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530004)
【摘要】本文从近年研究生就业状况出发,分析了研究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重点从就业区域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谈研究生择业选择如何实现理性回归。
【关键词】研究生; 择业选择; 理性回归
作者简介:蔡立丰,1977年生,女,汉族,上海市人,现就职于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学。黄路明,1974年生,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现就职于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17-02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用人单位需求趋于务实,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研究生就业管理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笔者目睹了研究生就业从“卖方”到“买方”市场的一个渐变过程。就拿笔者所在的一所西南地区“211工程”高校而言,全日制毕业研究生的人数从2006年的600余人增至2012年的2000多人,而就业率却从2006年的93%下降为86%。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研究生就业难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上负有一定的责任。部分学科专业性过强,就业面较窄,如纯语言文学类、纯理科类、教育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人才消费”上日趋理性。随着用人成本的提高,前几年出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弱化,用人单位逐渐回归务实的用人态度,更多地从员工实践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着眼,重点考虑岗位的胜任情况而非简单地用学历判定。主观原因主要体现为:有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忽视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的研究生择业时缺乏理性、务实的态度,要么过度追逐所谓的大城市、好单位、高薪酬而被单位“挑”剩,要么“挑”岗位而自愿主动“等待”。研究生作为“高知”群体,“眼光”高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对工作有着“高要求”的研究生是否能够为单位提供相应的“高标准”服务?研究生又该如何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择业问题呢?笔者结合多年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实践,来谈谈研究生择业选择如何实现理性回归。
一、大城市不再是研究生就业的唯一选择
《大学生就业首选》的调查结果显示,京、沪、穗三地已不再是大学生们绝对的选择,很多人把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等城市作为求职的目标。如近年来,成都、重庆、南京、杭州等城市都成为求职的热门城市。传统观念认为,生活成本高的大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薪水,生活成本低的小城市,工作机会和薪水也少。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在二线城市可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新鲜空气和食物,更少的工作竞争和交通拥堵,低得多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更低廉的房价。一次网络调查显示,在二线城市生活的年轻中产阶级家庭要比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更幸福。该调查是在全国35个城市中针对20到40岁的7万名中产阶级人士展开的。调查表明,高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堵车和高成本的子女教育是导致大城市幸福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
现今,研究生在进行择业选择时更关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全球顶级招聘服务提供商万宝盛华人力资源公司表示,随着经济增长开始位移到中西部地区,二线城市对职场年轻人来说越来越具吸引力。“很多跨国公司正向新兴城市转移,刺激了当地人才需求,带动了人才流动”。2009年,14个省份GDP增长超过15%,其他大多在10%到12%之间,而北京、上海和广州则处在增长最慢的行列。专家表示,未来增长势头将继续向中西部和北部转移。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研究生关注基层与西部地区,愿意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就业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例如09年笔者所在高校共有三名毕业生到西藏林芝地区工作,其中包括一名博士毕业生;2011年更是有数百名毕业研究生参加各地市选调生的选拔考试。在研究生奔赴这些次发达地区之时,则意味着曾经的研究生就业神话不再,他们已经回归平凡,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业的选择应当更加理性和务实。
二、职业发展是择业选择的关键因素
研究生通过多年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学习,专业和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大多数人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也就有了比本科生更明确的求职目标。同时,经过积累读研阶段在课题研究和与人沟通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生也拥有了更加成熟的心态。因此,研究生通常在择业时表现出比本科生更高的就业期望值,这主要表现在: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薪水待遇要求较高、对工作岗位层次的追求、要求专业对口度、希望工作稳定等等。
2.1单位性质。
机关和高校等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往往是研究生的首选。一方面,由于这些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工作稳定有较完善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专业对口度较高,有利于研究生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这几年报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研究生人数有增无减,虽然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但研究生依然将此作为就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准备。如某高校商学院2011年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参加了国家公务员及人民银行的公开考试,绝大多数文科类毕业生表示会参加各省市及地方公务员的考试。同时,外企和大型国有企业也广受青睐。一般来说,这些单位能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同时也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相对而言,理科研究生到企业工作的相对较多,一般主要从事一些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的研发、质量控制和技术分析等工作,而文科学生则更多地面向媒体、出版社等文化企业单位就业。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建设,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让研究生看到了活力,民营企业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和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对研究生充满了吸引力。毕竟国家机关单位的招聘有限,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放下研究生金牌架子,那么就业前景将会相当困难。作为社会高端人才,没有理性和务实的择业观念,必将被社会淘汰。某高校2010届法学专业毕业研究生,除了有30%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之外,有40%的毕业生面向国有企业就业,20%的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单位工作。
2.2岗位前景。
研究生,作为社会的“中高端”人才,更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因此在进行择业选择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将选择的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的性格、兴趣相匹配。虽然很多人在第一次择业时很难寻找到与自己性格、兴趣完全匹配的职业,但倘若对职业毫无兴趣,将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工作。此外,个人能力与专业对工作岗位的适合程度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果工作岗位与个人能力不相匹配,“高才低就”委屈了自己,而“低能高就”则委屈了企业;只有能力与职业形成较好的匹配,才可能实现单位和个人的“双赢”。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寻找到与自己专业、能力匹配的工作,是每个人的梦想。但研究生同时也应明白,兴趣和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培养,“做一行爱一行”,这是职场的基本定律,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务实地选择就业。
2.3薪资待遇。
由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起薪平均水平分别为3393元和5399元。而且,不同城市的研究生起薪差距变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相比较,深圳的硕士生平均起薪最低,为3581元,而上海的硕士生平均起薪水平为3966元。但一线城市硕士毕业生平均薪酬则比其他二三线城市高近千元,薪酬差距非常明显。同时,不同行业的研究生起薪也参差不齐。从行业上看,今年硕士和博士生起薪水平最高的行业则分别是IT、综合服务、房地产。
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研究生做出择业选择的重要原因,毕竟这是决定了生存能力大小和生存质量高低的“生计来源”,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以往,研究生作为“天之骄子”中的精英,对于自己的估价自然不低。但面对求职的竞争压力,研究生与本科生薪酬期望差距在不断缩小。《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显示,30%的毕业研究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的薪酬期望,这无疑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产生的心态变化。研究生如果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必须适当调整自己的薪资期望值,否则只能变成“主动失业”。研究生不应过分在意起薪的多与少,而应更注重未来薪资的提升空间,起薪只是一个暂时的水准。如果工作有潜力并且自己也有兴趣从事该项工作,那么就应该更加努力去工作,而不是在抱怨中度过每一天。当自己手拿硕士文凭已不在被追捧之时,理性务实的就业观念才会让自己的明天更光明。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1):P3-15
[2]郭小兵等.当代研究生择业社会心理因素探微.人才资源开发.2007(11):P32-33
[3]王强春.择业之烦恼.中国研究生.2011(3):P43-45
[4]黄宝菊.从研究生就业看学科文化差异.煤炭高等教育.2010(1):P57-59
[5]张岩.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 教学研究.2010(2):P38-40
【摘要】本文从近年研究生就业状况出发,分析了研究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重点从就业区域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谈研究生择业选择如何实现理性回归。
【关键词】研究生; 择业选择; 理性回归
作者简介:蔡立丰,1977年生,女,汉族,上海市人,现就职于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学。黄路明,1974年生,女,汉族,广西玉林人,现就职于广西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17-02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用人单位需求趋于务实,研究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研究生就业管理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笔者目睹了研究生就业从“卖方”到“买方”市场的一个渐变过程。就拿笔者所在的一所西南地区“211工程”高校而言,全日制毕业研究生的人数从2006年的600余人增至2012年的2000多人,而就业率却从2006年的93%下降为86%。研究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研究生就业难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上负有一定的责任。部分学科专业性过强,就业面较窄,如纯语言文学类、纯理科类、教育类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人才消费”上日趋理性。随着用人成本的提高,前几年出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弱化,用人单位逐渐回归务实的用人态度,更多地从员工实践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着眼,重点考虑岗位的胜任情况而非简单地用学历判定。主观原因主要体现为:有的研究生在读期间忽视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的研究生择业时缺乏理性、务实的态度,要么过度追逐所谓的大城市、好单位、高薪酬而被单位“挑”剩,要么“挑”岗位而自愿主动“等待”。研究生作为“高知”群体,“眼光”高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对工作有着“高要求”的研究生是否能够为单位提供相应的“高标准”服务?研究生又该如何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择业问题呢?笔者结合多年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实践,来谈谈研究生择业选择如何实现理性回归。
一、大城市不再是研究生就业的唯一选择
《大学生就业首选》的调查结果显示,京、沪、穗三地已不再是大学生们绝对的选择,很多人把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等城市作为求职的目标。如近年来,成都、重庆、南京、杭州等城市都成为求职的热门城市。传统观念认为,生活成本高的大城市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薪水,生活成本低的小城市,工作机会和薪水也少。但现在很多人认为,在二线城市可能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新鲜空气和食物,更少的工作竞争和交通拥堵,低得多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更低廉的房价。一次网络调查显示,在二线城市生活的年轻中产阶级家庭要比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更幸福。该调查是在全国35个城市中针对20到40岁的7万名中产阶级人士展开的。调查表明,高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堵车和高成本的子女教育是导致大城市幸福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
现今,研究生在进行择业选择时更关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前景及个人发展空间。全球顶级招聘服务提供商万宝盛华人力资源公司表示,随着经济增长开始位移到中西部地区,二线城市对职场年轻人来说越来越具吸引力。“很多跨国公司正向新兴城市转移,刺激了当地人才需求,带动了人才流动”。2009年,14个省份GDP增长超过15%,其他大多在10%到12%之间,而北京、上海和广州则处在增长最慢的行列。专家表示,未来增长势头将继续向中西部和北部转移。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研究生关注基层与西部地区,愿意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就业也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例如09年笔者所在高校共有三名毕业生到西藏林芝地区工作,其中包括一名博士毕业生;2011年更是有数百名毕业研究生参加各地市选调生的选拔考试。在研究生奔赴这些次发达地区之时,则意味着曾经的研究生就业神话不再,他们已经回归平凡,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同样意识到这个问题:就业的选择应当更加理性和务实。
二、职业发展是择业选择的关键因素
研究生通过多年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学习,专业和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大多数人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也就有了比本科生更明确的求职目标。同时,经过积累读研阶段在课题研究和与人沟通方面的实践经验,研究生也拥有了更加成熟的心态。因此,研究生通常在择业时表现出比本科生更高的就业期望值,这主要表现在: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薪水待遇要求较高、对工作岗位层次的追求、要求专业对口度、希望工作稳定等等。
2.1单位性质。
机关和高校等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往往是研究生的首选。一方面,由于这些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工作稳定有较完善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专业对口度较高,有利于研究生在专业上进一步发展。这几年报考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研究生人数有增无减,虽然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但研究生依然将此作为就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准备。如某高校商学院2011年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参加了国家公务员及人民银行的公开考试,绝大多数文科类毕业生表示会参加各省市及地方公务员的考试。同时,外企和大型国有企业也广受青睐。一般来说,这些单位能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同时也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相对而言,理科研究生到企业工作的相对较多,一般主要从事一些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的研发、质量控制和技术分析等工作,而文科学生则更多地面向媒体、出版社等文化企业单位就业。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建设,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让研究生看到了活力,民营企业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和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对研究生充满了吸引力。毕竟国家机关单位的招聘有限,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观念,放下研究生金牌架子,那么就业前景将会相当困难。作为社会高端人才,没有理性和务实的择业观念,必将被社会淘汰。某高校2010届法学专业毕业研究生,除了有30%的毕业生考取公务员之外,有40%的毕业生面向国有企业就业,20%的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单位工作。
2.2岗位前景。
研究生,作为社会的“中高端”人才,更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因此在进行择业选择时,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将选择的工作岗位是否与自己的性格、兴趣相匹配。虽然很多人在第一次择业时很难寻找到与自己性格、兴趣完全匹配的职业,但倘若对职业毫无兴趣,将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工作。此外,个人能力与专业对工作岗位的适合程度也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果工作岗位与个人能力不相匹配,“高才低就”委屈了自己,而“低能高就”则委屈了企业;只有能力与职业形成较好的匹配,才可能实现单位和个人的“双赢”。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寻找到与自己专业、能力匹配的工作,是每个人的梦想。但研究生同时也应明白,兴趣和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培养,“做一行爱一行”,这是职场的基本定律,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务实地选择就业。
2.3薪资待遇。
由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发布的《2010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起薪平均水平分别为3393元和5399元。而且,不同城市的研究生起薪差距变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相比较,深圳的硕士生平均起薪最低,为3581元,而上海的硕士生平均起薪水平为3966元。但一线城市硕士毕业生平均薪酬则比其他二三线城市高近千元,薪酬差距非常明显。同时,不同行业的研究生起薪也参差不齐。从行业上看,今年硕士和博士生起薪水平最高的行业则分别是IT、综合服务、房地产。
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研究生做出择业选择的重要原因,毕竟这是决定了生存能力大小和生存质量高低的“生计来源”,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以往,研究生作为“天之骄子”中的精英,对于自己的估价自然不低。但面对求职的竞争压力,研究生与本科生薪酬期望差距在不断缩小。《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显示,30%的毕业研究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的薪酬期望,这无疑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产生的心态变化。研究生如果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必须适当调整自己的薪资期望值,否则只能变成“主动失业”。研究生不应过分在意起薪的多与少,而应更注重未来薪资的提升空间,起薪只是一个暂时的水准。如果工作有潜力并且自己也有兴趣从事该项工作,那么就应该更加努力去工作,而不是在抱怨中度过每一天。当自己手拿硕士文凭已不在被追捧之时,理性务实的就业观念才会让自己的明天更光明。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1):P3-15
[2]郭小兵等.当代研究生择业社会心理因素探微.人才资源开发.2007(11):P32-33
[3]王强春.择业之烦恼.中国研究生.2011(3):P43-45
[4]黄宝菊.从研究生就业看学科文化差异.煤炭高等教育.2010(1):P57-59
[5]张岩.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及调试. 教学研究.2010(2):P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