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写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能力决定着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和家长对语文也越来越重视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一体的。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涵,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态度,还要教学生如何写作文,写作文注意的事项以及写作方法。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读与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进行了分析,希望给各位同仁带来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读与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阅读和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难度的,同样两者也是提高小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关键,阅读与写作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1]所以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下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通过写作来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读与写的结合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教学实施手段。
一、结合教材,通过阅读促进写作
教师在上课主要是讲解教材知识,但是教材对于现在小学生的阅读量来说是不够的,因此还要借助一些其他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辅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已学的知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阅读来理解文章在描写时用到的修辞等。教师还要采集一些相关文章篇目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掌握深刻的内涵,亲身实际的体验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能够以续写、仿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锤炼自身的理解能力,达到阅读促进写作的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作者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扩写,写自己理解的桑娜和他的丈夫在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过来之后的生活,目前家里的生活非常拮据,两人在照顾自己五个孩子已经很不容易,现在又增加了负担,两人负担七个孩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体会穷人的不易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转化。
二、从阅读到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者相辅相成。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更加深入得了解,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课文题目进行写作,然后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与作者有何不同的见解,体会作者描写的好的地方、用到的好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先写后读、以写作促进阅读。[2]例如:《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描述大自然的声音以及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感受,然后再去阅读作者笔下的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会达到一个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了解的知识相对较少一些,教师在回归教材的同时,不要忽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在学生阅读时不要让学生盲读、漫无目的的读。[3]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有选择性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量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例如《桥》中,让学生描写出桥塌时的状况并进行仿写,对文中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仿写。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精神,今后应该怎么去做人做事,在课外资料中去寻找与之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四、重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写作
小学阶段,仿写的难度较低,学生可以先进行仿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完之后,找到其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从不同的内容去模仿,体会这些技巧的妙处。不断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扩写,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小学生阶段思维能力本身就很活跃,有各种不同的想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他们不断地开发大脑,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升华,加深理解。例如:《掌声》这一课主要写了上学时班里的同学英子内向、腼腆在回答问题是非常紧张。班里同學在这时没有嘲笑而是为她鼓掌增加她信心的故事,而这件事影响了英子的一生,她对同学们一直有感激之情。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让学生进行神态和动作上的仿写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课文的深入体会。
结束语:总而言之,教育理念在不断地变化,新课改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必须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课本知识,有效拓展课外知识,在阅读与写作的积累中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素材,掌握阅读与写作的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符瑞云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的读写结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8):241-241。
[2]刘晓霞 以表达为聚焦点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
[3]伍秋涛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六步”教学法——《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与分析[J].课外语文, 2017,(15):54-5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读与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阅读和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难度的,同样两者也是提高小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关键,阅读与写作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1]所以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下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通过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样通过写作来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读与写的结合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教学实施手段。
一、结合教材,通过阅读促进写作
教师在上课主要是讲解教材知识,但是教材对于现在小学生的阅读量来说是不够的,因此还要借助一些其他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辅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已学的知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阅读来理解文章在描写时用到的修辞等。教师还要采集一些相关文章篇目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时不能只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掌握深刻的内涵,亲身实际的体验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能够以续写、仿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锤炼自身的理解能力,达到阅读促进写作的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作者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扩写,写自己理解的桑娜和他的丈夫在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过来之后的生活,目前家里的生活非常拮据,两人在照顾自己五个孩子已经很不容易,现在又增加了负担,两人负担七个孩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体会穷人的不易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转化。
二、从阅读到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者相辅相成。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更加深入得了解,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课文题目进行写作,然后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与作者有何不同的见解,体会作者描写的好的地方、用到的好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先写后读、以写作促进阅读。[2]例如:《大自然的声音》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描述大自然的声音以及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感受,然后再去阅读作者笔下的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会达到一个更好的阅读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了解的知识相对较少一些,教师在回归教材的同时,不要忽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在学生阅读时不要让学生盲读、漫无目的的读。[3]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够有选择性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量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例如《桥》中,让学生描写出桥塌时的状况并进行仿写,对文中人们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仿写。在掌握基本内容之后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精神,今后应该怎么去做人做事,在课外资料中去寻找与之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四、重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写作
小学阶段,仿写的难度较低,学生可以先进行仿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完之后,找到其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从不同的内容去模仿,体会这些技巧的妙处。不断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扩写,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小学生阶段思维能力本身就很活跃,有各种不同的想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让他们不断地开发大脑,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升华,加深理解。例如:《掌声》这一课主要写了上学时班里的同学英子内向、腼腆在回答问题是非常紧张。班里同學在这时没有嘲笑而是为她鼓掌增加她信心的故事,而这件事影响了英子的一生,她对同学们一直有感激之情。教师可以根据这一课让学生进行神态和动作上的仿写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课文的深入体会。
结束语:总而言之,教育理念在不断地变化,新课改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必须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课本知识,有效拓展课外知识,在阅读与写作的积累中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素材,掌握阅读与写作的技巧,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符瑞云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的读写结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8):241-241。
[2]刘晓霞 以表达为聚焦点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
[3]伍秋涛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六步”教学法——《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与分析[J].课外语文, 2017,(15):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