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中的浮力问题

来源 :新概念·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力的考查历来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在新课标与大纲共存的特殊时期,究竟如何考查与浮力相关的问题呢? 2006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为大家做出了诠释.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1 (2006盐城市考题) 一个充气的气球下面挂一个金属块,把它们放入水中某处恰能静止,如图1所示.如果把金属块及气球的位置轻轻向上移一些,则金属块和气球( )
  


  A.仍能静止B.向下运动 C.向上运动 D.上下晃动
  分析和解:若把金属块及气球的位置轻轻向上移一些,气球所受水的压强将减小,其体积将变大,所受的浮力也将随之增加.这样,充气的气球与金属块整体所受的浮力将大于整体的重力,故其整体将向上运动.正确选项为C.
  说明:本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选取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在不同状态下所受到的力,通过比较浮力的变化确定研究对象的运动状况.
  
  二、关注科学探究
  
  例2 (2006广州市海珠区考题) 学习了与浮力有关的知识后,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浮力跟物体所浸的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但小明总感到:浮力大小应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有关,并猜想“深度越深,浮力越大”。他跟小红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红却说“浮力与深度大小无关”,两人在已有器材中选择了完全相同的器材,分别做实验,都证实了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已有器材:泡沫(密度小于水)、石块、细绳、弹簧测力计、天平、烧杯(足够大、没有刻度)各一个、水(足量).
  (1)他们选择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小明的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结论分析;
  (3)写出小红的实验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作结论分析;
  (4)为什么他们的结论都是对的,写出原因.
  分析和解:这是一道实验探究题,探究的核心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解法如下:
  (1)选择的器材包括:石块、细绳、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水.
  (2)小明的实验操作过程是:用弹簧测力计系着绑好石块的细绳,让石块慢慢浸入水中,直到刚好浸没.
  小明观察到的现象: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逐渐减小.
  小明的结论分析:根据F= G-F,可知物体所受浮力逐渐增大,因此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3)小红的实验操作过程是:用弹簧测力计系着绑好石块的细绳,让石块浸没水中后,再不断加大石块在水中的深度.
  小红观察到的现象: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始终不变.
  小红的结论分析:根据F= G-F,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不变,因此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在液体的深度无关.
  (4)结论对的原因:石块在浸没液体之前,石块排开的水的体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当石块在全部浸没液体之后,随着石块浸没深度的增加,石块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所以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探究能力,重在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分析,这一点既是大家复习的重(难)点,也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
  
  三、利用浮力知识设计仪器
  
  


  例3 (2006莱芜市考题)“曹冲称象”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某校兴趣小组模仿这一现象,制作了一把“浮力秤”.将厚底直筒形状的玻璃杯浸入水中,如图2所示.已知玻璃杯的质量为200g,底面积为30cm2,高度为15cm.(水的密度 ρ=1×103kg/m3
  求:(1)将杯子开口向上竖直放入水中时(注:水未进入杯内),杯子受到的浮力.
  (2)此时杯子浸入水中的深度(即为该浮力秤的零刻度位置).
  (3)此浮力秤的最大称量(即量程).
  分析和解:“浮力秤”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求解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为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F= G .将公式展开后在具体化,即可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具体解法如下:
  (1)杯子的重量为G=mg=0.2kg×10N/kg=2N;
  ∵杯子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杯子受到的浮力F=G=2N.
  (2)设杯子浸入水中时的深度为h,则有F=G= ρgSh,
  ∴h=F/pgS=2N/(1×103kg/m3×10N/kg×30×102)=1/15m.
  (3)当往杯子内放被测物时,若杯子下沉到水面刚好到杯口(水未进杯内),此时杯子下沉的深度为 h'=15×10-2m;受到的浮力 F '=ρgSh' =1×103kg/m3×10N/kg×30×10-4m2×15×10-2m=4.5N.
  所以,“浮力秤”能称量的最大值为F=F '- G=4.5N-2N=2.5N.
  说明: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些实用的新器材,体现了新的物理教学理念.它能促使同学们主动地参与,培养自己动手、动脑能力,使同学在探究、制作中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与快乐,这类问题在其他地区的中考试卷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和体验.
  
  四、浮力的实际应用
  
  例4 (2006济宁市考题) 打捞沉船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浮筒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装满水的浮筒沉入水底,绑在沉船两侧,再用高压气体将浮筒中的水排出,在浮力作用下,沉船浮出水面.在某次海洋打捞中,打捞人员先用声呐(一种发射声波的仪器)探测沉船的深度,在沉船正上方的海面上向沉船发射声波,测得声波从发出到接收到反射波的时间是0.1s,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m/s,海水的密度取1×103kg/m3,g取10N/kg,请计算:
  (1)沉船在海水中的深度是多少.
  (2)假设不计海面大气压的作用,高压气体的压强至少为多少帕,才能将浮筒中的水排出来.
  (3)若沉船的质量约1.4×107kg,打捞起这只沉船,用了体积为200m3的浮筒60个,求沉船自身受到的浮力(若浮筒的重力和水的阻力忽略不计).
  分析和解:这是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综合浮力问题,具体的分析过程如下:
  (1)沉船在海水中的深度为h=1/2vt=1/2×1500m/s×0.1s=75m.
  (2)气体压强至少为P=ρgh =1.0×103kg/m3×10N/kg×75m=7.5×105P.
  (3)每个浮筒所受到的浮力为: F=ρgV=1.0×103kg/m3×10N/kg×200m3=2×106N.
  沉船的重力:G=mg=1.4×107kg×10N/kg=1.4×108N .
  沉船自身受到的浮力:F=G-F=1.4×108kg- 60×2×106N=2×107N .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情景设置了3个有层次的问题,既考查了声音和浮力问题,又涉及到安全生产、安全运输等社会热点问题.这是中考重点要求的考查方式之一,也是大家学习的主攻方向.
  例5 (2006菏泽市考题) 抗洪抢险部队接到命令:在6h内从甲地调运65t钢材到乙地,现仅剩下一艘满载时排水量为80t的货船,船身(包括船员)质量约17t,船行驶的平均速度为12km/h(不计水流速度),已知甲、乙两地的水路距离为48km.(钢材的密度为7.9×103kg/m3,g=10N/kg)
  (1)能否将钢材全部装进货船内一次运走?
  (2)如果分两次运输钢材,时间是否来得及?
  (3)为使部队按时完成任务,利用你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计算为部队设计一个最佳运输方案.
  分析和解:由货船的排水量可知,船每次最多只能装载6.3×104kg的钢材,如果把钢材全部装在船上,就可能造成沉船事故.轮船从甲地调运钢材至乙地单程所用时间为4h,再运第2次往返又得需要8h,显然与规定的6h相矛盾,看来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的.若把一定质量的钢材用钢丝绳拴在船帮两侧并将其全部浸没在水中,是否可以一次运完呢?不妨试一试.
  (1)因为65t+17t=82t,所以不能将钢材全部装进货船内一次运走.
  (2)货船由甲地运到乙地需要的时间t=s/v=48km/12km/h=4h ,两次运输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为3×4h=12h>6h,所以,分两次运输在时间上是来不及的.
  (3)若将钢材全部装进船内后超重为:
  G'=m'g=(65+17- 80)×1×103kg×10N/kg=2×104N.
  要使船只安全行驶,则需要将一部分钢材浸没在水中,浸没在水中的钢材受到的浮力F浮=GgV=1×103kg/m3×10N/kgV=2×104N,浸入水中钢材的体积V=V=2m3.
  所以,浸没在水中钢材的质量为m钢=ρ钢V钢=7.9×103kg/m3×2m3=15.8t.
  最佳运输方案:将15.8t钢材搁在船外,浸没在水中拖行即可一次完成运输任务.
  说明:求解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概念的理解要透彻,认识要清楚,善于用相关的概念作标准去分析判别题目提出的问题;
  (2)善于对题目交待的现象或提供的某些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方法是利用物理原理由现象的“前因”与“后果”与物理原理相比较,确定与之相符的现象,并加以分析推证;
  (3)会熟练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有时可以把几个相关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可以将几个物体或几个力简化为一个物体(或一个力),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提高和简化了解题速度;
  (4)本例所提出的方法只能在熟知水路和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在常规情况下是不提倡的,因为涉及到航运安全问题.
  启示:从以上几例可看出,与浮力相关的繁难计算问题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已很少见,而与浮力相关的探究、利用浮力知识解决(释)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及设计简单的方案等类型题却大幅度增加.这是中考浮力考查内容与形式的重大变化,望能引起大家关注.
  初编辑/王一鸣
其他文献
粉红色的猪头喇叭    人们对于声音这项多媒体元素的要求大有不同,有些人只要有就好,而有些人则要求绝对的品质,也有些人,还真不知道他们到底要什么!  不过,顾客永远是对的,有需求,就会有响应。看看这头粉红色的小猪,虽然仅 1.6瓦的输出功率,没办法让人听到动人的音乐,但却制造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娱乐效果。它最特殊的地方,在于音量控制的方法,只要摇摇猪尾巴,大声小声就随你调了!    帮忙收信的 E-P
期刊
这部分内容是新课标中的新内容,在2004年以前的中考中从未考过,2004年第一次出现在课改试验区的中考试卷中,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呈现. 经过近3年的试验与探索,现已日臻完善,今年许多省市的中考试卷中都出现了新颖别致的以视图与投影为载体的作图题、解答题和实践操作题. 下面笔者以今年部分省市中考中出现的新题型为例,分考点简析如下.    ◎考点1:辨别三种视图.     对各种几何体三种视图的
期刊
平时和朋友聊天时我非常健谈,语言表达也很清楚,可一到大家面前,我就张不开嘴了。  班级每天都有演讲活动,虽然在演讲之前,我早已把要说的话重复过很多遍,可真的轮到自己时,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了,鼓足了十二万分的勇气,依然没有自信,发出的声音和蚊子叫差不多。  下课以后,我就开始后悔,责备自己刚才像傻瓜一样,这时再试试,就可以把演讲内容流畅地说出来了。  星星    不光是星星,我想很多同学可能都有过这种
期刊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题,对圆的概念的考查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为主,分值一般在10~15分左右;圆的有关性质,如圆周角,切线的判定与性质等一般以计算证明题的形式考查;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点如函数、方程等相结合的中考压轴题将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与圆有关的实际应用题,阅读理解题,探索存在性问题仍是中考的热门考题.    ●精读知识要点    1.圆的基本元素  (1)圆心和半径: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期刊
熊,我是不是真的伤到你了?Sorry,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我不能没有你这个朋友!  仔仔    晓慧,好久没有你的消息了,近来好吗?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多注意身体啊!  玲玲    小迷糊,那件事情我不怪你了,祝你好运!  小白    阿浪,没什么大不了的,太阳明天依旧会从东边升起,一切都会过去的,胜利最终属于敢于坚持自己理想的人!  晓欣    田原,事实确实如此,现在的生活不够完美,但一切的
期刊
作文时,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打个比方,作文犹如盖房子、做饭,同样的材料,由于建筑师、厨师的阅历、水平、风格有别,建造的房子的格局,制作的菜肴的色、香、味也就有高下之分。所以,作文除注重内涵外,还应讲究结构美和形式美。文章有了灵动的结构和巧妙的构思,才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对考生来说是何等重要啊!  创新作文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片段结构   
期刊
[考场佳作三]     我理想中的课余生活  17岁,一个不羁的年龄;17岁的我,有棱有角;17岁的我,追求真,追求善,追求实实在在的理想,追求理想中的课余生活……    梦想  真的,我要当一个作家,我不但要写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凉,我还要写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阔,我更要写出“大雨落幽燕,白浪滔青天”的豪迈。我要将我的思绪慢慢地沉淀,倾泻于我的纸上,让别人来欣赏它,感受它
期刊
解析同义型、条件型句型转换  ◆ 梅永元    句型转换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句型,按要求或提示完成考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句子结构的构成、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对此类知识的运用能力。该题型首先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再给出一个含有几个空白处的句子,根据不同的要求填入适当的词完成句型转换。句型转换涉及到语法知识的各个方面,在做这种题时,应注意时态、语态、人称、数的变化,特殊疑问词的用法,及助动词的用法等。句型
期刊
[考场佳作二]     我理想中的未来生活  时间的轮盘已经转到了21世纪,人类的物质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纵观人类的进步,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峻:野生动物面临灭绝,森林遭到大肆砍伐,河流遭到污染……   而我的理想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我希望是——    远看山有色  山再也不是光秃秃的,而是被绿色覆盖。人们携妻带子,老少相携,在大山的密林中愉悦地畅游。或坐在地上,或躺在草上,尽情地倾听大
期刊
[真题回放]    我理想中的_________生活  要求: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如“学习”、“课余”、“假日”、“未来”……),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006年泉州市中考作文)    [试题指津]    这道半命题作文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生活气息。生活中我们总有着自己的一些愿望、一些憧憬,正因为有了这些愿望和憧憬,我们才有了不竭的生活动力,我们的生活也因此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