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莫高窟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它开凿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其中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壁画石窟群。意大利圣维塔尔教堂位于意大利腊文纳,于公元六世纪建成,教堂内部的壁画也在同期完成,敦煌莫高窟220号洞窟的壁画和意大利圣维塔尔教堂内的壁画几乎创作于同时期。本文将从构图形式、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材料、手法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经典壁画的不同。
一、构图形式
《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是圣维塔尔教堂中的一幅镶嵌壁画,画中描绘的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和他的廷臣们,整幅作品构图比较呆板,画中的人物呈一字排开,最重要的人物放在中间的位置,其他的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列在两边,虽然左右两边的人物数目不相同,左边共计八人,右边四人,但画面左右的分量在视觉上的呈现是基本一样的。绘于莫高窟220号洞窟内右壁的《药师经变》,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八大菩萨侍立左右,水池中央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宝台的栏边,有侧身倚栏而坐的菩萨,手捧莲花,合掌礼佛,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宝台两侧是神将和圣众,神将上方是赤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是裸体忿怒相的力士。七佛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两侧乐队共有28人,分坐在两块方毯下,两组舞伎在灯火辉煌中翩翩起舞。在构图形式上,两幅作品采用的都是对称和均衡的手法,《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采用的是完全平面装饰的手法,莫高窟220号洞窟中的壁画比圣维塔尔教堂中的壁画表现手法要丰富些,在人物的位置安排上,按照等级层层排列,七尊药师佛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描绘得偏大,其他的侍者相对较小,人物分段平面错落并置,体现出层次感。错落有致,人物的体态、大小都随着画面内容的需要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借以人物的排列在推进空间,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主体表现突出。
二、人物形象的表现
《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中的人物形象,表情动作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分别,都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仿佛要以此种形态来表示他们的忠诚与信仰,人物的比例也是拉长的失真形象,人物身上的装饰物较少,只有少数的宗教圣物以及士兵手中的武器和盾牌,现实中的人物被高度地概括和抽象化,在这个时期,我们在古希腊、罗马中看到的那些生动的真实的因素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纪非常典型的程式化人物表现手法。拜占廷艺术认为形象和真实是次要的,艺术的核心应该是反映神圣的精神和情感,因此在拜占廷艺术家的作品中,写实并不受到重视,相反简单的线条质朴的形象却是表现作品的主要手段。莫高窟220号洞窟北壁的《药师经变》,虽然年代久远,画面较为斑驳,但仍然可以想象作品的原貌是何等的精彩,画面中人物众多,体态各异,表情各不相同,色彩丰富,画中不论是药师佛或是菩萨或是神将,服装都各不相同,配戴的饰物更是不尽其数,服饰器物也很好地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以画面中的神将为例,他们都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有蛇、兔、虎等动物,这是以十二动物生肖对应的十二神将。画家对于面部表情的刻画更是细致生动,特别是眼睛和嘴。眼睛除了天生的尖圆长宽等不同外,更可以看出内心的状态的不同,嘴部表情或用力,或放松,对这些部位都特别着力地加以刻画。
三、表现材料和手法
《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是一幅镶嵌画,镶嵌画在拜占廷美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材料为彩色小石块或彩色玻璃。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鲜艳的色泽和强烈的反光使其装饰的教堂绚丽辉煌,充满虚无缥缈的“天堂”气息。镶嵌画以其真实性,耐久性,制作多样性而得以在世上广泛流传,它有耐潮湿,不易变色的优点。莫高窟220号石窟中的壁画线条优美流畅,画家采用矿物质颜料进行绘制,有朱红、石绿、石黄、石青等色彩,有的地方还采用了沥粉堆金的工艺,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富丽堂皇,艳而不俗。由于两幅作品采用的材料和手法的不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镶嵌画与教堂的气氛相得益彰,显得更加宏伟华丽,又不失庄严肃穆感,而莫高窟220号洞窟的《药师经变》则表现出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
从本文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绘画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一次次地翻阅这其中的精品,感受到的是一次次的震撼和无穷尽的魅力,这不由得让我们感叹,人类对于艺术的渴求从来不会停止,而艺术家对艺术的创作也永远不会终止过,虽然作品之间从各个方面都有极大差异,但是却不影响这些作品在中外艺术家心中的地位,分析它们的不同才能使我们更好四掌握它们的精髓。《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和莫高窟220号洞窟壁画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分析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对现在的创作有更深的思考,思考作品和现实生活、宗教习俗、社会风俗的关系。
(作者简介:张金凤(1981.6-)女,山西阳泉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助教,艺术设计专业。)
一、构图形式
《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是圣维塔尔教堂中的一幅镶嵌壁画,画中描绘的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和他的廷臣们,整幅作品构图比较呆板,画中的人物呈一字排开,最重要的人物放在中间的位置,其他的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列在两边,虽然左右两边的人物数目不相同,左边共计八人,右边四人,但画面左右的分量在视觉上的呈现是基本一样的。绘于莫高窟220号洞窟内右壁的《药师经变》,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八大菩萨侍立左右,水池中央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宝台的栏边,有侧身倚栏而坐的菩萨,手捧莲花,合掌礼佛,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宝台两侧是神将和圣众,神将上方是赤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是裸体忿怒相的力士。七佛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两侧乐队共有28人,分坐在两块方毯下,两组舞伎在灯火辉煌中翩翩起舞。在构图形式上,两幅作品采用的都是对称和均衡的手法,《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采用的是完全平面装饰的手法,莫高窟220号洞窟中的壁画比圣维塔尔教堂中的壁画表现手法要丰富些,在人物的位置安排上,按照等级层层排列,七尊药师佛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描绘得偏大,其他的侍者相对较小,人物分段平面错落并置,体现出层次感。错落有致,人物的体态、大小都随着画面内容的需要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借以人物的排列在推进空间,真正做到了形式服务于内容,主体表现突出。
二、人物形象的表现
《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中的人物形象,表情动作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分别,都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仿佛要以此种形态来表示他们的忠诚与信仰,人物的比例也是拉长的失真形象,人物身上的装饰物较少,只有少数的宗教圣物以及士兵手中的武器和盾牌,现实中的人物被高度地概括和抽象化,在这个时期,我们在古希腊、罗马中看到的那些生动的真实的因素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中世纪非常典型的程式化人物表现手法。拜占廷艺术认为形象和真实是次要的,艺术的核心应该是反映神圣的精神和情感,因此在拜占廷艺术家的作品中,写实并不受到重视,相反简单的线条质朴的形象却是表现作品的主要手段。莫高窟220号洞窟北壁的《药师经变》,虽然年代久远,画面较为斑驳,但仍然可以想象作品的原貌是何等的精彩,画面中人物众多,体态各异,表情各不相同,色彩丰富,画中不论是药师佛或是菩萨或是神将,服装都各不相同,配戴的饰物更是不尽其数,服饰器物也很好地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以画面中的神将为例,他们都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有蛇、兔、虎等动物,这是以十二动物生肖对应的十二神将。画家对于面部表情的刻画更是细致生动,特别是眼睛和嘴。眼睛除了天生的尖圆长宽等不同外,更可以看出内心的状态的不同,嘴部表情或用力,或放松,对这些部位都特别着力地加以刻画。
三、表现材料和手法
《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是一幅镶嵌画,镶嵌画在拜占廷美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材料为彩色小石块或彩色玻璃。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鲜艳的色泽和强烈的反光使其装饰的教堂绚丽辉煌,充满虚无缥缈的“天堂”气息。镶嵌画以其真实性,耐久性,制作多样性而得以在世上广泛流传,它有耐潮湿,不易变色的优点。莫高窟220号石窟中的壁画线条优美流畅,画家采用矿物质颜料进行绘制,有朱红、石绿、石黄、石青等色彩,有的地方还采用了沥粉堆金的工艺,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富丽堂皇,艳而不俗。由于两幅作品采用的材料和手法的不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镶嵌画与教堂的气氛相得益彰,显得更加宏伟华丽,又不失庄严肃穆感,而莫高窟220号洞窟的《药师经变》则表现出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
从本文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绘画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我们一次次地翻阅这其中的精品,感受到的是一次次的震撼和无穷尽的魅力,这不由得让我们感叹,人类对于艺术的渴求从来不会停止,而艺术家对艺术的创作也永远不会终止过,虽然作品之间从各个方面都有极大差异,但是却不影响这些作品在中外艺术家心中的地位,分析它们的不同才能使我们更好四掌握它们的精髓。《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廷臣》和莫高窟220号洞窟壁画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分析这些作品可以使我们对现在的创作有更深的思考,思考作品和现实生活、宗教习俗、社会风俗的关系。
(作者简介:张金凤(1981.6-)女,山西阳泉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美术学院,助教,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