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内容为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的第一节。课程标准对于本节的定位在体会、体验与了解。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高级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的选取基本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理解不会有太大困难,这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他们思维方向的引导上。此外,学生虽然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但往往将计算机编程知识看得遥不可及,教师必须强调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根据学情以及本地实际,选择了一种适合本地学生特色的教学模式,即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和渐进的学生综合活动,让学生首先体会到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产生自己动手编程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愿望,进而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有意愿、有能力把程序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中。最后逐渐培养他们利用技术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程序、计算机代码以及如何利用特定的程序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过程与方法: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理解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增强利用计算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一段程序代码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大体了解程序段执行的功能;初步体验VB语言编译环境,并尝试在其中执行一段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难点:解剖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了解其结构组织和具体的作用,并尝试编写自己的第一个小程序。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一个加法器引入教学)教师操作加法器,借此激发学生模仿教师制作类似的小程序来解决生活中小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引出课题。
2.新授
策略:通过六个基本问题,分层次由浅及深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1)问题一:计算机程序离我们的生活遥远吗?
环节一(生活感受大家谈):
师:在你的生活中,你都利用计算机做什么?
生:上网查资料、聊天、打游戏等等。
教师总结:计算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实质上都是用计算机程序来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闪耀着计算机程序的光芒呢?
环节二(生活片段分析):
某同学的日记片段——《我的早晨》
清晨六点十分,伴随着手机优美的闹铃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收拾完毕,走进了餐厅。餐厅里人很多,我买了两个面包做我的早餐。随着我的餐卡在打卡机上轻轻掠过,两块钱便被划走了。回到教室里,看到很多同学围在讲台的电脑前,想把老师存放在里面的昨天考试的答案找出来,但后来发现文件已经被老师加上了密码。
师:你能在这个生活片段中,找出几处计算机程序为我们生活服务的痕迹来呢?
生:手机闹铃、打卡机和文件加密等。
师:在我们生活的一个普通的片段里,都融入了计算机程序的痕迹。在信息社会中,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已经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2)问题二:面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你们能否想到用计算机程序的方法来解决呢?
环节一(生活情景剧《假如你是主人公》):
假如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负责人,每天都会用电脑处理大量的商业文件,并通过邮件与客户交流。但某一天,你听闻网络中存在很多计算机信息被窃取的事件,你很担心自己保存在计算机里的重要文件和与客户交流的电子邮件中的信息也被窃取,给你造成重大的损失。
师:你会利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信息不被窃取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隐藏文件、备份文件、给计算机(或文件)加密码、安装杀毒软件或网络防火墙等等。
环节二(体验文件加密的方法及解密过程):
教师演示:教师操作加、解密过程,学生感受体验。
学生活动《说出你的心里话》:每人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写一句对同桌的心里话,然后加密。完成后同桌互换座位,利用解密程序将加过密的文本文件解密。
师:从我们刚才的操作来看,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个的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但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是如何的呢?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研究它们。
(3)问题三: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现实问题模拟:《停车场的看门人》。
某大型停车场对于进入的车辆有如下规定:
①进入的车辆必须为客运车辆,货车谢绝入内。
②如果该车的乘员数量小于等于4人,则收费5元。
③如果该车的乘员数量大于4人,则收费8元。
请根据该停车场的规定,判断进入的车辆是否符合规定,应该收费多少?
环节一(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停车场看门人,你会做怎样的判断?)
环节二:(画出判断过程的思维流程图)
教学效果:学生大多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思考判断过程,并用流程图表达出来。
(4)问题四:计算机程序是如何命令计算机为人类服务的呢?
环节一(给出《停车场的看门人》程序的实现代码):
If Text1.Text = 1 Then
If Text2.Text <= 4 Then
MsgBox ("$5,welcome")
Else
MsgBox ("$8,welcome")
End If
Else
MsgBox ("sorry!")
End If
学生活动:读懂该程序段,说明计算机如何完成任务,并自述程序的定义。
师:程序是在用一种计算机能够听懂的语言对计算机讲述着一件事情的做法和流程。用这样的语言所编写成的,能让计算机帮助我们进行一些特定操作的语句,就是程序。
(5)问题五:你想亲手体验编制一个小程序吗?
环节一(学生实践活动):改编已有程序代码,令程序实现另外的功能。
呼应本课之初的加法器程序,教师给出加法器的程序实现代码,让学生在理解代码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代码修改,实现其他的运算功能,并在活动中习惯和体验VB编译环境。
学生活动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并能够清晰地说明程序运行的基本过程,教学活动的目标基本达成。
师:只要大家积极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在计算机程序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
(6)问题六:利用技术手段使生活更美好,你准备好了吗?
师:你对计算机程序能让你的未来生活更美好有信心吗?
学生讨论后发表感言。
师:我们的美好生活的确源于科学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我们自身知识的丰富。那么,利用计算机程序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你准备好了吗?
3.课堂总结
进一步阐明计算机程序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有利用它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它就时刻在你的身边。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市第一中学)
点评
在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在逐步摆脱基于“工具论”、“技能论”的简单训练,强调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双重建构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杨老师的这节课,由“生活”问题引入,以生活中的若干问题为引导,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些问题,技术的应用方法、应用价值以及相关的生活意义都得到了揭示,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不过,作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教学的主线上,还显得不够清晰,有些凌乱,核心内容的确认和突出也还需要继续下工夫。
(点评人:南京师范大学李艺)
本课贯彻了新课程“基础模块”课程标准要求,算法与程序的用途、功能和过程、方法得以较好理顺,其法宝就是“生活化”:遵循以问题作导引,以生活为背景,按感受、探究、应用思维规律布置教学线索,适合高中学生从未知角度去探索学习,领悟到程序的意义。本案例第二个优点,是提供了一定的源程序,从欣赏、分析、修改等角度分解学习难度。本课设计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对难点分解、把操作分散。的确,在每一个环节着重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重点体验技术特点,能够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顾此失彼,这对不少高中信息技术课内容过杂、过乱是极好的经验。
当然,本节课在生活问题的选题上还要注意,与其从功能依赖角度去考虑问题,到不如在技术特色方面去加强体现,比如随机数实现彩票模拟、循环程序搜索最佳方案等。
(点评人: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王爱胜)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节课的主题是“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应该说这是体现用计算机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有利时机”。关键点在于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对“问题”的筛选与设计,而最有效的问题应该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特色:(1)生活特色浓郁。本节课所列举的问题(事例),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有效地分解了难点。将教学难点分解在几个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3)教学设计完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不足:(1)(原始内容详见大路论坛的案例链接*)教学设计案例语言较为烦琐,条理性不够清晰;(2)“教学过程”表述的方式,在围绕着教学目标实现这一“主线”上,层次感不强。
(点评人: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冯伯虎)
¤作者反馈
本案例的基本思维是把程序的理念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本案采用问题渐进式的课堂策略和逐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的实际课堂效果也说明了宏观目标的确立为课堂目标的实现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李艺教授的点评中,指出了教学主线不清晰的问题,这确实是本案例的软肋所在。然而,在冯老师及王老师等基于网络的远程指导下,我又四易其稿,但最后仍感觉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待今后在实践中再加以探索和反思。此外,王老师还提出了有关课堂问题的生活化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我研究的。我认为,该节课若作为基于网络平台的课例反思研究项目,定会有新的收获,请愿意参与合作研究的教师登录“大路论坛”的相关栏目进行讨论。
(杨伟)
*案例链接:http://www.ictedu.cn/bbs/showthread.asp?threadid=3151
(栏目主持人:冯伯虎)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教材内容的选取基本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理解不会有太大困难,这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他们思维方向的引导上。此外,学生虽然对计算机操作比较熟练,但往往将计算机编程知识看得遥不可及,教师必须强调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根据学情以及本地实际,选择了一种适合本地学生特色的教学模式,即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和渐进的学生综合活动,让学生首先体会到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产生自己动手编程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愿望,进而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有意愿、有能力把程序真正地融入现实生活中。最后逐渐培养他们利用技术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相应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程序、计算机代码以及如何利用特定的程序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
过程与方法: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理解计算机程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增强利用计算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一段程序代码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大体了解程序段执行的功能;初步体验VB语言编译环境,并尝试在其中执行一段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难点:解剖简单的计算机程序,了解其结构组织和具体的作用,并尝试编写自己的第一个小程序。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一个加法器引入教学)教师操作加法器,借此激发学生模仿教师制作类似的小程序来解决生活中小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引出课题。
2.新授
策略:通过六个基本问题,分层次由浅及深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1)问题一:计算机程序离我们的生活遥远吗?
环节一(生活感受大家谈):
师:在你的生活中,你都利用计算机做什么?
生:上网查资料、聊天、打游戏等等。
教师总结:计算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实质上都是用计算机程序来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闪耀着计算机程序的光芒呢?
环节二(生活片段分析):
某同学的日记片段——《我的早晨》
清晨六点十分,伴随着手机优美的闹铃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收拾完毕,走进了餐厅。餐厅里人很多,我买了两个面包做我的早餐。随着我的餐卡在打卡机上轻轻掠过,两块钱便被划走了。回到教室里,看到很多同学围在讲台的电脑前,想把老师存放在里面的昨天考试的答案找出来,但后来发现文件已经被老师加上了密码。
师:你能在这个生活片段中,找出几处计算机程序为我们生活服务的痕迹来呢?
生:手机闹铃、打卡机和文件加密等。
师:在我们生活的一个普通的片段里,都融入了计算机程序的痕迹。在信息社会中,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已经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2)问题二:面对生活中的小问题,你们能否想到用计算机程序的方法来解决呢?
环节一(生活情景剧《假如你是主人公》):
假如你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负责人,每天都会用电脑处理大量的商业文件,并通过邮件与客户交流。但某一天,你听闻网络中存在很多计算机信息被窃取的事件,你很担心自己保存在计算机里的重要文件和与客户交流的电子邮件中的信息也被窃取,给你造成重大的损失。
师:你会利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信息不被窃取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隐藏文件、备份文件、给计算机(或文件)加密码、安装杀毒软件或网络防火墙等等。
环节二(体验文件加密的方法及解密过程):
教师演示:教师操作加、解密过程,学生感受体验。
学生活动《说出你的心里话》:每人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写一句对同桌的心里话,然后加密。完成后同桌互换座位,利用解密程序将加过密的文本文件解密。
师:从我们刚才的操作来看,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个的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但解决这样问题的过程是如何的呢?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进一步研究它们。
(3)问题三: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现实问题模拟:《停车场的看门人》。
某大型停车场对于进入的车辆有如下规定:
①进入的车辆必须为客运车辆,货车谢绝入内。
②如果该车的乘员数量小于等于4人,则收费5元。
③如果该车的乘员数量大于4人,则收费8元。
请根据该停车场的规定,判断进入的车辆是否符合规定,应该收费多少?
环节一(学生讨论:如果你是停车场看门人,你会做怎样的判断?)
环节二:(画出判断过程的思维流程图)
教学效果:学生大多能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思考判断过程,并用流程图表达出来。
(4)问题四:计算机程序是如何命令计算机为人类服务的呢?
环节一(给出《停车场的看门人》程序的实现代码):
If Text1.Text = 1 Then
If Text2.Text <= 4 Then
MsgBox ("$5,welcome")
Else
MsgBox ("$8,welcome")
End If
Else
MsgBox ("sorry!")
End If
学生活动:读懂该程序段,说明计算机如何完成任务,并自述程序的定义。
师:程序是在用一种计算机能够听懂的语言对计算机讲述着一件事情的做法和流程。用这样的语言所编写成的,能让计算机帮助我们进行一些特定操作的语句,就是程序。
(5)问题五:你想亲手体验编制一个小程序吗?
环节一(学生实践活动):改编已有程序代码,令程序实现另外的功能。
呼应本课之初的加法器程序,教师给出加法器的程序实现代码,让学生在理解代码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代码修改,实现其他的运算功能,并在活动中习惯和体验VB编译环境。
学生活动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并能够清晰地说明程序运行的基本过程,教学活动的目标基本达成。
师:只要大家积极地接受和理解相关的知识,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在计算机程序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
(6)问题六:利用技术手段使生活更美好,你准备好了吗?
师:你对计算机程序能让你的未来生活更美好有信心吗?
学生讨论后发表感言。
师:我们的美好生活的确源于科学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和我们自身知识的丰富。那么,利用计算机程序让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你准备好了吗?
3.课堂总结
进一步阐明计算机程序可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有利用它为自己服务的意识,它就时刻在你的身边。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市第一中学)
点评
在从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在逐步摆脱基于“工具论”、“技能论”的简单训练,强调面向问题解决的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双重建构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杨老师的这节课,由“生活”问题引入,以生活中的若干问题为引导,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这些问题,技术的应用方法、应用价值以及相关的生活意义都得到了揭示,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不过,作为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教学的主线上,还显得不够清晰,有些凌乱,核心内容的确认和突出也还需要继续下工夫。
(点评人:南京师范大学李艺)
本课贯彻了新课程“基础模块”课程标准要求,算法与程序的用途、功能和过程、方法得以较好理顺,其法宝就是“生活化”:遵循以问题作导引,以生活为背景,按感受、探究、应用思维规律布置教学线索,适合高中学生从未知角度去探索学习,领悟到程序的意义。本案例第二个优点,是提供了一定的源程序,从欣赏、分析、修改等角度分解学习难度。本课设计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对难点分解、把操作分散。的确,在每一个环节着重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重点体验技术特点,能够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顾此失彼,这对不少高中信息技术课内容过杂、过乱是极好的经验。
当然,本节课在生活问题的选题上还要注意,与其从功能依赖角度去考虑问题,到不如在技术特色方面去加强体现,比如随机数实现彩票模拟、循环程序搜索最佳方案等。
(点评人: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王爱胜)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节课的主题是“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应该说这是体现用计算机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有利时机”。关键点在于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对“问题”的筛选与设计,而最有效的问题应该是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特色:(1)生活特色浓郁。本节课所列举的问题(事例),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有效地分解了难点。将教学难点分解在几个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3)教学设计完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不足:(1)(原始内容详见大路论坛的案例链接*)教学设计案例语言较为烦琐,条理性不够清晰;(2)“教学过程”表述的方式,在围绕着教学目标实现这一“主线”上,层次感不强。
(点评人: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冯伯虎)
¤作者反馈
本案例的基本思维是把程序的理念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基于学生实际情况本案采用问题渐进式的课堂策略和逐步推进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的实际课堂效果也说明了宏观目标的确立为课堂目标的实现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李艺教授的点评中,指出了教学主线不清晰的问题,这确实是本案例的软肋所在。然而,在冯老师及王老师等基于网络的远程指导下,我又四易其稿,但最后仍感觉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待今后在实践中再加以探索和反思。此外,王老师还提出了有关课堂问题的生活化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我研究的。我认为,该节课若作为基于网络平台的课例反思研究项目,定会有新的收获,请愿意参与合作研究的教师登录“大路论坛”的相关栏目进行讨论。
(杨伟)
*案例链接:http://www.ictedu.cn/bbs/showthread.asp?threadid=3151
(栏目主持人:冯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