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诗词语言精练、内涵深刻,科学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富含科学知识的诗词,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情境,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科学知识。
关键词: 诗词 小学科学教学 提高兴趣 创设情境 降低难度
科学课的内容广泛,涉及众多知识领域,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其中还有很多对学生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尽管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先进,教学设备也日益先进,教学方法更是不断完善,电影、电视、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多斟酌,除应该具备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诗词以其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等特点而盛行于世。中国是一个诗词王国,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一些作品中还包含一定的科学知识。新课程倡导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如果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能适当运用这些富含科学知识的诗词,不但学生爱听,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彩添色,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能让科学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科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科学课的课堂中大胆将诗词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入诗词,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在教学中适时引入诗词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般来说,在新课开始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处于下课游戏的兴奋中。这时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如教学“空气”时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入课题,说明由于我们长期处于空气中,而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让学生愉快主动地探究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又如讲“光源”时,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源的定义,之后让学生分析“月亮是不是光源”。由于刚上课不久,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下课的兴奋中,很少积极思考,这时不妨提问“月亮是不是光源”,先让学生背诵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顿时学生欢呼雀跃、声音响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学生背诵时思绪高涨,不禁要问:“科学课上老师叫我们背唐诗干吗?”原来老师是想问“明月是不是光源”,立刻学生的注意力被唤醒,听课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开端。
二、引入诗词,创设学习情境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是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好诱因。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为学生创设科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边听边看,边学边思,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如教学“月相”后,引入白居易的名作《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学生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进入优美的情境。这时,一轮圆圆的月亮出现了,学生马上发现这个月相与诗句描写的景象格格不入,指出应该是弯弯的蛾眉月,因为诗中描写的是“九月初三”,月亮应该“似弓”。这样,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巩固。
再如学完“重力”之后,不妨让学生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重力,那么诗人李白会不会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美佳句?
三、引入诗词,降低理解难度
科学教学中,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若引入诗词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些结论用诗词加以概括,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既有趣又省时。
如教学完“参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引入唐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轻舟以什么为参照物?在描述地球自转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两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形象地把地球在太空中自转的情景描写了出来,诗里描写的每日八万里的速度与地球赤道的自转速度非常吻合。诗仙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描述出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诗词写得既通俗易懂,又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
文质兼美的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掘出中华民族深远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探索出无限神奇的科学奥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知识和文学修养同时得到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红梅.唐诗中的光学和力学知识[J].物理教学探讨,2009(4):55.
[2]骆红梅.例谈唐诗中的物理知识[J].物理教学探讨,2008(16):22.
[3]骆红梅.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举例[J].创新教育,2009(7):166.
[4]胡明旺.古诗词在初中科学中的“趣”用[J].教学研究,2007(35):86.
关键词: 诗词 小学科学教学 提高兴趣 创设情境 降低难度
科学课的内容广泛,涉及众多知识领域,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其中还有很多对学生来说理解是有困难的。尽管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先进,教学设备也日益先进,教学方法更是不断完善,电影、电视、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但是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教师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多斟酌,除应该具备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诗词以其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等特点而盛行于世。中国是一个诗词王国,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一些作品中还包含一定的科学知识。新课程倡导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如果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能适当运用这些富含科学知识的诗词,不但学生爱听,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课堂增彩添色,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能让科学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形象地被理解和记忆,使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形象、鲜明,从而让学生热爱科学。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科学课的课堂中大胆将诗词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引入诗词,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在教学中适时引入诗词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有效方法。
一般来说,在新课开始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处于下课游戏的兴奋中。这时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如教学“空气”时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入课题,说明由于我们长期处于空气中,而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让学生愉快主动地探究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又如讲“光源”时,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源的定义,之后让学生分析“月亮是不是光源”。由于刚上课不久,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下课的兴奋中,很少积极思考,这时不妨提问“月亮是不是光源”,先让学生背诵唐朝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简单的,顿时学生欢呼雀跃、声音响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学生背诵时思绪高涨,不禁要问:“科学课上老师叫我们背唐诗干吗?”原来老师是想问“明月是不是光源”,立刻学生的注意力被唤醒,听课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开端。
二、引入诗词,创设学习情境
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是诱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最好诱因。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为学生创设科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边听边看,边学边思,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如教学“月相”后,引入白居易的名作《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弓。”学生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进入优美的情境。这时,一轮圆圆的月亮出现了,学生马上发现这个月相与诗句描写的景象格格不入,指出应该是弯弯的蛾眉月,因为诗中描写的是“九月初三”,月亮应该“似弓”。这样,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巩固。
再如学完“重力”之后,不妨让学生思考,如果生活中没有重力,那么诗人李白会不会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美佳句?
三、引入诗词,降低理解难度
科学教学中,有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若引入诗词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把一些结论用诗词加以概括,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以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既有趣又省时。
如教学完“参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引入唐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轻舟以什么为参照物?在描述地球自转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两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形象地把地球在太空中自转的情景描写了出来,诗里描写的每日八万里的速度与地球赤道的自转速度非常吻合。诗仙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描述出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诗词写得既通俗易懂,又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
文质兼美的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掘出中华民族深远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探索出无限神奇的科学奥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诗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科学知识和文学修养同时得到提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红梅.唐诗中的光学和力学知识[J].物理教学探讨,2009(4):55.
[2]骆红梅.例谈唐诗中的物理知识[J].物理教学探讨,2008(16):22.
[3]骆红梅.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举例[J].创新教育,2009(7):166.
[4]胡明旺.古诗词在初中科学中的“趣”用[J].教学研究,2007(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