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琵琶曲《天山之春》中的弹挑,双弹,扫扶,摇指,轮指等一系列技术指法展开分析,并针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训练要点进行思考。重在强调音乐的节奏把控,指法的传授与运用,以及音乐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琵琶;天山之春;指法;教学
《天山之春》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在业界素来备受演奏家与教学工作者的青睐,由于节奏跳跃,曲调欢快,故被称为中国的“弗拉门戈”。乐曲描绘的是我国新疆天山地区秀美巍峨的春光,曲调带有浓郁维吾尔民间音调特色,俏丽且不失宽阔,具有极强的歌唱性风格。
本文部分论点受中央音乐学院兰维薇老师公开课启发,针对此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重难点进行思考。
乐曲引子段落,仿佛是只有山林,鸟语,露珠的天山的清晨画面。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音,但也必须在固定节奏内出现,要求演奏者或是学生形成意识,意识越明确,演奏将越有所指。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容易出现抢拍子的错误习惯,所以教授过程中要给学生打“小拍子”,把一拍换化成四拍甚至八拍一個单位,让每个音符卡在固定节奏中,拍子越小,节奏控制的越精确。
乐曲进入到摇指部分,大段长音演奏,带有典型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特点,宽阔舒展,具有较强的歌唱性。这时画面好像是阳光普照在天山的大地上,人们开始有条不紊的播种,劳做。此段运用琵琶摇指,指法的运用要注意,第一:要用大指压住食指,食指指尖露出触弦的位置,其余手指收回来,支撑食指。第二:指尖运用角度和弹挑角度没有区别。第三,运用小臂的紧张感来代替腕子的发力,手指和腕子保持不动,只有手臂带动手指发力。此指法通过刘德海先生改良传授,加之借助中阮,柳琴等乐器来进行模拟感悟,相对以往的摇指方法,革新在于正反音色略有不同,这样更能体现出摇指与弹挑音色上的差别,并且杂音变小,比运用之前的技术指法时音色干净且有力度。
众所周知,弹拨乐是一件很难融合的乐器,因为发音速率较难统一, 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对于速率,也就是出手点的个数,必须要下意识把控。教课过程中,整段旋律一拍数四下,摇指正反四个点,一一对照。如若学生能力有限,降低摇指速率,同样一拍四个,但整体放慢速度,要知道指法本身的速度决定音乐的速度。在这个基础上,用同样原理去训练扫扶,滚指等一系列指法,既可以使学生把指法练成,又能够加固节奏意识。
进入主题段,1=144的小快板,此段为人们载歌载舞的前奏,借助新疆弹拨乐风格表达轻快活泼的节奏型。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情感和肢体语言以及呼吸的推动,自然的带出旋律的分句和强弱对比,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强调本段的跳跃性特点。
挑轮段落,本段与之前摇指段落进行同旋律高八度呼应,同一场景的再作强调。同理将速度延续至本段挑轮指法中,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定速轮”的概念。所谓“定速轮”就是固定速度的轮指,每拍一个或两个或四个。第一轮从食指开始出连续四个指头到小指,第二轮开始就从大指开始并用大指换音,也就是说轮指之后接弹挑等指法时要结束在大指挑上,这样会给学生右手形成很好的指序,在作品内的指法衔接以及动作也会很自然的帶动出来。定速轮在使用拍子控制轮指个数,目的是使学生在弹奏过程中轮指速度不要忽快忽慢,旋律不要忽强忽弱。速度是音乐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在乐曲中控制速度极佳的方式之一。
紧接着进入欢腾的快板段落,音乐由C调转D调,节拍也变为二拍子,色彩明亮,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充分发挥琵琶扫扶、摭分和快速夹弹等指法,热情洒脱,犹如花样绽放,形象地描写出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敲起手鼓、对歌伴舞的欢乐场景。此段旋律所有正拍都在挑的指法上,所以重音也都在挑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在重音处理上出错,老师可以通过提示,通过指法上的安排,或是通过讲解体现出音乐的跳跃性。并随着呼吸,用弹挑的紧张与推进来控制强弱,半轮指法作修饰作用,用指尖轻轻带过,力度都不要太强,重点突出反拍重音。
琵琶中的快速双弹,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琵琶义甲压着弦出,双弹要让小臂回收快一些,就像皮球落在地上,立刻回弹,让音效往上扬。双弹,不要甩腕子,借助小臂推和拉加强力度,辅助手指,双弹强调三弦,双挑强调二弦,动作下去碰到的最近的弦就是重音弦。谱面上虽是双弹,实则可以改成弹和踢,这样可以由弱渐强慢慢推动情绪,使听者略显舒适。再者双弹的力点强调的是外弦,本段旋律突出的是内弦,所以用弹踢指法更恰当。
扫与扫之间夹带十六分音符片段注意,十六分音符节奏要稳定,不能让学生赶节奏从而影响整体速度。单音音量放大,音色扎实,扫弦使用文扫方式,但也需要有反弹意识,使之音效往上提。
关于琵琶的弹挑,通过手型分类,可分为三种:第一,“龙眼”,虎口为圆形,音色圆润适用于慢速。第二,“凤眼”,虎口合并成三角状,大指打直,音色强劲,使用于快速指法。第三,丝揉,适用于柔美,舒缓的乐曲。这时所强调的就是手放松,不讲究方法,大指稍上,食指在下,自然弹挑。本段中的快速弹挑,适用于第二种“凤眼”手型指尖动作越小,速度越快,过弦之间,手指不要打开,运用小臂和腕子帮助去找弦,学生弹琴中要注意的是本段十六分音符,重音都在一指上,如若不是则准确度和冲劲就不够了。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要求学生用耳朵“听”,“听”既是辨别,也是思考。辨别音准的高低,音色的好坏,思考音乐的意境和情感韵味。中国琵琶的泰斗刘德海先生说过:“即使弹空弦,都要听出它的美”,美就是演奏本身以及演奏之后的呼吸韵味。
当学生弹错时,不可盲目纠错,不能一味刻板的按照课本教学,我们要向学生灌输“可以弹错,但不能不美”的教学理念,对于音乐感觉来讲只要有美感,无不可。教师当然要尊重面记号,但在遵照谱子演奏之外,可以依据自己舒服的音乐感觉,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属于自己的音乐美感。
【关键词】:琵琶;天山之春;指法;教学
《天山之春》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在业界素来备受演奏家与教学工作者的青睐,由于节奏跳跃,曲调欢快,故被称为中国的“弗拉门戈”。乐曲描绘的是我国新疆天山地区秀美巍峨的春光,曲调带有浓郁维吾尔民间音调特色,俏丽且不失宽阔,具有极强的歌唱性风格。
本文部分论点受中央音乐学院兰维薇老师公开课启发,针对此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重难点进行思考。
乐曲引子段落,仿佛是只有山林,鸟语,露珠的天山的清晨画面。虽然只有简单的几个音,但也必须在固定节奏内出现,要求演奏者或是学生形成意识,意识越明确,演奏将越有所指。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容易出现抢拍子的错误习惯,所以教授过程中要给学生打“小拍子”,把一拍换化成四拍甚至八拍一個单位,让每个音符卡在固定节奏中,拍子越小,节奏控制的越精确。
乐曲进入到摇指部分,大段长音演奏,带有典型的维吾尔族民间音调特点,宽阔舒展,具有较强的歌唱性。这时画面好像是阳光普照在天山的大地上,人们开始有条不紊的播种,劳做。此段运用琵琶摇指,指法的运用要注意,第一:要用大指压住食指,食指指尖露出触弦的位置,其余手指收回来,支撑食指。第二:指尖运用角度和弹挑角度没有区别。第三,运用小臂的紧张感来代替腕子的发力,手指和腕子保持不动,只有手臂带动手指发力。此指法通过刘德海先生改良传授,加之借助中阮,柳琴等乐器来进行模拟感悟,相对以往的摇指方法,革新在于正反音色略有不同,这样更能体现出摇指与弹挑音色上的差别,并且杂音变小,比运用之前的技术指法时音色干净且有力度。
众所周知,弹拨乐是一件很难融合的乐器,因为发音速率较难统一, 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对于速率,也就是出手点的个数,必须要下意识把控。教课过程中,整段旋律一拍数四下,摇指正反四个点,一一对照。如若学生能力有限,降低摇指速率,同样一拍四个,但整体放慢速度,要知道指法本身的速度决定音乐的速度。在这个基础上,用同样原理去训练扫扶,滚指等一系列指法,既可以使学生把指法练成,又能够加固节奏意识。
进入主题段,1=144的小快板,此段为人们载歌载舞的前奏,借助新疆弹拨乐风格表达轻快活泼的节奏型。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情感和肢体语言以及呼吸的推动,自然的带出旋律的分句和强弱对比,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强调本段的跳跃性特点。
挑轮段落,本段与之前摇指段落进行同旋律高八度呼应,同一场景的再作强调。同理将速度延续至本段挑轮指法中,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定速轮”的概念。所谓“定速轮”就是固定速度的轮指,每拍一个或两个或四个。第一轮从食指开始出连续四个指头到小指,第二轮开始就从大指开始并用大指换音,也就是说轮指之后接弹挑等指法时要结束在大指挑上,这样会给学生右手形成很好的指序,在作品内的指法衔接以及动作也会很自然的帶动出来。定速轮在使用拍子控制轮指个数,目的是使学生在弹奏过程中轮指速度不要忽快忽慢,旋律不要忽强忽弱。速度是音乐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在乐曲中控制速度极佳的方式之一。
紧接着进入欢腾的快板段落,音乐由C调转D调,节拍也变为二拍子,色彩明亮,旋律带有强烈的新疆民间舞曲风格,充分发挥琵琶扫扶、摭分和快速夹弹等指法,热情洒脱,犹如花样绽放,形象地描写出维吾尔族人民在天山敲起手鼓、对歌伴舞的欢乐场景。此段旋律所有正拍都在挑的指法上,所以重音也都在挑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在重音处理上出错,老师可以通过提示,通过指法上的安排,或是通过讲解体现出音乐的跳跃性。并随着呼吸,用弹挑的紧张与推进来控制强弱,半轮指法作修饰作用,用指尖轻轻带过,力度都不要太强,重点突出反拍重音。
琵琶中的快速双弹,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琵琶义甲压着弦出,双弹要让小臂回收快一些,就像皮球落在地上,立刻回弹,让音效往上扬。双弹,不要甩腕子,借助小臂推和拉加强力度,辅助手指,双弹强调三弦,双挑强调二弦,动作下去碰到的最近的弦就是重音弦。谱面上虽是双弹,实则可以改成弹和踢,这样可以由弱渐强慢慢推动情绪,使听者略显舒适。再者双弹的力点强调的是外弦,本段旋律突出的是内弦,所以用弹踢指法更恰当。
扫与扫之间夹带十六分音符片段注意,十六分音符节奏要稳定,不能让学生赶节奏从而影响整体速度。单音音量放大,音色扎实,扫弦使用文扫方式,但也需要有反弹意识,使之音效往上提。
关于琵琶的弹挑,通过手型分类,可分为三种:第一,“龙眼”,虎口为圆形,音色圆润适用于慢速。第二,“凤眼”,虎口合并成三角状,大指打直,音色强劲,使用于快速指法。第三,丝揉,适用于柔美,舒缓的乐曲。这时所强调的就是手放松,不讲究方法,大指稍上,食指在下,自然弹挑。本段中的快速弹挑,适用于第二种“凤眼”手型指尖动作越小,速度越快,过弦之间,手指不要打开,运用小臂和腕子帮助去找弦,学生弹琴中要注意的是本段十六分音符,重音都在一指上,如若不是则准确度和冲劲就不够了。
在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要求学生用耳朵“听”,“听”既是辨别,也是思考。辨别音准的高低,音色的好坏,思考音乐的意境和情感韵味。中国琵琶的泰斗刘德海先生说过:“即使弹空弦,都要听出它的美”,美就是演奏本身以及演奏之后的呼吸韵味。
当学生弹错时,不可盲目纠错,不能一味刻板的按照课本教学,我们要向学生灌输“可以弹错,但不能不美”的教学理念,对于音乐感觉来讲只要有美感,无不可。教师当然要尊重面记号,但在遵照谱子演奏之外,可以依据自己舒服的音乐感觉,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属于自己的音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