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创业机会,但现在很多高校存在课程结构不完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等方面的缺陷,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210-02
21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应秉承当代创新意识,高校也应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或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学思想落后、教材更新不及时、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高校应正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抓住创新创业的大好时机,大胆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将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进行探析。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将其设置成单独的创业类课程,课程的设置单一,甚至有的高校一个学期只有几节课。也有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规划时,并没有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使学校对创新创业规划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背道而驰,与学生所学专业课没有紧密联系,使“双创”教育缺乏实际效果。
(二)教育形式落后,课堂效率低
新时代的到来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却不断升高,所以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没有将创业意识作为重点,而是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认为学生毕业工作之后才可考虑创业,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侧重点,现有的教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多元人才培养受到了限制。
另外,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听课的兴趣,师生互动越来越少,教师难以用实践来引入课堂,导致课堂效率越来越低。
很多高校课堂上只是将理论知识作为重点,主要以给学生讲授理论为主,在很多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上只是讲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创业准备和创业计划等理论知识,并没有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迷茫,缺乏创业激情和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别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脱离社会的步伐,缺少专业针对性,缺少与行业的联系,愈发满足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
(三)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双创”思想缺乏引导
高校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但是缺少引导。很多学生本身對创新创业没有太大的规划,上学期间学习知识、进行兼职、参加社团活动等,对专业性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不多,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很多学生对创业抱有热情,但是却难以接受社会的磨炼,创业行动难以实施或难以坚持。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同时也需要有正确的“引路人”,但是很多高校对“双创”的引导并不合理,首先是没有学生传达正确的创业观,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理解比较浅显,学习经验并不充足,另外就是在学生进行创业时没有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未作出及时的引导。
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具有时代特点
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以后的职场生活或者创业道路做好铺垫。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缺点并及时改正,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容易变通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竞争思想,对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实现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应积极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践,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教育进行改
革,探究新的思路,用新颖的方式,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创新教育的要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
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设立创新创业问答平台,例如运用学习软件,教师通过上传创新创业的资料、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学生通过学习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及时解答,收集创业成功者的经验,供学生进行参考,为大学生了解创业方法和创业条件予以支持和帮助。多注意学生的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理念,尽早制定防范的措施。当前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但对社会涉足甚少,学校也可组织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沙龙等集体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发展指明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就业以及创业。很多大学鼓励学生在新媒体软件上进行上课、面试、招聘等,愈发凸显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教师也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知识理论的吸收以及创新意识思维的形成。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课程
传统的创新创业课堂主要是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并没有注重授以学生正确的创新观念,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进行改进,创建“互联网+”的课程体系格局。具体的课程体系上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技能;课程设计必须包含专业领域信息和理论,做到将创业知识信息和技能相结合。由此,课程可以构建为基础理论知识课、实践课程,有目标、任务、要求地完善课程,从而把创业的内容和精神融入课堂,以求达到预期效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实际的课程构建过程中还要注意在专业课教学中渗入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没有對口的专业背景,大多是从思政、心理等学科转行来的,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养,通过自培和聘请专业团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学校也可以聘请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等承担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激化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指点迷津。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可根据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革,在课堂上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多研究课堂规律,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探讨式、实践式等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五)充分利用创业基地
现阶段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校外创业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培育出生产方面以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的企业精神。高校可以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并不断为学生渗透创新意识,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光要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很重要,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创新的理解,高职院校可以从校企相关合作项目入手,使学生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岗位实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完善高校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中,很多评价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理论测评,通过期末考试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协同发展。要在课堂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十分艰苦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一定要切合实际,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设置科学的创新教育课程,并做到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掉错误的习惯,加之现阶段大学生都有了自主意识,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尧.“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互动发展研究: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3):154-156.
[2]李晓明,王鑫,张丽.“互联网+”模式下西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144-151.
[3]刘冬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2):20-21.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210-02
21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应秉承当代创新意识,高校也应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或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学思想落后、教材更新不及时、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高校应正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抓住创新创业的大好时机,大胆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将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进行探析。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将其设置成单独的创业类课程,课程的设置单一,甚至有的高校一个学期只有几节课。也有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规划时,并没有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使学校对创新创业规划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与学生的需求背道而驰,与学生所学专业课没有紧密联系,使“双创”教育缺乏实际效果。
(二)教育形式落后,课堂效率低
新时代的到来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却不断升高,所以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没有将创业意识作为重点,而是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率,认为学生毕业工作之后才可考虑创业,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侧重点,现有的教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多元人才培养受到了限制。
另外,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听课的兴趣,师生互动越来越少,教师难以用实践来引入课堂,导致课堂效率越来越低。
很多高校课堂上只是将理论知识作为重点,主要以给学生讲授理论为主,在很多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上只是讲授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创业准备和创业计划等理论知识,并没有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迷茫,缺乏创业激情和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别是在现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脱离社会的步伐,缺少专业针对性,缺少与行业的联系,愈发满足不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
(三)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双创”思想缺乏引导
高校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但是缺少引导。很多学生本身對创新创业没有太大的规划,上学期间学习知识、进行兼职、参加社团活动等,对专业性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不多,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很多学生对创业抱有热情,但是却难以接受社会的磨炼,创业行动难以实施或难以坚持。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同时也需要有正确的“引路人”,但是很多高校对“双创”的引导并不合理,首先是没有学生传达正确的创业观,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理解比较浅显,学习经验并不充足,另外就是在学生进行创业时没有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未作出及时的引导。
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具有时代特点
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以后的职场生活或者创业道路做好铺垫。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缺点并及时改正,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容易变通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竞争思想,对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实现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应积极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践,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教育进行改
革,探究新的思路,用新颖的方式,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创新教育的要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
学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设立创新创业问答平台,例如运用学习软件,教师通过上传创新创业的资料、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学生通过学习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及时解答,收集创业成功者的经验,供学生进行参考,为大学生了解创业方法和创业条件予以支持和帮助。多注意学生的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理念,尽早制定防范的措施。当前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但对社会涉足甚少,学校也可组织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沙龙等集体活动,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发展指明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就业以及创业。很多大学鼓励学生在新媒体软件上进行上课、面试、招聘等,愈发凸显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教师也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中完成知识理论的吸收以及创新意识思维的形成。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创新教育课程
传统的创新创业课堂主要是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并没有注重授以学生正确的创新观念,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进行改进,创建“互联网+”的课程体系格局。具体的课程体系上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技能;课程设计必须包含专业领域信息和理论,做到将创业知识信息和技能相结合。由此,课程可以构建为基础理论知识课、实践课程,有目标、任务、要求地完善课程,从而把创业的内容和精神融入课堂,以求达到预期效果。
在“互联网+”背景下,实际的课程构建过程中还要注意在专业课教学中渗入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没有對口的专业背景,大多是从思政、心理等学科转行来的,学校应该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养,通过自培和聘请专业团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学校也可以聘请创业成功者、优秀企业家等承担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担任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激化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指点迷津。
(四)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可根据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革,在课堂上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多研究课堂规律,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探讨式、实践式等教学形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五)充分利用创业基地
现阶段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校外创业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培育出生产方面以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并在培养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先进的企业精神。高校可以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并不断为学生渗透创新意识,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光要引导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很重要,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深学生对创新的理解,高职院校可以从校企相关合作项目入手,使学生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岗位实习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完善高校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中,很多评价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理论测评,通过期末考试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应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参与度等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协同发展。要在课堂学习以及实践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十分艰苦的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一定要切合实际,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设置科学的创新教育课程,并做到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意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掉错误的习惯,加之现阶段大学生都有了自主意识,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尧.“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互动发展研究: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3):154-156.
[2]李晓明,王鑫,张丽.“互联网+”模式下西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144-151.
[3]刘冬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2):20-2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