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曾推行“礼治”,认为 “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也把学礼的重要性与国计民生等联系“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周总理更是礼仪方面的一个光辉典范,曾多次被外国政治家称为“做人的楷模”“真正有教养的中国人”。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为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思想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對社会来讲,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加强对职校生的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
中职学生礼仪淡漠的现状
1、师生间存在礼仪淡漠。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现在的校园里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在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园内外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2、同学之间存在礼仪淡漠。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窃别人的财物;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
3、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礼仪淡漠。例如父母亲含辛茹苦供子女读书,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此毫不怜恤。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联络就是要钱,更有甚者用买书、买资料等借口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甚至有些学生还拿着父母亲给的学费用来喝酒、抽烟,大肆挥霍,全然忘了这些钱的意义、来之不易。
中职学生礼仪淡漠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相对薄弱。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的“倒三角”结构中,造成独生子女的自私、任性和自我倾向,与礼仪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当前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与父母沟通较少,家庭教育不利是造成现在中职生礼仪淡漠的原因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家长常常过度依赖学校,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还有一些家庭本身礼仪修养不高,更直接造成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2、学校未能把礼仪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德育实施的具体过程中, 重“知”轻“行”,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个别教师缺乏良好的礼仪形象,一个衣冠不整、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是理所当然。
3、社会公众对礼仪规范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礼仪日益成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各种不遵守礼仪规范,不尊重社会公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在社会公众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与时代接轨的礼仪行为还受到排挤,许多陈规陋习也很难改变,这些对于中职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观念,对于学校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强化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具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为人师表,在校园里,穿着打扮不能再各凭所好,教师的形象、仪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气质高雅、谈吐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仪表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等特点,做到合适、合体、和谐、整洁而又显示个性。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堂形式多样化与实践训练真实化的结合
礼仪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光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说服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日臻完善。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按照不同章节的不同教育意义各司其职,该讲授知识、解释道理时以讲授为主;该掌握技能时以训练或社会实践为主。另一方面要求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统一于教学需要。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不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又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灵活。
讲练式教学礼仪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各种姿势,对引导客人、介绍、握手、奉茶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则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礼仪课程课内教学的极好延伸,使学生巩固了和消化了课内知识,促进了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现象。例如,每年开展学生“礼仪大赛”,这种实践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也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主动参与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由此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4、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从小抓起。为此,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总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效应,我们的职校生也必定能成为技能专长、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的社会人才。
中职学生礼仪淡漠的现状
1、师生间存在礼仪淡漠。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现在的校园里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在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园内外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2、同学之间存在礼仪淡漠。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窃别人的财物;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
3、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礼仪淡漠。例如父母亲含辛茹苦供子女读书,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此毫不怜恤。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联络就是要钱,更有甚者用买书、买资料等借口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甚至有些学生还拿着父母亲给的学费用来喝酒、抽烟,大肆挥霍,全然忘了这些钱的意义、来之不易。
中职学生礼仪淡漠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相对薄弱。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现代家庭的“倒三角”结构中,造成独生子女的自私、任性和自我倾向,与礼仪的核心精神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当前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与父母沟通较少,家庭教育不利是造成现在中职生礼仪淡漠的原因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家长常常过度依赖学校,放弃自身所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还有一些家庭本身礼仪修养不高,更直接造成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2、学校未能把礼仪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德育实施的具体过程中, 重“知”轻“行”,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个别教师缺乏良好的礼仪形象,一个衣冠不整、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是理所当然。
3、社会公众对礼仪规范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礼仪日益成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各种不遵守礼仪规范,不尊重社会公德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在社会公众的传统观念里,一些与时代接轨的礼仪行为还受到排挤,许多陈规陋习也很难改变,这些对于中职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观念,对于学校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强化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具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为人师表,在校园里,穿着打扮不能再各凭所好,教师的形象、仪表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气质高雅、谈吐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仪表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等特点,做到合适、合体、和谐、整洁而又显示个性。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堂形式多样化与实践训练真实化的结合
礼仪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光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说服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日臻完善。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按照不同章节的不同教育意义各司其职,该讲授知识、解释道理时以讲授为主;该掌握技能时以训练或社会实践为主。另一方面要求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统一于教学需要。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不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又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灵活。
讲练式教学礼仪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各种姿势,对引导客人、介绍、握手、奉茶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则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训练法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使模拟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建社会舞台,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使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如开展模拟接待、模拟宴请、模拟谈判、模拟各种庆典等活动。通过模拟训练,让每位学生均有登场机会,使得人人都行动,个个皆演员,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礼仪课程课内教学的极好延伸,使学生巩固了和消化了课内知识,促进了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校园内,应大力提倡文明言行,如通过墙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等传播礼仪知识,反对一切不文明礼貌现象。例如,每年开展学生“礼仪大赛”,这种实践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也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主动参与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由此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对学生关注的礼仪问题,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失礼言行,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现象,组织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以文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加强礼仪修养,形成了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4、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礼仪教育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道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从小抓起。为此,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总之,只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相互配合,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教育效应,我们的职校生也必定能成为技能专长、特色突出、礼仪形象良好的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