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新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本节课老师的设计贯穿着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节课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千”,建立1000的数感。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材料——筷子(比小棒長很多,更容易操作,以下都称小棒),并通过学生的估计、数数,知道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
在课的开始,老师首先在大屏幕上演示小棒,分两个步骤:(1)一根一根数,数到10个一的时候捆成一小捆,得出——10个一是十;(2)十根十根数,数到10个十的时候也捆成一捆,得出——10个十是百。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身边的物品,师提问:请估一估,桌上大概有多少根小棒?
因为有了大屏幕的演示过程和老师的操作前提示,为学生数小棒的方法作了铺垫,因而在学生动手数小棒的时候,部分学生就知道了先数10根捆一小捆变成一个十,数到10小捆时在捆成一捆变成一个百……当然也有的组只捆成10根的小捆的,有的组把所有的小捆都捆在一起的等各种情况,这时候老师的处理也非常巧妙。
老师抽取了三个典型的小组的小棒,全班展示,第一组把11个小捆捆在一起,110根;第二组10小捆捆在一起的,100根;第三组只有小捆,没有接着捆大捆(都有个位数,不是重点不说了)。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提提建议,就有学生提到10小捆捆成一捆比较好,刚好100根。老师再让学生回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规定必须怎样捆,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亲身体验之后得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了个、十、百间的关系,并有梯度性。
接着该认识千了,老师拿出3个大盒子,把学生数好捆好的小棒一一放进大盒子,放的过程也很精彩。先放了一个组的,123,大捆放第3个盒子,2个小捆放第2个盒子,3根放第3个盒子,然后开始放小捆的,也就是10根的,放进处于“十位”的中间的盒子,边放边数,183、193、?这里有个停顿,是多少?怎么放?在学生的建议中老师把10小捆捆一起放到第3个盒子,变成了203。“0能擦吗?”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意义的问题恰到好处地提了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位。
再接着数,数到293时,再次得到利用,学生写数,说数的组成。
数完了小捆的,数一根根的。数到299时,停顿——300了怎么办?先10根捆起来放第2个盒子,又满十个十了,再捆,放第3个盒子。
要数一大捆的了,300、400……900,再放一大捆,停顿——10个百了有什么想法?多少百十一千?经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0个百是一千,要把他们再捆起来,老师就拿出一根粗长皮筋,把这10个大捆捆在了一起!(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像学生低声嘀咕的:应该放到第4个盒子里。当然这也说明学生已经很好地形成了数位感,数小棒捆小棒的操作体验过程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三个停顿,突破了三个拐弯数这个难点。那么在计数器拨数、数数时,就很顺利了。
感知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这节课中,老师就充分利用了学具小棒,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小棒的全过程,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计数器的半抽象,直至最后数的概念的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从“数小棒”到“用计数器数”这个知识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十进制计数的原理,理解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在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这节课老师十分注意做好动手操作前的准备工作,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了操作的小棒,对学生明确操作目标,动手操作时,有目的的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能清楚地叙述操作方法和步骤,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清楚操作目标,老师的指导方向明确,学生操作有序,发挥了操作活动的作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平常上这节课,也会利用小棒,但是没有挖的那么深,没有利用得恰到好处。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本节课老师的设计贯穿着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节课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千”,建立1000的数感。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性材料——筷子(比小棒長很多,更容易操作,以下都称小棒),并通过学生的估计、数数,知道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
在课的开始,老师首先在大屏幕上演示小棒,分两个步骤:(1)一根一根数,数到10个一的时候捆成一小捆,得出——10个一是十;(2)十根十根数,数到10个十的时候也捆成一捆,得出——10个十是百。
接着很自然过渡到身边的物品,师提问:请估一估,桌上大概有多少根小棒?
因为有了大屏幕的演示过程和老师的操作前提示,为学生数小棒的方法作了铺垫,因而在学生动手数小棒的时候,部分学生就知道了先数10根捆一小捆变成一个十,数到10小捆时在捆成一捆变成一个百……当然也有的组只捆成10根的小捆的,有的组把所有的小捆都捆在一起的等各种情况,这时候老师的处理也非常巧妙。
老师抽取了三个典型的小组的小棒,全班展示,第一组把11个小捆捆在一起,110根;第二组10小捆捆在一起的,100根;第三组只有小捆,没有接着捆大捆(都有个位数,不是重点不说了)。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提提建议,就有学生提到10小捆捆成一捆比较好,刚好100根。老师再让学生回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规定必须怎样捆,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亲身体验之后得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了个、十、百间的关系,并有梯度性。
接着该认识千了,老师拿出3个大盒子,把学生数好捆好的小棒一一放进大盒子,放的过程也很精彩。先放了一个组的,123,大捆放第3个盒子,2个小捆放第2个盒子,3根放第3个盒子,然后开始放小捆的,也就是10根的,放进处于“十位”的中间的盒子,边放边数,183、193、?这里有个停顿,是多少?怎么放?在学生的建议中老师把10小捆捆一起放到第3个盒子,变成了203。“0能擦吗?”这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意义的问题恰到好处地提了出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位。
再接着数,数到293时,再次得到利用,学生写数,说数的组成。
数完了小捆的,数一根根的。数到299时,停顿——300了怎么办?先10根捆起来放第2个盒子,又满十个十了,再捆,放第3个盒子。
要数一大捆的了,300、400……900,再放一大捆,停顿——10个百了有什么想法?多少百十一千?经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0个百是一千,要把他们再捆起来,老师就拿出一根粗长皮筋,把这10个大捆捆在了一起!(可惜的是老师没有像学生低声嘀咕的:应该放到第4个盒子里。当然这也说明学生已经很好地形成了数位感,数小棒捆小棒的操作体验过程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三个停顿,突破了三个拐弯数这个难点。那么在计数器拨数、数数时,就很顺利了。
感知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这节课中,老师就充分利用了学具小棒,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地数小棒的全过程,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计数器的半抽象,直至最后数的概念的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从“数小棒”到“用计数器数”这个知识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十进制计数的原理,理解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在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这节课老师十分注意做好动手操作前的准备工作,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了操作的小棒,对学生明确操作目标,动手操作时,有目的的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能清楚地叙述操作方法和步骤,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清楚操作目标,老师的指导方向明确,学生操作有序,发挥了操作活动的作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平常上这节课,也会利用小棒,但是没有挖的那么深,没有利用得恰到好处。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