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视伯乐刘汁子:这个叫赵薇的女孩可以破格录取
如今已74岁的刘汁子老师像个老顽童,说话兴高采烈,表情丰富夸张。小时候,他干过“夹着两个大簸箕从城墙往下‘飞’”的傻事,自然是摔得遍体鳞伤;背着出身不好的负担回乡务农后,他一边淘粪一边为老农表演文艺节目,自称“当时在村里也是个腕儿”;在北京电影学院执教几十年,教过的获奖学生最多,如:徐静蕾、刘孜、陈坤、郭晓冬、黄晓明、孙维、金巧巧、颜丹晨、何琳、姚晨、童星叮当、小龙人、贾静雯、袁立、邢岷山、刘岷、孔琳等,但他最开心的是“所有学生的论文、成绩单、照片,我都留着……”
刘汁子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过赵薇,但却可以当得上赵薇伯乐的美名。当年,赵薇在北京电影学院参加毕业典礼那天,特意跑到刘汁子身边,又是敬酒又是合影,她和刘老师彼此“心知肚明”。
刘汁子老师回忆说:“崔新琴老师招的九六班,请我教过一个学期‘片段’,所谓‘片段’就是截取小说、电影溅剧的一个片段,像折子戏似的,这是教学的第二阶段,对于学生非常重要。我记得陈坤当时演《蒲田进行曲》时还很僵硬,张恒也是这个班的。正要绐赵薇排片段时,她去拍《还珠格格》了,最终没有上课。毕业典礼那天,她跑过来和我照相、给我敦酒,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年她高中没毕业,虽然上过一所明星艺校,但这家艺校并没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按理说,她没有高中文凭,就进不了北京电影学院。但崔老师和我都认为她是个好苗子,我当时是系主任,就跟学校招生办说:这个女孩可以破格录取;二是:我们怕她文化够不上,就给她加了30分。最后,她考了260多分,这30分也没用上,当时230分就够格。所以她过来敬酒,大家都心知肚明。”
刘汁子长了张菩萨脸,更兼一副宽厚的仁者心肠。“赵薇这孩子很聪明,当年发生过许多事,有她自己的原因,也有其他人的原因,曾经一度盛传她毕不了业,说起来对她很不公平。当年学校已经收了上海那个剧组的劳务费,某领导给学校打电话,让赵薇上另外一个戏。上海那个剧组是对的,毕竟订了合同嘛。结果,法院各打五十大板。这件事和赵薇本人没有太大关系,她是加岁的学生,人还在学校,听谁的不听谁的,她不清楚吗?没人承担,多说两句学生,也是无可厚非的。要她承担,没受处分,也毕业了,不就拉倒了吗?”
刘汁子,江苏省如东县人,1941年12月25日生。196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从事话剧表演工作5年。1978年在电影学院表演系师资班学习。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曾担任表演81内蒙古班的班主任兼教员,表演87班的表演教员,表演93班的主任教员,96班,99本科班以及进修等班级的表演教员。1995年——1997年任表演系副主任。1999年任表演教研组组长。2002年退休成立刘汁子表演工作室,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表演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电影表演控制论方法》,编写表演理论教材10万字,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论文30万字,参加編辑表演艺术理论书籍53万字。特别是1999年6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理论专著《电影表演控制论方法》一书,对表演艺术自狄德罗(公元18世纪70年代)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20世纪初创立的“体验派”演剧体系,至今大约二百多年间,在“表现派”和“体验派”,在哲学家、理论家和艺术家之间一直争论不休的表演疑难问题,运用“控制论方法”,在表演艺术理论上进行了独到的阐述。这种全新的、系统的论述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和演艺界的广泛关注。
在艺术创作实践方面,1984年导演舞台剧《绝对信号》(合作)。1990年导演《赵氏孤儿》(合作)。1994年,独立导演《暗恋桃花源》,同时兼设计。1995年,独立导演《哈姆莱特》,兼设计。1979年主演并作为集体创作的编剧、导演组之一,参加文化部庆祝国庆30周年文艺汇演话剧《啊!大森林》;电影实践方面,在《怒吼吧!黄河》中饰演配角,该片荣获1980年政府奖。在《巴山夜雨》中饰演配角并兼实习副导演,该片荣获1981年金鸡奖、百花奖。在合拍片《北京故事》中任中方第一副导演,该片荣获198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的提名奖……刘汁子还曾多次担任全国性的表演专业大赛评委。1995年,刘汁子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最高成就奖“金烛奖”。
刘汁子是演员出身,又涉足编剧、导演工作,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在表演艺术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成就斐然。他对年轻学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舐犊情深”,“我对演员的要求,第一看形象,电影电视要求演员出现在银屏上能成为大众的情人。所以考试,形象占了30分,表演占30分,形体10分,声乐10分,台词10分,口试10分。我当系主任时,就把笔试去掉了,让他们写篇作文,有多大的必要?有些考试,让一个生在内陆城市、没见过大海的学生去表演在海边的小品,我觉得不太合适;第二看素质,包括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有些港台和内地演员,高高大大、蛮英俊的,就是身上没戏。我经常跟学生们讲,学表演要‘人文为本,生活为源,文化为根’。”
化装师刘秉魁:当年一眼发现了李幼斌
刘秉魁可谓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化装师,上世纪50年代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了电影《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景颇姑娘》、《冰山上的来客》、《丫丫》、《佩剑将军》、《人到中年》、《重庆谈判》、《太阳有耳》及电视剧《四世同堂》、《雍正王朝》、《隋炀帝》、《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化装造型工作。
提及演员李幼斌,大家一定会想到他主演的《亮剑》和《闯关东》等影视剧,正是这些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成就了李幼斌如日中天的明星地位。然而,对于这位广受瞩目的艺坛大腕,他步入影坛的首部电影《死证》却鲜为人知,更鲜为人知的是李幼斌首次“触电”其实与化装师刘秉魁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刘秉魁是一眼发现了李幼斌。
谈及当年那部电影《死证》及其主演李幼斌,刘秉魁说:“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长影投拍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抗敌卫国故事的电影《死证》,我是这部电影的化装师。《死证》故事主角是一位40多岁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师长,在影片开拍前一直在找能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由于我是负责人物造型工作的,所以导演就派我和摄影去长春话剧团选演员。当时在话剧团看了很多演员,那些人中就有李幼斌。当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演员,我们也不认识他,但我一眼就相中了他,因为他那时比较瘦,有棱角,眼神也比较冷峻,比较符合抗联战士的形象。后来我就向导演推荐了李幼斌,导演也比较认可,就这样找他来演这部电影,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而目还是主演。” 当年这部《死证》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中拍摄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于第一次拍电影的主演李幼斌,刘秉魁的印象可谓非常深刻,他说:“由于是话剧演员出身,第一次拍电影肯定不适应,李幼斌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李幼斌这个人能吃苦,也不叫屈,演戏认真,也非常下功夫。他那时的演技就不错,那时他才二十多岁,在剧中要演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我还特别给他设计了满脸的胡茬儿,看起来还是很有气势。”
据刘秉魁介绍,由于当时某种历史原因,电影《死证》审查时没能通过,影片没能公映,李幼斌首次“触电”拍摄的电影就这样与观众失之交臂。
对于生活中的李幼斌,刘秉魁说:“生活中他这个人脾气很好,拍戏之余我们还一起喝点小酒什么的。当时我还给李幼斌拍摄了很多定装照,由于职业习惯,现在我还保存着当年给他拍的照片,那毕竟是他第一次拍电影,那些照片很珍贵,连李幼斌自己都没有。我和李幼斌在那之后就一直没再见过面,如果他想要当年的这些照片,我手头有,找机会见面可以他。”
在刘秉魁半个多世纪从事电影化装工作的生涯里,有一部电影至今仍印象深刻,那部电影名为《忠诚战士》。之所以印象深刻,一来是该片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拍摄完成;二来是那部影片当年曾会集了姜昆、朱时茂等一批新人。
谈及当年参与拍摄《忠诚战士》的工作,刘秉魁称最难忘的是为姜昆和朱时茂照相的经历,他说:“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长影投拍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忠诚战士》,演员除了我们长影的刘世龙之外,还找来了当时正当红的相声演员姜昆,那时他的相声《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等正当红。那时的姜昆很年轻,很有活力,打扮也很新潮,记得他常常是墨镜、风衣,很时髦。他那时来剧组的时候,还带来了—个砖头式录音机播放流行歌曲,那是那个年代很稀罕的物件。记得当时姜昆应该是初次拍摄影片,在片中演配角。我那时给他设计了形象,并要拍摄定装照,那时我喜欢自己来拍摄照片,但苦于没有好的设备和灯光布景,于是就拉着化好装的姜昆和朱时茂等人去了北京照相馆,用那里的灯光和相机,我给他们们拍下了定装照,说起来跟姜昆的相声《如此照相》还颇有些异曲同工的意味。朱时茂那时也应该是刚进入影坛的新秀,我很喜欢他的形象,有特点也有棱角,很精神。但是,当我把给朱时茂拍摄的定装照拿回制片厂,主管领导觉得朱时茂的形象太洋气,有点像外国人,领导觉得他不符合影片革命者的形象气质,就这样临时换了演员,把朱时茂换了下去。”
刘秉魁1956年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化装工作,1957年进入苏联化装班,师从前苏联著名化装专家扎哈洛夫学习电影化装,是新中国第一批化装师。半个世纪以来,他参加拍摄上百部影视作品,新中国电影史中的很多重要影片都能看到刘秉魁老师的身影,他尤其擅长大型影视剧的人物造型,多次获得文化部等单位嘉奖。近些年来,刘秉魁对特效化装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成果,拥有多项化装发明专利,2000年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颁发的化装创新奖——人造皮发明奖。如今刘秉魁还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业影视化装主讲教授,培养了国内外众多影视化装人才。刘秉奎对化装教育大胆尝试,开拓创新,亲自参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社会主办的影视化装培训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化装班,开辟了我国化装教育的新形式,为日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化装培训机构的设立树立了榜样。
伯乐王淑琰:王志文是个很用功的孩子
1938年2月出生在重庆东部山区的一个小姑娘,多年后成为培养出蔡明、蒋雯丽、王志文、姜武、许睛、黄磊、贾妮、谢兰等众多明星的教授,她就是曾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黨支部书记、演员交流培训部主任的王淑琰。如今早已退休多年的王淑琰教授,却仍然心系表演艺术,她希望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多为自己的事业做些贡献。
王淑琰曾是表演系60班、61班、76班、84班、88班、90班、92班、96班、97班的表演艺术课的老师。长期担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班主任,参与多届表演系的招生工作。
王淑琰老师的得意门生王志文198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91年,王志文因在电视剧《南行记》饰演青年艾芜崭露头角,翌年出演电视剧《皇城根儿》,由于对王喜这一角色的出色演绎,一举成名,1993年的电视剧《过把瘾》更是让他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他所饰演的方言成了一代人的大众偶像,从此片约不断。王志文塑造的作家、科学家、特务、嫖客、刑警、毒枭、教师、商人等角色无不入木三分,毋庸置疑,他是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演员之一,而当年王志文能够进入电影学院,并不容易。
王志文从小就对表演拥有异于他人的天赋,其才华在少年时代就显露无遗,也因此与表演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时代的王志文在音形方面都很出色,能讲很多的方言,经常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演,随便表演一段滑稽戏就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1984年王淑琰回学院带学生,在成都的招生现场,王淑琰第一次见到了王志文,并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年王志文17岁,瘦高像个电线杆。现场他很出众,写得一手好字,朗诵特别好、表演也好,老师给他打了高分。”考试后王志文回到上海等通知。
不久王淑琰收到一封他寄来的信:在我心里,母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着生活的风景,艰难地把我们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我走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通过这封情真意切的长信,王淑琰了解了王志文的家境,并且知道他的父亲遇到车祸去世,自己带着很少的钱去考试。原来在那一年,北京电影学院并没有在上海设考点,王志文找到了他的高中老师替他联系一个成都的亲戚,而当时北京电影学院在成都设有考点,因此王志文可以暂住到成都参加考试,这总算解决了考学的费用问题。王志文拿着东拼西凑来的200元,带着母亲做的盒饭以及干粮、水壶,坐了三天两夜的硬座,踏上了去四川的旅途。王志文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考试。
王淑琰很喜欢王志文,高考前王志文在家附近的甘泉路慢车道上骑着自行车。突然,一辆卡车超车行驶,将王志文撞倒,造成他骨折。当时离高考只有半个月。这一笔高额的医疗费用更加给他拮据的家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而肇事的司机却逃之夭夭。眼看着高考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王志文甚至还不能站起来行走,王志文跟母亲说,“我就是爬也要爬进考场。”王志文被担架抬进考场:“我记得为了他,我们学院专门派了老师到上海,王志文是被担架抬到考场,半躺着完成考试的。他的文化课考得很好,远远超过我们的录取标准。”王志文以文化课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84班录取。
王志文在电影学院读书时,并不是很突出,他是一步步跟着老师的教学计划往前走,但令王淑琰印象深刻的是王志文是个很用功的学生。“他们班的毕业大戏是《茶馆》,我记得演出回来王志文跟我说想留校,我很想帮他但他们那一届没有留校名额,几年后王志文到中戏任教。”
说起自己的爱徒,王淑琰嘴中都是溢美之词,“王志文的每部戏我都看,他真的是像我们教的那样从体验到表现,近些年他的表演更加炉火纯青,表演很有分寸。有时看了他的戏我会给他打电话,有时他到北京演话剧也给我送票,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有联系。”其实只要学生好,就是老师最大的满足,王淑琰对于自己的学生向来无所求。
如今已74岁的刘汁子老师像个老顽童,说话兴高采烈,表情丰富夸张。小时候,他干过“夹着两个大簸箕从城墙往下‘飞’”的傻事,自然是摔得遍体鳞伤;背着出身不好的负担回乡务农后,他一边淘粪一边为老农表演文艺节目,自称“当时在村里也是个腕儿”;在北京电影学院执教几十年,教过的获奖学生最多,如:徐静蕾、刘孜、陈坤、郭晓冬、黄晓明、孙维、金巧巧、颜丹晨、何琳、姚晨、童星叮当、小龙人、贾静雯、袁立、邢岷山、刘岷、孔琳等,但他最开心的是“所有学生的论文、成绩单、照片,我都留着……”
刘汁子老师虽然没有直接教过赵薇,但却可以当得上赵薇伯乐的美名。当年,赵薇在北京电影学院参加毕业典礼那天,特意跑到刘汁子身边,又是敬酒又是合影,她和刘老师彼此“心知肚明”。
刘汁子老师回忆说:“崔新琴老师招的九六班,请我教过一个学期‘片段’,所谓‘片段’就是截取小说、电影溅剧的一个片段,像折子戏似的,这是教学的第二阶段,对于学生非常重要。我记得陈坤当时演《蒲田进行曲》时还很僵硬,张恒也是这个班的。正要绐赵薇排片段时,她去拍《还珠格格》了,最终没有上课。毕业典礼那天,她跑过来和我照相、给我敦酒,有两层意思,一是:当年她高中没毕业,虽然上过一所明星艺校,但这家艺校并没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按理说,她没有高中文凭,就进不了北京电影学院。但崔老师和我都认为她是个好苗子,我当时是系主任,就跟学校招生办说:这个女孩可以破格录取;二是:我们怕她文化够不上,就给她加了30分。最后,她考了260多分,这30分也没用上,当时230分就够格。所以她过来敬酒,大家都心知肚明。”
刘汁子长了张菩萨脸,更兼一副宽厚的仁者心肠。“赵薇这孩子很聪明,当年发生过许多事,有她自己的原因,也有其他人的原因,曾经一度盛传她毕不了业,说起来对她很不公平。当年学校已经收了上海那个剧组的劳务费,某领导给学校打电话,让赵薇上另外一个戏。上海那个剧组是对的,毕竟订了合同嘛。结果,法院各打五十大板。这件事和赵薇本人没有太大关系,她是加岁的学生,人还在学校,听谁的不听谁的,她不清楚吗?没人承担,多说两句学生,也是无可厚非的。要她承担,没受处分,也毕业了,不就拉倒了吗?”
刘汁子,江苏省如东县人,1941年12月25日生。1964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从事话剧表演工作5年。1978年在电影学院表演系师资班学习。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曾担任表演81内蒙古班的班主任兼教员,表演87班的表演教员,表演93班的主任教员,96班,99本科班以及进修等班级的表演教员。1995年——1997年任表演系副主任。1999年任表演教研组组长。2002年退休成立刘汁子表演工作室,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表演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电影表演控制论方法》,编写表演理论教材10万字,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论文30万字,参加編辑表演艺术理论书籍53万字。特别是1999年6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理论专著《电影表演控制论方法》一书,对表演艺术自狄德罗(公元18世纪70年代)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20世纪初创立的“体验派”演剧体系,至今大约二百多年间,在“表现派”和“体验派”,在哲学家、理论家和艺术家之间一直争论不休的表演疑难问题,运用“控制论方法”,在表演艺术理论上进行了独到的阐述。这种全新的、系统的论述在国内外尚属首创,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和演艺界的广泛关注。
在艺术创作实践方面,1984年导演舞台剧《绝对信号》(合作)。1990年导演《赵氏孤儿》(合作)。1994年,独立导演《暗恋桃花源》,同时兼设计。1995年,独立导演《哈姆莱特》,兼设计。1979年主演并作为集体创作的编剧、导演组之一,参加文化部庆祝国庆30周年文艺汇演话剧《啊!大森林》;电影实践方面,在《怒吼吧!黄河》中饰演配角,该片荣获1980年政府奖。在《巴山夜雨》中饰演配角并兼实习副导演,该片荣获1981年金鸡奖、百花奖。在合拍片《北京故事》中任中方第一副导演,该片荣获198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的提名奖……刘汁子还曾多次担任全国性的表演专业大赛评委。1995年,刘汁子获得北京电影学院最高成就奖“金烛奖”。
刘汁子是演员出身,又涉足编剧、导演工作,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在表演艺术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成就斐然。他对年轻学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舐犊情深”,“我对演员的要求,第一看形象,电影电视要求演员出现在银屏上能成为大众的情人。所以考试,形象占了30分,表演占30分,形体10分,声乐10分,台词10分,口试10分。我当系主任时,就把笔试去掉了,让他们写篇作文,有多大的必要?有些考试,让一个生在内陆城市、没见过大海的学生去表演在海边的小品,我觉得不太合适;第二看素质,包括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有些港台和内地演员,高高大大、蛮英俊的,就是身上没戏。我经常跟学生们讲,学表演要‘人文为本,生活为源,文化为根’。”
化装师刘秉魁:当年一眼发现了李幼斌
刘秉魁可谓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化装师,上世纪50年代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以来,他先后担任了电影《五朵金花》、《达吉和她的父亲》、《景颇姑娘》、《冰山上的来客》、《丫丫》、《佩剑将军》、《人到中年》、《重庆谈判》、《太阳有耳》及电视剧《四世同堂》、《雍正王朝》、《隋炀帝》、《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化装造型工作。
提及演员李幼斌,大家一定会想到他主演的《亮剑》和《闯关东》等影视剧,正是这些红极一时的电视剧成就了李幼斌如日中天的明星地位。然而,对于这位广受瞩目的艺坛大腕,他步入影坛的首部电影《死证》却鲜为人知,更鲜为人知的是李幼斌首次“触电”其实与化装师刘秉魁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刘秉魁是一眼发现了李幼斌。
谈及当年那部电影《死证》及其主演李幼斌,刘秉魁说:“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长影投拍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抗敌卫国故事的电影《死证》,我是这部电影的化装师。《死证》故事主角是一位40多岁的东北抗日联军的师长,在影片开拍前一直在找能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由于我是负责人物造型工作的,所以导演就派我和摄影去长春话剧团选演员。当时在话剧团看了很多演员,那些人中就有李幼斌。当时他还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演员,我们也不认识他,但我一眼就相中了他,因为他那时比较瘦,有棱角,眼神也比较冷峻,比较符合抗联战士的形象。后来我就向导演推荐了李幼斌,导演也比较认可,就这样找他来演这部电影,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而目还是主演。” 当年这部《死证》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中拍摄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于第一次拍电影的主演李幼斌,刘秉魁的印象可谓非常深刻,他说:“由于是话剧演员出身,第一次拍电影肯定不适应,李幼斌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李幼斌这个人能吃苦,也不叫屈,演戏认真,也非常下功夫。他那时的演技就不错,那时他才二十多岁,在剧中要演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我还特别给他设计了满脸的胡茬儿,看起来还是很有气势。”
据刘秉魁介绍,由于当时某种历史原因,电影《死证》审查时没能通过,影片没能公映,李幼斌首次“触电”拍摄的电影就这样与观众失之交臂。
对于生活中的李幼斌,刘秉魁说:“生活中他这个人脾气很好,拍戏之余我们还一起喝点小酒什么的。当时我还给李幼斌拍摄了很多定装照,由于职业习惯,现在我还保存着当年给他拍的照片,那毕竟是他第一次拍电影,那些照片很珍贵,连李幼斌自己都没有。我和李幼斌在那之后就一直没再见过面,如果他想要当年的这些照片,我手头有,找机会见面可以他。”
在刘秉魁半个多世纪从事电影化装工作的生涯里,有一部电影至今仍印象深刻,那部电影名为《忠诚战士》。之所以印象深刻,一来是该片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拍摄完成;二来是那部影片当年曾会集了姜昆、朱时茂等一批新人。
谈及当年参与拍摄《忠诚战士》的工作,刘秉魁称最难忘的是为姜昆和朱时茂照相的经历,他说:“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长影投拍的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忠诚战士》,演员除了我们长影的刘世龙之外,还找来了当时正当红的相声演员姜昆,那时他的相声《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等正当红。那时的姜昆很年轻,很有活力,打扮也很新潮,记得他常常是墨镜、风衣,很时髦。他那时来剧组的时候,还带来了—个砖头式录音机播放流行歌曲,那是那个年代很稀罕的物件。记得当时姜昆应该是初次拍摄影片,在片中演配角。我那时给他设计了形象,并要拍摄定装照,那时我喜欢自己来拍摄照片,但苦于没有好的设备和灯光布景,于是就拉着化好装的姜昆和朱时茂等人去了北京照相馆,用那里的灯光和相机,我给他们们拍下了定装照,说起来跟姜昆的相声《如此照相》还颇有些异曲同工的意味。朱时茂那时也应该是刚进入影坛的新秀,我很喜欢他的形象,有特点也有棱角,很精神。但是,当我把给朱时茂拍摄的定装照拿回制片厂,主管领导觉得朱时茂的形象太洋气,有点像外国人,领导觉得他不符合影片革命者的形象气质,就这样临时换了演员,把朱时茂换了下去。”
刘秉魁1956年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化装工作,1957年进入苏联化装班,师从前苏联著名化装专家扎哈洛夫学习电影化装,是新中国第一批化装师。半个世纪以来,他参加拍摄上百部影视作品,新中国电影史中的很多重要影片都能看到刘秉魁老师的身影,他尤其擅长大型影视剧的人物造型,多次获得文化部等单位嘉奖。近些年来,刘秉魁对特效化装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成果,拥有多项化装发明专利,2000年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颁发的化装创新奖——人造皮发明奖。如今刘秉魁还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专业影视化装主讲教授,培养了国内外众多影视化装人才。刘秉奎对化装教育大胆尝试,开拓创新,亲自参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社会主办的影视化装培训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化装班,开辟了我国化装教育的新形式,为日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的化装培训机构的设立树立了榜样。
伯乐王淑琰:王志文是个很用功的孩子
1938年2月出生在重庆东部山区的一个小姑娘,多年后成为培养出蔡明、蒋雯丽、王志文、姜武、许睛、黄磊、贾妮、谢兰等众多明星的教授,她就是曾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黨支部书记、演员交流培训部主任的王淑琰。如今早已退休多年的王淑琰教授,却仍然心系表演艺术,她希望在自己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再多为自己的事业做些贡献。
王淑琰曾是表演系60班、61班、76班、84班、88班、90班、92班、96班、97班的表演艺术课的老师。长期担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班主任,参与多届表演系的招生工作。
王淑琰老师的得意门生王志文198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91年,王志文因在电视剧《南行记》饰演青年艾芜崭露头角,翌年出演电视剧《皇城根儿》,由于对王喜这一角色的出色演绎,一举成名,1993年的电视剧《过把瘾》更是让他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他所饰演的方言成了一代人的大众偶像,从此片约不断。王志文塑造的作家、科学家、特务、嫖客、刑警、毒枭、教师、商人等角色无不入木三分,毋庸置疑,他是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演员之一,而当年王志文能够进入电影学院,并不容易。
王志文从小就对表演拥有异于他人的天赋,其才华在少年时代就显露无遗,也因此与表演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时代的王志文在音形方面都很出色,能讲很多的方言,经常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演,随便表演一段滑稽戏就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1984年王淑琰回学院带学生,在成都的招生现场,王淑琰第一次见到了王志文,并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年王志文17岁,瘦高像个电线杆。现场他很出众,写得一手好字,朗诵特别好、表演也好,老师给他打了高分。”考试后王志文回到上海等通知。
不久王淑琰收到一封他寄来的信:在我心里,母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着生活的风景,艰难地把我们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我走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通过这封情真意切的长信,王淑琰了解了王志文的家境,并且知道他的父亲遇到车祸去世,自己带着很少的钱去考试。原来在那一年,北京电影学院并没有在上海设考点,王志文找到了他的高中老师替他联系一个成都的亲戚,而当时北京电影学院在成都设有考点,因此王志文可以暂住到成都参加考试,这总算解决了考学的费用问题。王志文拿着东拼西凑来的200元,带着母亲做的盒饭以及干粮、水壶,坐了三天两夜的硬座,踏上了去四川的旅途。王志文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考试。
王淑琰很喜欢王志文,高考前王志文在家附近的甘泉路慢车道上骑着自行车。突然,一辆卡车超车行驶,将王志文撞倒,造成他骨折。当时离高考只有半个月。这一笔高额的医疗费用更加给他拮据的家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而肇事的司机却逃之夭夭。眼看着高考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王志文甚至还不能站起来行走,王志文跟母亲说,“我就是爬也要爬进考场。”王志文被担架抬进考场:“我记得为了他,我们学院专门派了老师到上海,王志文是被担架抬到考场,半躺着完成考试的。他的文化课考得很好,远远超过我们的录取标准。”王志文以文化课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84班录取。
王志文在电影学院读书时,并不是很突出,他是一步步跟着老师的教学计划往前走,但令王淑琰印象深刻的是王志文是个很用功的学生。“他们班的毕业大戏是《茶馆》,我记得演出回来王志文跟我说想留校,我很想帮他但他们那一届没有留校名额,几年后王志文到中戏任教。”
说起自己的爱徒,王淑琰嘴中都是溢美之词,“王志文的每部戏我都看,他真的是像我们教的那样从体验到表现,近些年他的表演更加炉火纯青,表演很有分寸。有时看了他的戏我会给他打电话,有时他到北京演话剧也给我送票,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有联系。”其实只要学生好,就是老师最大的满足,王淑琰对于自己的学生向来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