗底上,似乎有字,昏花老眼看不真切是什么了,找出放大镜一照,显示出下面几朵浪花,上面是一只飞翔的雄鹰,中间写有“中国制造”四个大字,还有英文字母“made in china”的字样,哈哈,看来当年这也是出口产品,应该是买着好货了呀。
回想我们企业在无锡设置疗养院有十年之久,每年有十五批次(每批次20天),每批次35人,这样算下来,去疗养过的人共有5200多人次。也就是说我们企业有五千多人次去过宜兴,有五千多人次到宜兴买过茶具,因多数人给亲戚朋友捎带茶具,再加上疗养院每人次送一套,加计下来,从宜兴采购回来的茶具不下万套。不算不知道,一算还真有点儿小惊心。
古老的阳羡大地,因茶叶而增色,因茶具而灵秀,更因为茶文化,历史显得更加厚重,以至于让我,几十年前到宜兴的游历还历历在目。时过境迁,企业不复存在,再去疗养成为无稽之谈。但曾经的过往和故事,已牢牢记忆在我和那一部分人心中。现在回忆起来,也由此流露在了我的笔端,以此,来向过往的岁月致敬,也向我们三番五次去过的宜兴,致以真诚的谢意和深情地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