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春雨属于我国古代文学众多意象当中比较典型的意象,其属于一种气候现象,与农业丰歉关系密切,被视为生命之水,后在文学作品当中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为春雨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当中的体现,首先整理了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表现形式,细雨、烟雨、酥雨等。而后分析了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情感体现,包括离别相思、惜春、闲适意趣等。
关键词:春雨;意象;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前言:
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描述风、霜、雨、雪等意象的作品众多,文人学者对于春雨这一意象尤其偏爱。主要原因在于,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庄稼的收成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春雨息息相关,人们十分重视春雨,文人亦常常借助春雨抒发自己浓烈的情感。鉴于此,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春雨成为了极受文人喜爱的意象,至今仍旧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于春雨的名诗名句,具有深远的艺术成就。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所体现的春雨意象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细致的研究春雨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继而对现代文学创作起到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当中春雨意象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丰富性,比较常见的几种形式应该为:第一,细雨,属于古代文学中比较重要的自然物象,因其不具有较大的雨量,如丝如缕般可以产生朦胧的美感,比较典型的诗句应该有李商隐《无题二首》当中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第二,烟雨,该表现形式主要在于春雨十分迷离朦胧,轻细又缥缈,因而文人雅士将其称为“烟雨”,体现如梦如幻的美感,代表诗句有杜牧《江南春》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第三,酥雨,该表现形式是指春雨能够令人们感受到愉快、温暖和舒润,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通感或者比喻的手法表达该种美妙的感觉,代表作品有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第四,夜雨,其具有默默滋润万物的特点,得到夜雨滋润的自然万物均会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如诗如画的美丽,代表作品有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情感体现
(一)体现离别相思之情
春雨具有淅沥、缠绵的特点,古代文人雅士大多具有比较柔婉、细腻的性格,能够与春雨的特点相互符合,因而其在看到春雨时便比较容易出现十分敏感的、感性的心理,比较明显的便应该为离别相思的情感。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文人雅士经常借用春雨抒发自己内心的离别之情,产生离别时的情感意蕴。该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十分丰富,例如李商隐的《春雨》当中“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晩,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整首诗基本上饱含了诗人内心怀思的情愫,诗人借助于春雨展现了其内心的情思之苦,且相思之情不仅无奈,更无休止,全诗展现了一种浓烈的忧伤之情[1]。
(二)體现惜春之情
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会体现出一定的惜春之情,虽然春雨能够在无声当中对万物进行滋养,但是却韶光易逝。该种惜春之情早在屈原的创作当中便已经有所出现,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兮”。后发展至唐宋时期,古代文学创作进入到了高峰阶段,春恨主题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此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白居易《惜落花》当中的“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枝上三分落,园中一寸深。”一个“惜”字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春雨的喜爱与珍惜[2]。另外,古代文人学者在创作当中会将人生与自然物象相互关联,因而通过春雨表达惜春之情时大多亦会表达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留恋,代表作品为纳兰性德《南乡子·烟暖雨初收》的“人去似春休”[3]。
(三)体现闲适意趣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春雨意象除了表达离别相思之情和惜春之情以外,亦会体现出一定的闲适意趣,主要由于春雨到来之际人们的田间劳作均需要停止,因而便可以在绵绵春雨的环境当中细细体悟生活的美好与闲适。在体现闲适意趣这一情感的春雨意象代表当中,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便展现了词人希望能够生活在风景秀美的水乡,感受农家生活的美好,全词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春雨的喜爱,对自由的向往等情感,可谓匠心独运。
结论:
综上所述,农耕社会属于我国古代的典型社会性质,该段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难免与之产生十分密切的关联。因为春雨对农耕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因而其不仅仅受到了农民的重视,更引起了文人学者的关注。为此,越来越多的文人将春雨作为意象展开创作,出现了细雨、烟雨、酥雨和夜雨等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众多作品当中,文人们通过春雨亦展现了离别相思、惜春以及闲适意趣等情感。
参考文献:
[1]曾敏.立象以尽意——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生成观微探[J].北方文学(下旬),2017,05(02):86.
[2]渠红岩.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J].人文杂志,2012,05(10):95-101.
[3]由娜.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2,07(09):114-115.
关键词:春雨;意象;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前言:
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描述风、霜、雨、雪等意象的作品众多,文人学者对于春雨这一意象尤其偏爱。主要原因在于,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庄稼的收成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春雨息息相关,人们十分重视春雨,文人亦常常借助春雨抒发自己浓烈的情感。鉴于此,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春雨成为了极受文人喜爱的意象,至今仍旧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于春雨的名诗名句,具有深远的艺术成就。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当中所体现的春雨意象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细致的研究春雨这一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所表达的情感,继而对现代文学创作起到一定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表现形式
古代文学当中春雨意象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丰富性,比较常见的几种形式应该为:第一,细雨,属于古代文学中比较重要的自然物象,因其不具有较大的雨量,如丝如缕般可以产生朦胧的美感,比较典型的诗句应该有李商隐《无题二首》当中的“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第二,烟雨,该表现形式主要在于春雨十分迷离朦胧,轻细又缥缈,因而文人雅士将其称为“烟雨”,体现如梦如幻的美感,代表诗句有杜牧《江南春》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第三,酥雨,该表现形式是指春雨能够令人们感受到愉快、温暖和舒润,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通感或者比喻的手法表达该种美妙的感觉,代表作品有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第四,夜雨,其具有默默滋润万物的特点,得到夜雨滋润的自然万物均会焕发勃勃生机,展现如诗如画的美丽,代表作品有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的情感体现
(一)体现离别相思之情
春雨具有淅沥、缠绵的特点,古代文人雅士大多具有比较柔婉、细腻的性格,能够与春雨的特点相互符合,因而其在看到春雨时便比较容易出现十分敏感的、感性的心理,比较明显的便应该为离别相思的情感。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文人雅士经常借用春雨抒发自己内心的离别之情,产生离别时的情感意蕴。该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十分丰富,例如李商隐的《春雨》当中“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晩,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整首诗基本上饱含了诗人内心怀思的情愫,诗人借助于春雨展现了其内心的情思之苦,且相思之情不仅无奈,更无休止,全诗展现了一种浓烈的忧伤之情[1]。
(二)體现惜春之情
古代文学中春雨意象会体现出一定的惜春之情,虽然春雨能够在无声当中对万物进行滋养,但是却韶光易逝。该种惜春之情早在屈原的创作当中便已经有所出现,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兮”。后发展至唐宋时期,古代文学创作进入到了高峰阶段,春恨主题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此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白居易《惜落花》当中的“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枝上三分落,园中一寸深。”一个“惜”字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春雨的喜爱与珍惜[2]。另外,古代文人学者在创作当中会将人生与自然物象相互关联,因而通过春雨表达惜春之情时大多亦会表达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留恋,代表作品为纳兰性德《南乡子·烟暖雨初收》的“人去似春休”[3]。
(三)体现闲适意趣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的春雨意象除了表达离别相思之情和惜春之情以外,亦会体现出一定的闲适意趣,主要由于春雨到来之际人们的田间劳作均需要停止,因而便可以在绵绵春雨的环境当中细细体悟生活的美好与闲适。在体现闲适意趣这一情感的春雨意象代表当中,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便展现了词人希望能够生活在风景秀美的水乡,感受农家生活的美好,全词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春雨的喜爱,对自由的向往等情感,可谓匠心独运。
结论:
综上所述,农耕社会属于我国古代的典型社会性质,该段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创作难免与之产生十分密切的关联。因为春雨对农耕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因而其不仅仅受到了农民的重视,更引起了文人学者的关注。为此,越来越多的文人将春雨作为意象展开创作,出现了细雨、烟雨、酥雨和夜雨等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在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众多作品当中,文人们通过春雨亦展现了离别相思、惜春以及闲适意趣等情感。
参考文献:
[1]曾敏.立象以尽意——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生成观微探[J].北方文学(下旬),2017,05(02):86.
[2]渠红岩.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J].人文杂志,2012,05(10):95-101.
[3]由娜.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2,07(0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