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一、在赏读中体验,以情悟文
“以情悟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在指导学生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情感的参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重视读书与思考的同时,不能忽视情感的参与,要研究如何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动机,投入情感去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章情感,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1.情境赏读体验美。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进入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朗读《春晓》一诗。首先要清楚诗歌的感情基调: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以春晓时的生机反衬风雨摧折百花的凄凉,以喜情之意反衬惜春之情。按此基调,朗读时应先喜后悲,先是开朗,后是低沉。其次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鸟语花香的烂漫春光,受到美的感染。学生置身于作者描写的意境之中,对这首诗的宗旨和感情心领神会,切身体会诗句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这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与作者发生共鸣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使情感体验从“动情——人情——移情”三方面同步发展,达到文与道、情与理、语文与积累三者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2.伴思赏读感悟情。以读为主并不排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关键是如何设问,以问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思考中读书,即“以思伴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问的关键在于质量的高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因“疑”而动。
二、在感悟中生成,升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感悟,让学生与文本形成情感的共鸣,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因此,合理利用在阅读感悟中的生成资源,能够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例如:教学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后一个自然段:“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大家读懂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生1:我读懂了这位老人很自信,并且热情好客。我是从第一句中知道的。老人相信自己30年后,会与作者相聚。末尾的“!”更加肯定,表达了老人内心的坚定。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学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2: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激情,也听出了老人的自信。
师:嗯。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谁再来说说感受?
生3:老人不仅自信,而且豁达开朗。
生4:老人的这种自信豁达,都触动了林子里的鸟儿,仿佛它们也为之一振。
师:对,作者心中涌动的,除了敬佩之情,就是感动,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学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此时此刻,你的想法肯定会和作者不谋而合吧!(学生特别踊跃,纷纷要求发言)
师:好,那能不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你所想的表达出来呢?
生5:我在文章结尾处加一句“老人的高尚情操将伴随着我的一生”。
生6:我想用这样一句话“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作为我的人生座右铭。
点评: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教者注重朗读,读中体会,以读促悟,既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文本内涵。学生一遍遍读着课文,老人自信热情、豁达开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也有许多话想说。在让学生充分表达的同时,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课文内涵,使情感得到了逐步升华。
(责编 钟 岚)
一、在赏读中体验,以情悟文
“以情悟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在指导学生读书与思考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情感的参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重视读书与思考的同时,不能忽视情感的参与,要研究如何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动机,投入情感去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章情感,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1.情境赏读体验美。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进入情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朗读《春晓》一诗。首先要清楚诗歌的感情基调: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以春晓时的生机反衬风雨摧折百花的凄凉,以喜情之意反衬惜春之情。按此基调,朗读时应先喜后悲,先是开朗,后是低沉。其次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披文入情。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鸟语花香的烂漫春光,受到美的感染。学生置身于作者描写的意境之中,对这首诗的宗旨和感情心领神会,切身体会诗句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这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与作者发生共鸣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使情感体验从“动情——人情——移情”三方面同步发展,达到文与道、情与理、语文与积累三者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
2.伴思赏读感悟情。以读为主并不排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关键是如何设问,以问促使学生更好地在思考中读书,即“以思伴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提问的关键在于质量的高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积极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因“疑”而动。
二、在感悟中生成,升华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感悟,让学生与文本形成情感的共鸣,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因此,合理利用在阅读感悟中的生成资源,能够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例如:教学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后一个自然段:“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大家读懂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
生1:我读懂了这位老人很自信,并且热情好客。我是从第一句中知道的。老人相信自己30年后,会与作者相聚。末尾的“!”更加肯定,表达了老人内心的坚定。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学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呢?
生2:我觉得他读得很有激情,也听出了老人的自信。
师:嗯。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谁再来说说感受?
生3:老人不仅自信,而且豁达开朗。
生4:老人的这种自信豁达,都触动了林子里的鸟儿,仿佛它们也为之一振。
师:对,作者心中涌动的,除了敬佩之情,就是感动,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学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此时此刻,你的想法肯定会和作者不谋而合吧!(学生特别踊跃,纷纷要求发言)
师:好,那能不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你所想的表达出来呢?
生5:我在文章结尾处加一句“老人的高尚情操将伴随着我的一生”。
生6:我想用这样一句话“生命不息、攀登不止。”作为我的人生座右铭。
点评: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教者注重朗读,读中体会,以读促悟,既重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文本内涵。学生一遍遍读着课文,老人自信热情、豁达开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也有许多话想说。在让学生充分表达的同时,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课文内涵,使情感得到了逐步升华。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