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淮夷”“徐戎”词条之误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海》是通行国内外的大型中文工具书。但《辞海》对“淮夷”、“徐戎”等词条注释不仅错误,而且错得非常离谱。
  因为研究徐国文化,最近留下了关于徐文化研究的点滴记录。但有位朋友看过后给我发来邮件称:“徐国建立不是在周初吗,您怎么说是夏朝啊?”提出此番疑问理由是“辞海说的”。
  《辞海》是说了,但说错了。
  对《辞海》中的有关错误,我早就发现了,只是没人提及此事,我也就不曾说起。
  1985年3月第6次印刷的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802页“徐戎”词条解释:
  古族名。亦称徐夷或徐方。东夷之一。夏至周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今江苏泗洪西北部和安徽东北部)。周初,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
  1985年3月第6次印刷的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946页“淮夷”词条解释:
  古族名。夏至周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一带。西周时,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春秋以后,附于楚。
  《辞海》中的这两个词条解释,没一个是正确的,严重缺少对徐国历史和“淮夷”、“徐戎”概念的研究。
  撰写这两个词条的人,别说《左传》、《尚书》等先秦典籍,想必连《史记》、《后汉书》、《新唐书》都没认真读过。否则,不可能错到如此地步。
  “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是事实。徐国国都长期设立在今江苏泗洪境内,也是事实。但徐国建立的时间绝对不是《辞海》所称“周初”。对此,《史记》、《后汉书》、《新唐书》等说得非常清楚。
  司马迁《史记》中曰: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即“柏翳”或“伯翳”、“柏益”、“伯益”——本文作者注)。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日“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司马迁《史记》所说“夏后帝启”,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历史上破坏“公推公选”的“禅让制”、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启,是禹的儿子。这里的“后”相当于“王”、“皇”、“帝”,是启为区别先辈“皇”、“帝”而“改口”。
  伯益是徐国始祖若木的父亲,舜、禹两帝贤臣皋陶之子。他的儿子若木在徐国44世国君世系中排行第一。由此可见,徐国绝对不可能在“周初”建立,而是在夏朝初年夏启统治时期建立的。
  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里说:“徐氏出自赢姓。皋陶生伯益,伯益生若木,夏后氏封之于徐……”这里的“徐”,是指《尚书》表述为“海、岱及淮惟徐州”的那个政治中心在今山东境内的真正古徐州(不是现在徐州)。
  《新唐书》还说:“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新唐书》自相矛盾,称徐偃王“为周所灭”之说是错误的。周只是打败徐国,打败徐偃王,而“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徐偃王之子。
  《史记》说得比较准确:“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这里的“缪”同“穆”。缪王,即周穆王。当时跑到西王母那里玩乐,差点被率东夷多国联合军队攻伐的徐国偃王取而代之。
  徐国偃王,名“诞”,在徐国44世国君世系中,排行第32位,当朝执政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和西周第5代国王穆王交战过。
  一个是第5代国王,一个是第32世国君,双方无法“对应”。
  因此,《辞海》说“周初,以今江苏泗洪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实在荒谬无稽。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无论是“淮夷”还是“徐戎”,都已比较明确,都足以证明《辞海》注释是错误的。我的看法是:
  淮夷,古族名。有广义和狭义区分。通常指聚居在淮河中下游地区的远古部落。是东夷中最强大的一支。禹时,属于“海、岱及淮惟徐州”;夏朝初年徐国建立后,归徐国管辖;商周时期,成为国都设在今江苏泗洪的徐国主要民族。在先秦典籍中,有时特指徐国,有时特指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群舒”。
  徐戎,亦称徐夷、徐方。中原地区特别是周代统治者对徐国、徐国国君和徐国臣民的一种称呼。
  前面所引《辞海》称“西周时,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春秋以后,附于楚”,是把狭义“淮夷”当成了广义淮夷。“曾与徐戎数次联合抗周”的“淮夷”,既非真正广义的淮夷,也不特指徐国,而是今安徽六安、舒城一带先秦出现的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群舒”小国。这从先秦很多典籍中可以找到答案。而这里的徐戎,就是指徐国。
  直到目前为止,没人能拿出令大家信服的“徐夷”为“古族名”的“解释”。在徐国出现之前,也没有“徐夷”之说。
  因此,我个人考证后认为,“徐夷”不是“古族名”,而是中原地区特别是周代统治者对徐国、徐国国君和徐国臣民的一种称呼。比如《后汉书》所称“徐夷僭号”里的“徐夷”,就特指徐国第32世国君——偃王。
  中原地区特别是周代统治者,之所以称徐国、徐国国君和徐国臣民为“徐夷”,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徐国主要民族为淮夷。徐国国都长期设在今江苏泗洪境内,位于远古时期淮夷部落核心区域。先秦典籍里有些“淮夷”,也特指徐国。
  二、徐国统治区域为《尚书》表述的“海、岱及淮惟徐州”。既是徐国,又在徐州(不是现在徐州),更据“淮夷”之地,故称徐夷。
  三、可以理解为对桀骜不驯者的一种蔑称。汉代礼学之家戴氏《礼记》(西汉礼学家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其侄子戴圣选编的49篇本叫《小戴礼记》,即今常见《札记》——本文作者引注)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日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从“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可以看出,“夷”,颇具野性。古人解释“夷”,从人,从弓,言其善射。传说中曾经一连射下九个太阳的后羿,即为东夷之人。而徐国曾多次发野抗周。在周王朝统治者心目中,徐国很“野”。
  四、可以理解为对“言仁而好生”者的称呼。在古人看来,“夷”有两副面孔,既有野蛮的一面,也有“言仁而好生”特色。
  《后汉书》:“《王制》云:‘东方日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徐国正是“仁而好生”,特别是徐偃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仁义治国”理念的诸侯国君。徐偃王的这个理念对孔子影响很大。孔子弘扬徐偃王这个理念,提出儒家学说核心——仁义。
  徐国更是一个顽强的诸侯,历经夏、商、周,延续1600多年,持续时间相当于我国三国到清代的历史跨度总和,是古代诸侯中生存时间最长的一个。
  
  (本文编辑:谢宁)
其他文献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C steady-state current-voltage and conductance-voltage characteristics of a B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BiFET) under the unipolar(el
1960年1月11日,美丽的北京,歌如潮,欢如海,第一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了。一个身穿国防绿,身高1.60米的小姑娘快步跑上主席台,郑重地接过毛泽东主席授予她
φ1650圆锥破碎机竖轴顶端螺纹严重磨损而使开缝螺母松动,但螺纹可修复后继续使用。螺纹的修复有三种方法:1.堆焊磨损螺纹后上车床加工。这种方法,如果热处理不当,容易产
4月21日凌晨4时40分左右,从杭州开往广州的209次列车刚从萍乡火车站启动,从湖南资兴流窜而来的11名抢劫团伙,趁夜色未尽,持刀跳上5号车厢抢劫,列车被迫紧急停车。4名歹徒看
北纬18℃、海南岛最南端,海水环抱着一座美丽的城市——三亚。相传,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曾来此给黎家女传授经纬之技,始得开发的黎女,从此心灵手巧,编织出黎服特有的风采。我
龙庄伟、曹广顺、张玉来主编《汉语的历史探讨——庆祝杨耐思先生八十寿诞学术论文集》于2011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论文集开篇收录了杨耐思先生《采花酿蜜剥茧抽丝——纪念
Based on local Taylor expansions on the complex plane,a method for fast locating all modes(FLAM) of spectral-domain Green’s Functions in a planar layered mediu
传统语言学意义上所说的“语言”指的是一种用声音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①文字则是一种书面的表达。我们知道我们写下的是言语而不是声音。然而,在曲折变化的语言中,正是声音、语调和各种抑扬顿挫使语言形象生动,并且使某种日常用语仅仅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因此,声音与语言密不可分,人们甚至直接用“声音”或“有声语言”代指“语言”。例如,索绪尔常用“口说的词”和“书写的词”代指语言和文字。他认为“语言既然是音响形象的
创意在数字影视艺术创作中占有主导地位,创意的本质在于求真求新、与众不同;而数字技术的支持,则使创作者得以更自由地发挥想象,创造出震撼的画面、动听的声效和仿真的触觉感
相比去年的《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两片独大略显单调的贺岁档,今年的贺岁档可谓热闹非凡。由11月29日的《一九四二》打头阵,整个12月有《王的盛宴》《大上海》《血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