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案例描述] 原题:如图1,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用a,b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计算当a=4cm.,b=6cm.时,阴影部分的面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原题:如图1,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用a,b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计算当a=4cm.,b=6cm.时,阴影部分的面积.
其他文献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7年第3期《利用分式方程根求参数值》(以下简称文[1])一文有如下段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图形变换是新课标明确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空间观念和运动变化的意识。图形变换既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各地命制中考压轴题的新宠。在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变化无穷、精彩纷呈、形式新颖的优秀试题,这已成为中考压轴题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2007年9月,我接手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 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在课堂上,我竟两次遭遇了“老师,为什么1+2+22+23+…+2n-1=2n-1?”这个问题. 第一次偶然相逢 《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10节是《有理数的乘方》,教材里面编排了一例“读一读”——《棋盘上的学问》. 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文中这样写道:“……放满一个棋盘上的64个格子
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在学习证明内容时,对于线段m=n的证明能比较容易地找到思路,对于m+n=p的证明,很多同学感到比较吃力,找不到解决方法. 现介绍两种基本思路,以供参考. 1 “截长” (即在p上截取一线段a使之等于m,然后证明剩下的线段等于n便可. ) (1)长线段上有截点. 图1例1 已知:如图1,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的点,AM⊥EF,垂足为M,且A
点评:济南市教研室 250001 曾美露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 数学老师教数学,最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学习数学十几年,最应该学习的又是什么?我想,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之后,更为难得的是积淀而成的数学思维和素养. 所以,数学学习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动地去探究才会有
“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是我国传统数学教材应用题设置比例较大的部分. 一方面,这是与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代数思想耦合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方程在现代数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但是对于方程应用题的编制,史宁中先生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对数学应用习题的设计、处理太理想化了,几乎直接变成数学符号了. ”[1]因此,为了深入了解方程应用题的现状及进一步的发展态势,本文尝试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与英国教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主要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建或模拟一个探索数学知识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数学家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教学片段设计 我的设计是以我昨天傍晚从椒江(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轮渡码头坐车回家(书生中学)为情境,配上那段非常优美的萨克斯演奏的《回家》,使得情境引入更具有人情味.同时,也很自然地进入到今天所要讲述的主题.
2.6 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本教科书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表现在: (1)在同一问题情境中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例如,在八年级(下)8.3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实验与探究”中,提出了如下四个问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分,计30分) 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了四个答案选项,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前的字母代号填写在第Ⅱ卷上指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