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银:穿在身上的苗族符号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苗银集巫术的神秘和货币的实用为一体,而如今,苗银则更多地成为苗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变成穿戴在身上的苗族文化符号。苗银银匠今何在,在他们身上也进行着怎样的变革呢?
  行走在凤凰古城街头,看着那些顶着苗族银饰扮苗女的姑娘。明知道沱江边出租的苗服和苗银风格属于贵系苗族,但是依然租来扮苗女。
  这一年,凤凰县山江镇来了一位挑着货架的游方银匠。那时,正好麻家要为将要出嫁的女儿准备嫁妆,就让游方银匠在麻家住下。没想到银匠人技艺精湛,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山江镇。苗民纷纷效仿,让银匠为将出阁的女儿打银嫁妆。银匠原本只在麻家住三个月,后来足足住了三年。麻家人对银匠非常照顾,作为回报,银匠收了麻家主人的儿子为徒。
  在为全山江镇的苗民打造了银器后,银匠继续挑着货架游方去了。而麻家人却掌握了这打银的本领。麻银匠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苗寨的苗民也慕名而来,甚至有人以订制银器之名来偷师的。麻家人并不守旧,欣然相授,久而久之,山江镇慢慢成为了湘西的银器之乡。
  也因此,从事苗银制作的人多了,山江镇已容不下他们, 有的族人就迁往附近的州县。最终,山江镇银匠的名号开始在周边的泸溪、古丈、吉首、花垣、辰溪等州县流传,麻氏家族也慢慢发展成湘西地区最大的银匠流派之一。

漂泊的苗族与银饰情结


  以前,银饰是苗族居家旅行必备神器,苗族订亲,头饰,披肩再穷也先送半套,另半套过门时必须付清。上世纪90年代,山江镇汉化的苗族开始拒绝银饰做彩礼:“我们已经汉化,不兴戴银了,直接送钱好了。”
  “这就是银匠的现在了,全镇人都住上新楼房,但我还住着结婚时盖的木头房!”麻茂庭自嘲。银匠曾经是苗寨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但如今,苗银艺人已经跟不上这里发展的节拍。汉化的进程导致了大批银匠失业,麻茂庭五兄弟,四个改行。教徒弟十五人,十四个不沾银了。剩下手艺精湛的麻茂庭,靠着山沟里苗风稍存,一年还能接几单生意。
  在麻茂庭扛不住也准备放弃这个传承了五代的手艺时,旅游业兴起,非遗评选也来锦上添花,他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苗银传承人(湖南第一个,全国仅有的两个)。名气大了,订单多了,困境也来了—“别家可以用白铜做银器,自己的银只能是纯爷们儿。”
  我们提出要拍摄苗银制作工艺,麻茂庭说不急,先看矮山上的苗寨,说只有看懂了这个“苗风遗存”的村庄才能更好地理解苗银。抚摸着青石垒砌的石墙,麻茂庭说,湘西向来多土匪,这依山而建的石墙便是村子的“城墙”;石墙上唯一的台阶,便是村寨的寨门。那棵已空心的老树,则是土匪攻寨火攻时的杰作。寨子的最高处,是两处建筑,一处是已经坍塌的老屋,一处是类似烽火台一样的石头房。石头房子是苗寨的堡垒,而老屋,正是麻氏银匠的祖宅。从前,一旦土匪来到,村民们会把村里的贵重物品放在这堡垒中,誓死在堡垒中做最后抵抗直至救兵到来。而银匠作为寨子里贵重物品最多的家族,理所当然选择了靠近堡垒这全村最安全的地方。苗族之所以有如此重的银饰情结,正是因为苗族从来都缺乏安全感,“安全”一直是苗族人追求的方向。苗族人起源于中原,但是却被迫迁徙到湘西、贵州、广西、云南等多山之地。这些地方是毒虫、瘴气多发之所,苗人很自然地对有鉴毒功能的银情有独钟。再加上苗地多战乱,既能当饰品又能做传家宝的银器成了最好的选择。

打银的生活

  回到麻家,麻茂庭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苗银匠人分为游方银匠和定点银匠两种。教麻家打银的银匠属于前者,麻茂庭属于后者。对他,山江镇这个名为黄茅坪的村庄,既是麻茂庭作为苗族人物质形态上的故乡,也是他作为手艺人精神意义上的家园,他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
  如无他事,他的一天,就是在打银中度过。早上十点,在融炉中生起木炭,拉风箱声响起,融炉中很快就燃起青色的火焰。他从炉子上拿起一个酒盅大小的铁杯,倒入些许平时做银饰的边角料后,把铁杯放进木炭中。这一步叫“融银”。融银是个漫长的过程,麻茂庭甚至可以悠闲地边抽着烟边拉着风箱。
  当铁杯中的碎银慢慢化成了红色的浆液时,麻茂庭从炉边的窗台上拿起一只空心的铁棍,铁棍的一头含进嘴中,一头插入银浆。他憋足气,对着铁棍猛吹了一口气。瞬间,一串串火星从融炉中冒出在空中四散飞舞—溅起舞的每个火星都是碎银中隐藏的杂质,这个过程叫“去杂”,目的是把银浆中的杂质吹走。
  在连续吹了三四口气后,银浆中的杂质就被去得差不多了。这时麻茂庭取来一个铸铁的凹槽,放在融炉边。倒入些许煤油后,他把滚烫的银水倒入凹槽中,银水和槽中的煤油接触后立马燃起火焰。火灭后,用火钳把凹槽反扣在炉台上—掀开凹槽,一根细长的银条就出现了。他迅速把银条转移到炉子边的木桩上,右手抡起一把铁锤开始敲打,每打一下就把银条翻个面。良久,一尺来长的银条硬是被敲成了一根一米多长的银线,这时“锻银”工序就完成了。
  这时麻茂庭把工具放下,爬上一米来高的,上面有一排大小不一的圆孔的马凳。他先是把银线穿进最大的圆孔中,用铁钳紧紧夹住银线的一头后,使劲往上拉,银线从扁线变成了圆线—这叫“拉丝”,把银线拉成易于加工的圆银线。拉丝分阶段进行的,先把扁线拉成圆线,再换不同直径的小孔,把粗丝拉成细丝。今天麻茂庭要做一枚银丝戒指,就要先在大孔拉完,入中孔,换小孔,再换细孔……别小看这个工序,使的韧劲一点不少,麻茂庭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而此时,黯淡无光的银线也拉得光彩夺目。
  接下来,就是苗银制作最重要的工序—“吹烧”。他先剪取了一小段银丝,用钳子把银丝卷成戒指模样,点油灯,拿出一根细小的铁管。铁管一头衔在嘴里,另一头放入油灯火焰中。他深吸了一口气,从细铁管中吹出气流,气流通过油灯火焰后,把豆大的火焰吹成了一条火舌,覆盖整个戒指。整个过程四五分钟,他就是这样嘴衔铁管,用呼吸之间产生的火舌炙烤着银戒。待戒指从银变红后,他停下吹烧,拿起桌面上一朵朵细小的银花往戒指上粘……待戒指上融化的银水稳稳粘住九朵银花后,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吹烧。直到银花和戒指把彼此牢牢焊接在一起。再经过擦洗和抛光等环节后,一枚银戒才宣告制成。
  麻茂庭拿着戒指仔细端详,直至挑不出瑕疵了,就往那银器堆里一放,银戒就如一朵浪花没入海洋之中。这时,麻茂庭的妻子正进屋。她在山江镇中学食堂上班,我以为她是回来给银匠做午饭的。后来才知道,麻家三百年来就没有吃午饭的传统—打银有很强的连续性,为了不耽误工作,银匠们自作主张,把一家人的午饭都给省了。
  妻子是来告诉麻茂庭,有人盖房子需要水泥砖,麻茂庭需要把手上的银器活停一下,先忙生计的。如今银器生意不好做,麻茂庭在自己家们口弄了个建材厂。其实,麻茂庭的举动并不出格,他遵循了从古以来苗族银匠的传统—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职业的苗族银匠。所有的银匠都是在农忙时封炉,农闲时开锤。但不同的是,古时银匠开锤,是因为苗银是苗家穿在身上的符号,而银匠是用铁锤记录历史的;如今银匠封炉,只因苗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消失的步伐迈得太快,年迈的银匠人角色一时半会转变不过来。
其他文献
那是发生在1989年加拿大的无数场派对中的一场,像任何我们所熟知的情节那样,一个男生接近了一个女生,他们开始聊天,内容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构想。在某一个时刻,男生开始说起科幻小说里的概念:“其实我思考了很多电动车的事情;你有想过电动车吗?”  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当年的女生大概早就忘记了这场不着边际的对话,但故事的男主角却将当年看似白日梦的科幻设想发展成了改变人类生活的事业。而这个故事,也被记载在
到那不勒斯,其实是冲着比萨。当我兴冲冲地跟当地人聊比萨时,他们简直觉得不能跟你愉快地做朋友了—聊我们的主食,有什么好说的?  想想也是,每人吃一个直径35厘米、厚度约1.5厘米的番茄奶酪摊饼,这跟我们在广州一口气吃个煲仔饭差不多道理嘛。饭,聊么?看来当地人确实不知道,那不勒斯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刚刚又正式将比萨申遗了。为什么“又”,因为2010年它已经申遗过一次。  比萨据说最早诞生在那不勒斯,如今城
他曾用微软大力推动了全人类的生产力。如今,这位世界首富开始关注人类生产力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全球暖化。  在最近接受《大西洋月刊》的一次采访中,比尔·盖茨表示,自己会拿出二十亿美元,为针对气候变化的研发工作贡献一些力量。在他看来,除了政府,私人投资者才应该是为新技术发展买单的人。但他所作的仅非掏腰包这么简单。  盖茨正在进行的,是一场看似永无止境的全球游说。尽管人类对于现有能源的依赖,可能要
在这个速食的、胜即正义的时代,难得有人不作怪、不激进,用平和的心态将两性话题讲得干净又深刻。  日本情爱大师渡边淳一说:“人类社会几千年来迅猛发展,但是有一种东西是完全没有进步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他说,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过程,后人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但在爱情的世界里是做不到前仆后继的,没有任何基础可凭靠,只好一代代从头再来。  对情爱的好奇,大概基于人类繁衍需求的本能,原是无师
“中国文学要感谢莫言,有了莫言的获诺贝尔文学奖,质疑中国文学不行的声音也越来越小。相信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和中国文学大平台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作家荣获各种国际奖项,中国文学发出的声音和它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  他是从盐城西部的水乡走出的作家,“国际安徒生奖”的首位中国获得者,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016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素有
每周五、六、日,中国的四座城市里,这些女孩子都会在专门为她们搭建的星梦剧院公演。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日本五座城市,還有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泰国的曼谷、菲律宾的马尼拉和中国台湾的台北。这些统称为“48系”的女子团体,到底有什么来头?  从“广州东站”地铁站出来的中泰国际广场。一栋商厦的二层有一个LED屏,旁边绿底白字的横幅写着“GNZ48星梦剧院”,“3F”。一层大堂,不少人脖子上围着写着偶像名字的应
巴巴拉·W·塔奇曼是美国著名的历史作家,她获得普利策奖的名作《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早在1985年即有了简体中译本,如今这已经是第4个版本了。很多中国人就是通过这本书,对史迪威有了如下印象:果敢、无私,为中国抗日操碎了心。蒋介石则是另一外一副样子:骄横、无知,一味打自己的小算盘。  这种对蒋、史关系的看法,即来自于英国史家方德万所谓的“史迪威—白修德模式”。以美国记者白
近日,阿提哈德航空向過境阿布扎比的数百万旅客以及阿联酋本地居民发出挑战,邀请他们用两天时间去探索阿布扎比,体验“一生一遇”的诸多活动。“48小时挑战赛”是阿提哈德航空过境停留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旨在将阿布扎比推广为过境旅客的度假胜地,以及阿联酋本地居民放松休闲的“居家度假”目的地。如今他们可以通过阿提哈德航空激动人心的一系列过境停留计划来享受此座城市的诸多重点景观。
敬酒,喝酒,讲交情,起哄成了这个饭局的主要活动,一度让我尴尬癌上身:自己可能相了一个假亲,因为到后来几乎变成了攀交情的酒局。  我的第一次相亲在毛家湾,约好的时间是下午五点半。  一进毛家湾,耳朵里传来伴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地板也跟着这伴奏一起震动。我提前到场,没处可去,就坐在大堂正中,边听红歌边回想:我是怎么回事?怎么来这儿相亲了?  下午六点十分,我进了包厢。传统的相亲一般
虽然教科书里总是将“少数民族”与“能歌善舞”搭配,但在现实里,人们总是习惯性将 “东北人”与“唱歌小品”画上个“≈”。在网上看过一个在北京读书的东北男孩吐槽:从大一时进了宿舍自我介绍完开始,直到大二下学期快过完了,每当组织什么联欢会之类的活动,同学们总会时不时让他表演个小品。每次他都会用标准的东北话回击说:滚犊子,你们当是个东北人就会表演节目啊!  东北盛产明星,感觉就像有色人种垄断了NBA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