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73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一
  4岁的杰克偶见表姐有个新玩具,非得要个同样的玩具不可。但此时已是夜深人静,而且母子俩住在离城很远的乡下,妈妈不可能立即为他去买。于是,杰克哭了一夜,凌晨时才睡了一小会儿……其实,杰克仅仅是觉得那个玩具有个闪亮的灯很好玩,他想知道那个灯为什么闪亮而已。这是一种好奇心理的需求,当这种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时,他无奈中只能以哭泣来进行搞抗议。
  心理点击:这样的事情,许多家长都曾碰到过,有的可能还不止碰到过一次。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家长往往是责怪孩子不懂事,却没有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一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孩子任性是一种生理需要的表现。孩子随着生理发育,开始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待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瞻前顾后地分析,再做出决断,仅凭着自己的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对他往往不宜、不利,或者说是有害的。而家长却多以成人的思维来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情绪和兴趣。
  
  故事二
  一个老人在屋内写回忆录,屋外有3个男孩踢着垃圾桶,玩得不亦乐乎。老人受不了这种噪声,就去和孩子们谈判。他说:“我很喜欢你们踢桶玩,如果每天来踢,我给你们每人每天1元钱。”孩子们很高兴。过了两天,老人忧愁地说:“我现在没办法工作了,生活标准降了一半,所以从明天起,我只能给每人5角钱。”孩子们不开心了,但仍坚持每天来“表演”。又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我的收入更加差了,所以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2角钱。”男孩子一听老人这样说,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不干了,谁愿意为2角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啊?”,从此,老人的屋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心理点击:有些孩子,家长越想让他做的事,他越不愿去做,越不想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去做。这是一种反叛、执拗的心理。不过,这种心理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就像那位老人所做的那样,换个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入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可以得心应手。
  
  故事三
  这是个古老的家教故事:很久以前,有个财主,家里有个淘气的小少爷。他们家屋前有棵大树,他经常爬到树上去玩。有一次,一个书生从树下经过,小少爷就从树上往他头上撒尿。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财主,但财主不以为然,书生只得怏怏然离去。不久,树下又路过一个商人,小少爷如法炮制。商人怒极生笑,掏了一把糖送给他,夸他玩的游戏与众不同。过了几天,来了几个骑马的江洋大盗,在树下休息。小少爷又玩这个游戏,强盗大怒,立即纵身上树,一下子把小少爷扔出去好远,一命呜呼。
  心理点击:孩子有些坏的行为和性格是在成人的鼓励或暗示中形成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是恶作剧,长大了就会改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成年人的肯定,会促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自我肯定,然后孩子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其实,孩子的这种心理对他的成长作用非常大,许多孩子之所以出类拔萃,就是从他们发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开始的。
其他文献
我朋友的孩子还未进小学,朋友就给他买回 一架钢琴。朋友自己对音乐一窍不通,就花钱请来音乐系学生给孩子做家教。孩子每天得练两三个小时的钢琴。  刚开始孩子还很有兴趣,但时间稍长,就觉得苦不堪言,不想练了。爸爸训斥,妈妈诱哄,孩子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练。  我这位朋友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音乐家没有童年。”   我也曾采访过许多陪孩子参加钢琴“考级”的家长,很多家长说自己并不想让孩子将来一定做音乐家
期刊
回顾过去的经历,常常听到有人问我妈妈是怎样教子的。妈妈总是笑着说,“从幼苗育起,德为先,寓教于平时,重示范,寓教于乐。”    道德行为兴趣性训练,寓教于乐    妈妈以前是医生,懂得医学、心理学,我出生后不久,她就按我成长的生理、心理变化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日常行为道德教育。  我还不会讲话时,妈妈就开始给我在日常行为道德规范作示范,抱我出街不买零食。会讲话时,妈妈就开始对我进行兴趣性道德行为训练
期刊
认识迈克是因为学网球,当长相和穿着都很中国化的西班牙籍华人迈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谁也不会想到他会是老外。但时间长了,我们还是感到了迈克的不同,比如,他从来都是那么温文尔雅,在教我们网球时喜欢大谈网球文化。他说他的儿子汤姆5岁开始打网球,现在已经开始参加欧洲的网球赛事了。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体育在国外孩子的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按照我们对孩子培养的惯性思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哪一方面
期刊
个案调查 拒绝学习并非只怪孩子    案例1 娇惯放纵的龙龙(男,6岁)   访问对象:巫老师(幼儿园老师)     日常表现  龙龙爸爸中年得子,一家人跟祖父母同住,使龙龙尽享祖辈和父母的宠爱。龙龙对学习从来不主动,无论上什么课都不集中精神,尤其是读书、写字、算术,回答老师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他对英语学习还是比较喜欢的,因为他2岁多的时候在北方就参加了英语兴趣班,接触过英语。   今年夏天,龙龙
期刊
在许多民族的词典里,“一心两用”都是贬义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被家长谆谆告诫切莫“一心两用”,必须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或学习。这从普遍意义上讲确实有道理。  但最近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联合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而成年人更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4~6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周岁婴儿,也可在家长的教导下一边听从家长的指点,一边迈出蹒跚的步子。
期刊
鼓励孩子建立多种思维模式    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下,就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上天?正是牛顿的创造性思维使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同样,在孩子的绘画活动中,家长也要鼓励他突破单一、僵化的思维模式,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例如,多数孩子都会把太阳涂成红色或金黄色,且大都是“太阳公公”的形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思考:“太阳只能画这种颜色吗?为什么太阳只能是公公?”如果孩子能够提出不同的构思,可进一
期刊
一天,女儿问我:“爸爸,蒲公英为什么飞舞呀?”  “还用问,”我说。我只管打电脑,心不在焉,“风刮的呗。”  女儿哈哈大笑:“错了,那是蒲公英在传播种子!”  女儿回答得没错,幼儿园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所以,她当然认为就是这么回事。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女儿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蒲公英,她所知道的蒲公英是画册和老师所讲的故事里的,是科学的也是很艺术的。要是女儿见到真的蒲公英,她一定会说:“呀,原来是这样。
期刊
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孩子直接观察,给他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如,给孩子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他:“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来了,你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妈妈或者爸爸听。”孩子经过仔细地观察、查找后,家长再问他:“除了故事里的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么知道春天到来
期刊
先侃侃我儿子的“淘性”:在教室听课,他只有3种状态,在座位上一个人自顾自地玩,或者和周围的小朋友打闹成一片,要不就和老师顶嘴;在家里,放着宽宽的客厅不走,偏要从隔在客厅与餐厅之间的沙发靠背上翻过来、爬过去;洗澡不超过半小时无法完成,等他从卫生间出来,里面早已一片泽国,而他头上却还留着一堆泡沫……如此种种,无法详细介绍。前段时间,他忽然动了发明“后悔药”的心思,于是,家里的洗衣粉、牙膏、爸爸最爱喝的
期刊
有一次,我组织孩子到户外玩“找朋友”的游戏,其他小朋友都找到朋友去玩了,只有新转园过来不久的佳佳一声不哼地站在旁边。我走过去对她说:“佳佳,现在老师和你是朋友,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她把手伸给我,眼睛里充满喜悦。我故意说:“我忘了游戏怎么玩了,你能告诉老师吗?”她熟练地告诉我玩法。原来,她的语言能力很好,思维还很清晰呢。  游戏后,我夸她聪明能干,她听了,脸上露出喜悦和自信的光芒。我凑到她耳边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