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课堂是一汪春水的话,那么激活就好比是一颗投入水中荡起层层涟漪的石子,看似微不足道,却使课堂有了活力,活力是课堂的生命。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情况,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给沉寂的课堂以活力,创造师生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语文课堂激活做了一些探究。
一、兴趣激活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在探索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倾向,在学习上叫做“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心理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之始。当学生有兴趣时,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能迅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在导入语、结束语、提问技巧,还是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听课欲望来进行,因为这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基石。
二、情境激活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再现型激活是指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运用语言、动作、音乐、美术、声像、扮饰、模拟、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种再现型情境激活,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文学性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再造型情境激活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想或设计其余内容,或根据课文材料逻辑地推想、想象其前(补)其后(续)的情形,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的、各不相同的情境的对比和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三、质疑激活法
叶圣陶先生说:“善教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精心置疑,应当让学生有疑然后经过指点给予解决,才有效果。”精心巧妙地设疑发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初步感知问题,激发起探究、质疑的欲望,引起认知冲突。比如说,我在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时,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谴责抨击英法联军是理所应当的,但雨果作为法国人为什么也会这样做呢?难道他不怕他的政府为难他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当学习热情高涨时,教师应提示更富有难度的疑问,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再探索。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师主要起激励、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不失时机地质疑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拨动其思考的琴弦,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四、朗读激活法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手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首先,要求读准字词;其次,要反复读,把课文读得熟练流畅;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要把握住感情基调,把课文的情感通过朗读时的语气、停顿、节奏、重音等等表现出来,做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这样,课堂上朗读就能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情感并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作用。比如我在讲《乡愁》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那浓浓的乡愁,我先播放了一首柔和而舒缓的钢琴曲,营造出感伤的氛围;然后安排学生用低缓的语调把沉痛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浓厚的乡愁中。当然,朗读可以不局限于个人朗读,还可运用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竞技性朗读等,而且要让朗读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总之,要充分利用朗读来激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揣摩体味,进一步理解作品。
五、竞赛激活法
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积极性首先是动机问题。这种动机可以因为对学习材料和教学内容有兴趣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对参与活动的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引起。运用竞赛就是依据后者采取的激活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随时展开竞赛活动;也可以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在竞赛中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在某些不需要系统前提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领域,诸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
课堂波澜不惊,犹一潭死水;课堂清澈欢快,如涓涓细流;课堂动人心魄,如惊涛骇浪……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哪一种风格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的方式有许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努力去探究,去求索教学的真谛,定能找到这股“源头活水”,摆脱“山穷水尽”的课堂教学困境,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出现千人千面、一课千面的教学风貌,从而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兴趣激活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在探索某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倾向,在学习上叫做“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心理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之始。当学生有兴趣时,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能迅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在导入语、结束语、提问技巧,还是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听课欲望来进行,因为这是激活课堂教学的基石。
二、情境激活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再现型激活是指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运用语言、动作、音乐、美术、声像、扮饰、模拟、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种再现型情境激活,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文学性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再造型情境激活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想或设计其余内容,或根据课文材料逻辑地推想、想象其前(补)其后(续)的情形,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的、各不相同的情境的对比和比较,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三、质疑激活法
叶圣陶先生说:“善教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精心置疑,应当让学生有疑然后经过指点给予解决,才有效果。”精心巧妙地设疑发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初步感知问题,激发起探究、质疑的欲望,引起认知冲突。比如说,我在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时,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作为中国人我们谴责抨击英法联军是理所应当的,但雨果作为法国人为什么也会这样做呢?难道他不怕他的政府为难他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踊跃发言,获得了愉快的学习体验。当学习热情高涨时,教师应提示更富有难度的疑问,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再探索。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师主要起激励、启发、点拨、引导的作用,不失时机地质疑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拨动其思考的琴弦,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四、朗读激活法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手段,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首先,要求读准字词;其次,要反复读,把课文读得熟练流畅;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要把握住感情基调,把课文的情感通过朗读时的语气、停顿、节奏、重音等等表现出来,做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这样,课堂上朗读就能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情感并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作用。比如我在讲《乡愁》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那浓浓的乡愁,我先播放了一首柔和而舒缓的钢琴曲,营造出感伤的氛围;然后安排学生用低缓的语调把沉痛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浓厚的乡愁中。当然,朗读可以不局限于个人朗读,还可运用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竞技性朗读等,而且要让朗读贯穿语文教学始终。总之,要充分利用朗读来激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揣摩体味,进一步理解作品。
五、竞赛激活法
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积极性首先是动机问题。这种动机可以因为对学习材料和教学内容有兴趣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对参与活动的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引起。运用竞赛就是依据后者采取的激活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随时展开竞赛活动;也可以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实践证明,学生在竞赛中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在某些不需要系统前提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领域,诸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
课堂波澜不惊,犹一潭死水;课堂清澈欢快,如涓涓细流;课堂动人心魄,如惊涛骇浪……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哪一种风格的课堂教学都要有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的方式有许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努力去探究,去求索教学的真谛,定能找到这股“源头活水”,摆脱“山穷水尽”的课堂教学困境,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出现千人千面、一课千面的教学风貌,从而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