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职业结构体系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体系匹配存在问题,企业在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却不愿聘用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文章从两个体系的结构入手,采用文献调研、实证调研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在抽象体系之间以显性主观化的方式呈现二者的映射关系,认为提升匹配度的途径是明确界定专业标准的原则以及构建职业教育自身标准。
关键词:职业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关系;匹配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3-0020-04
一、职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要清楚分析职业结构体系和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之间的匹配问题,应先从两个体系入手,分别厘清二者各自的逻辑结构。对于职业结构,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研究对象;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则可借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分析。
(一)职业结构
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结构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具体呈现。《大典》是一份被广泛认可和熟知的纲目性文件,它基本涵盖了我国现实就业市场存在的所有职业。
1. 我国职业结构现状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看作是“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所求的日常工作”,他认为职业包括“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我国对职业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史志典籍《周礼· 考工记》:“国有六职”,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这可谓我国最早的职业分类。
1999年版的《大典》是對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职业分类系统的总括,它根据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原则,将各类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以职业为最基本的分类单元。
根据《大典》自身呈现形式,笔者将其背后的逻辑体系进行总结归纳,如图1所示。
2. 职业结构中的问题
首先,职业命名不统一。我国部分职业存在明显的名不副实的现象。这不难解释,中国人向来都讲究面子,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社会地位的认同感,可歧义却为职业分类造成了麻烦。
其次,《大典》对职业分层、从业资格等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清楚描述其内容,无论对择业者进行从业选择,还是对职业教育开展岗前培训,都缺乏指导功能。
再次,参与编制人员的具体组成、结构分布等情况并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导致对《大典》的真实性及合理性存在质疑,也让《大典》缺乏可靠的借鉴意义。
最后,职业大、中、小、细类四个层级之间的划分标准不同,对职业的描述也不够清晰。这导致部分职业人员的工作内容有交叉,为后续开展各类相关工作造成潜在的问题。
(二)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毕业生职业选择与所学专业之间衔接不畅,导致就业质量、就业前景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冲击。对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结构的研究,可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进行深入分析。《目录》不仅囊括所有专业的名称、分类结构,同时也列举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教育体系与现实职业挂钩,包含了专业结构和专业内容的成分。
1.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现阶段中职学校开设专业共分为19个大类、321个专业。大部分专业名称下列举了“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举例”,使专业与专业培养方向同职业岗位的对应关系更为明确具体。
以《目录》中呈现的专业结构,笔者提炼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基本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2.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的问题
首先,学校缺乏理智开办专业的意识。实际办学中,不少学校都存在盲目求全的心理,开办新专业时没有慎重考虑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导致整体社会专业结构失衡,缺乏教育资源的有序整合。其次,每个专业下都缺乏一套对应的说明和辅助性材料。一部分学校开办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各个学校的内涵却大相径庭,造成混乱。再次,专业建设过多考虑现实岗位,忽略教育规律。不能因为追求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的吻合而让学校专业刻意迎合、被动构建,专业建设应遵循学科分类原则和教育基本规律,兼顾前端职业市场。最后,不同专业可以匹配的岗位之间存在着交集,多对多的交叉并不利于归类和分析。
二、职业结构体系与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之间的匹配和问题
(一)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吻合度
201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在制定之初就设定了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相匹配的目标,本着专业大类与产业对接的原则,基本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罗列出19个产业对应的321个专业,以及不同专业相对应的共计1 185个职业(岗位)。
在图1和图2的基础上,试将逻辑结构进行匹配,形成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之间逻辑结构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首先,专业大类基本实现了与产业的对接;其次,岗位专门化方向通常体现为不同的职业资格与能力要求,并以此与职业群相连。再次,具体岗位要求一部分课程模块具象化表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最后,两个体系均以职业为最基本的分析对象,上升到职业群层次。不论是《大典》还是《目录》,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的分类都比较详细,可是在第三产业的划分上仍有待细致精确。
(二)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背离
尽管在不少方面基本可以达到匹配的程度,但职业结构体系和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之间依旧存在许多背离之处。但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职业结构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两个体系间的关联,并非希望两者能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相反,精准对接未必最适合国家发展的状态。
1. 数量不对等 在《目录》中,罗列了一些在《大典》里未被收入的职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大典》和《目录》的出版时间不同。《大典》在1999年公布,而《目录》在2010年修订,十几年中有很多新兴职业产生。其次,参与制定两个体系的人员不同。《大典》主要是劳动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专家、行政主管人员等参与,而参与《目录》修订工作的专家队伍则包括行业专家、职教科研人员、专业骨干教师等,不同领域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两体系自然就会存在差异。
2. 比例不同
即使是同一产业(以商贸类为例),其在两个结构体系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在《大典》中,商业、服务业人员涉及的职业数目占整个社会职业数量的12%,在九大类中排第三;在《目录》中,财经商贸类专业占了7%,在19个大类中排名第七。
3.产业、行业和专业之间的映射关系模糊
专业上升到专业群,是将若干个工作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而从行业上升到产业,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两个体系之间的整合原则差别很大,不可能产生直接对应的关系。
作为人为规制的产物,《大典》不能保证与现实的职业结构良好对应;职业教育专业的开设也存在一些名词歧义以及专业分类混乱。当各自体系存在问题之时,两者匹配则会存在更大的问题,欲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真实的职业结构保持映射更是难上加难。
(三) 匹配背离导致的问题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不一定是毕业生不具备该领域的相关技能,很有可能是学生没有找到和自己专业、能力对口的岗位与工作,或是学生所得到的文凭与其能力不匹配,不足以准确证明学生的专门化技能。
以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为例。当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第一年主要获得文化基础和经贸类专业基础课的相关知识;第二年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进入该专业下企业会计方向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三年毕业后拿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证书进入职场。当学生应聘会计之时,却无法有力地证明自己是相关专门化方向的毕业生,只能和金融业会计方向、政府会计方向的学生一同竞争上岗。学生拿着自己的毕业文凭,无法证明能力,虽能从事金融业、政府会计的工作,但无法胜任,让用人单位怀疑职业教育的质量。
如此,一方面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学生证明不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总是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筛选求职者,大大增加了招聘的交易成本。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所学技能得不到施展与发挥,让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对职业教育丧失了信心。
(四)产生匹配问题的原因
1. 缺乏明确的职业界定和职业分类体系
《大典》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最根本的参考依据。虽然说职业结构和职教专业两个体系之间并非单纯的依附关系,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说尚能达到“教育服务于职业”的层次,因此,职业结构体系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更为突出。
2. 缺乏统一的专业设置指导材料
一份说明性的、大众认可的、易于理解而不容易产生歧义的指导材料,能够规范职业学校办学,方便企业招聘以及供学生择业时作参考。而目前,这样的指导材料却迟迟未能出台。
3. 缺乏公认的职业能力要求标准
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国家管理、企业选人和学校育人,也能大大减少教育浪费,提高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吻合程度。每一个职业都配有一套包括职业资格要求、能力要求及职业发展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体系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从业者可以在相同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上发展自己的特色和兴趣。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统一的管理。各个学校依据自己的特点办学,不考虑专业就业前景等因素,不仅没有为学生提供保证,也让职业教育逐渐失去吸引力。
公认的职业能力考核,同样会从后端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不同的职业资格考试对应于不同的职业,职业学校势必与职业资格考试保持同步,逐渐使得各职业学校趋于相同的专业设置。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国家各个部门和职能机构的通力合作。
三、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匹配建议
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与教育匹配仍有不少问题。欲完善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匹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明确界定专业标准的原则
准确、明晰地界定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是解决两个体系之间匹配问题的出发点。对于专业标准原则的明确,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参照《目录》分类,也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大典》、《目录》。
參照《大典》,以劳动市场实际的职业分类情况设置专业。我国的专业设置与界定存在单方面靠向《大典》的现象,但《大典》自身仍存在着问题,因此在界定专业的时候仅仅根据《大典》是不够的,唯有紧扣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能及时找到对口的职业岗位,让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
《目录》虽然有其存在的自身体系结构和专业标准界定的问题,但作为一份由政府层面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因此,在界定职业教育专业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目录》现有的体系架构,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明确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专业的命名原则和制定标准等,方便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减少各职业学校的差异,统筹资源,方便管理。
《大典》和《目录》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变迁所致。职业教育专业与学术专业有着本质区别,不是按传统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而是要适应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而一份文件的出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所以指导性文件的滞后性也迫切需要专业制定人员有洞悉现实劳动世界职业发展的敏锐性,才能尽量降低这一因素对职业教育专业界定和划分的影响。此外,还可建立一个适时的动态更新机制,尽量克服规则和标准的相对固化同办学实践的适时调整需要之间的矛盾。另外,可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减少职业学校的“信息盲点”,尽可能强调以事实为根据调整专业设置。
(二)构建职业教育自身标准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存在概念认识模糊、办学混乱的现象,很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外部明确的体系供其参考与仿照,而职业教育的意义恰在于此。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不仅要遵循前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体系的要求,也要符合后方职业教育过程和教育系统的开发规律;要契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也要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而从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上来看,它不仅会影响前端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和就业体系,为企业招人提供一个参考标准,也直接指导后端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因此,外部的影响因素虽然重要,但是构建职业教育自身标准、提升职业教育自身质量不可忽视。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形成一种螺旋上升式的优化结构。
参考文献:
[1]戴良铁,刘颖.职业生涯管理历史简析[J].中国劳动,2001(8):26.
[2]侯彦明.试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职业的内在联系[J].职教论坛,2009(1):55-56.
[3]李德方, 徐海峰.职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0(30):4-8.
(责任编辑:杨在良)
关键词:职业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关系;匹配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3-0020-04
一、职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要清楚分析职业结构体系和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之间的匹配问题,应先从两个体系入手,分别厘清二者各自的逻辑结构。对于职业结构,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研究对象;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则可借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分析。
(一)职业结构
劳动力市场的职业结构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具体呈现。《大典》是一份被广泛认可和熟知的纲目性文件,它基本涵盖了我国现实就业市场存在的所有职业。
1. 我国职业结构现状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看作是“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所求的日常工作”,他认为职业包括“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我国对职业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史志典籍《周礼· 考工记》:“国有六职”,即“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这可谓我国最早的职业分类。
1999年版的《大典》是對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职业分类系统的总括,它根据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原则,将各类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以职业为最基本的分类单元。
根据《大典》自身呈现形式,笔者将其背后的逻辑体系进行总结归纳,如图1所示。
2. 职业结构中的问题
首先,职业命名不统一。我国部分职业存在明显的名不副实的现象。这不难解释,中国人向来都讲究面子,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社会地位的认同感,可歧义却为职业分类造成了麻烦。
其次,《大典》对职业分层、从业资格等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清楚描述其内容,无论对择业者进行从业选择,还是对职业教育开展岗前培训,都缺乏指导功能。
再次,参与编制人员的具体组成、结构分布等情况并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导致对《大典》的真实性及合理性存在质疑,也让《大典》缺乏可靠的借鉴意义。
最后,职业大、中、小、细类四个层级之间的划分标准不同,对职业的描述也不够清晰。这导致部分职业人员的工作内容有交叉,为后续开展各类相关工作造成潜在的问题。
(二)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毕业生职业选择与所学专业之间衔接不畅,导致就业质量、就业前景和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冲击。对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结构的研究,可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进行深入分析。《目录》不仅囊括所有专业的名称、分类结构,同时也列举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教育体系与现实职业挂钩,包含了专业结构和专业内容的成分。
1.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现阶段中职学校开设专业共分为19个大类、321个专业。大部分专业名称下列举了“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举例”,使专业与专业培养方向同职业岗位的对应关系更为明确具体。
以《目录》中呈现的专业结构,笔者提炼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专业基本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2.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的问题
首先,学校缺乏理智开办专业的意识。实际办学中,不少学校都存在盲目求全的心理,开办新专业时没有慎重考虑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就业前景,导致整体社会专业结构失衡,缺乏教育资源的有序整合。其次,每个专业下都缺乏一套对应的说明和辅助性材料。一部分学校开办专业名称虽然相同,但各个学校的内涵却大相径庭,造成混乱。再次,专业建设过多考虑现实岗位,忽略教育规律。不能因为追求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的吻合而让学校专业刻意迎合、被动构建,专业建设应遵循学科分类原则和教育基本规律,兼顾前端职业市场。最后,不同专业可以匹配的岗位之间存在着交集,多对多的交叉并不利于归类和分析。
二、职业结构体系与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之间的匹配和问题
(一)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吻合度
201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在制定之初就设定了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相匹配的目标,本着专业大类与产业对接的原则,基本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罗列出19个产业对应的321个专业,以及不同专业相对应的共计1 185个职业(岗位)。
在图1和图2的基础上,试将逻辑结构进行匹配,形成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之间逻辑结构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首先,专业大类基本实现了与产业的对接;其次,岗位专门化方向通常体现为不同的职业资格与能力要求,并以此与职业群相连。再次,具体岗位要求一部分课程模块具象化表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最后,两个体系均以职业为最基本的分析对象,上升到职业群层次。不论是《大典》还是《目录》,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的分类都比较详细,可是在第三产业的划分上仍有待细致精确。
(二)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背离
尽管在不少方面基本可以达到匹配的程度,但职业结构体系和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之间依旧存在许多背离之处。但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职业结构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两个体系间的关联,并非希望两者能达到一一对应的效果,相反,精准对接未必最适合国家发展的状态。
1. 数量不对等 在《目录》中,罗列了一些在《大典》里未被收入的职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大典》和《目录》的出版时间不同。《大典》在1999年公布,而《目录》在2010年修订,十几年中有很多新兴职业产生。其次,参与制定两个体系的人员不同。《大典》主要是劳动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专家、行政主管人员等参与,而参与《目录》修订工作的专家队伍则包括行业专家、职教科研人员、专业骨干教师等,不同领域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两体系自然就会存在差异。
2. 比例不同
即使是同一产业(以商贸类为例),其在两个结构体系中的比重也是不同的。在《大典》中,商业、服务业人员涉及的职业数目占整个社会职业数量的12%,在九大类中排第三;在《目录》中,财经商贸类专业占了7%,在19个大类中排名第七。
3.产业、行业和专业之间的映射关系模糊
专业上升到专业群,是将若干个工作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而从行业上升到产业,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两个体系之间的整合原则差别很大,不可能产生直接对应的关系。
作为人为规制的产物,《大典》不能保证与现实的职业结构良好对应;职业教育专业的开设也存在一些名词歧义以及专业分类混乱。当各自体系存在问题之时,两者匹配则会存在更大的问题,欲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真实的职业结构保持映射更是难上加难。
(三) 匹配背离导致的问题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得不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不一定是毕业生不具备该领域的相关技能,很有可能是学生没有找到和自己专业、能力对口的岗位与工作,或是学生所得到的文凭与其能力不匹配,不足以准确证明学生的专门化技能。
以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为例。当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第一年主要获得文化基础和经贸类专业基础课的相关知识;第二年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进入该专业下企业会计方向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三年毕业后拿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证书进入职场。当学生应聘会计之时,却无法有力地证明自己是相关专门化方向的毕业生,只能和金融业会计方向、政府会计方向的学生一同竞争上岗。学生拿着自己的毕业文凭,无法证明能力,虽能从事金融业、政府会计的工作,但无法胜任,让用人单位怀疑职业教育的质量。
如此,一方面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学生证明不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总是要花大量的人力、财力筛选求职者,大大增加了招聘的交易成本。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学生所学技能得不到施展与发挥,让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都对职业教育丧失了信心。
(四)产生匹配问题的原因
1. 缺乏明确的职业界定和职业分类体系
《大典》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最根本的参考依据。虽然说职业结构和职教专业两个体系之间并非单纯的依附关系,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说尚能达到“教育服务于职业”的层次,因此,职业结构体系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更为突出。
2. 缺乏统一的专业设置指导材料
一份说明性的、大众认可的、易于理解而不容易产生歧义的指导材料,能够规范职业学校办学,方便企业招聘以及供学生择业时作参考。而目前,这样的指导材料却迟迟未能出台。
3. 缺乏公认的职业能力要求标准
统一的标准有利于国家管理、企业选人和学校育人,也能大大减少教育浪费,提高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吻合程度。每一个职业都配有一套包括职业资格要求、能力要求及职业发展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体系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从业者可以在相同的基本职业能力之上发展自己的特色和兴趣。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统一的管理。各个学校依据自己的特点办学,不考虑专业就业前景等因素,不仅没有为学生提供保证,也让职业教育逐渐失去吸引力。
公认的职业能力考核,同样会从后端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划分。不同的职业资格考试对应于不同的职业,职业学校势必与职业资格考试保持同步,逐渐使得各职业学校趋于相同的专业设置。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国家各个部门和职能机构的通力合作。
三、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匹配建议
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与教育匹配仍有不少问题。欲完善职业结构体系与职教专业体系的匹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明确界定专业标准的原则
准确、明晰地界定职业教育的专业标准,是解决两个体系之间匹配问题的出发点。对于专业标准原则的明确,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参照《目录》分类,也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大典》、《目录》。
參照《大典》,以劳动市场实际的职业分类情况设置专业。我国的专业设置与界定存在单方面靠向《大典》的现象,但《大典》自身仍存在着问题,因此在界定专业的时候仅仅根据《大典》是不够的,唯有紧扣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能及时找到对口的职业岗位,让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
《目录》虽然有其存在的自身体系结构和专业标准界定的问题,但作为一份由政府层面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因此,在界定职业教育专业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目录》现有的体系架构,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明确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专业的命名原则和制定标准等,方便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减少各职业学校的差异,统筹资源,方便管理。
《大典》和《目录》之所以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变迁所致。职业教育专业与学术专业有着本质区别,不是按传统的知识体系来构建,而是要适应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而一份文件的出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所以指导性文件的滞后性也迫切需要专业制定人员有洞悉现实劳动世界职业发展的敏锐性,才能尽量降低这一因素对职业教育专业界定和划分的影响。此外,还可建立一个适时的动态更新机制,尽量克服规则和标准的相对固化同办学实践的适时调整需要之间的矛盾。另外,可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减少职业学校的“信息盲点”,尽可能强调以事实为根据调整专业设置。
(二)构建职业教育自身标准
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存在概念认识模糊、办学混乱的现象,很有可能是由于缺少外部明确的体系供其参考与仿照,而职业教育的意义恰在于此。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不仅要遵循前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体系的要求,也要符合后方职业教育过程和教育系统的开发规律;要契合职业能力的养成轨迹,也要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而从职业教育的功能作用上来看,它不仅会影响前端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和就业体系,为企业招人提供一个参考标准,也直接指导后端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各个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因此,外部的影响因素虽然重要,但是构建职业教育自身标准、提升职业教育自身质量不可忽视。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形成一种螺旋上升式的优化结构。
参考文献:
[1]戴良铁,刘颖.职业生涯管理历史简析[J].中国劳动,2001(8):26.
[2]侯彦明.试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职业的内在联系[J].职教论坛,2009(1):55-56.
[3]李德方, 徐海峰.职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0(30):4-8.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