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锡山区餐饮行业的鲜榨果蔬汁微生物指标的调查,了解鲜榨果蔬汁目前的卫生状况,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鲜榨果蔬汁
【Abstract】 We hope to know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micro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s in Xishan District. We can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se them so as to put forward: 提出;提出建议;放出;推荐 the solution about them.
【Key words】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
鲜榨果蔬汁是指餐饮业因顾客要求而现场加工供就餐顾客饮用的果蔬汁。鲜榨果蔬汁由于口味天然,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但是,鲜榨果蔬汁在加工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而目前国家尚未制定该产品卫生标准,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也相对较少,检验评价多以饮料卫生标准为依据。本次对锡山区餐饮业的鲜榨果蔬汁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锡山区餐饮行业内8家规模较大的酒店内共采集了11份鲜榨果蔬汁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两个项目的检测。
1.2 内容与方法
1.2.1 样品采集
鲜榨果蔬汁采样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GB 4789.1-2010)的要求操作,将样品放置在小型冰箱中,2 h内送至实验室检验。
1.2.2 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菌落总数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10)进行检测,大肠菌群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GB/T 4789.3-2003)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照《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GB 19297-2003)的要求进行评价。
2 结果
8家酒店的总共11份样品经检测,菌落总数均不合格(标准值≤500cfu/mL),最高的为200000cfu/mL,超过标准值400倍;最低的为1900 cfu/mL,超过标准值3.8倍。大肠菌群10份不合格(标准值≤30MPN/100mL),9份样品为>1100MPN/100mL,超过标准值30倍以上;1份为240MPN/100mL,超过标准值8倍;仅1份合格。
3 讨论
3.1 由以上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锡山区餐饮业的鲜榨果蔬汁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8家酒店均为本区域餐饮行业规模较大的酒店,卫生设施较为齐全,从业人员均持证上岗,但在进行鲜榨果蔬汁制作时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1)需去皮的瓜果不经清洗消毒就直接削皮,导致果肉在削皮的过程中受到污染。(2)没有专用的榨汁间。(3)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具体有:手未经清洗消毒;未戴一次性消毒手套;接触其他污染物后不洗手;换手套就直接接触待榨果蔬等几种情况。(4)榨汁机等设备、容器不彻底清洗消毒,榨汁过程中果蔬汁受到污染。(5)提前加工,果蔬汁存放不当。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鲜榨果蔬汁微生物污染十分严重。
3.2 目前2010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已经出版并于2010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并没有同步更新,尤其是国家尚未制订鲜榨果蔬汁饮料的卫生标准。因此只能以《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GB 19297-2003)来进行评价。该标准里面的大肠菌群检测依旧参照已经废止的《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GB/T 4789.3-2003),而不是目前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3-2010),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3.3 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尽快制定现榨果蔬汁加工操作规范。并对餐饮行业鲜榨果蔬汁的原料采购、加工和销售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并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扩大采样检验,结合对鲜榨果蔬汁加工过程进行HACCP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鲜榨果蔬汁卫生标准,为企业规范加工和监督部门监督监测提供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GB 4789.1-2010.
[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T 4789.3-2003.
[4] 袁巍,曹健,李黎军等.上海闵行区餐饮业鲜榨果蔬汁卫生学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3):145,156.
[5] 张法明,赵莹,施敏等.浙江省餐饮业现榨果蔬汁卫生质量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2):31~32.
【关键词】 鲜榨果蔬汁
【Abstract】 We hope to know the sanitary condition of th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s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micro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th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s in Xishan District. We can 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se them so as to put forward: 提出;提出建议;放出;推荐 the solution about them.
【Key words】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juice
鲜榨果蔬汁是指餐饮业因顾客要求而现场加工供就餐顾客饮用的果蔬汁。鲜榨果蔬汁由于口味天然,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但是,鲜榨果蔬汁在加工过程中易受微生物污染,而目前国家尚未制定该产品卫生标准,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章也相对较少,检验评价多以饮料卫生标准为依据。本次对锡山区餐饮业的鲜榨果蔬汁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锡山区餐饮行业内8家规模较大的酒店内共采集了11份鲜榨果蔬汁样品,进行菌落总数及大肠菌群两个项目的检测。
1.2 内容与方法
1.2.1 样品采集
鲜榨果蔬汁采样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GB 4789.1-2010)的要求操作,将样品放置在小型冰箱中,2 h内送至实验室检验。
1.2.2 检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菌落总数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10)进行检测,大肠菌群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GB/T 4789.3-2003)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照《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GB 19297-2003)的要求进行评价。
2 结果
8家酒店的总共11份样品经检测,菌落总数均不合格(标准值≤500cfu/mL),最高的为200000cfu/mL,超过标准值400倍;最低的为1900 cfu/mL,超过标准值3.8倍。大肠菌群10份不合格(标准值≤30MPN/100mL),9份样品为>1100MPN/100mL,超过标准值30倍以上;1份为240MPN/100mL,超过标准值8倍;仅1份合格。
3 讨论
3.1 由以上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锡山区餐饮业的鲜榨果蔬汁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8家酒店均为本区域餐饮行业规模较大的酒店,卫生设施较为齐全,从业人员均持证上岗,但在进行鲜榨果蔬汁制作时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1)需去皮的瓜果不经清洗消毒就直接削皮,导致果肉在削皮的过程中受到污染。(2)没有专用的榨汁间。(3)操作人员操作不规范,具体有:手未经清洗消毒;未戴一次性消毒手套;接触其他污染物后不洗手;换手套就直接接触待榨果蔬等几种情况。(4)榨汁机等设备、容器不彻底清洗消毒,榨汁过程中果蔬汁受到污染。(5)提前加工,果蔬汁存放不当。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导致鲜榨果蔬汁微生物污染十分严重。
3.2 目前2010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已经出版并于2010年6月1日正式实施,但是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并没有同步更新,尤其是国家尚未制订鲜榨果蔬汁饮料的卫生标准。因此只能以《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GB 19297-2003)来进行评价。该标准里面的大肠菌群检测依旧参照已经废止的《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GB/T 4789.3-2003),而不是目前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3-2010),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3.3 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尽快制定现榨果蔬汁加工操作规范。并对餐饮行业鲜榨果蔬汁的原料采购、加工和销售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并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扩大采样检验,结合对鲜榨果蔬汁加工过程进行HACCP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鲜榨果蔬汁卫生标准,为企业规范加工和监督部门监督监测提供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GB 4789.1-2010.
[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2-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GB/T 4789.3-2003.
[4] 袁巍,曹健,李黎军等.上海闵行区餐饮业鲜榨果蔬汁卫生学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3):145,156.
[5] 张法明,赵莹,施敏等.浙江省餐饮业现榨果蔬汁卫生质量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