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低年级的课堂,我们常常能见到小手如林的喜人场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风光不再依旧,很多孩子都成了惧怕交流的沉默一族。
走进低年级的课堂,我们常常能见到小手如林的喜人场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风光不再依旧,很多孩子都成了惧怕交流的沉默一族。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让我们来聚焦下面这个似曾相识的镜头吧!
【镜头】
……
“小文,这个简单的问题你来回答!”学困生小文木木地被叫了起来,思考了片刻,刚想说什么,可又被老师的一挥手,示意坐下了。
没多久,又一个问题来了,这次老师并没有急着指名回答,而是在耐心地等待。老师的目光又一次落在小文身上,(此时,她并没有举手,头埋得很低,她是在逃避老师格外“关照”的目光。)“你再来试试!”老师偏偏又叫到了她,小女孩怯怯地站了起来,嘴里无声地嘟囔着什么,一副极力思考的模样。别的孩子已经按捺不住了,“我……”,“我来……”。小女孩脸色有些红了。等了将近一分钟,她终于小声地说出了根本不着边际的答案,刚说了几句,老师又是一挥手:“好了,好了,你坐下吧!”教室里顿时响起了刺耳的笑声,小女孩更窘了。
【反思】
1.不能承受的“厚爱”
教师大都希望自己能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经常把目光投向一些学习成绩并不好、个性比较独特的学生。镜头中的小文,就是被教师作为额外关照对象的学生,眼睛盯着,提问拎着,发言的机会多得有些让别的同学眼红。
老师这种一厢情愿的特别关照,是否就起到了效果呢?我看并不尽然。就拿上节课中老师“恩赐”给小女孩的那两次机会来说,教师并没有蹲下身子,体验当时小女孩的所想和感受。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总在过高期待的驱使下,一次次格外地关照着她,可事实上却是让她一次次经历了尴尬的折磨,产生了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面对如此“厚爱”,他们渐渐地选择了沉默!
2.笑声刺伤了孩子的心
镜头中教室里响起的那种刺耳的笑声在我们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面对这样的笑声,老师的听觉迟钝了,习以为常了。殊不知,原本不太内向的“她”(他)往往就是在这种一次次刺耳的笑声中,渐渐地关闭了与人交流的心扉。
每个同学都有与生俱来的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有被别人认可、尊重的渴求。可是事实上,这种欲望,这种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淡漠,特别是那些反应较慢的同学,在一次次失败中,在我们纵容下的一次次嘲笑中,他们那点脆弱的表现欲望慢慢地枯萎了,他们渐渐成了“沉默一族”。
3.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跟“小文”的境遇不同但结果却大同小异的还有一些中等生。他们也是容易被造就成为沉默一族的对象。人们常说:“抓两头,促中间。”在我们的课堂上,教者的眼光过多地投向了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或表达愿望强烈的少数学生,甚至那些学困生,而那些中等生群体一不留神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许多成绩平平、个性不怎么独特的中等生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感受到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日”的平淡,心理上就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长此以往,他们也很容易被造就为“沉默一族”。
【对策】
1.理解学生,别让你的期待成为学生的负担
在应试教育有所回流的今天,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分数,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期待,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适当的期待才能产生相应的期待效应。
如何发挥教师的期待效应呢?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起来,并用教师特有的和蔼、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及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有一种定型的期望,如果教师的实际行为与学生的定型期望不一致,学生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或心理压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自己的期望,给予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期待和理性的关注,使期待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2.引导学生,让教师的爱变成学生成长的动力
“沉默一族”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的心理压力有时较大,害怕回答问题,担心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指责,往往比较“心虚”“敏感”。要打破这种局面,正确引导这个群体走出来,关键是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脆弱敏感的群体,老师应该适时拓展关注的时空,加强课外的沟通与交流,尝试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他们,增进互相间的理解,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克服缺点,树立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学会悦纳自己。
3.激励学生,让自信回到学生的身上
自信心是极其重要的,应积极通过发展性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一个人自信时,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表现出最佳的状态。因此,大家应多投给他们一些信任的目光,表扬的话语,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仅可以积极地鼓励他们投入学习,更是给他们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心理健康之路。让这些学生每天都能得到一份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获得成功的动力。
教育的公平不光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上,课堂上对每位同学的关注同样需要公平。我们要把爱和目光留一半给那些灰色群体——中等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收获自信。
关注所有的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育者的愿望,教育者的眼光的落点应是所有的人,不要让这沉默一族觉得他们处于边缘状态,而要让他们的面前同样洒满阳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王垛小学)
走进低年级的课堂,我们常常能见到小手如林的喜人场面,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风光不再依旧,很多孩子都成了惧怕交流的沉默一族。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让我们来聚焦下面这个似曾相识的镜头吧!
【镜头】
……
“小文,这个简单的问题你来回答!”学困生小文木木地被叫了起来,思考了片刻,刚想说什么,可又被老师的一挥手,示意坐下了。
没多久,又一个问题来了,这次老师并没有急着指名回答,而是在耐心地等待。老师的目光又一次落在小文身上,(此时,她并没有举手,头埋得很低,她是在逃避老师格外“关照”的目光。)“你再来试试!”老师偏偏又叫到了她,小女孩怯怯地站了起来,嘴里无声地嘟囔着什么,一副极力思考的模样。别的孩子已经按捺不住了,“我……”,“我来……”。小女孩脸色有些红了。等了将近一分钟,她终于小声地说出了根本不着边际的答案,刚说了几句,老师又是一挥手:“好了,好了,你坐下吧!”教室里顿时响起了刺耳的笑声,小女孩更窘了。
【反思】
1.不能承受的“厚爱”
教师大都希望自己能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经常把目光投向一些学习成绩并不好、个性比较独特的学生。镜头中的小文,就是被教师作为额外关照对象的学生,眼睛盯着,提问拎着,发言的机会多得有些让别的同学眼红。
老师这种一厢情愿的特别关照,是否就起到了效果呢?我看并不尽然。就拿上节课中老师“恩赐”给小女孩的那两次机会来说,教师并没有蹲下身子,体验当时小女孩的所想和感受。老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总在过高期待的驱使下,一次次格外地关照着她,可事实上却是让她一次次经历了尴尬的折磨,产生了无法承受的心理负担。面对如此“厚爱”,他们渐渐地选择了沉默!
2.笑声刺伤了孩子的心
镜头中教室里响起的那种刺耳的笑声在我们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面对这样的笑声,老师的听觉迟钝了,习以为常了。殊不知,原本不太内向的“她”(他)往往就是在这种一次次刺耳的笑声中,渐渐地关闭了与人交流的心扉。
每个同学都有与生俱来的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有被别人认可、尊重的渴求。可是事实上,这种欲望,这种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越来越淡漠,特别是那些反应较慢的同学,在一次次失败中,在我们纵容下的一次次嘲笑中,他们那点脆弱的表现欲望慢慢地枯萎了,他们渐渐成了“沉默一族”。
3.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跟“小文”的境遇不同但结果却大同小异的还有一些中等生。他们也是容易被造就成为沉默一族的对象。人们常说:“抓两头,促中间。”在我们的课堂上,教者的眼光过多地投向了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或表达愿望强烈的少数学生,甚至那些学困生,而那些中等生群体一不留神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许多成绩平平、个性不怎么独特的中等生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感受到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日”的平淡,心理上就一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长此以往,他们也很容易被造就为“沉默一族”。
【对策】
1.理解学生,别让你的期待成为学生的负担
在应试教育有所回流的今天,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分数,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期待,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适当的期待才能产生相应的期待效应。
如何发挥教师的期待效应呢?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起来,并用教师特有的和蔼、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及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有一种定型的期望,如果教师的实际行为与学生的定型期望不一致,学生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或心理压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自己的期望,给予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期待和理性的关注,使期待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2.引导学生,让教师的爱变成学生成长的动力
“沉默一族”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的心理压力有时较大,害怕回答问题,担心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指责,往往比较“心虚”“敏感”。要打破这种局面,正确引导这个群体走出来,关键是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脆弱敏感的群体,老师应该适时拓展关注的时空,加强课外的沟通与交流,尝试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他们,增进互相间的理解,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克服缺点,树立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学会悦纳自己。
3.激励学生,让自信回到学生的身上
自信心是极其重要的,应积极通过发展性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当一个人自信时,他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表现出最佳的状态。因此,大家应多投给他们一些信任的目光,表扬的话语,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仅可以积极地鼓励他们投入学习,更是给他们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心理健康之路。让这些学生每天都能得到一份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获得成功的动力。
教育的公平不光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上,课堂上对每位同学的关注同样需要公平。我们要把爱和目光留一半给那些灰色群体——中等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收获自信。
关注所有的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育者的愿望,教育者的眼光的落点应是所有的人,不要让这沉默一族觉得他们处于边缘状态,而要让他们的面前同样洒满阳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雅周镇王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