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大力推广退耕还林技术,就退耕还林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省;退耕还林;模式探究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边疆,总面积45.46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列全国第6位。南邻吉林省,西靠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东部分别以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及一部分陆域边界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3045km。黑龙江省地貌基本格局由松嫩、三江两大平原以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等五大山系构成。北部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南部为张广才岭、完达山和老爷岭,西部是松嫩平原,东部为三江平原。黑龙江省江河众多,主要有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年均降雨量400—650mm。黑龙江省土壤共分17个土类。从土壤分布来看。从北到南为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黑钙土以及灰色森林土等。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多种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扩展种群的环境。全省有野生高等植物2050余种,乔木100多种,材质优良且经济价值高的林木50种,用树林树种3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17种,有东北红豆杉、红松、黄波罗、水曲柳、核桃揪等;药用植物多种,如防风、人参、刺五加、平贝等;食用的产品植物上千种,已开发利用的蔗菜、蕨菜、黄花菜等达100余种。
一、退耕区分类
黑龙江省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的区域为哈尔滨的尚志市和牡丹江的穆棱市。退耕区土地总面积1535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按照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条件,将黑龙江省退耕区划分为两个类型区。
1.老爷岭山地丘陵区 该区包括穆棱市的9个乡镇、5个林场。本区地形复杂,岭高坡陡,海拔600一2100m,山地、丘陵各占49%,平原为2%。气候温和,年降水量510一600mm。土壤分布最广的是暗棕壤,其次是白浆土、草甸土。自然植被主要有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和柞、桦、山杨次生林,伴生树种有胡枝子、棒子、忍冬等。由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内大量移民到本地开垦林地,种植粮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该区主攻方向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退耕还林,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造林方向主要是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主要造林树种为落叶松、榨子松、小黑杨、迎春5号杨、紫穗槐、胡枝子、沙棘等。
2.张广才岭山地丘陵区 该区包括尚志市的18个乡镇,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的8个国有林场。地势东高西低、张广岭山地置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多丘陵地,蚂蜒河两岸为河谷平原主要河流为蚂蜒河、东亮珠河。本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多、植物生长期较长,年平均降水量550一650mm。土壤以暗棕壤、草甸土为主,植被以红松针阔混交林及水曲柳、核桃揪、蓝波罗、柞木为主。由于过去掠夺式开发,加之毁林开荒等诸多原因,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减弱。经营方向是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堤、护岸林比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造林方向主要以生态树种营造混交林、复层林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主要造林树种为:迎春5号杨、小黑杨、落叶松、榜子松、水曲柳、银中杨等。
二、退耕还林模式分类
根据退耕区地形地貌的特点,按照退耕还林的培育方向和发展目标,黑龙江省退耕还林模式可划分为两类:
1.山地丘陵乔灌混交生态经济型模式。该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以用材林树种为主,以灌木树种为辅,既能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乔木树种主要选择落叶松、樟子松、小黑杨、迎春5号杨、水曲柳等;灌木树种主要选择紫穗槐、胡柱子、桑树和沙棘等。
2.丘陵湿岗水土保持林模式。该类型的主要持点是采取鱼鳞坑水土保持方法整地,选择根深叶茂、水土保持性能良好的造林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为迎春5号杨、银中杨、落叶松、樟子松和红松等。
三、举例说明
以黑龙江省穆棱市山地丘陵区落叶松、紫穗槐混交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1.立地条件。穆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东北部,地处长白山支脉,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川交错,丘陵起伏,由南端起缘,由两翼向中央形成了低凹丘陵、丘陵漫岗、谷盆地三种地貌类型。全部退耕还林地块在坡度大于10°的区域可依据“坡度一土壤”划分为四种坡地类型,即“斜坡薄层棕壤型”、“斜坡中层暗棕壤型”、“斜陡坡薄层暗棕壤型”、“斜陡坡中层暗棕壤型”。这几种立地类型由于经过多年的耕作之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耕层厚度在15cm以下,石砾含量15%一30%,PH值6.0一6.5,土壤肥力差,含水量和蓄水能力低,不利于水土保持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2.技术思路。由于过量采伐及林区生产、生活的消耗,导致森林资源的锐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屡屡发生。其中,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230多万亩,全市150万亩耕地中有60多万亩遭受到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
3.主要技术和措施
(1)整地:造林前一年秋季整地,机械修筑梯田,人工挖鱼鳞抗。梯田坡面按十年一遇或二十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坡式梯田要求等高绕山转,埂高80cm,下底宽120cm,长度不限,大弯就势,小弯求直,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讲求实效。鱼鳞坑的大小根据坡度、地形和水土流失状况而定,一般小鱼鳞坑规格为长径60cm,短径40cm,深30cm,大鱼鳞坑长径100cm,短径60cm,深40cm,土埂高在15—20cm之间。
(2)苗木处理:造林前对苗木进行适当修剪和处理,要剪掉起苗时受伤的根系,以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蒸发。用浸水和蘸泥浆的方法补充苗木水分和防止苗木根系失水。蘸泥浆不宜过稠,以不影响根系吸水和呼吸为适度;须根多的树种不宜蘸泥浆。用一定浓度的食盐、0.05%尿素、磷肥等浸根,对成活有一定效果。有条件可以用记号生根粉浸根。
(3)造林:一律采用2年生I、II级落叶松裸根苗或容器苗造林,以保证造林后林相整齐。造林时间在春季4月中、下旬顶浆造林,采用人工植苗方式营造,混交方式为乔灌混交,混交比较大为18:1。落叶松株行距1.5m×2m,梯田埂上栽植2行紫穗槐,株间距20mm。按土壤萌动早迟分别造林,先造低后造高,先造阳坡,后造阴坡,造林天气宜选择阴天或午后进行。同时要做到“四不离水”,即“苗圃种植不离水、苗木运输不离水、造林地种植不离水,苗木罐中不离水”。栽植落叶松裸根苗时,每隔5行栽植一行双株苗,以备补植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造林时和造林后应及时浇水,特别是春早年份更应浇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4)抚育:造林之后,要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护工作,以期创造良好的幼树生长环境。抚育一般按3年5次,即2、2、1的方法进行,第一、二年每年两次.第三年抚育一次。第一年第一次扩穴、松土、扶正、踏实;第二次除草、割灌;第二、三年主要是进行除草、割灌和病虫害防治。造林后第二年春季挖出双株苗的一株进行补植。
(5)管护:一是人工看护,在林地内设立碑牌,杜绝放牧、治病虫害,贯彻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发现疫情及时进行防治;防止火灾,提高警惕,发现火情及时补救。
参考文献
[1]万雪琴.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及其改土效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2]王永斌.西部开发中退耕还林(草)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关键词】黑龙江省;退耕还林;模式探究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边疆,总面积45.46万km2,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列全国第6位。南邻吉林省,西靠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东部分别以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及一部分陆域边界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3045km。黑龙江省地貌基本格局由松嫩、三江两大平原以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等五大山系构成。北部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南部为张广才岭、完达山和老爷岭,西部是松嫩平原,东部为三江平原。黑龙江省江河众多,主要有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年均降雨量400—650mm。黑龙江省土壤共分17个土类。从土壤分布来看。从北到南为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黑钙土以及灰色森林土等。黑龙江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多种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扩展种群的环境。全省有野生高等植物2050余种,乔木100多种,材质优良且经济价值高的林木50种,用树林树种30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树种17种,有东北红豆杉、红松、黄波罗、水曲柳、核桃揪等;药用植物多种,如防风、人参、刺五加、平贝等;食用的产品植物上千种,已开发利用的蔗菜、蕨菜、黄花菜等达100余种。
一、退耕区分类
黑龙江省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试点的区域为哈尔滨的尚志市和牡丹江的穆棱市。退耕区土地总面积1535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3.4%。按照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条件,将黑龙江省退耕区划分为两个类型区。
1.老爷岭山地丘陵区 该区包括穆棱市的9个乡镇、5个林场。本区地形复杂,岭高坡陡,海拔600一2100m,山地、丘陵各占49%,平原为2%。气候温和,年降水量510一600mm。土壤分布最广的是暗棕壤,其次是白浆土、草甸土。自然植被主要有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和柞、桦、山杨次生林,伴生树种有胡枝子、棒子、忍冬等。由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内大量移民到本地开垦林地,种植粮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该区主攻方向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退耕还林,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造林方向主要是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主要造林树种为落叶松、榨子松、小黑杨、迎春5号杨、紫穗槐、胡枝子、沙棘等。
2.张广才岭山地丘陵区 该区包括尚志市的18个乡镇,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的8个国有林场。地势东高西低、张广岭山地置于东部,中部和西部多丘陵地,蚂蜒河两岸为河谷平原主要河流为蚂蜒河、东亮珠河。本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多、植物生长期较长,年平均降水量550一650mm。土壤以暗棕壤、草甸土为主,植被以红松针阔混交林及水曲柳、核桃揪、蓝波罗、柞木为主。由于过去掠夺式开发,加之毁林开荒等诸多原因,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减弱。经营方向是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堤、护岸林比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造林方向主要以生态树种营造混交林、复层林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主要造林树种为:迎春5号杨、小黑杨、落叶松、榜子松、水曲柳、银中杨等。
二、退耕还林模式分类
根据退耕区地形地貌的特点,按照退耕还林的培育方向和发展目标,黑龙江省退耕还林模式可划分为两类:
1.山地丘陵乔灌混交生态经济型模式。该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以用材林树种为主,以灌木树种为辅,既能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乔木树种主要选择落叶松、樟子松、小黑杨、迎春5号杨、水曲柳等;灌木树种主要选择紫穗槐、胡柱子、桑树和沙棘等。
2.丘陵湿岗水土保持林模式。该类型的主要持点是采取鱼鳞坑水土保持方法整地,选择根深叶茂、水土保持性能良好的造林树种,营造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为迎春5号杨、银中杨、落叶松、樟子松和红松等。
三、举例说明
以黑龙江省穆棱市山地丘陵区落叶松、紫穗槐混交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1.立地条件。穆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东北部,地处长白山支脉,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川交错,丘陵起伏,由南端起缘,由两翼向中央形成了低凹丘陵、丘陵漫岗、谷盆地三种地貌类型。全部退耕还林地块在坡度大于10°的区域可依据“坡度一土壤”划分为四种坡地类型,即“斜坡薄层棕壤型”、“斜坡中层暗棕壤型”、“斜陡坡薄层暗棕壤型”、“斜陡坡中层暗棕壤型”。这几种立地类型由于经过多年的耕作之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耕层厚度在15cm以下,石砾含量15%一30%,PH值6.0一6.5,土壤肥力差,含水量和蓄水能力低,不利于水土保持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
2.技术思路。由于过量采伐及林区生产、生活的消耗,导致森林资源的锐减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屡屡发生。其中,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达到230多万亩,全市150万亩耕地中有60多万亩遭受到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
3.主要技术和措施
(1)整地:造林前一年秋季整地,机械修筑梯田,人工挖鱼鳞抗。梯田坡面按十年一遇或二十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坡式梯田要求等高绕山转,埂高80cm,下底宽120cm,长度不限,大弯就势,小弯求直,因地制宜,因害设防,讲求实效。鱼鳞坑的大小根据坡度、地形和水土流失状况而定,一般小鱼鳞坑规格为长径60cm,短径40cm,深30cm,大鱼鳞坑长径100cm,短径60cm,深40cm,土埂高在15—20cm之间。
(2)苗木处理:造林前对苗木进行适当修剪和处理,要剪掉起苗时受伤的根系,以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蒸发。用浸水和蘸泥浆的方法补充苗木水分和防止苗木根系失水。蘸泥浆不宜过稠,以不影响根系吸水和呼吸为适度;须根多的树种不宜蘸泥浆。用一定浓度的食盐、0.05%尿素、磷肥等浸根,对成活有一定效果。有条件可以用记号生根粉浸根。
(3)造林:一律采用2年生I、II级落叶松裸根苗或容器苗造林,以保证造林后林相整齐。造林时间在春季4月中、下旬顶浆造林,采用人工植苗方式营造,混交方式为乔灌混交,混交比较大为18:1。落叶松株行距1.5m×2m,梯田埂上栽植2行紫穗槐,株间距20mm。按土壤萌动早迟分别造林,先造低后造高,先造阳坡,后造阴坡,造林天气宜选择阴天或午后进行。同时要做到“四不离水”,即“苗圃种植不离水、苗木运输不离水、造林地种植不离水,苗木罐中不离水”。栽植落叶松裸根苗时,每隔5行栽植一行双株苗,以备补植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造林时和造林后应及时浇水,特别是春早年份更应浇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4)抚育:造林之后,要加强对幼林的抚育管护工作,以期创造良好的幼树生长环境。抚育一般按3年5次,即2、2、1的方法进行,第一、二年每年两次.第三年抚育一次。第一年第一次扩穴、松土、扶正、踏实;第二次除草、割灌;第二、三年主要是进行除草、割灌和病虫害防治。造林后第二年春季挖出双株苗的一株进行补植。
(5)管护:一是人工看护,在林地内设立碑牌,杜绝放牧、治病虫害,贯彻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发现疫情及时进行防治;防止火灾,提高警惕,发现火情及时补救。
参考文献
[1]万雪琴.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及其改土效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2]王永斌.西部开发中退耕还林(草)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