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世界加工厂”的地位。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 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贸易;国际分工;制造业;产业升级
自改革开放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以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也成为必然。然而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却没有占据一个高端位置,也离“世界工厂”的称号还有着很远的距离。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地位迫使中国必须审视、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在提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一. 建国以来贸易战略政策的调整
自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受到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和当时国际政治条件的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实行的是严格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即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的内向型的发展战略。然而从中美邦交正常化和粮食贸易(主要是同加拿大的小麦贸易)开始,中国逐渐从政治和经济上打破了坚冰,开始重返世界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国贸易战略也随之调整为与经济和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即以大量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中国也以自己的比较成本优势,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一跃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国。
但是应该看到,完全的出口导向战略会使国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依赖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自主和安全;中国快速发展的制造能力无法被世界市场消化,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愈演愈烈;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不能完全靠进口满足。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面向世界、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国际分工与中国的制造业
1、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建立起的劳动联系。传统的国际分工主要指的是产业间的分工,如一国生产工业品与另一国生产农业品进行贸易的分工。20世纪中叶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趋势,分工的形式逐渐转向了产业内的分工。在当代国际分工中,企业(主要是跨国企业),而非国家成为了分工的主体。这些公司不再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而是放弃了生产或将生产移至成本更低的海外,将精力集中在了设计和销售上。在这种生产国际化的浪潮中,中国以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吸引了巨大的投资。从1985至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吸收的直接投资额从20亿美元增至了410亿美元。同期,中国的出口额也从260亿美元增长为2490亿美元。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国际分工的新发展使中国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充分发挥了自身劳动力比较优势,成为了制造业大国。
2、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与“世界工厂”的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无论是总量还是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趋势:从1980年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近年来已上升为5.9%,规模总量上中国制造业已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已成为计算机硬件,电子消费品和电信方面设备的世界生产中心,世界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地。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或前茅。另一方面,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我国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制造业,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四分之三的外汇收入。面对中国制造业的这种发展,日本在2001年第一次在通产省的白皮书中提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此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提出,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由此,中国在21世纪是否是“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成为了人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3、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加工厂”
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的确令人瞩目,上述的数据也十分乐观,我国离“世界工厂”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仍远远低于曾经的“世界工厂”。英、美、日的制造业占世界份额最高时曾分别达53%、40%、20%。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仅占世界6%左右的比例,而排在前两位的美、日仍有超过20%、15%的比例。
中国制造业没有核心技术,劳动生产率不高,缺乏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工业等行业中,超过57%的主要产品使用的是国外技术。
中国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也不高。发达国家前十位的企业市场集中化指数一般在40%以上,而我国的市场集中度则处于较低的水平。就营销规模这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就有着不小的差距:大型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量能达到数百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人民币。
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高。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实际上是中国对外政策调整和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直接结果,就中国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下游生产部分,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仍然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我们已经实现了的一个梦想。
三、中国产业调整与升级的战略发展方向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必须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实现产业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以信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与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中,信息产业作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信息产业迎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聚焦中国,抢占战略制高点。中国已成为诺基亚、爱立信、朗讯等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快速融入国际市场,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IT企业正远航出海,开始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跨国之旅。一个以增长方式转变、质量效益提升、社会和谐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等为宗旨的中国信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面对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出现将数据处理和软件制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如何抓住这一个机遇,实现中国高新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是发展中国信息产业的当务之急。
2、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进一步提升国内制造业
由于中国劳动力众多的比较优势和制造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大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业仍将在中国的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如果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国外和新技术产业就能够利用技术垄断不断制定新标准,从而使我国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应该看到,中国目前不只是具有生产型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使中国具有了廉价的技术研发人员。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06科技与产业展望》称,中国的研发开支经费于2006年末达到136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开支大国。尽管可能由于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个数据还具有一定的争议,但这份报告仍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能够缩短作业时间,扩大作业空间,节约或替代有限的能源,提高劳动效率;信息技术的采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信息技术的引进能够促进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差距较之第一、二产业更大,不仅供给不足,而且水平落后。突出的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如法律、审计、会计、咨询、信息、金融、保险等,其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9%,这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虽然比较落后,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比较优势。一是在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我们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二是在如卫星发射服务和部分电脑软件等高科技领域对于欠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三是我国的服务业市场广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大。入世"以后,我们应利用WTO服务贸易中的跨国贸易方式,进一步向周边WTO成员国扩展业务,加速我国金融、电信等第三产业行业运营国际化。中国第三产业的崛起也将为国内外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实力雄厚的外国公司也必然要抢占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外资企业在华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第三产业企业将不得不与外资机构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黄烨菁.经济发展的全球观[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张幼文,徐明棋.强国经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与道路[M].人民出版社,2004.
[3] 孟岩.从世界工厂的变迁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10.
关键词:贸易;国际分工;制造业;产业升级
自改革开放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以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也成为必然。然而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却没有占据一个高端位置,也离“世界工厂”的称号还有着很远的距离。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地位迫使中国必须审视、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在提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
一. 建国以来贸易战略政策的调整
自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受到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和当时国际政治条件的影响,我国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实行的是严格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即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的内向型的发展战略。然而从中美邦交正常化和粮食贸易(主要是同加拿大的小麦贸易)开始,中国逐渐从政治和经济上打破了坚冰,开始重返世界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国贸易战略也随之调整为与经济和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即以大量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或本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中国也以自己的比较成本优势,尤其是廉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一跃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国。
但是应该看到,完全的出口导向战略会使国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依赖性,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自主和安全;中国快速发展的制造能力无法被世界市场消化,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愈演愈烈;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不能完全靠进口满足。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面向世界、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促进国内的产业升级,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国际分工与中国的制造业
1、当代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建立起的劳动联系。传统的国际分工主要指的是产业间的分工,如一国生产工业品与另一国生产农业品进行贸易的分工。20世纪中叶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趋势,分工的形式逐渐转向了产业内的分工。在当代国际分工中,企业(主要是跨国企业),而非国家成为了分工的主体。这些公司不再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而是放弃了生产或将生产移至成本更低的海外,将精力集中在了设计和销售上。在这种生产国际化的浪潮中,中国以其对外开放的战略和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吸引了巨大的投资。从1985至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吸收的直接投资额从20亿美元增至了410亿美元。同期,中国的出口额也从260亿美元增长为2490亿美元。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国际分工的新发展使中国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充分发挥了自身劳动力比较优势,成为了制造业大国。
2、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与“世界工厂”的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无论是总量还是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上升趋势:从1980年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近年来已上升为5.9%,规模总量上中国制造业已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已成为计算机硬件,电子消费品和电信方面设备的世界生产中心,世界第三大信息产品生产地。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或前茅。另一方面,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我国一半的财政收入来自制造业,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四分之三的外汇收入。面对中国制造业的这种发展,日本在2001年第一次在通产省的白皮书中提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此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提出,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由此,中国在21世纪是否是“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成为了人们关心和研究的课题。
3、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加工厂”
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的确令人瞩目,上述的数据也十分乐观,我国离“世界工厂”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仍远远低于曾经的“世界工厂”。英、美、日的制造业占世界份额最高时曾分别达53%、40%、20%。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仅占世界6%左右的比例,而排在前两位的美、日仍有超过20%、15%的比例。
中国制造业没有核心技术,劳动生产率不高,缺乏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工业等行业中,超过57%的主要产品使用的是国外技术。
中国企业的规模化程度也不高。发达国家前十位的企业市场集中化指数一般在40%以上,而我国的市场集中度则处于较低的水平。就营销规模这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就有着不小的差距:大型跨国公司的年销售量能达到数百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人民币。
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高。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实际上是中国对外政策调整和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直接结果,就中国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下游生产部分,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仍然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我们已经实现了的一个梦想。
三、中国产业调整与升级的战略发展方向
面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国必须走集约式发展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实现产业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以信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与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中,信息产业作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面向二十一世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信息产业迎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聚焦中国,抢占战略制高点。中国已成为诺基亚、爱立信、朗讯等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快速融入国际市场,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IT企业正远航出海,开始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跨国之旅。一个以增长方式转变、质量效益提升、社会和谐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等为宗旨的中国信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面对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出现将数据处理和软件制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如何抓住这一个机遇,实现中国高新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是发展中国信息产业的当务之急。
2、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 进一步提升国内制造业
由于中国劳动力众多的比较优势和制造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失业问题的重大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业仍将在中国的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如果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国外和新技术产业就能够利用技术垄断不断制定新标准,从而使我国企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应该看到,中国目前不只是具有生产型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使中国具有了廉价的技术研发人员。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06科技与产业展望》称,中国的研发开支经费于2006年末达到136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开支大国。尽管可能由于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个数据还具有一定的争议,但这份报告仍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能够缩短作业时间,扩大作业空间,节约或替代有限的能源,提高劳动效率;信息技术的采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信息技术的引进能够促进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差距较之第一、二产业更大,不仅供给不足,而且水平落后。突出的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如法律、审计、会计、咨询、信息、金融、保险等,其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9%,这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虽然比较落后,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比较优势。一是在劳动密集型服务领域,我们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二是在如卫星发射服务和部分电脑软件等高科技领域对于欠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三是我国的服务业市场广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大。入世"以后,我们应利用WTO服务贸易中的跨国贸易方式,进一步向周边WTO成员国扩展业务,加速我国金融、电信等第三产业行业运营国际化。中国第三产业的崛起也将为国内外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实力雄厚的外国公司也必然要抢占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外资企业在华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第三产业企业将不得不与外资机构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黄烨菁.经济发展的全球观[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张幼文,徐明棋.强国经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与道路[M].人民出版社,2004.
[3] 孟岩.从世界工厂的变迁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