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阐述教学目标
从文本价值上看,《猫》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回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呈现了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的情感变化过程,书写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
从教材位置上看,本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首篇,单元探讨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要求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默读,勾画关键语句,并学会做摘录。“思考与探究”三引导学生探讨第三只猫亡失后,“我”“更难过得多”的原因。
从学情上分析,初中起始年段学生,虽有一定动物主题的阅读积累,但其认知往往停留在人与动物关系和谐美好的浅表层面,缺乏深度思考。在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既是本节课的设计起点,也是学生的生长点。
据此,我设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默读,梳理“我”对猫的情感态度变化;
2.品读,理解“我”对第三只猫亡失“更难过得多”的情感;(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悟读,培养学生尊重、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和意识。
二、规划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基于文本视角的合理选择。通常《猫》的教学设计,以拥有强势话语权的“我”为视角,俯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但是缺失话语权的弱小者的内心情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鉴于此,我選择第三只猫这个弱小者的视角,以“咪呜”声为着眼点,规划本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以一张既有第二只猫颜色又有第三只猫神态的图片导入,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速读勾画,从颜色、眼神、动作、性格等方面,对比判断出三只猫的不同及“我们”的喜恶。发现只有“我们”厌恶的第三只猫发出了声音“咪呜”。
(一)闻声寻情,梳理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文章,找出“我”对猫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发现“比”“更”二字,明确文章的重点就在第三只猫。为什么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呢?不妨借助那一声“咪呜”,去品读众生语言。
(二)再现“咪呜”,品读众生语言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还原“咪呜”情境
学生默读,摘录人物语言。抓住神态、副词和标点符号,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感知人物语言的大声、坚决、咄咄逼人,体会小猫“咪呜”声的凄楚微弱,鲜明对比,“恃强凌弱”跃然纸上,学生了解第三只猫被冤的原因,初步读懂文章的浅层主旨。
2.深入“咪呜”内心
提示学生将生活中猫的“喵呜”声与“咪呜”对比,感受第三只猫的悲楚。再指导学生联系文本,以第三只猫的视角,揣摩并描述其心理活动:凄楚的“咪呜”是猫疼痛的表达,它被打后身体的疼痛,被冤后无法申诉的内心憋屈。学生以表情、肢体等可视化的方式,在情境中展现其思维过程;以多元化的理解,勾连起与弱小者的情感共鸣。
3.反思“咪呜”根由
真凶现身后,那声凄楚的“咪呜”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师生有感情地朗诵第30段“我”的内心独白。明晰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的原因是,一个知识分子冤屈了不能辩说的动物后,内心的刺痛、自责、鞭挞。
文章写于1925年“五四运动”之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已经觉醒,作者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们要平等地对待弱小的生命。
(三)“咪呜”回响,寻找悲楚之猫
文中还有别的悲楚之“猫”么?“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的张妈,被三妹咕噜的周家丫头,被不知名的抢走了心爱之猫的“我们”,都可能成为那第三只猫。至此,学生完成思维的跃升:如果不能平等对对待弱小、没有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我们都有可能成为被拥有话语权的强势者恃强凌弱的对象。在生命的天平上,强和弱都值得尊重和善待。
三、讲解重点问题: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让“我”“更难过得多”?
这一部分人与猫都有语言表达。请大家默读课文,揣摩人与猫在表达时语气、态度的不同——
大家发现了人们在表达时大多都是“叫道”,“我”和妻的语言中也有一些副词、连词,它们都传达出“我们”强烈的愤怒。
咱们找六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他们朗读得声情并茂,也把我们带入了情境,同学们听完有什么感受?
是的,在声讨泄愤中,我们是咄咄逼人的强者!相比之下,那只猫的“咪呜”声应该怎样读?哪位同学试试?
这位同学把“咪呜”读得凄楚微弱。在我们的印象中,猫是“喵呜”地叫,响亮而可爱,而这声“咪呜”似乎藏着太多的信息,你能结合上下文把它的心里话表述出来么?
是的,它突然被打惊恐万分、重击之下疼痛不已、无法申诉、憋屈无助,同学们甚至帮它发出了“我真冤枉,谁能帮帮我”的呼救……这一声“咪呜”,是猫疼痛的表达啊!
原来这场冤案就源自这些大声的“叫道”和凄楚的“咪呜”的极不平等的对话。
真凶现身后,那声凄楚的“咪呜”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30段“我”的内心独白。思考:为什么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那是“我”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剖析,是一个知识分子冤屈了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后,内心的伤痛、自责、鞭挞啊。应该说,这才是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的真正原因!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已经觉醒,而这篇文章就像作者名字中的“振铎”二字,摇铃呐喊,唤醒民众要平等地对待弱小的生命。在生命的天平上,强和弱都值得尊重和善待。
“真正安慰每一个时代‘被扰乱的灵魂与苦闷’”,是作者郑振铎写作的初衷,也是《猫》跨越时空成为经典的原因。今天我们通过这声“咪呜”告诉孩子们,生命值得尊重,弱小更需要善待!
从文本价值上看,《猫》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回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呈现了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的情感变化过程,书写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
从教材位置上看,本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首篇,单元探讨人类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要求指导学生继续学习默读,勾画关键语句,并学会做摘录。“思考与探究”三引导学生探讨第三只猫亡失后,“我”“更难过得多”的原因。
从学情上分析,初中起始年段学生,虽有一定动物主题的阅读积累,但其认知往往停留在人与动物关系和谐美好的浅表层面,缺乏深度思考。在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既是本节课的设计起点,也是学生的生长点。
据此,我设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默读,梳理“我”对猫的情感态度变化;
2.品读,理解“我”对第三只猫亡失“更难过得多”的情感;(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悟读,培养学生尊重、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和意识。
二、规划教学活动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基于文本视角的合理选择。通常《猫》的教学设计,以拥有强势话语权的“我”为视角,俯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但是缺失话语权的弱小者的内心情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鉴于此,我選择第三只猫这个弱小者的视角,以“咪呜”声为着眼点,规划本课的教学活动。
课堂以一张既有第二只猫颜色又有第三只猫神态的图片导入,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速读勾画,从颜色、眼神、动作、性格等方面,对比判断出三只猫的不同及“我们”的喜恶。发现只有“我们”厌恶的第三只猫发出了声音“咪呜”。
(一)闻声寻情,梳理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文章,找出“我”对猫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发现“比”“更”二字,明确文章的重点就在第三只猫。为什么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呢?不妨借助那一声“咪呜”,去品读众生语言。
(二)再现“咪呜”,品读众生语言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还原“咪呜”情境
学生默读,摘录人物语言。抓住神态、副词和标点符号,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感知人物语言的大声、坚决、咄咄逼人,体会小猫“咪呜”声的凄楚微弱,鲜明对比,“恃强凌弱”跃然纸上,学生了解第三只猫被冤的原因,初步读懂文章的浅层主旨。
2.深入“咪呜”内心
提示学生将生活中猫的“喵呜”声与“咪呜”对比,感受第三只猫的悲楚。再指导学生联系文本,以第三只猫的视角,揣摩并描述其心理活动:凄楚的“咪呜”是猫疼痛的表达,它被打后身体的疼痛,被冤后无法申诉的内心憋屈。学生以表情、肢体等可视化的方式,在情境中展现其思维过程;以多元化的理解,勾连起与弱小者的情感共鸣。
3.反思“咪呜”根由
真凶现身后,那声凄楚的“咪呜”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师生有感情地朗诵第30段“我”的内心独白。明晰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的原因是,一个知识分子冤屈了不能辩说的动物后,内心的刺痛、自责、鞭挞。
文章写于1925年“五四运动”之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已经觉醒,作者就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们要平等地对待弱小的生命。
(三)“咪呜”回响,寻找悲楚之猫
文中还有别的悲楚之“猫”么?“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的张妈,被三妹咕噜的周家丫头,被不知名的抢走了心爱之猫的“我们”,都可能成为那第三只猫。至此,学生完成思维的跃升:如果不能平等对对待弱小、没有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我们都有可能成为被拥有话语权的强势者恃强凌弱的对象。在生命的天平上,强和弱都值得尊重和善待。
三、讲解重点问题: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让“我”“更难过得多”?
这一部分人与猫都有语言表达。请大家默读课文,揣摩人与猫在表达时语气、态度的不同——
大家发现了人们在表达时大多都是“叫道”,“我”和妻的语言中也有一些副词、连词,它们都传达出“我们”强烈的愤怒。
咱们找六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他们朗读得声情并茂,也把我们带入了情境,同学们听完有什么感受?
是的,在声讨泄愤中,我们是咄咄逼人的强者!相比之下,那只猫的“咪呜”声应该怎样读?哪位同学试试?
这位同学把“咪呜”读得凄楚微弱。在我们的印象中,猫是“喵呜”地叫,响亮而可爱,而这声“咪呜”似乎藏着太多的信息,你能结合上下文把它的心里话表述出来么?
是的,它突然被打惊恐万分、重击之下疼痛不已、无法申诉、憋屈无助,同学们甚至帮它发出了“我真冤枉,谁能帮帮我”的呼救……这一声“咪呜”,是猫疼痛的表达啊!
原来这场冤案就源自这些大声的“叫道”和凄楚的“咪呜”的极不平等的对话。
真凶现身后,那声凄楚的“咪呜”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30段“我”的内心独白。思考:为什么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那是“我”对自己内心的深刻剖析,是一个知识分子冤屈了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后,内心的伤痛、自责、鞭挞啊。应该说,这才是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更难过得多的真正原因!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尊重、善待生命的意识已经觉醒,而这篇文章就像作者名字中的“振铎”二字,摇铃呐喊,唤醒民众要平等地对待弱小的生命。在生命的天平上,强和弱都值得尊重和善待。
“真正安慰每一个时代‘被扰乱的灵魂与苦闷’”,是作者郑振铎写作的初衷,也是《猫》跨越时空成为经典的原因。今天我们通过这声“咪呜”告诉孩子们,生命值得尊重,弱小更需要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