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中学的美术雕塑课,只能是教学工具、教学材料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有实用性,除了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更多的是应该思考和寻找一些以艺术教育学生的切入点,真正提高学生審美意识的同时,解放学生的天性,让他们独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另类天空”。 本文就美术雕塑课如何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见解,着重从雕塑材料和课堂新模式入手。
在多数学校中,雕塑模块都难以开课,材料是重要原因,比如,金属材料在制作时需要裁切、焊接的专用机器;陶泥在做成毛坯后没有烧制设备;石料的处理更是需要大的场地和专用的器材……因此,在开设雕塑课时,材料的选择尤其重要,既能做到学生亲自动手感受雕塑之美,材料还要方便易得。我觉得以下几种材料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尝试。
首先我们是农村高中,有条件组织学生去河边等地方挖黄粘泥,这种活动能让学生回到最初小时候的状态,多数儿童在小时候都对玩泥泥有着浓厚的兴趣,用这种黄泥雕塑来展现自己的艺术美,这种真实的接触,更加深刻,更加直接。比仅仅是停留在欣赏认知阶段更好掌握和理解。或者是橡皮泥或是面团,不需要专门工具,采用揉、搓、切、缠等基本的技法也能做出不错的雕塑作品。其次,我觉得纸雕塑也不错,用废旧报纸、书本等废纸做成纸浆来代替陶泥,适量添加白乳胶,增加其黏合性,便于成型。具体操作时,用铁线做骨架,纸浆塑形,操作简单,成本极低。而且整个过程充满新奇和创造的乐趣,相信学生们会非常的喜欢。纸雕塑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利用硬度较高的素描纸、彩色卡纸等运用裁剪、折叠、粘贴的方法进行立体造型,用料简单,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值得一试。另外“变废为宝”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雕塑之美,就是用一些废弃的材料,比如海边贝壳、小海石子、纸盒、易拉罐、饮料瓶、树枝、树叶等等进行组合、粘贴、雕刻、绘画同样也能做出漂亮的作品,而且成本基本是零,材料也容易找到,何乐而不为。以前我们也常用过萝卜、肥皂、塑料泡沫等材料,适用于初学者,很容易雕刻成型。材料虽简单,效果还是不错的,毕竟我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雕塑这一课程的认识和了解,不是培养专业雕塑人才。
课堂新模式,我主张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要起到一个总的指引者、导向者,切不可做“独裁者”。
教学实践证明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的伯顿教授指出,“要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学生被作为一个人看待,使他受尊重,避免引起学生的压力,因为害怕会禁锢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学生通向新思想的道路┄┄”试想,在一个刻板拘谨、思想僵化的气氛中,是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和谐自由愉快的学习气氛。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创设教学情境,消除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畏惧心理。课堂是自由的,几个人一组,一起参与讨论策划,共同制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雕塑创作可以避免学生的一些负面心理因素,比如懒惰不愿动手制作,或是羞涩不敢动手,或是相互之间嘲笑做的不好看。最后进行课堂展示,这是集体的智慧和成果,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教师要采用鼓励与表扬的方法,学生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不过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表达而已,每一件作品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要把它指出来,加以肯定和赞扬,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最佳的心理状态。作品点评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通过“看”与“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评价之后会不自觉地学习别人作品中的优点。
雕塑选材上,雕塑材料可以因不同兴趣而改变。因为雕塑是造型艺术,以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空间性的艺术,所以不同的材料体现着不同的效果。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爱好来选择雕塑材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感兴趣,课堂才能活跃并收到实效。所以说,以“玩”为切入点,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
作品选题上,只有做不出的,没有想不到的。“玩出新花样”是学生永无止境的追求。美术课的“玩”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策划和组织;美术课的“玩”要让学生动脑、动手,进行设计、制作。即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看看,玩玩,画画,做做融为一体。只有放开手脚玩,玩出了新奇,学生就会乐于探究,探究能有发现,就能表现;有了表现,就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的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表现。而兴趣也是学生自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学习兴趣盎然的学生,总是信心十足,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玩”的基础上掌握了有用的知识技能并提高了审美修养。通过改变课堂模式,提高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世界的广阔,兴趣的多样性,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高中美术课堂的基本现状。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雕塑课教学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理念需要大胆尝试,前方的路也许会坎坷,但我们必须朝着这个目标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创新。
作者简介:
张佳淑(1978.10~ ),性别:女,籍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人,学历:本科,毕业于烟台师范大学;现有职称: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在多数学校中,雕塑模块都难以开课,材料是重要原因,比如,金属材料在制作时需要裁切、焊接的专用机器;陶泥在做成毛坯后没有烧制设备;石料的处理更是需要大的场地和专用的器材……因此,在开设雕塑课时,材料的选择尤其重要,既能做到学生亲自动手感受雕塑之美,材料还要方便易得。我觉得以下几种材料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尝试。
首先我们是农村高中,有条件组织学生去河边等地方挖黄粘泥,这种活动能让学生回到最初小时候的状态,多数儿童在小时候都对玩泥泥有着浓厚的兴趣,用这种黄泥雕塑来展现自己的艺术美,这种真实的接触,更加深刻,更加直接。比仅仅是停留在欣赏认知阶段更好掌握和理解。或者是橡皮泥或是面团,不需要专门工具,采用揉、搓、切、缠等基本的技法也能做出不错的雕塑作品。其次,我觉得纸雕塑也不错,用废旧报纸、书本等废纸做成纸浆来代替陶泥,适量添加白乳胶,增加其黏合性,便于成型。具体操作时,用铁线做骨架,纸浆塑形,操作简单,成本极低。而且整个过程充满新奇和创造的乐趣,相信学生们会非常的喜欢。纸雕塑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利用硬度较高的素描纸、彩色卡纸等运用裁剪、折叠、粘贴的方法进行立体造型,用料简单,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值得一试。另外“变废为宝”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雕塑之美,就是用一些废弃的材料,比如海边贝壳、小海石子、纸盒、易拉罐、饮料瓶、树枝、树叶等等进行组合、粘贴、雕刻、绘画同样也能做出漂亮的作品,而且成本基本是零,材料也容易找到,何乐而不为。以前我们也常用过萝卜、肥皂、塑料泡沫等材料,适用于初学者,很容易雕刻成型。材料虽简单,效果还是不错的,毕竟我们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雕塑这一课程的认识和了解,不是培养专业雕塑人才。
课堂新模式,我主张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要起到一个总的指引者、导向者,切不可做“独裁者”。
教学实践证明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的伯顿教授指出,“要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学生被作为一个人看待,使他受尊重,避免引起学生的压力,因为害怕会禁锢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学生通向新思想的道路┄┄”试想,在一个刻板拘谨、思想僵化的气氛中,是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和谐自由愉快的学习气氛。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理念,创设教学情境,消除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畏惧心理。课堂是自由的,几个人一组,一起参与讨论策划,共同制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雕塑创作可以避免学生的一些负面心理因素,比如懒惰不愿动手制作,或是羞涩不敢动手,或是相互之间嘲笑做的不好看。最后进行课堂展示,这是集体的智慧和成果,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教师要采用鼓励与表扬的方法,学生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不过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表达而已,每一件作品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我要把它指出来,加以肯定和赞扬,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最佳的心理状态。作品点评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通过“看”与“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评价之后会不自觉地学习别人作品中的优点。
雕塑选材上,雕塑材料可以因不同兴趣而改变。因为雕塑是造型艺术,以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空间性的艺术,所以不同的材料体现着不同的效果。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爱好来选择雕塑材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材料的选择,关系到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感兴趣,课堂才能活跃并收到实效。所以说,以“玩”为切入点,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
作品选题上,只有做不出的,没有想不到的。“玩出新花样”是学生永无止境的追求。美术课的“玩”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策划和组织;美术课的“玩”要让学生动脑、动手,进行设计、制作。即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看看,玩玩,画画,做做融为一体。只有放开手脚玩,玩出了新奇,学生就会乐于探究,探究能有发现,就能表现;有了表现,就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的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表现。而兴趣也是学生自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学习兴趣盎然的学生,总是信心十足,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玩”的基础上掌握了有用的知识技能并提高了审美修养。通过改变课堂模式,提高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世界的广阔,兴趣的多样性,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高中美术课堂的基本现状。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雕塑课教学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人才观,要求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理念需要大胆尝试,前方的路也许会坎坷,但我们必须朝着这个目标不断的努力、探索和创新。
作者简介:
张佳淑(1978.10~ ),性别:女,籍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人,学历:本科,毕业于烟台师范大学;现有职称: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