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要实现“改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改革目标,广大教师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值得思考。
一、情境创设既要有趣,更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创意设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恰当使用教育技术是创意设境的最佳途径,但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待情境创设的认识要全面,不能绝对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教师花去10分钟时间,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但这个故事跟学习《克与千克》有多大的联系?教师的情境创设其实是牵强附会的,为了创设而创设,使得情境创设流于形式。再者,这个环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好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简单地类比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它不仅要有趣,更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其实,实验操作、模拟表达式等也是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情境。教学即使是采用直接由旧知识引入的方法,还是情境,处理得当,同样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生的自主探索要教师的恰当引导
开课,教师由“猴子捞月”的画面揭示课题:
月亮明明挂在天上,猴子为什么看到水中也有一个月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师:大家都照过镜子,镜子里有许多小秘密,你们知道吗?今天就看哪个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生1:我发现镜子照在白布上的两个亮点。
生2:镜子可以转动看。
……
学生自主探索,体验镜面对称特点。第一层次的活动是照镜子,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当镜面与被照对象平行时,镜面对称的性质。
由于活动的目的不明确,教师对学生活动疏于必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盲目而混乱。
有的学生把镜子和面部垂直观察,有的学生把镜子拉近推远……学生汇报交流时,说法五花八门
学生的大部分探索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这种游离暴露出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没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教师的预设没有在引导上下功夫。
同样的一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骄傲的孔雀》引入新课,水面对称的特点通过演播展现无遗:美丽的孔雀瞧不起其它鸟类,看到自己抖羽毛、拍翅膀,水中鸟也抖羽毛、拍翅膀,愤怒的孔雀向水中的鸟冲去,淹成“落汤鸡”,再看水中鸟那么狼狈的样子,得意地说:“你再没有我美了吧!”尽管教师在让学生看动画片之前没有提任何问题和要求,只让学生看,但学生喜欢的动画画面和其中蕴含的滑稽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关注,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孔雀与水中鸟的相同和不同:
生1:孔雀太笨,湖里的那只鸟就是它自己,它都不知道。
生2:湖中的那只鸟是它的倒影。
生3:我家住在陆水湖边,每天都能看到对岸的树和倒影。
生4:夜晚天上有个月亮,水里也有一个月亮。
……
水面对称的特点就这样被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并上升为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在大镜子前走一走,照一照;拿出自己带来的镜子照一照,说说:镜子中的你和你本人完全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发现——
生1:是一样呀!每天我都照镜子梳头,要是不一样,那不是照妖镜了!
生2:不对!我左边嘴角有颗黑痣,镜子中的我黑痣在右边了。
生3:对,我刚才对镜子作鬼脸,闭右眼,眨左眼,镜子里的我是闭左眼,眨右眼。
教师的安排合理。提问恰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体会到,“物体与镜中成像的左右是反的”。
从这一片断我们可看出,教师的预设体现了精心引导的特色,整体而有结构的教学安排,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充分,结论的获得水到渠成。
三、评价运用——滥用失真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示范课、研讨课上,当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于是其他学生便投其所好,“嗨,嗨,嗨,你真棒!”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回答得好的学生额头上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老师翘起的大拇指。
过去的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其实,凡是都需要有个度,这样过多过滥的鼓励早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从受表扬同学的角度来分析,鼓励手段也并非用得越长越好,长期下来,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反而变得不珍视老师的表扬。从鼓掌同学的角度来分析,表面上学生是在参与评价,实际上这种表扬并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部分同学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有更为精彩的发言。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反倒有使学生养成双重人格之嫌,这样的评价在课堂中又有什么作用?
(作者单位:623100四川省理县教育局电教教仪站)
一、情境创设既要有趣,更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
创意设境,激发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恰当使用教育技术是创意设境的最佳途径,但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待情境创设的认识要全面,不能绝对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教师花去10分钟时间,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导入新课。但这个故事跟学习《克与千克》有多大的联系?教师的情境创设其实是牵强附会的,为了创设而创设,使得情境创设流于形式。再者,这个环节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好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简单地类比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它不仅要有趣,更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其实,实验操作、模拟表达式等也是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情境。教学即使是采用直接由旧知识引入的方法,还是情境,处理得当,同样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学生的自主探索要教师的恰当引导
开课,教师由“猴子捞月”的画面揭示课题:
月亮明明挂在天上,猴子为什么看到水中也有一个月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师:大家都照过镜子,镜子里有许多小秘密,你们知道吗?今天就看哪个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生1:我发现镜子照在白布上的两个亮点。
生2:镜子可以转动看。
……
学生自主探索,体验镜面对称特点。第一层次的活动是照镜子,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当镜面与被照对象平行时,镜面对称的性质。
由于活动的目的不明确,教师对学生活动疏于必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盲目而混乱。
有的学生把镜子和面部垂直观察,有的学生把镜子拉近推远……学生汇报交流时,说法五花八门
学生的大部分探索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这种游离暴露出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没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教师的预设没有在引导上下功夫。
同样的一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骄傲的孔雀》引入新课,水面对称的特点通过演播展现无遗:美丽的孔雀瞧不起其它鸟类,看到自己抖羽毛、拍翅膀,水中鸟也抖羽毛、拍翅膀,愤怒的孔雀向水中的鸟冲去,淹成“落汤鸡”,再看水中鸟那么狼狈的样子,得意地说:“你再没有我美了吧!”尽管教师在让学生看动画片之前没有提任何问题和要求,只让学生看,但学生喜欢的动画画面和其中蕴含的滑稽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关注,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孔雀与水中鸟的相同和不同:
生1:孔雀太笨,湖里的那只鸟就是它自己,它都不知道。
生2:湖中的那只鸟是它的倒影。
生3:我家住在陆水湖边,每天都能看到对岸的树和倒影。
生4:夜晚天上有个月亮,水里也有一个月亮。
……
水面对称的特点就这样被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并上升为数学模型。
在此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在大镜子前走一走,照一照;拿出自己带来的镜子照一照,说说:镜子中的你和你本人完全一样吗?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发现——
生1:是一样呀!每天我都照镜子梳头,要是不一样,那不是照妖镜了!
生2:不对!我左边嘴角有颗黑痣,镜子中的我黑痣在右边了。
生3:对,我刚才对镜子作鬼脸,闭右眼,眨左眼,镜子里的我是闭左眼,眨右眼。
教师的安排合理。提问恰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体会到,“物体与镜中成像的左右是反的”。
从这一片断我们可看出,教师的预设体现了精心引导的特色,整体而有结构的教学安排,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充分,结论的获得水到渠成。
三、评价运用——滥用失真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示范课、研讨课上,当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于是其他学生便投其所好,“嗨,嗨,嗨,你真棒!”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回答得好的学生额头上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老师翘起的大拇指。
过去的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其实,凡是都需要有个度,这样过多过滥的鼓励早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从受表扬同学的角度来分析,鼓励手段也并非用得越长越好,长期下来,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反而变得不珍视老师的表扬。从鼓掌同学的角度来分析,表面上学生是在参与评价,实际上这种表扬并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部分同学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有更为精彩的发言。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反倒有使学生养成双重人格之嫌,这样的评价在课堂中又有什么作用?
(作者单位:623100四川省理县教育局电教教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