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春节前,我的老同事、好朋友周聘意赠送一本小集子——《世家春秋话人生》给我。在这本小集子里,周聘意从先辈到祖孙四代、从本人经历到金婚夫妻、从感恩母亲到教育子女作了全面而详细的叙述,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可读性、启迪性极强,不失为是一本家史、家教、家风教育的好教材。
“团箕晒谷也要教崽读书”
周聘意是泰和县螺溪镇木垄村委会石江口村人,今年86岁高龄,是从县教育局局长岗位退休的。新中国成立前,他家境贫寒,且命运多舛,两岁时,父殁兄亡,与母相依为命。母亲郭凤连虽是个文盲,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说:“团箕晒谷也要教崽渎书”(团箕是晒五谷杂粮的用具,比米筛大些,意即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子读书)。她终年劳累,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至高中。新中国成立后,周聘意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他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对读书求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婚后育有4个男孩,妻子是农村妇女,没有工作,他微薄的工资收入成为维持全家生活的主要来源。他克服重重困难培养小孩,4个小孩一个大学毕业,一个高中毕业,两个因受“文革”影响,只上了初中和高小。周老的妻子王贵娇也很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并尽其所能给予支持。孙儿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她带他到县城复渎,后终于考上江西财经学院,现在广州某大公司工作。到目前为止,周老的孙辈取得大学本科文凭的有5人,硕士研究生1人,可渭人才辈出。
周老在书中写道:“育人先育德。要教育小孩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不说谎,乐于助人,让小孩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人生在世,立足社会,首先要把‘人’字写端正;不论士、农、工、商哪一行,当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做人都要堂堂正正。”周老的谆谆教诲,儿孙们心领神会,身体力行。孩童时,长子和次子每年暑假每天要捡牛粪50斤交集体;三子十四五岁就学木匠;四子建土砖房时,每天要挑50个上砖(一个土砖20斤左右)。孩子长大相继参加厂.作后,都能努力工作,锐意进取,获得组织信赖。儿孙们不论在机关工作还是务农、经商,均能爱岗敬业,勤政为民,抑制贪念,坚守道德底线。
“和谐家庭是幸福之本”
周老的4个儿子陆续成家后,孙儿孙女相继出生,两老很是高兴。他们待儿媳如亲女,对每个儿媳都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和睦相处。大集体年代,媳婦们在生产队出工回来,让她们稍事休息再带小孩,每日三餐煮饭炒菜、饲养鸡鸭、养猪种菜等家务活,主要由周老的老伴承担。当时二三十人的大家庭(现在祖孙四代50余人),兄弟之间互相帮助,妯娌之间互相尊重,孙辈之间互相学习,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大甑饭的集体生活长达10年之久,这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被传为佳话。周老深有感触地说:“家和万事兴,和谐家庭是幸福之本。”树大分权,崽多分家。为了儿孙居有定所,一大家人齐心协力建造了两栋土砖房和两栋砖混房,建房后便分家了。分家后,逢年过节,在外工作的旧到老家欢聚一堂,家长里短,互相沟通,其乐融融。周老在总结治家的经验时说:“当家人要做到3条:一是要带头创业,二要站得正,三要重沟通。”周聘意及其儿孙们爱岗敬业、和睦团结的良好家风受到县委的表彰,他们一家于1999年被评为“双文明家庭”。
“团箕晒谷也要教崽读书”
周聘意是泰和县螺溪镇木垄村委会石江口村人,今年86岁高龄,是从县教育局局长岗位退休的。新中国成立前,他家境贫寒,且命运多舛,两岁时,父殁兄亡,与母相依为命。母亲郭凤连虽是个文盲,但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说:“团箕晒谷也要教崽渎书”(团箕是晒五谷杂粮的用具,比米筛大些,意即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子读书)。她终年劳累,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至高中。新中国成立后,周聘意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他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对读书求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婚后育有4个男孩,妻子是农村妇女,没有工作,他微薄的工资收入成为维持全家生活的主要来源。他克服重重困难培养小孩,4个小孩一个大学毕业,一个高中毕业,两个因受“文革”影响,只上了初中和高小。周老的妻子王贵娇也很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并尽其所能给予支持。孙儿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她带他到县城复渎,后终于考上江西财经学院,现在广州某大公司工作。到目前为止,周老的孙辈取得大学本科文凭的有5人,硕士研究生1人,可渭人才辈出。
周老在书中写道:“育人先育德。要教育小孩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不说谎,乐于助人,让小孩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人生在世,立足社会,首先要把‘人’字写端正;不论士、农、工、商哪一行,当领导还是普通百姓,做人都要堂堂正正。”周老的谆谆教诲,儿孙们心领神会,身体力行。孩童时,长子和次子每年暑假每天要捡牛粪50斤交集体;三子十四五岁就学木匠;四子建土砖房时,每天要挑50个上砖(一个土砖20斤左右)。孩子长大相继参加厂.作后,都能努力工作,锐意进取,获得组织信赖。儿孙们不论在机关工作还是务农、经商,均能爱岗敬业,勤政为民,抑制贪念,坚守道德底线。
“和谐家庭是幸福之本”
周老的4个儿子陆续成家后,孙儿孙女相继出生,两老很是高兴。他们待儿媳如亲女,对每个儿媳都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和睦相处。大集体年代,媳婦们在生产队出工回来,让她们稍事休息再带小孩,每日三餐煮饭炒菜、饲养鸡鸭、养猪种菜等家务活,主要由周老的老伴承担。当时二三十人的大家庭(现在祖孙四代50余人),兄弟之间互相帮助,妯娌之间互相尊重,孙辈之间互相学习,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大甑饭的集体生活长达10年之久,这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被传为佳话。周老深有感触地说:“家和万事兴,和谐家庭是幸福之本。”树大分权,崽多分家。为了儿孙居有定所,一大家人齐心协力建造了两栋土砖房和两栋砖混房,建房后便分家了。分家后,逢年过节,在外工作的旧到老家欢聚一堂,家长里短,互相沟通,其乐融融。周老在总结治家的经验时说:“当家人要做到3条:一是要带头创业,二要站得正,三要重沟通。”周聘意及其儿孙们爱岗敬业、和睦团结的良好家风受到县委的表彰,他们一家于1999年被评为“双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