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兴优秀文化传统、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而如何复兴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乐和家园作为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建构与乡村实践,乐和理念:儒家思想的价值建构;乐和社工:儒家思想的传播使者;乐和两会:儒家思想的落地机制;乐和三院:儒家思想的空间载体;乐和六艺:儒家思想的生活呈现。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价值;乡村实践;乐和家园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2-0062-10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简介]廖晓义(1954—),女,重庆人,北京地球村主任兼创办人,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学、国学等。一、乐和理念:儒家思想的通俗表达“乐和”源于“乐道尚和”的古老智慧,体现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孔子的智慧如果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一个“和”字,一个“乐”字。无论仁义礼智信还是相关的其他学说都是围绕一个“和”字展开,和而不同的社会,天人合一的人生。乐和,作为孔子智慧在今天的通俗话语,一头连着儒家的源头活水,一头走进百姓生活。
乐和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可落地的模式和可操作的流程,一套由“乐和治理、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礼义、乐和养生”五个乐和构成的整体方案,一个既保存村落、农场、医馆、书院、集市,同时又能够发展生态农业、养老产业、养生产业、创意手工业等的发展规划。这样的方案与模式可以理解为现代化语境下的一种发展道路,一条不是毁灭乡村,而是建设乡村、城乡共生的乡土型城市化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新的文明,一种身心境和、天地人和的乡村生态文明。如果说“乐和”是一种精神,“家”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园”就是现实的自然的和有形的空间,换言之,“乐和家园”四个字本身体现着万物共生天下一家的内涵。
“乐和家园”建设自2008年以来在川渝湘鲁四省市六区县上百个乡村进行了颇有成效的落地实验,于2014年走进孔子的故乡曲阜。曲阜市委市政府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动力,不断研究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社会化治理的新路子,于2014年11月携手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启动了“学儒家文化,建乐和家园”工程。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地球村的社工服务,地球村为政府主导的乐和家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半年多实践,在尼山镇、姚村镇、书院街道、石门山镇和吴村镇的试点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在乐和家园的试点村里,古老的“礼运大同篇”成了妇孺老少能诵会唱的“流行曲”;过去冷漠自私的村民,现在能够积极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过去从不登台的妇女,现在成了小剧场的演员,把村里的婆媳故事演成话剧传播孝道,还能拿着农具自豪地走“农家秀”;过去不懂礼貌的孩子,现在见到长者能够九十度鞠躬,而大多数村民学会了以传统礼仪相见。节日节气成为日常的公共生活,村民的义务大扫除成了常规,公共区域植绿护绿成了本分,为公共事务出力,为食育工坊捐物,为公共基金捐款,也成了几乎家家参与、人人争先的风尚。村民的普遍感觉是,“活着得劲了!”这个过程中,许多乡贤站出来分担公共责任,村干部也不同程度地改进了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使得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村民们受到更多的尊重,村干部受到更多的尊敬。守望相助、天下为公的儒家思想正在这里播下种子,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百姓生活。
第2期廖晓义:乐和家园: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建构与乡村实践····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乐和家园作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党政主导和社工服务,激活乡村社会组织,激发自立、互助、公益的道德文化,构建乐和治理、乐和礼义、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养生五位一体的社区家园。其基本要素可简述为“一站两会三院六艺”。即,以支村(居)两委为主导力量、以社工站为技术支撑、以互助会为自治基础、以联席会为共治平台,以文化大院为公共空间、以乐和书院为学习空间、以百姓庭院为生活空间,在此基础上开展孔子学堂、食育工坊、绿色时尚、节气养生、礼义传习、乡村剧场等活动,促成百姓心中的自主精神、互助精神和公益精神的觉醒。
“乐和家园”建设创新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创造了社工和乡贤的培养与服务模式,为基于乡村治理的儒家文化复兴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如今,“乐和家园”建设已成为曲阜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的常态化工作。以儒家文化滋养乐和家园,以乐和家园实现儒学复兴,正成为孔子故里的动人风景。二、乐和社工:儒家思想的传播使者在用儒家思想治理乡村建设乐和家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乡村人才缺失的问题。如今的乡村时常用衰落、凋敝作为形容词,因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了乡村最主要的成员。这种状况是近一百多年来一系列变化的结果。而在这些变化当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在百年变迁中,乡村逐渐地失去了它的精英层,失去了文化的传承和创造者。
乡村重建必须建立在恢复乡村的传统价值上。那么,通过有着国学素养的人士和社会工作者回归乡村,协助当地政府和村民修复乡村社会,激活乡村文化,让文化重新成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指路灯,无疑是乡村建设的必须之路。乐和家园通过招募大学生作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到乡村服务,探索了这样一条精英回流、城市反哺之路。
乐和社工的招募方式一般是公益基金支持和政府购买,招募的对象主要是本地青年大学生。一则,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让大学生在乡村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工作能力;二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协同政府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软件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这个大课题;三则,可以引进城市资源,帮助市场对接,推动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四则,可以作为一种防火墙,协助政府监督惠民政策的落实。作为专业的公益组织,社工组织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得到项目和行政的经费,可以解决公共服务的人力成本,他们的专业背景可以帮助提高村级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专业水平。 社工上岗之前需要进行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了思想、管理到技能各个方面。培训社工的导师群体,除了进行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生态学、养生学等方面的教育外,还担任社工的督导,定期到乡村辅导工作。现代教育太多讲知识,太少讲生命;太多讲创新,太少讲传承;太多讲人才,太少讲人格,乐和社工需要补足现代教育缺失的课程。因此,社工必读的内容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梁漱溟先生的《朝话》、《中国文化的命运》,还有有关中医养生、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书籍。
乐和社工的特点是驻村服务。社工站是党委政府在行政村设立的社会工作平台,是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落地措施,由乡镇党委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站长,引进社工服务机构北京地球村为乐和家园建设提供社会调研、社会组织、社会教育、社会活动、社会宣传、社会记录六个方面的理念和技术服务。
第一,开展社会调研。通过田野调查、个人访谈、集中座谈、社会观察等方式,建立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拉近距离,了解村情民意及镇村意向,搜集问题建议,为寻找社区骨干、成立和激活社区组织打基础。
第二,培育社会组织。在自然村即村民小组层面帮助村民成立互助会(自然社区组织)、娃娃团、舞蹈队、合唱团等组织,夯实群众自治基础,分担公共事务,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的精神落到实处。
第三,组织社会活动。协助村民策划和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此凝聚人心。社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乐和治理、乐和人居、乐和生计、乐和养生、乐和礼义五个方面活动。广义社会活动还包括解决矛盾和实施项目,社工要特别注意自觉运用乐和理念和方法来解决矛盾、实施项目、开展活动。
第四,实施社会教育。针对不同村民群体,开办相应课程或讲座,传播乐和理念、技能和生活方式。
第五,促进社会宣传。社工通过链接媒体、开微信平台、办乐和快报,或是公开宣讲等方式来扩大项目影响力,拓宽项目参与面,争取更多支持。
第六,进行社会记录。社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录音等方式记录村民及村庄的变化和成果,并分类存档,为研究和宣传提供一手资料。
在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中,社工所提供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作为一种外来的注入力量,乐和社工在工作中去充分发现乡村内部的建设力量,这些力量就是新乡村贤达,他们中蕴含了乡村文化的火苗,乐和社工只需要去引导和激发这种力量,就能重新唤醒那些潜藏在村民心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千年文化沉淀,从而推动乡村的自我发展。三、乐和两会:儒家思想的落地机制乐和两会,是指乐和互助会与乐和联席会。乐和互助会作为村民小组的互助性志愿性社会组织,是儒家自治思想的现代机制;乐和联席会是儒家共治思想的协商平台,而相应的乐和乡约则是儒家礼治思想的当代实践。
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基层社会的解体,散沙般千千万万的村民等待政府的公共服务,而政府却受财政和人力限制无法将公共服务提供到村民小组,缺乏自我服务组织和处理公共事务能力的乡村社会自然就逐渐丧失了公共精神和公共文化,村社环境卫生、人际关系、干群关系也随之逐渐恶化。为此,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的实质就是农村社区建设,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修复基层社会,而这些都需要从重建村民小组(自然村)的社区社会组织开始。在“乐和家园”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中,这种村民小组(自然村)的社区社会组织就是乐和互助会。
村民在政府的支持和社工的帮助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自荐和推荐乐和代表、组建乐和互助会,修补基层治理中的组织断层,把村民自治落实到村民小组,让党员和村民代表在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不是党员也不是村民代表的村民们也能够有机会成为乡村贤达,从而将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落实落细落小。它的功能主要有环境保护、矛盾化解、文体活动、孤寡老人照顾、儿童关爱等,是对支村两委工作的有效补充。
在互助会中,每个乐和代表平时要联系10户左右的村民,其中还有一些专业代表负责某一方面具体的事情。乐和代表的职能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每个村都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商量讨论设置。但基本职能是把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落实到村民小组层面,从而有效化解社区矛盾,和谐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
互助会的骨干是乐和代表,经由自荐、推举和选举结合而产生,是村中热心村社事务享有良好口碑的人群。乐和代表不拿薪资报酬,属于志愿者,志愿者的身份使得他们在村民中享有特殊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的参与愿望,让他们对于村民的信任有一种特别的责任。乐和互助会为夯实村民自治、保障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开拓了新路径。
互助会对于村支两委是拾遗补缺、强身健体的互补关系。所谓拾遗是指,通过在村民小组层面建立互助会补充该层面所缺乏的社会组织,因为支村两委是在行政村层面的服务和管理;所谓补缺是指,让互助会分担以前无法在村民小组层面落地的末梢公共服务功能;所谓强身是指,通过互助会这种形式激发乡贤协同村支两委参与公共事务,增强村支两委的凝聚能力,调和村支两委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并且为村支两委输送新鲜血液;所谓健体是指,通过让互助会参与公共资源的分配以及财务的监督,避免贪腐隐患。
如果说互助会是儒家自治思想的落地机制,那么联席会就是儒家共治思想的协商平台。
联席会是党政主导的共治平台和社会协商机制,由村支两委、互助会、社工组织和其它共建单位等多方组成。联席会坚持民主集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施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三事分流、礼法合治的方法,公平合理地商议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包括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责任的分担。联席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两次,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村支部书记作为联席会主席,成为召集和主持联席会议的主导,各村民小组的互助会会长、秘书长是联席会的主体,社工则为开好联席会提供技术服务,为参会者提供会议流程和规则的培训,比如了解情况、商量主题、会议筹备,会上表达方式和各方的充分交流,乃至做记录和会议纪要等,使得联席会成为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的有效载体。 联席会的程序通常由各方汇报、交流、讨论、决议几个环节组成,以实现如下目的:其一,保证村支两委的方针政策和行政任务的下达、民情民意的上传以及对于社会组织的信息了解;其二,落实乐和代表们的知情权、参议权、监督权以及分担公共事务的义务;其三,帮助社工组织和相关单位了解情况,以便从各自的渠道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在意见无法达成共识时,村支书有一票否决权,其他参与者可以保留意见,越级汇报。联席会相关各方互相给力又互相监督,既有民主又有集中,体现着互补共生、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
联席会主要功能是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以“三事分流”为核心的责任模式。三事分流是指,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而又彼此相关的村社公共事务,按照事务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分别划分出政府、社区和个人在这些事务中的权责边界和相互关系。“三事”指大事、小事、私事。大事是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由政府负责;小事是社区公共事务,比如社区的环境保护、邻里纠纷、生产协作、文体活动等,由居村支委、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组织共同分担;私事是私人事务,由自己负责。通过“三事分流”的责任共担模式,一则,减轻了村支两委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二则,提升了村民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增强了村民自我组织和自行处理村社公共事务的能力;三则,和谐了村民与村支两委的关系,有效减少了乡村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四则,为“参与式管理”的投入机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事分流的实践操作流程:(1)调研采访:了解不同群体对乡村“三事”的理解;(2)分类分责:根据公私大小原则,提出“三事清单”;(3)讨论分流:与县委部门、乡镇基层工作者、村支两委、乐和代表和普通老百姓分别开会讨论,明确“三事清单”;(4)简政放权:确定哪些事权需要下放、如何下放、如何监督等;(5)各归其位:政府、互助会、村民各担其责、各执其权、各得其利;(6)公共投入:公共事务的投入方式需要相应改变。以姚庄村为例,以前,姚庄村的村内大小事务都由村委来处理,村委不仅工作烦累,并且成效不佳,村民也很不满意。“乐和家园”进驻后,通过三事分流的推行,村委梳理了96条公共事务,经过联席会协商,其中18条作为村社可以自主处理和服务的公共事务被单独列出,这18条村社事务主要集中在文娱活动、留守人群关爱、村社环境维护、村内垃圾处理等方面。而这些村社事务,在互助会的带动之下,开始得到有效改善。
三事分流的意义在于创造了责任共担的模式,区分了大事、小事,公事、私事,让自立、互助和公益的公共精神有了相互协调和彼此相容的平台。政府减轻了负担,社区激发了活力,个人担起了责任。
总体而言,联席会是发展基层民主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现实操作和可贵尝试,是动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也是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方针的基层实践。通过三事分流和参与式管理的理念来召开联席会议处理村级公共事务,给支村两委提供了一个下放公共事务权限和责任的平台和机会,有效“促进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有了互助会和联席会,村民们就可以通过制定“乐和乡约”实现礼法合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礼治和德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解体和农村社会的凋敝衰落,农村社会所形成的乡规民约,或者在园中成为了后人参观的历史遗迹,或者在墙上成为了各级政府应付各种检查的形象资料。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古代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法是国家大法,是政府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成文法;而礼则分长期和短期两类,长期的礼是社会群体在长期演化和磨合之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法,短期的礼则是既定社区的群体通过讨论而就公共事务所形成的公序良俗。但是如何让乡规民约重新成为引导村民行为和生活的规范,成为百姓的生活实践,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难题。“乐和家园”在实践中探索了基层的礼法合治模式和流程,对讨论和实施村规民约的过程形成了一套简洁的办法简称“六字诀”。
“事”:通过调研了解让互助会把想解决的问题聚焦到具体的事务上,例如村中的环境卫生维护,村规民约细则是很难靠顶层设计来完成,而是出自处理村民日常事务、公共生活的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地由乐和代表村民骨干了解情况搜集信息,这是制定乡约细则的基础。
“会”:社工推动互助会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以集体参与讨论和签约公示的方式提高乡规民约的认可度和正式性。乡规民约主要涉及到村社公共事务的解决,部分涉及到村民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在“乐和家园”治理中,互助会成立后,由互助会召集村民开会,与村民们就村社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
“责”: 村支两委召开联席会,按照“三事分流”原则对村社公共事务进行分流。通过联席会议把环境管理这件事情中的大事、小事、私事分责处理。
“规”:形成环境卫生打扫时间、清扫人员、捡拾垃圾、垃圾清运等方面的操作细则即乡约细则,通过签名或手印生效(习惯法),宣告张贴;村社事务分流完成后,互助会代表根据具体事务来协商和提出事务的处理规范,形成初步的乡规民约。再经过互助会与联席会的协商讨论后,最终就乡规民约的内容达成共识,形成正规的乡规民约。乐和代表在正式通过的乡规民约上签字,以提高乡规民约的正式性,从而提升其约束性。
“评”:互助会例会评议(民约执行情况),评估(表彰乐和榜,执行不好的要提示);任何经过协商的村社事务出现问题,乐和代表会按照乡规民约来与村民协商,确保村社事务的顺利解决。
“记”:文字、视频、录音、图片存档。
“乐和家园”的乡规民约之所以得到良好的执行与遵守,缘于在乡规民约的制定中,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乡规民约必须是基于村民的意见而形成的,从而确保乡规民约的本地性和适宜性;第二,乡规民约是基于具体的公共事务和村民纠纷而产生的,从而确保乡规民约的现实性和具体性;第三,乡规民约要以正式的形式提出,从而确保其约束性;第四,乡规民约不能单纯依赖规范条目来被村民认识,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让村民熟识和了解乡规民约的内容、作用和目的。唯有如此,才能让乡规民约成为村民行为和村社事务的指导原则,实现礼法合治。四、乐和三院:儒家思想的空间载体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文化延续主要落实在“三堂”,一是作为精神空间的祠堂,提供乡村社会凝聚的公共空间;二是作为学习空间的学堂,成为为乡村社会输出人才的学习空间;三是作为生活空间的中堂,成为家庭教育与家庭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魂主要依靠三个空间上的相互补充与协作而绵延不绝。由于“五四”和“文革”砸烂了祠堂,裁校并村减少了学堂,打倒“封建迷信”赶走了中堂,中国人的文化空间几乎消失殆尽。当今社会文化复兴,尤其是乡村社会的文化复兴,必须把文化得以存在的空间和载体给予重建。有了公共空间才会有公共活动,有了公共活动才会生公共精神,有了公共活动和公共精神才会孕育出内生性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因此,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复兴的基础条件。乐和家园建设传承传统并结合现代,提出了建设“乐和三院”的方案,开辟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落地空间。 首先,通过文化大院开展公共活动培育公共精神
文化大院基本配置:活动院墙、音响和投影设备。墙上可张贴互助会联络图、联席会流程及会议制度、乡贤榜、三事分流清单、活动历程照片、小组成员全家福等。在乐和家园试点村有文化大院,作为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村里的乐和墙,是村民时时可见的宣传栏;村头的乐和榜,是熟人社会里大家很在意的评价和表彰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乐和倡导,则成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大院的管理:由互助会会长来管理议事厅,会长定期召集乐和代表开会。大家通过推举选出4位骨干轮流主持大院活动,维持秩序,卫生管理等。
文化大院的功能:第一,开会议事。互助会定期在大院开会讨论村里公共事务。第二,组织节气活动。试点村的文化大院举行过多次节气活动,村民一起在大院中学做节气操,读唱《礼运大同篇》,老人妇女儿童在露天端着碗一起喝节气羹。第三,开展文艺活动。村民在村庄的小剧场中观看婆媳关系剧;舞蹈队在文化大院一起跳舞,一起排练农家秀等。
其次,通过乐和书院开展社区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书院是村民学习和培训的公共空间,在书院开展的学习及培训活动概括起来就是乐和学堂。乐和学堂是一个以乐和书院作为学习空间、农户农人为教学主体、田园农舍为生活载体,并辅之以网络技术的乡村学校。社工组织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建立了乐和教育培训体系,将抽象的理念需要附着在具体的场所与活动中,让乐和理念深入人心。
乐和书院的布置:小剧场、食育坊、茶艺轩、国学堂、养生斋等。小剧场中包含投影和音响、条桌和高底凳等设施,可以排节目演剧、开会、讲课、看电影等;食育坊中主要是村民捐赠的农具、食育中堂画、八仙桌太师椅等,可以用来展览、排农家秀;茶艺轩是村民学习了解茶艺的地方,主要有茶具和茶桌;国学堂中间有孔子像及论语教材和水墨画等,主要是村民学习经典、外界老师讲课的地方。
社工的任务之一是提供定期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二十四节气活动设计及技术研发;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及其他环境管护;化学品安全与环境健康讲习;低碳农家系列活动(节能、节水、节电等);读经典、习礼仪、养生操;爱国教育、升国旗仪式及村民国旗护卫队的组建;养生讲座及节气功法的培训;食物教育与食品安全;自然农艺;传统手艺课堂等。为深入传播乐和理念,乐和社工还把乐和理念编成乐和谣,成为村民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小调;并在乡村普及乐和礼仪——挥手礼、拍手礼、拱手礼、鞠躬礼乃至大拜礼等,恢复礼仪之乡;同时,倡导从孩子开始读经明义,让乡村接上传统文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摸索出一些适合乡村教育的方法。
在探索乐和教育的过程中,学和习必须并重。村民的实践能力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能力,但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学习有效的方法技巧。这种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没有社会建设的文化建设根基不牢,只强调个人修养而不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文化复兴是空想。而社会发育就是要培育社会组织。因为组织起来的村民才能处理村社公共事务,而只有在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处理过程中,村民们才能真正体验和学习,将学习内化为行为。
第三,通过百姓庭院落实家规家训开启传统家教
在中国古代,家族的德行能够一代代传下来主要依靠的是家规家训,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家族化产物。家族通过维护自己的声望,坚持自己家族留下来的家规家训让后人受益。梁漱溟说中国人是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中国人以德道代宗教,中国人信仰祖宗的德行和教诲。因此,过去很多家庭妇女虽然是文盲,依然可以教育出有文化有出息的孩子,而今家庭妇女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很多却难以把孩子教育好。古代和当代都有家教,是什么差异呢?古代的家教以教育孩子做人为宗旨,并贯穿家族世世代代,而今家教以教育孩子知识为主,家庭道德教育的脉断了。
如何接续家庭道德教育的文脉?乐和家园请北京师范大学沈立教授给社工和村民讲授《再造书香门第——用中国文化设计家庭》[2],就是要通过再造中堂文化和家规家训复兴家庭文化教育。书院村还通过互助会评选乐和人家来开展家规家训教育。
乐和人家的标准也是由社工和书院村互助会讨论、联席会通过的:一星级标准:邻里和谐、儿女孝顺;卫生整洁;家庭成员懂礼貌;经常参加公共活动。二星级标准:邻里和谐,上慈下孝;卫生整洁;家庭绿化良好;家庭成员自觉行拍手、挥手、拱手礼,热情待人;参加公共活动能够帮忙组织协调;家庭中布置有中堂画、家规家训;学会做养生操。三星级标准:家庭邻里和谐,经常帮助左邻右舍;家庭卫生整洁;绿化良好;坚持家庭垃圾分类工作;家庭成员自觉行拍手、挥手、拱手礼;参加公共活动能够帮忙组织协调;能够讲出自家中堂文化或者家规家训的由来及意义;某一家庭成员会一个文艺节目,例如背诵礼运大同篇、唱绿天使之歌、背诵乐和谣论语等;能够教做养生操。
“大院聚乡亲,书院传乡音,庭院农家乐,三院六艺兴!勤善恭俭和,仁义礼智信,人人皆有礼,家家乐和情”!五、乐和六艺:儒家思想的生活呈现在书院村的茶艺轩的墙上,挂着一幅孔子时代的六艺图“礼乐射御书数”,那是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的呈现,在这古老的六艺图旁,是乐和家园的新六艺“礼乐居养耕读”——“礼”即礼义传习;“乐”即乡村剧场,“居”即绿色时尚;“养”即节气养生;“耕”即食育工坊;“读”即孔子学堂。
(一)礼义传习——以乐和四礼淳化乡村
乐和四礼的内容包括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义”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道德内涵,“礼制”即以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为主要内涵约定俗成的集体行为规范,与国家制定的成文法结合起来治理社区,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礼法合治”;“礼仪”是以挥手、鼓掌、拱手和常礼举要为基本内容的生活行为规范,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生活仪式,如成人礼、开笔礼、生日礼等传统礼仪,孕育了中华民族长幼有序、温良恭俭的民族性格;“礼俗”即经过约定而后俗成的习惯和民风,比如敬老爱幼等。和法相比,礼更具有弹性,更广泛,更因地制宜,也更适合调节繁复纷杂的生活问题,已经在曲阜乐和家园试点村教化实施有常礼、祭礼、生日礼等。 其一,常礼:乐和家园为重拾礼仪之风,结合曲阜“彬彬有礼”道德文化城市建设,将礼落地乡村。姚庄村民自乐和来了以后,学习了拜师礼、拱手礼、挥手礼等多种礼仪。在这之前,村民见到熟人才会点头,少数村民会挥手。现在还能相互拱手表示尊敬,见面挥手打招呼,私下交流商讨拱手礼的姿势。不仅如此,每进剧场,相互之间还要行礼,使小剧场成为了一个集体研习礼仪、互相谦让恭敬有礼的精神空间。学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生活,村民领农资时会自觉排队,小孩见到长辈会主动问好,行躬身礼。刚开始,村民们会觉得不好意思,但通过“一帮一、面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慢慢也就习惯了,都跟着行礼了。现在的姚庄村俨然一幅人人彬彬有礼的景象,知礼、习礼蔚然成风。
其二,祭礼:书院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载体,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祭祀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儒学成为生活,使乡村百姓真正体会到祭祀文化的魅力。例如,2015年4月22日,书院村洙泗书院内进行了一场民间祭祀活动。活动由书院村村委支持,互助会组织协调,上百人参与。村民先在中殿听祭祀课程,随后在大殿前诵经典、读祭文、行拜礼,进而排着长队依次进入大殿祈福,驻足孔子像前躬身行礼默念祈福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其三,生日礼:过生日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在周庄村,冯敬贞和冯白玉两名小朋友却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生日礼。伴随礼乐声起,嘉宾入座、明孝、播放跪羊图,分享成长故事、分享生日点心……当分享成长故事时,冯敬贞说小时候爸妈出去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是如何想念他们,情到深处,令在场的很多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泣不成声。每一位观众都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感恩教育,感受浓浓亲情,将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情进行连接升华。
(二)乡村剧场——以礼乐文明陶冶生活
乐和家园通过小剧场发现了凝聚乡村的有力途径,即“乐”,把文化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组织百姓不再成为难题。氛围轻松的小剧场重新让“开村民大会一起议事”成为可能,这种形式和空间距离的拉近也为和谐的干群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第一个乡村小剧场就建在了曲阜市周庄村,不仅使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也让现代歌剧院、电影院以及KTV等城市文明成果及功能予以体现和承载,而非仅仅局限于露天的小广场启动仪式。
戏剧教育之于村民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姚庄村,婆媳纠纷很常见,社工就带着村民排练了一出以婆媳关系为主题的戏剧,故事反映了媳妇与婆婆因生活琐事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母亲即将过66大寿之际,儿子从外打工回家,得知媳妇平日对母亲态度恶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争执和吵闹,后来在互助会代表、村委的协调下,一家人和好如初。2015年4月19日是“以孝爱为主题”的谷雨节气活动,这部婆媳关系短剧第一次上演。之后,该剧又陆续上演了四次。5月10日,母亲节当天,邻村村民也闻讯而来。这样一场简短的戏剧,所带来的效果却出乎意料,使村民重新认识孝道与婆媳关系,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也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基金会筹备组在姚庄村参观时为村民的表演惊叹,而身为演员的村民则显著地提升了自信心,生活一下子有了奔头和劲头,正如一位村民所说:“难道我们就一辈子当农民吗?我们农民也会演戏。”
(三)绿色时尚——以绿色时尚回归自然
“节约是最好的环保,庄稼是最好的绿化”,以绿色时尚为主题的“居”意在激发村民的家园意识,创造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村民的生活方式能够适宜农村生态环境,包括村庄绿化、垃圾分类、安全装修、健康厨房等内容。三个试点村,绿色时尚的教育成效显著,姚庄村娃娃团手工课带着自制的“垃圾随便丢,看你羞不羞”的宣传牌,唱着《一个干净的地球》走村串户宣传环保,并积极拣拾村内绿化带中的垃圾,让村里的大人们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而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姚庄村互助会在村委和社工不在场的情况下,自发组织了第二次环境卫生义务大扫除。代表们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打扫大街,种植花草,充分发挥了互助会的作用,让村民在村社环境的改善中,看到了互助会的成长。
绿色时尚中最难让村民接受的是对农药、化肥和各种生物制剂的过度使用。但是,在周庄,社工们通过组织娃娃团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生态教育,让娃娃们给自己命名为红萝卜、白菜各类蔬菜,并与他们一起排演了《白菜的故事》,讲述农民喷洒膨胀剂、化肥农药等,地里长出不健康的白菜,卖到城市,一个家庭的孩子吃了打了农药的白菜中毒进医院的故事。通过社工的编剧,孩子们摇身变成了一颗颗有思想、有情感的“白菜”,在小剧场的欢声笑语中,让村民也慢慢接受生态农业理念了。
(四)节气养生——以生命智慧唤醒真情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在吃穿住行用一系列生活元素中,要让文化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进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耕读文化,要发掘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内容,离不开与农事相关的传统节气节日。乐和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培育村民开展二十四节气及节日活动,顺理成章地把传统礼仪、饮食、民俗、文艺、养生等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找到落实、落细、落小的文化生活方式。乐和家园节气养生由互助会在文化大院举行,主要内容包括:参与一个祭礼,学做一节功法,诵读一段经典,观看一场村剧,品尝一顿节气餐,加入一个乡村游戏等。
(五)食育工坊——以食物教育守护田野
食育工坊是一个从田野到厨房再到餐桌进行食物教育的载体,包括农耕展览屋、多功能食育厨房、菜园以及由村民组成的乡土食育师队伍。既是承载村民传统节气活动集体用餐的场所,又是外来访客参观学习食育的空间。食育工坊的功能:跟农艺师学习了解农耕工具的使用;在农艺师带领下体验有机农场的耕作和学习手工艺品的制作;孩子和食育师一起动手学做当地小吃;和家人朋友一起体验使用传统厨具做饭菜等。
食育工坊的设施:(1)食育教室一间。内设中堂画(五谷丰登图)一副、楹联(民以良食为天,教以食育为先)一对、八仙桌、条几、太师椅一对。当地各种五谷杂粮,传统农耕用具。(2)食育菜地一块。靠近食育教室,方便种植采摘和实地教学。(3)食育厨房一间。柴灶一个,大锅两口,案板一个,各种厨房用具一套,自然食材若干。 食育工坊的建设过程并不困难,在三个试点村都是用已有的房屋和器械来完成食育工坊建设的。在书院村,村委受互助会的热情感染,把村委办公室最东边的屋子让出来作食育工坊,大家还推荐了两位会长作为第一批讲解农具故事的人选。乐和代表还动员村民们从自家捐出了各式各样的老农具达50多件,布置成了有书画、有农具、有节气歌的食育工坊。
食育工坊所开展的活动并不只是单纯以食物为载体的耕读教育,耕读教育的主旨是让村民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恢复自信,创造自己的文化生活。例如,在几次食育工坊的课程结束之后,周庄的村民自行组织了“乡村农具秀”活动。村民们先是从自己家里送来老农具,建了一个老农具展览室,而后召集了十来个人,一起来走农具秀。在社工们的鼓励和辅导下,村民从开始的羞涩到后来渐渐昂首挺胸,摆各种Pose,自得其乐。扛镢头的,抬风箱的,提煤油灯的……他们为农具秀表演排练得不亦乐乎。将一场临时排演成为了一组“老农具走秀”节目,其表演被前来观看的领导及来宾拍手叫好,村民们更是欢欣鼓舞。如今农具秀已成为乐和家园试点村的独特风景,8月8日立秋节气行,姚村镇姚庄村和石门山镇梨园村还联合演绎“农具秀”,秀出的是农人们的自信自立以及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土农艺的情怀。
(六)孔子学堂——以传统文化安顿人心
孔子学堂作为农村社区读写讲用传统文化的公共空间,其硬件主要包括孔子像、传统文化书籍、课桌、书架等;师资由儒学专家、社工、义工和乡村贤达共同组成;功能可以组织村民亲子共读、礼仪传习、中堂文化、学习汉字书法等活动。在三个月时间里,社工在晚间娱乐时与村民开展儒学教育,讲述和诵读《礼运大同篇》。《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也是乐和家园的内涵和愿景。村民们在社工的辅导下,既学习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明白了如何将文化变成生活,建设身边的乐和家园。
上述的乐和新六艺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寓教于乐。在向农村输入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充分唤起了乡土文化和乡村记忆,让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基本均衡化,从而维护乡村文化的价值和自信,继而激活乡村既有的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开始成为“百姓心中愿认的理,手上爱做的事,嘴里会说的词,身边能布的景,戏里能演的角,群里能冒的星”。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学庸论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2]沈立.再造书香门第[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附:作者及机构介绍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是一个以传播乐和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的公益组织,主要致力于社工培训和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提供理论咨询、组织孵化、社区教育、综合设计等方面的服务。
北京地球村自1996年成立以来,推动了绿色社区、26度空调节能行动、化学品安全、可持续能源等公益行动和相关公共政策;同时对传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乡村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为底蕴的乐和理念体系和乐和教育培训体系,并协助川渝湘鲁等地的政府和民众创造了乐和家园的现实样本。2007年北京地球村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智库机构”之一;2008年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2011年获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优秀奖”。
北京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中山大学哲学硕士、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曾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曾获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国家环保部等七大部委颁发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获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2011年成为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中国低碳榜样”唯一的个人奖获得者。
Abstract:Reviving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advancing in continu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a task brough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and also a responsibility that every Chinese should undertake.To reviv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and issue faced by everyone in contemporary China.This paper explains harmony homestead as the embodiment and rural practice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anism from five aspects:harmony idea (the value building of Confucianism),harmony social worker (the spreading messenger of Confucianism),harmony conferences (the rooting mechanism of Confucianism),harmony halls (the spatial carrier of Confucianism),and harmony crafts (the everyday embodiment of Confucianism).
Key words:Confucianism;rural practice;harmony homestead
(责任编辑:廖才茂)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价值;乡村实践;乐和家园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2-0062-10
[收稿日期]2016-01-11
[作者简介]廖晓义(1954—),女,重庆人,北京地球村主任兼创办人,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学、国学等。一、乐和理念:儒家思想的通俗表达“乐和”源于“乐道尚和”的古老智慧,体现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孔子的智慧如果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一个“和”字,一个“乐”字。无论仁义礼智信还是相关的其他学说都是围绕一个“和”字展开,和而不同的社会,天人合一的人生。乐和,作为孔子智慧在今天的通俗话语,一头连着儒家的源头活水,一头走进百姓生活。
乐和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可落地的模式和可操作的流程,一套由“乐和治理、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礼义、乐和养生”五个乐和构成的整体方案,一个既保存村落、农场、医馆、书院、集市,同时又能够发展生态农业、养老产业、养生产业、创意手工业等的发展规划。这样的方案与模式可以理解为现代化语境下的一种发展道路,一条不是毁灭乡村,而是建设乡村、城乡共生的乡土型城市化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新的文明,一种身心境和、天地人和的乡村生态文明。如果说“乐和”是一种精神,“家”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园”就是现实的自然的和有形的空间,换言之,“乐和家园”四个字本身体现着万物共生天下一家的内涵。
“乐和家园”建设自2008年以来在川渝湘鲁四省市六区县上百个乡村进行了颇有成效的落地实验,于2014年走进孔子的故乡曲阜。曲阜市委市政府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动力,不断研究探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社会化治理的新路子,于2014年11月携手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启动了“学儒家文化,建乐和家园”工程。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地球村的社工服务,地球村为政府主导的乐和家园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半年多实践,在尼山镇、姚村镇、书院街道、石门山镇和吴村镇的试点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在乐和家园的试点村里,古老的“礼运大同篇”成了妇孺老少能诵会唱的“流行曲”;过去冷漠自私的村民,现在能够积极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过去从不登台的妇女,现在成了小剧场的演员,把村里的婆媳故事演成话剧传播孝道,还能拿着农具自豪地走“农家秀”;过去不懂礼貌的孩子,现在见到长者能够九十度鞠躬,而大多数村民学会了以传统礼仪相见。节日节气成为日常的公共生活,村民的义务大扫除成了常规,公共区域植绿护绿成了本分,为公共事务出力,为食育工坊捐物,为公共基金捐款,也成了几乎家家参与、人人争先的风尚。村民的普遍感觉是,“活着得劲了!”这个过程中,许多乡贤站出来分担公共责任,村干部也不同程度地改进了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使得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村民们受到更多的尊重,村干部受到更多的尊敬。守望相助、天下为公的儒家思想正在这里播下种子,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百姓生活。
第2期廖晓义:乐和家园: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建构与乡村实践····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乐和家园作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党政主导和社工服务,激活乡村社会组织,激发自立、互助、公益的道德文化,构建乐和治理、乐和礼义、乐和生计、乐和人居、乐和养生五位一体的社区家园。其基本要素可简述为“一站两会三院六艺”。即,以支村(居)两委为主导力量、以社工站为技术支撑、以互助会为自治基础、以联席会为共治平台,以文化大院为公共空间、以乐和书院为学习空间、以百姓庭院为生活空间,在此基础上开展孔子学堂、食育工坊、绿色时尚、节气养生、礼义传习、乡村剧场等活动,促成百姓心中的自主精神、互助精神和公益精神的觉醒。
“乐和家园”建设创新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创造了社工和乡贤的培养与服务模式,为基于乡村治理的儒家文化复兴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如今,“乐和家园”建设已成为曲阜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的常态化工作。以儒家文化滋养乐和家园,以乐和家园实现儒学复兴,正成为孔子故里的动人风景。二、乐和社工:儒家思想的传播使者在用儒家思想治理乡村建设乐和家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乡村人才缺失的问题。如今的乡村时常用衰落、凋敝作为形容词,因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成为了乡村最主要的成员。这种状况是近一百多年来一系列变化的结果。而在这些变化当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在百年变迁中,乡村逐渐地失去了它的精英层,失去了文化的传承和创造者。
乡村重建必须建立在恢复乡村的传统价值上。那么,通过有着国学素养的人士和社会工作者回归乡村,协助当地政府和村民修复乡村社会,激活乡村文化,让文化重新成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指路灯,无疑是乡村建设的必须之路。乐和家园通过招募大学生作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到乡村服务,探索了这样一条精英回流、城市反哺之路。
乐和社工的招募方式一般是公益基金支持和政府购买,招募的对象主要是本地青年大学生。一则,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让大学生在乡村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工作能力;二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协同政府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软件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这个大课题;三则,可以引进城市资源,帮助市场对接,推动以人为本的城乡统筹;四则,可以作为一种防火墙,协助政府监督惠民政策的落实。作为专业的公益组织,社工组织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得到项目和行政的经费,可以解决公共服务的人力成本,他们的专业背景可以帮助提高村级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专业水平。 社工上岗之前需要进行教育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了思想、管理到技能各个方面。培训社工的导师群体,除了进行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生态学、养生学等方面的教育外,还担任社工的督导,定期到乡村辅导工作。现代教育太多讲知识,太少讲生命;太多讲创新,太少讲传承;太多讲人才,太少讲人格,乐和社工需要补足现代教育缺失的课程。因此,社工必读的内容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字经》、《弟子规》,以及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梁漱溟先生的《朝话》、《中国文化的命运》,还有有关中医养生、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书籍。
乐和社工的特点是驻村服务。社工站是党委政府在行政村设立的社会工作平台,是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落地措施,由乡镇党委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站长,引进社工服务机构北京地球村为乐和家园建设提供社会调研、社会组织、社会教育、社会活动、社会宣传、社会记录六个方面的理念和技术服务。
第一,开展社会调研。通过田野调查、个人访谈、集中座谈、社会观察等方式,建立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拉近距离,了解村情民意及镇村意向,搜集问题建议,为寻找社区骨干、成立和激活社区组织打基础。
第二,培育社会组织。在自然村即村民小组层面帮助村民成立互助会(自然社区组织)、娃娃团、舞蹈队、合唱团等组织,夯实群众自治基础,分担公共事务,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扩大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的精神落到实处。
第三,组织社会活动。协助村民策划和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此凝聚人心。社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乐和治理、乐和人居、乐和生计、乐和养生、乐和礼义五个方面活动。广义社会活动还包括解决矛盾和实施项目,社工要特别注意自觉运用乐和理念和方法来解决矛盾、实施项目、开展活动。
第四,实施社会教育。针对不同村民群体,开办相应课程或讲座,传播乐和理念、技能和生活方式。
第五,促进社会宣传。社工通过链接媒体、开微信平台、办乐和快报,或是公开宣讲等方式来扩大项目影响力,拓宽项目参与面,争取更多支持。
第六,进行社会记录。社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录音等方式记录村民及村庄的变化和成果,并分类存档,为研究和宣传提供一手资料。
在政府主导的乡村治理中,社工所提供的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作为一种外来的注入力量,乐和社工在工作中去充分发现乡村内部的建设力量,这些力量就是新乡村贤达,他们中蕴含了乡村文化的火苗,乐和社工只需要去引导和激发这种力量,就能重新唤醒那些潜藏在村民心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千年文化沉淀,从而推动乡村的自我发展。三、乐和两会:儒家思想的落地机制乐和两会,是指乐和互助会与乐和联席会。乐和互助会作为村民小组的互助性志愿性社会组织,是儒家自治思想的现代机制;乐和联席会是儒家共治思想的协商平台,而相应的乐和乡约则是儒家礼治思想的当代实践。
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基层社会的解体,散沙般千千万万的村民等待政府的公共服务,而政府却受财政和人力限制无法将公共服务提供到村民小组,缺乏自我服务组织和处理公共事务能力的乡村社会自然就逐渐丧失了公共精神和公共文化,村社环境卫生、人际关系、干群关系也随之逐渐恶化。为此,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的实质就是农村社区建设,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修复基层社会,而这些都需要从重建村民小组(自然村)的社区社会组织开始。在“乐和家园”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中,这种村民小组(自然村)的社区社会组织就是乐和互助会。
村民在政府的支持和社工的帮助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自荐和推荐乐和代表、组建乐和互助会,修补基层治理中的组织断层,把村民自治落实到村民小组,让党员和村民代表在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不是党员也不是村民代表的村民们也能够有机会成为乡村贤达,从而将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落实落细落小。它的功能主要有环境保护、矛盾化解、文体活动、孤寡老人照顾、儿童关爱等,是对支村两委工作的有效补充。
在互助会中,每个乐和代表平时要联系10户左右的村民,其中还有一些专业代表负责某一方面具体的事情。乐和代表的职能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每个村都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商量讨论设置。但基本职能是把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落实到村民小组层面,从而有效化解社区矛盾,和谐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发展。
互助会的骨干是乐和代表,经由自荐、推举和选举结合而产生,是村中热心村社事务享有良好口碑的人群。乐和代表不拿薪资报酬,属于志愿者,志愿者的身份使得他们在村民中享有特殊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的参与愿望,让他们对于村民的信任有一种特别的责任。乐和互助会为夯实村民自治、保障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开拓了新路径。
互助会对于村支两委是拾遗补缺、强身健体的互补关系。所谓拾遗是指,通过在村民小组层面建立互助会补充该层面所缺乏的社会组织,因为支村两委是在行政村层面的服务和管理;所谓补缺是指,让互助会分担以前无法在村民小组层面落地的末梢公共服务功能;所谓强身是指,通过互助会这种形式激发乡贤协同村支两委参与公共事务,增强村支两委的凝聚能力,调和村支两委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并且为村支两委输送新鲜血液;所谓健体是指,通过让互助会参与公共资源的分配以及财务的监督,避免贪腐隐患。
如果说互助会是儒家自治思想的落地机制,那么联席会就是儒家共治思想的协商平台。
联席会是党政主导的共治平台和社会协商机制,由村支两委、互助会、社工组织和其它共建单位等多方组成。联席会坚持民主集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施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三事分流、礼法合治的方法,公平合理地商议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包括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责任的分担。联席会原则上每月召开两次,根据工作需要可临时召开;村支部书记作为联席会主席,成为召集和主持联席会议的主导,各村民小组的互助会会长、秘书长是联席会的主体,社工则为开好联席会提供技术服务,为参会者提供会议流程和规则的培训,比如了解情况、商量主题、会议筹备,会上表达方式和各方的充分交流,乃至做记录和会议纪要等,使得联席会成为基层民主协商制度的有效载体。 联席会的程序通常由各方汇报、交流、讨论、决议几个环节组成,以实现如下目的:其一,保证村支两委的方针政策和行政任务的下达、民情民意的上传以及对于社会组织的信息了解;其二,落实乐和代表们的知情权、参议权、监督权以及分担公共事务的义务;其三,帮助社工组织和相关单位了解情况,以便从各自的渠道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在意见无法达成共识时,村支书有一票否决权,其他参与者可以保留意见,越级汇报。联席会相关各方互相给力又互相监督,既有民主又有集中,体现着互补共生、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
联席会主要功能是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以“三事分流”为核心的责任模式。三事分流是指,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而又彼此相关的村社公共事务,按照事务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分别划分出政府、社区和个人在这些事务中的权责边界和相互关系。“三事”指大事、小事、私事。大事是国家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由政府负责;小事是社区公共事务,比如社区的环境保护、邻里纠纷、生产协作、文体活动等,由居村支委、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组织共同分担;私事是私人事务,由自己负责。通过“三事分流”的责任共担模式,一则,减轻了村支两委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二则,提升了村民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增强了村民自我组织和自行处理村社公共事务的能力;三则,和谐了村民与村支两委的关系,有效减少了乡村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四则,为“参与式管理”的投入机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事分流的实践操作流程:(1)调研采访:了解不同群体对乡村“三事”的理解;(2)分类分责:根据公私大小原则,提出“三事清单”;(3)讨论分流:与县委部门、乡镇基层工作者、村支两委、乐和代表和普通老百姓分别开会讨论,明确“三事清单”;(4)简政放权:确定哪些事权需要下放、如何下放、如何监督等;(5)各归其位:政府、互助会、村民各担其责、各执其权、各得其利;(6)公共投入:公共事务的投入方式需要相应改变。以姚庄村为例,以前,姚庄村的村内大小事务都由村委来处理,村委不仅工作烦累,并且成效不佳,村民也很不满意。“乐和家园”进驻后,通过三事分流的推行,村委梳理了96条公共事务,经过联席会协商,其中18条作为村社可以自主处理和服务的公共事务被单独列出,这18条村社事务主要集中在文娱活动、留守人群关爱、村社环境维护、村内垃圾处理等方面。而这些村社事务,在互助会的带动之下,开始得到有效改善。
三事分流的意义在于创造了责任共担的模式,区分了大事、小事,公事、私事,让自立、互助和公益的公共精神有了相互协调和彼此相容的平台。政府减轻了负担,社区激发了活力,个人担起了责任。
总体而言,联席会是发展基层民主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现实操作和可贵尝试,是动员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也是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互动,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方针的基层实践。通过三事分流和参与式管理的理念来召开联席会议处理村级公共事务,给支村两委提供了一个下放公共事务权限和责任的平台和机会,有效“促进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
有了互助会和联席会,村民们就可以通过制定“乐和乡约”实现礼法合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礼治和德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解体和农村社会的凋敝衰落,农村社会所形成的乡规民约,或者在园中成为了后人参观的历史遗迹,或者在墙上成为了各级政府应付各种检查的形象资料。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古代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法是国家大法,是政府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成文法;而礼则分长期和短期两类,长期的礼是社会群体在长期演化和磨合之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法,短期的礼则是既定社区的群体通过讨论而就公共事务所形成的公序良俗。但是如何让乡规民约重新成为引导村民行为和生活的规范,成为百姓的生活实践,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难题。“乐和家园”在实践中探索了基层的礼法合治模式和流程,对讨论和实施村规民约的过程形成了一套简洁的办法简称“六字诀”。
“事”:通过调研了解让互助会把想解决的问题聚焦到具体的事务上,例如村中的环境卫生维护,村规民约细则是很难靠顶层设计来完成,而是出自处理村民日常事务、公共生活的需求,定期和不定期地由乐和代表村民骨干了解情况搜集信息,这是制定乡约细则的基础。
“会”:社工推动互助会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以集体参与讨论和签约公示的方式提高乡规民约的认可度和正式性。乡规民约主要涉及到村社公共事务的解决,部分涉及到村民之间矛盾纠纷的解决。在“乐和家园”治理中,互助会成立后,由互助会召集村民开会,与村民们就村社的公共事务进行协商。
“责”: 村支两委召开联席会,按照“三事分流”原则对村社公共事务进行分流。通过联席会议把环境管理这件事情中的大事、小事、私事分责处理。
“规”:形成环境卫生打扫时间、清扫人员、捡拾垃圾、垃圾清运等方面的操作细则即乡约细则,通过签名或手印生效(习惯法),宣告张贴;村社事务分流完成后,互助会代表根据具体事务来协商和提出事务的处理规范,形成初步的乡规民约。再经过互助会与联席会的协商讨论后,最终就乡规民约的内容达成共识,形成正规的乡规民约。乐和代表在正式通过的乡规民约上签字,以提高乡规民约的正式性,从而提升其约束性。
“评”:互助会例会评议(民约执行情况),评估(表彰乐和榜,执行不好的要提示);任何经过协商的村社事务出现问题,乐和代表会按照乡规民约来与村民协商,确保村社事务的顺利解决。
“记”:文字、视频、录音、图片存档。
“乐和家园”的乡规民约之所以得到良好的执行与遵守,缘于在乡规民约的制定中,注意到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乡规民约必须是基于村民的意见而形成的,从而确保乡规民约的本地性和适宜性;第二,乡规民约是基于具体的公共事务和村民纠纷而产生的,从而确保乡规民约的现实性和具体性;第三,乡规民约要以正式的形式提出,从而确保其约束性;第四,乡规民约不能单纯依赖规范条目来被村民认识,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让村民熟识和了解乡规民约的内容、作用和目的。唯有如此,才能让乡规民约成为村民行为和村社事务的指导原则,实现礼法合治。四、乐和三院:儒家思想的空间载体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文化延续主要落实在“三堂”,一是作为精神空间的祠堂,提供乡村社会凝聚的公共空间;二是作为学习空间的学堂,成为为乡村社会输出人才的学习空间;三是作为生活空间的中堂,成为家庭教育与家庭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魂主要依靠三个空间上的相互补充与协作而绵延不绝。由于“五四”和“文革”砸烂了祠堂,裁校并村减少了学堂,打倒“封建迷信”赶走了中堂,中国人的文化空间几乎消失殆尽。当今社会文化复兴,尤其是乡村社会的文化复兴,必须把文化得以存在的空间和载体给予重建。有了公共空间才会有公共活动,有了公共活动才会生公共精神,有了公共活动和公共精神才会孕育出内生性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因此,乡村的公共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复兴的基础条件。乐和家园建设传承传统并结合现代,提出了建设“乐和三院”的方案,开辟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落地空间。 首先,通过文化大院开展公共活动培育公共精神
文化大院基本配置:活动院墙、音响和投影设备。墙上可张贴互助会联络图、联席会流程及会议制度、乡贤榜、三事分流清单、活动历程照片、小组成员全家福等。在乐和家园试点村有文化大院,作为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村里的乐和墙,是村民时时可见的宣传栏;村头的乐和榜,是熟人社会里大家很在意的评价和表彰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乐和倡导,则成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大院的管理:由互助会会长来管理议事厅,会长定期召集乐和代表开会。大家通过推举选出4位骨干轮流主持大院活动,维持秩序,卫生管理等。
文化大院的功能:第一,开会议事。互助会定期在大院开会讨论村里公共事务。第二,组织节气活动。试点村的文化大院举行过多次节气活动,村民一起在大院中学做节气操,读唱《礼运大同篇》,老人妇女儿童在露天端着碗一起喝节气羹。第三,开展文艺活动。村民在村庄的小剧场中观看婆媳关系剧;舞蹈队在文化大院一起跳舞,一起排练农家秀等。
其次,通过乐和书院开展社区教育提升综合素养
书院是村民学习和培训的公共空间,在书院开展的学习及培训活动概括起来就是乐和学堂。乐和学堂是一个以乐和书院作为学习空间、农户农人为教学主体、田园农舍为生活载体,并辅之以网络技术的乡村学校。社工组织与当地政府和村民建立了乐和教育培训体系,将抽象的理念需要附着在具体的场所与活动中,让乐和理念深入人心。
乐和书院的布置:小剧场、食育坊、茶艺轩、国学堂、养生斋等。小剧场中包含投影和音响、条桌和高底凳等设施,可以排节目演剧、开会、讲课、看电影等;食育坊中主要是村民捐赠的农具、食育中堂画、八仙桌太师椅等,可以用来展览、排农家秀;茶艺轩是村民学习了解茶艺的地方,主要有茶具和茶桌;国学堂中间有孔子像及论语教材和水墨画等,主要是村民学习经典、外界老师讲课的地方。
社工的任务之一是提供定期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二十四节气活动设计及技术研发;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及其他环境管护;化学品安全与环境健康讲习;低碳农家系列活动(节能、节水、节电等);读经典、习礼仪、养生操;爱国教育、升国旗仪式及村民国旗护卫队的组建;养生讲座及节气功法的培训;食物教育与食品安全;自然农艺;传统手艺课堂等。为深入传播乐和理念,乐和社工还把乐和理念编成乐和谣,成为村民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小调;并在乡村普及乐和礼仪——挥手礼、拍手礼、拱手礼、鞠躬礼乃至大拜礼等,恢复礼仪之乡;同时,倡导从孩子开始读经明义,让乡村接上传统文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摸索出一些适合乡村教育的方法。
在探索乐和教育的过程中,学和习必须并重。村民的实践能力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能力,但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学习有效的方法技巧。这种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没有社会建设的文化建设根基不牢,只强调个人修养而不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文化复兴是空想。而社会发育就是要培育社会组织。因为组织起来的村民才能处理村社公共事务,而只有在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处理过程中,村民们才能真正体验和学习,将学习内化为行为。
第三,通过百姓庭院落实家规家训开启传统家教
在中国古代,家族的德行能够一代代传下来主要依靠的是家规家训,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家族化产物。家族通过维护自己的声望,坚持自己家族留下来的家规家训让后人受益。梁漱溟说中国人是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中国人以德道代宗教,中国人信仰祖宗的德行和教诲。因此,过去很多家庭妇女虽然是文盲,依然可以教育出有文化有出息的孩子,而今家庭妇女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很多却难以把孩子教育好。古代和当代都有家教,是什么差异呢?古代的家教以教育孩子做人为宗旨,并贯穿家族世世代代,而今家教以教育孩子知识为主,家庭道德教育的脉断了。
如何接续家庭道德教育的文脉?乐和家园请北京师范大学沈立教授给社工和村民讲授《再造书香门第——用中国文化设计家庭》[2],就是要通过再造中堂文化和家规家训复兴家庭文化教育。书院村还通过互助会评选乐和人家来开展家规家训教育。
乐和人家的标准也是由社工和书院村互助会讨论、联席会通过的:一星级标准:邻里和谐、儿女孝顺;卫生整洁;家庭成员懂礼貌;经常参加公共活动。二星级标准:邻里和谐,上慈下孝;卫生整洁;家庭绿化良好;家庭成员自觉行拍手、挥手、拱手礼,热情待人;参加公共活动能够帮忙组织协调;家庭中布置有中堂画、家规家训;学会做养生操。三星级标准:家庭邻里和谐,经常帮助左邻右舍;家庭卫生整洁;绿化良好;坚持家庭垃圾分类工作;家庭成员自觉行拍手、挥手、拱手礼;参加公共活动能够帮忙组织协调;能够讲出自家中堂文化或者家规家训的由来及意义;某一家庭成员会一个文艺节目,例如背诵礼运大同篇、唱绿天使之歌、背诵乐和谣论语等;能够教做养生操。
“大院聚乡亲,书院传乡音,庭院农家乐,三院六艺兴!勤善恭俭和,仁义礼智信,人人皆有礼,家家乐和情”!五、乐和六艺:儒家思想的生活呈现在书院村的茶艺轩的墙上,挂着一幅孔子时代的六艺图“礼乐射御书数”,那是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理想的呈现,在这古老的六艺图旁,是乐和家园的新六艺“礼乐居养耕读”——“礼”即礼义传习;“乐”即乡村剧场,“居”即绿色时尚;“养”即节气养生;“耕”即食育工坊;“读”即孔子学堂。
(一)礼义传习——以乐和四礼淳化乡村
乐和四礼的内容包括礼义、礼仪、礼制、礼俗。“礼义”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道德内涵,“礼制”即以村规民约和家规家训为主要内涵约定俗成的集体行为规范,与国家制定的成文法结合起来治理社区,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礼法合治”;“礼仪”是以挥手、鼓掌、拱手和常礼举要为基本内容的生活行为规范,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生活仪式,如成人礼、开笔礼、生日礼等传统礼仪,孕育了中华民族长幼有序、温良恭俭的民族性格;“礼俗”即经过约定而后俗成的习惯和民风,比如敬老爱幼等。和法相比,礼更具有弹性,更广泛,更因地制宜,也更适合调节繁复纷杂的生活问题,已经在曲阜乐和家园试点村教化实施有常礼、祭礼、生日礼等。 其一,常礼:乐和家园为重拾礼仪之风,结合曲阜“彬彬有礼”道德文化城市建设,将礼落地乡村。姚庄村民自乐和来了以后,学习了拜师礼、拱手礼、挥手礼等多种礼仪。在这之前,村民见到熟人才会点头,少数村民会挥手。现在还能相互拱手表示尊敬,见面挥手打招呼,私下交流商讨拱手礼的姿势。不仅如此,每进剧场,相互之间还要行礼,使小剧场成为了一个集体研习礼仪、互相谦让恭敬有礼的精神空间。学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生活,村民领农资时会自觉排队,小孩见到长辈会主动问好,行躬身礼。刚开始,村民们会觉得不好意思,但通过“一帮一、面对面”的带动示范作用,慢慢也就习惯了,都跟着行礼了。现在的姚庄村俨然一幅人人彬彬有礼的景象,知礼、习礼蔚然成风。
其二,祭礼:书院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载体,礼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祭祀是其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儒学成为生活,使乡村百姓真正体会到祭祀文化的魅力。例如,2015年4月22日,书院村洙泗书院内进行了一场民间祭祀活动。活动由书院村村委支持,互助会组织协调,上百人参与。村民先在中殿听祭祀课程,随后在大殿前诵经典、读祭文、行拜礼,进而排着长队依次进入大殿祈福,驻足孔子像前躬身行礼默念祈福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其三,生日礼:过生日本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但在周庄村,冯敬贞和冯白玉两名小朋友却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生日礼。伴随礼乐声起,嘉宾入座、明孝、播放跪羊图,分享成长故事、分享生日点心……当分享成长故事时,冯敬贞说小时候爸妈出去打工,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是如何想念他们,情到深处,令在场的很多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泣不成声。每一位观众都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感恩教育,感受浓浓亲情,将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情进行连接升华。
(二)乡村剧场——以礼乐文明陶冶生活
乐和家园通过小剧场发现了凝聚乡村的有力途径,即“乐”,把文化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组织百姓不再成为难题。氛围轻松的小剧场重新让“开村民大会一起议事”成为可能,这种形式和空间距离的拉近也为和谐的干群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第一个乡村小剧场就建在了曲阜市周庄村,不仅使村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得到释放和满足,也让现代歌剧院、电影院以及KTV等城市文明成果及功能予以体现和承载,而非仅仅局限于露天的小广场启动仪式。
戏剧教育之于村民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姚庄村,婆媳纠纷很常见,社工就带着村民排练了一出以婆媳关系为主题的戏剧,故事反映了媳妇与婆婆因生活琐事而发生的矛盾冲突:在母亲即将过66大寿之际,儿子从外打工回家,得知媳妇平日对母亲态度恶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争执和吵闹,后来在互助会代表、村委的协调下,一家人和好如初。2015年4月19日是“以孝爱为主题”的谷雨节气活动,这部婆媳关系短剧第一次上演。之后,该剧又陆续上演了四次。5月10日,母亲节当天,邻村村民也闻讯而来。这样一场简短的戏剧,所带来的效果却出乎意料,使村民重新认识孝道与婆媳关系,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也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基金会筹备组在姚庄村参观时为村民的表演惊叹,而身为演员的村民则显著地提升了自信心,生活一下子有了奔头和劲头,正如一位村民所说:“难道我们就一辈子当农民吗?我们农民也会演戏。”
(三)绿色时尚——以绿色时尚回归自然
“节约是最好的环保,庄稼是最好的绿化”,以绿色时尚为主题的“居”意在激发村民的家园意识,创造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村民的生活方式能够适宜农村生态环境,包括村庄绿化、垃圾分类、安全装修、健康厨房等内容。三个试点村,绿色时尚的教育成效显著,姚庄村娃娃团手工课带着自制的“垃圾随便丢,看你羞不羞”的宣传牌,唱着《一个干净的地球》走村串户宣传环保,并积极拣拾村内绿化带中的垃圾,让村里的大人们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了。而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姚庄村互助会在村委和社工不在场的情况下,自发组织了第二次环境卫生义务大扫除。代表们分工不分家,齐心协力打扫大街,种植花草,充分发挥了互助会的作用,让村民在村社环境的改善中,看到了互助会的成长。
绿色时尚中最难让村民接受的是对农药、化肥和各种生物制剂的过度使用。但是,在周庄,社工们通过组织娃娃团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生态教育,让娃娃们给自己命名为红萝卜、白菜各类蔬菜,并与他们一起排演了《白菜的故事》,讲述农民喷洒膨胀剂、化肥农药等,地里长出不健康的白菜,卖到城市,一个家庭的孩子吃了打了农药的白菜中毒进医院的故事。通过社工的编剧,孩子们摇身变成了一颗颗有思想、有情感的“白菜”,在小剧场的欢声笑语中,让村民也慢慢接受生态农业理念了。
(四)节气养生——以生命智慧唤醒真情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在吃穿住行用一系列生活元素中,要让文化成为百姓的生活方式,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进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耕读文化,要发掘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内容,离不开与农事相关的传统节气节日。乐和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培育村民开展二十四节气及节日活动,顺理成章地把传统礼仪、饮食、民俗、文艺、养生等内容融入其中,从而找到落实、落细、落小的文化生活方式。乐和家园节气养生由互助会在文化大院举行,主要内容包括:参与一个祭礼,学做一节功法,诵读一段经典,观看一场村剧,品尝一顿节气餐,加入一个乡村游戏等。
(五)食育工坊——以食物教育守护田野
食育工坊是一个从田野到厨房再到餐桌进行食物教育的载体,包括农耕展览屋、多功能食育厨房、菜园以及由村民组成的乡土食育师队伍。既是承载村民传统节气活动集体用餐的场所,又是外来访客参观学习食育的空间。食育工坊的功能:跟农艺师学习了解农耕工具的使用;在农艺师带领下体验有机农场的耕作和学习手工艺品的制作;孩子和食育师一起动手学做当地小吃;和家人朋友一起体验使用传统厨具做饭菜等。
食育工坊的设施:(1)食育教室一间。内设中堂画(五谷丰登图)一副、楹联(民以良食为天,教以食育为先)一对、八仙桌、条几、太师椅一对。当地各种五谷杂粮,传统农耕用具。(2)食育菜地一块。靠近食育教室,方便种植采摘和实地教学。(3)食育厨房一间。柴灶一个,大锅两口,案板一个,各种厨房用具一套,自然食材若干。 食育工坊的建设过程并不困难,在三个试点村都是用已有的房屋和器械来完成食育工坊建设的。在书院村,村委受互助会的热情感染,把村委办公室最东边的屋子让出来作食育工坊,大家还推荐了两位会长作为第一批讲解农具故事的人选。乐和代表还动员村民们从自家捐出了各式各样的老农具达50多件,布置成了有书画、有农具、有节气歌的食育工坊。
食育工坊所开展的活动并不只是单纯以食物为载体的耕读教育,耕读教育的主旨是让村民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恢复自信,创造自己的文化生活。例如,在几次食育工坊的课程结束之后,周庄的村民自行组织了“乡村农具秀”活动。村民们先是从自己家里送来老农具,建了一个老农具展览室,而后召集了十来个人,一起来走农具秀。在社工们的鼓励和辅导下,村民从开始的羞涩到后来渐渐昂首挺胸,摆各种Pose,自得其乐。扛镢头的,抬风箱的,提煤油灯的……他们为农具秀表演排练得不亦乐乎。将一场临时排演成为了一组“老农具走秀”节目,其表演被前来观看的领导及来宾拍手叫好,村民们更是欢欣鼓舞。如今农具秀已成为乐和家园试点村的独特风景,8月8日立秋节气行,姚村镇姚庄村和石门山镇梨园村还联合演绎“农具秀”,秀出的是农人们的自信自立以及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土农艺的情怀。
(六)孔子学堂——以传统文化安顿人心
孔子学堂作为农村社区读写讲用传统文化的公共空间,其硬件主要包括孔子像、传统文化书籍、课桌、书架等;师资由儒学专家、社工、义工和乡村贤达共同组成;功能可以组织村民亲子共读、礼仪传习、中堂文化、学习汉字书法等活动。在三个月时间里,社工在晚间娱乐时与村民开展儒学教育,讲述和诵读《礼运大同篇》。《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也是乐和家园的内涵和愿景。村民们在社工的辅导下,既学习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明白了如何将文化变成生活,建设身边的乐和家园。
上述的乐和新六艺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寓教于乐。在向农村输入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充分唤起了乡土文化和乡村记忆,让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基本均衡化,从而维护乡村文化的价值和自信,继而激活乡村既有的文化基因,让传统文化开始成为“百姓心中愿认的理,手上爱做的事,嘴里会说的词,身边能布的景,戏里能演的角,群里能冒的星”。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学庸论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2]沈立.再造书香门第[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附:作者及机构介绍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简称“北京地球村”)是一个以传播乐和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的公益组织,主要致力于社工培训和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提供理论咨询、组织孵化、社区教育、综合设计等方面的服务。
北京地球村自1996年成立以来,推动了绿色社区、26度空调节能行动、化学品安全、可持续能源等公益行动和相关公共政策;同时对传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乡村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天人合一为底蕴的乐和理念体系和乐和教育培训体系,并协助川渝湘鲁等地的政府和民众创造了乐和家园的现实样本。2007年北京地球村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智库机构”之一;2008年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2011年获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优秀奖”。
北京地球村创办人廖晓义,中山大学哲学硕士、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曾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曾获2000年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国家环保部等七大部委颁发的“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获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2011年成为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中国低碳榜样”唯一的个人奖获得者。
Abstract:Reviving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advancing in continu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a task brough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and also a responsibility that every Chinese should undertake.To reviv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 is an important challenge and issue faced by everyone in contemporary China.This paper explains harmony homestead as the embodiment and rural practice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anism from five aspects:harmony idea (the value building of Confucianism),harmony social worker (the spreading messenger of Confucianism),harmony conferences (the rooting mechanism of Confucianism),harmony halls (the spatial carrier of Confucianism),and harmony crafts (the everyday embodiment of Confucianism).
Key words:Confucianism;rural practice;harmony homestead
(责任编辑:廖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