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瘾君子”群体调查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p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国家禁毒委副主任兼国家禁毒办主任刘跃进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95.5万名,估计实际人数超过1400万名,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超过了我国人口总数的1%。检索各地的数据,发现女性在吸毒人员中占据的比例在迅速提高,人们常说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因为生理、心理、情感、思维模式存在的差异,毒品的危害在男女这两个不同的性别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护士以身试毒 综合近年来的数据,女性吸毒人员在比例增多的同时还呈现低龄化特征,以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为例,收戒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5.5岁。“女性较少自己主动接触毒品,很多都是被男朋友带坏的。”上海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委郦颖介绍。
  35岁的杨芹(化名)就是郦颖所说的这种类型。杨芹2002年开始吸毒,迄今已有13年毒龄。
  以往的经验,女性吸毒者较大比例出现在单亲或问题家庭,学历普遍较低,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近年来收戒的吸毒人员基本都是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但杨芹却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对这个独生女的教育很重视,也很完善,用杨芹自己的话讲,“爸妈对我很严格。”高考时,杨芹因为发烧发挥欠佳,最终考入上海市一所护士学校,毕业后进入上海某三甲医院担任护士。高考的失利并没有给性格开朗的杨芹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她的人生转折发生在结识了男朋友之后。
  20岁时,杨芹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3岁的本地男孩,属于“富二代”,男孩从事的工作与娱乐圈有所交集,而后者正是近年来吸毒亚文化泛滥的领域。恋爱后不久,杨芹就撞见男友吸毒,她回忆那一瞬间的感受是“生气,但并不害怕”。
  一知半解的知识结构所带来的盲目自信,在杨芹身上开始显现它的可怕。杨芹自恃学医,对海洛因有点“不屑”,认为只要戒断反应克服了,没有戒不掉的。当时的杨芹不知道,早在上世纪末,就已有个别禁毒女警天真地像她这样以身试毒,结果沦为毒品的俘虏,甚至最终以淫养毒。
  深知海洛因厉害的男友苦劝杨芹放下天真,“我已经陷进去了,你不能再陷进来!”被自信冲昏头脑的杨芹偏要一试,“他不让我吸,我就跟他搞(上海话,意同”纠缠“),最终他拗不过,让我吸食了。”
  海洛因有一种抑制作用,杨芹变得懒散,不再上班,每天和男友泡在毒品里,知道真相的父母表现出了几乎所有家庭面临毒品时一样的震惊、恐惧与无奈。2006年,杨芹被送往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强戒,而他的男友被家人送往西安某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当时国内还流行开颅戒毒手术,但是副作用很多,我男朋友最终选择了药物治疗。”
  在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年,杨芹成功戒掉了对海洛因的生理依赖,卓有成效的心瘾治疗也给她回归社会后抵制海洛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杨芹回归社会,开始了社区戒毒,在自己的意志与戒毒社工的多重帮助下,居然真的彻底戒掉了海洛因。
  男友对杨芹就像另一种毒药,成功三年不复吸,甚至连美沙酮替代疗法都不需要的杨芹在生活回归正常后,克制不住联系了男友。而这个“祸害”虽然也戒掉了海洛因,却将另一种被轻视、危害性却远甚于海洛因的新型毒品——冰毒,送到了杨芹的嘴边。
  人不可以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杨芹却在同一个男人那里犯了两次同样的错误。就像当初对待海洛因那样,杨芹这一次居然也以为冰毒“不会成瘾”,“海洛因都戒掉了还怕冰毒?”盲目自信再一次将她推向深渊。
  这是2012年,杨芹复吸了,不知道是毒品将她和那个男人捆绑在了一起,还是那个男人将她和毒品捆绑在了一起。冰毒与海洛因不同,有强烈的兴奋作用,女性因为生理、心理与男性的不同,在吸食冰毒后的反应会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生淫乱等失控行为,从而增加性病、妇科病等疾病的风险。
  2014年,杨芹“二进宫”。
  违法者、病人、受害者 有着1.72米高挑个头的文静(化名),在戒毒人员的队列中特别地醒目,她曾是一名优秀的专业排球运动员,然而最终也因为所谓的“真爱”,在毒品问题上栽了跟头。
  文静走向吸毒,与杨芹相比,有着明显的家庭成因——由于从小与外婆生活,文静与父母关系疏远,然而,外婆终究无法填补父母的位置,这导致文静从小缺乏安全感,也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因为从事排球运动,文静很小时就被选拔参加长期封闭式高强度训练,这使得她文化水平较低、接触的人群比较单一。
  生活经历的弊端在她退役后开始显现,文静结识了一名“瘾君子”男友,男朋友带她进毒友圈子。文静为了保住这份爱情,接受了毒品。
  有受男友诱导的,自然也有失恋受挫所致的,比如32岁的张晴(化名)。张晴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眼睛清澈透明,散发出知识分子的气质,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吸毒人员。但她却实实在在是一名“毒玫瑰”。
  张晴自幼父母离异,继父身为高干,家庭条件优越,让张晴从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结果在考取上海某知名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后,却因为失恋产生严重的挫折感,继而误交毒友,为“减轻痛苦”吸食毒品,不能自拔。张晴的学业戛然而止,成为一名高墙内接受强戒的对象。
  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邵霞说,吸毒人员的故事,大抵如杨芹、文静、张晴这般,千篇一律,但像三人这样或有着高学历、或有着专业的医学背景的,在邵霞的工作经验中,遇到的并不多。不多见,却已有出现,这释放出一个毒品向高校、专业人员甚至高知人群蔓延的趋势。
  如何挽救“毒玫瑰”,邵霞和她的同事们形象地比喻“与毒品比吸引力”。
  走进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乍一看以为这里是一个封闭式的校园,这种错觉不无道理。在这里,杨芹们被视为“违法者、病人、受害者”,而与之对应,邵霞和她的同事们扮演起“警察、医生、教师”的三重角色。
  因为女性比较感性,容易受毒品蛊惑,特别是情感受挫时,但同样因为感性,一旦“毒玫瑰”们找到精神支柱,客观上比男性更容易戒毒。“心瘾是戒毒最大的障碍。”邵霞介绍,如果在吸毒人员与女民警之间建立信任甚至感情依赖,在吸毒人员意志动摇时就会在民警身上找到对抗毒品诱惑的力量支撑。
  一朝吸毒、终身戒毒 吸毒人员的故事千篇一律,但专业化的强戒工作却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对症下药。
  杨芹进入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按郦颖政委的理解,要改造一个吸毒成瘾的人,首先就要重塑人格,而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陶冶情操。女所的人文精神就体现在这一草一木一个个貌似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在正式的强戒工作开始前、过程中以及解除强戒前,杨芹至少要在民警沈军这里进行三次诊断评估。评估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行为表现与家庭功能五大块,这种专业化的评估诊断为为期两年的强戒工作甚至回归社会后的社区戒毒工作提供专业的依据。
  “较之生理戒毒,心理、认知、行为表现与家庭功能的修复则显得更难,对戒毒工作的成败也更尤为重要。”有着十年戒毒工作经验的沈军介绍。
  张晴被关进强戒所时对大墙内的一切充满抗拒甚至敌对,更因为内心的孤傲,与其他“毒玫瑰”格格不入。这些心理、认知、行为表现上的问题在诊断评估中都有所反映,民警推荐她参加合唱班,并担任班长,还推荐她参加征文、演讲比赛,发挥出她再文艺方面的才干,渐渐打开了她的心扉。
  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却是,吸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往往都能成功从生理、心理上戒毒,一旦走向社会,复吸率却很高,“走进大墙,变成人;走出大墙,立马变回鬼”。
  就在记者采访后不久,文静、张晴成功戒毒,解戒走出高墙,回归社会。而杨芹还有一年的强戒期,在这样一所享有部级文明单位殊荣的特殊场所里继续与毒品对抗。
  对于未来,杨芹已经有了打算,她说第一次强戒让她成功摆脱了海洛因,第二次强戒,她一定要摆脱冰毒。走出大墙的那一天,她还要摆脱那个至今仍在吸毒的男友,他就像杨芹的第三种毒品。
  “我总不能在同一个坑里栽第三次吧!”杨芹憧憬着新的开始。然而,一朝吸毒,终身戒毒,无数多吸毒人员的教训表明同一个坑里有些人就是“一栽倒底”。摘自《新民周刊》
其他文献
2015年3月31日,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女博士吴蕾死在了自己家的床上。随后,自称是吴蕾公公的高朝祥向警方投案自首,并供认正是他将儿媳掐死了。  一个口碑颇佳,又年轻有为的女教授为何会被公公杀死呢?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悲剧?  儿媳是个大学女教授 2015年3月31日下午4时许,合肥市120急救中心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电话中一名男子语气焦急地反复重复:“我这里有病人,你们快来救救她。”当急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孩在标榜自己是“大叔控”。据网调显示,在18~25岁年龄组的女性当中,有70%的女性有“大叔控”情结。她们对年长10岁以上的大叔倾心仰慕,对此许多网友也提出质疑,年纪轻轻干嘛非得找大叔?是为了安全感,还是想傍大款?对于“大叔控”的女孩,我们是该指责大叔,还是批评女孩?看来,更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静下心来反思这种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  笔者不想从男女年龄的差距带来生理不和谐来谈这个
期刊
很多隔代育儿大家庭,比单纯的“421”结构更为复杂:比如有大姑子小姑子跟着一起生活;比如宝宝的太姥姥太爷爷还健在,真正的四世同堂……这样的家庭真可以被称为“三明治之家”,大家夹裹在一起,有协调也有差异,五味杂陈。  不过,如果把很多不习惯的味道换个角度去品尝,也许别有风味,说不定还会爱上它!  四世同堂,6个月和90岁的甜蜜“夹心” 千千习惯在网上给宝宝比较完纸尿裤的价格后,再查看一下老人的尿垫有
期刊
近来,一个新的情感话题出现在网络上,即“金钱出轨”。这个话题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号称年薪6万的男人,就拿着这些钱和老婆过着普通的生活,其实他的年收入已经达到12万,他另外开了一个自己的银行账户。有情感专家称这种行为是典型的财务不忠。大家听到了吧?除了精神、肉体能出轨,财务都能出轨了,更让人心拔凉拔凉的还在后头呢,您知道这个老公是怎么解释的?他把原因归咎于配偶:“我不信任老婆。”  这金钱出轨是个
期刊
我婆婆K祖籍爱尔兰,人们常说婆媳关系不好处,可我们家的“中美婆媳关系”却很融洽和谐。  K的父母早年从爱尔兰移民纽约,定居曼哈顿。她生长在曼哈顿,年轻时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在纽约一家医院当护士,遇上我当医生的公公,两人喜结连理55个春秋,育有一儿三女。  我和老公订婚后,K偕三个女儿喜气洋洋请我出去吃饭,几个女人天南地北地东拉西扯聊了许多事。这期间婆婆说的一些话,听似不经意随口说说,我悄悄记在心里。
期刊
前世刀枪疤痕犹在 在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居住着—位叫唐江山的“转世奇人”。唐江山现在二十多岁,已结婚,有两个孩子。据唐江山父母及村里的老人说:唐江山3岁时(1979年)的某一天突然对父母说:“我不是你们的孩子。我前世叫陈明道,父亲叫三爹。我的家在儋州(儋县),靠近海边(在海南岛北部,离东方市一百六十多里)。”他还说自己是在“文革”期间武斗被人用刀和枪打死的。更奇怪的是。他竟然能讲一口流利的儋州方言
期刊
一九二六年,有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印度的德里诞生了,她的名字叫香蒂·迪庇。  到了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小香蒂突然莫名奇妙地对她母亲说:“妈妈;我以前曾在马图拉城居住哩。”她还煞有其事地告诉母亲马图拉和当初家中的情况。以后,香蒂又好几次提到此事。父母亲看到才七岁的女儿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胡话,很是担忧,就带她去看病。医生听了香蒂的叙述也迷惑不解。  但是,香蒂到了九岁,仍然没忘记在马图拉生活过的事:“妈妈,我
期刊
活佛圆寂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现象,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十分神秘的魔幻般的人文景观。按照藏传佛教的解释:人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一条永无止境的生命线贯穿于前世和后世之间,生命是以轮回的方式永远存在的,这就是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现象赋予生命的超常意义。  从活佛转世到圆寂,或从圆寂到转世,这期间有许多神话般的故事。章嘉若白多吉在《七世达赖传》中记载:七世达赖洛桑嘉措被病魔缠身后,贵贱众人虽采取多种方式欲
期刊
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的侗族聚集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称是死后“转世”,能够清楚地记得前世的事情,有的甚至与前世亲人再续前缘。这些人被称为“再生人”。近年来,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此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至今尚无定论。当地官方希望“在目前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保持再生人的神秘感。”并借此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最为集中的“再生人”群体 6月8日中午,天气阴沉。坐在自家三层的
期刊
“鉴黄师”这个岗位,在公安局治安部门已有好些年头了,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及2000年代的时候,“鉴黄师”的工作特别的艰苦。不过,如今在公检法系统外,阿里巴巴集团也有一批职业“鉴黄师”。在法律之外的灰色空间里,打击网络色情的有效手段,不仅仰仗于大数据的威武,同样得力于鉴黄师们日复一日的手动操作。  阿里巴巴职业“鉴黄师”相对更年轻,是一支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他们在阿里巴巴里的专业叫法是“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