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训练;语意;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71-0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和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朗读训练的重要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呢?
一、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理解语意
教学中教师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理解边读。尤其是对于关键句段,要边读、边思、边议。教师的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第七自然段来练读、悟情。首先,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初识冰雪中的军需处长,并指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衣着、神态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接着,进行激情练读:这位默默无闻的处长,为了连队,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事业,宁可自己冻着,也不愿多穿一点,多暖一些,多么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啊;最后,引导学生来读将军对这位了不起的军需处长又有怎样的认识,“愣一怒一愣”充分表明了将军由吃惊到发怒再到惊诧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一过程既是朗读指导,更是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指导。学生只有把握、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出感情,才能和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正确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
二、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实践、反复训练,才能熟能生巧。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时,我通过播放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桥的全景。学生耳听轮船的马达声、火车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眼看大桥的景象,朗读时就会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激情,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有关录像,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表明作者当时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这个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学生朗读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悲痛之情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1、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力,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如,在教《太阳》这首儿歌时,我首先进行范读,并边读边做动作,由此让学生觉得这篇课文很有趣,从而产生读的欲望。这里,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读。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可以选择分角色读的方法。低年级的不少课文更适合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分角色读不仅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3、朗读竞赛。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了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朗读大王”的比赛活动。我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准备好朗读的内容,然后在比赛时将他们的朗读进行现场录音(以便以后放给他们听),并让全班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大王”。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朗读课文时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例如,朗读欢快的课文时,可配以轻松、活泼的钢琴曲;朗读低沉、悲哀的课文时,可配以二胡曲《二泉映月》;朗读描述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可配以《春江花月夜》。
编辑:刘立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A)-0071-0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和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朗读训练的重要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呢?
一、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理解语意
教学中教师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理解边读。尤其是对于关键句段,要边读、边思、边议。教师的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须“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重点抓住第七自然段来练读、悟情。首先,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初识冰雪中的军需处长,并指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衣着、神态等;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接着,进行激情练读:这位默默无闻的处长,为了连队,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事业,宁可自己冻着,也不愿多穿一点,多暖一些,多么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啊;最后,引导学生来读将军对这位了不起的军需处长又有怎样的认识,“愣一怒一愣”充分表明了将军由吃惊到发怒再到惊诧的复杂的心理变化。这一过程既是朗读指导,更是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指导。学生只有把握、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出感情,才能和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正确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
二、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实践、反复训练,才能熟能生巧。如,教学《南京长江大桥》一文时,我通过播放录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桥的全景。学生耳听轮船的马达声、火车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眼看大桥的景象,朗读时就会怀着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可喜成就的激情,就会读得有声有色,就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有关录像,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表明作者当时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悲”这个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学生朗读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悲痛之情了。
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1、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力,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加以品味、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如,在教《太阳》这首儿歌时,我首先进行范读,并边读边做动作,由此让学生觉得这篇课文很有趣,从而产生读的欲望。这里,教师的范读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读。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可以选择分角色读的方法。低年级的不少课文更适合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分角色读不仅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3、朗读竞赛。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了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朗读大王”的比赛活动。我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准备好朗读的内容,然后在比赛时将他们的朗读进行现场录音(以便以后放给他们听),并让全班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大王”。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强烈的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朗读课文时放些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例如,朗读欢快的课文时,可配以轻松、活泼的钢琴曲;朗读低沉、悲哀的课文时,可配以二胡曲《二泉映月》;朗读描述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可配以《春江花月夜》。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