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江冬秀,则不可不提胡适。如果江冬秀不是胡适的妻子,那么她极有可能湮没在碌碌众生里,不会有这么多人还记得她。
江冬秀,1890年生,安徽省旌德县江村人。据石原皋《闲话胡适》中说:“江村是旌德县的巨族,为全县之霸,她也是名门女儿。父名世贤,早逝。母吕氏,名贤英,亦系出名门,是旌德庙首吕探花的后裔。”“江冬秀的舅母是胡适的姑婆,原来有亲戚关系。”胡适与江冬秀婚后生有二男一女。1949年后,江与胡适赴美,1961年10月两人回到中国台湾省,次年胡适去世;1975年8月22日江冬秀去世,终年86岁,与胡适合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
一个由双方母亲操办的婚姻,却是相随天涯,固守一生。其间甘苦,或许唯有当事人知晓吧。
“八字”定终身
胡适,安徽绩溪人。1904年,13岁的胡适随同父异母的哥哥胡绍之到上海求学。离家前夕,胡适被邻县的大族江家之母看中,托胡适的本家叔叔(此人亦为江冬秀的老师)为女儿江冬秀提亲。起初胡母无意结亲,但命该胡适被江冬秀“掌管”一生。胡母了解到江父亦早逝,胡母便生出同命相怜之感。
胡适的本家叔叔“不辱使命”,屡次向胡母宣传江冬秀的八字好,胡母便让算命先生算命,两人甚合。但以当时的风俗论,二人是否“合缘”还需观望一段时间,如那段时期胡家太平无事则可结亲。当时向胡家提亲的不止江家,胡母将所有“候选人”全数进行“检验”,其方式为“胡母将红纸八字叠好,放在竹升里,摆在灶神老爷面前,同时还放了别人送来提亲的几个八字、然后就虔诚地等待上天的旨意。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胡家事事顺遂……胡母便取下竹升,用筷子夹出一个八字,打开一看,是江冬秀的。这可谓‘天作之合’。”于是在1904年胡适、江冬秀由双方母亲做主缔结婚约。
胡适从此困入“围城”。从他后来的回忆文章看,他起初是希望消极应对,故而多次延缓婚期,直至“逃”入美国留学。但他真是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一生的热情爱恋全与此事相关。
胡适留学期间,其母多次去信叮嘱“男女交际尤当留心”,胡适未敢造次,后来,其家乡盛传胡适在美另娶,胡母在给胡适的信中直言相询,胡适于1915年10月3日写了一封8页的长信,力辩谣言之无稽,其中说到“儿久已认江氏之婚约为不可毁,为不必毁,为不当毁”,并在“不可毁”、“不必毁”、“不当毁”旁密圈加点,以慰母心。
13年守候成正果
江冬秀并非如人们传说中的“文盲”,而是道地的大家闺秀。她所在的“江村”,以文为重,历代多有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江家又是其中翘楚。她自己既有家学渊源,也聪明过人,颇通人情世故,不过为文确实非其所长,性情也有些暴戾。但在婚前,她刻意展示自己温柔贞静、知书识礼的一面。胡适多次写信要求江冬秀读书习字,江家便延请老师教江冬秀读书,还买女佣送到胡家照顾胡母。当胡适意识到如此写信不妥时,江家请老学究代江冬秀写信,并随信附寄与胡母合影照片。相片并不清晰,但那个站在母亲身边的女子,却也让他增添了些许好奇与向往。胡适在此照上题诗:“图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轩车来何迟,劳君相待久……此中有真趣,可以寿吾母。”
数日后,胡适在同学为他拍摄读书生活照上题诗赠江冬秀:“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两人从此书信往来颇频。胡适有次生病,江冬秀写信殷勤问候,孤寂的胡适感动得写了一首诗:“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由此种种,胡江二人虽各怀心思,但在婚前并非全无感情。
江冬秀对于未来婆母也十分顺从,未过门时便事之以媳礼,不仅让家里给婆婆送婢女,自己也经常去照料看顾。赢得了婆婆的心,她便也“吃定”了善良优柔又孝顺的胡适。
胡适对于江冬秀,从一开始就报有复杂难言的情绪。胡适曾在1913年的日记中如此写道:“冬秀长于余数月,与余订婚九年矣,人事卒卒,轩车之期,终未能践。冬秀时往来吾家,为吾母分任家事,吾母倚闾之思,因以少慰。”
日后的“河东狮”江冬秀曾经是“非常害羞”的。1917年胡适于夏天回国后去江村,想见江冬秀一面。因不合风俗,江冬秀躲在蚊帐里不肯见。胡适日后回忆时说:“此必非冬秀之过,乃旧家庭与旧习惯之过。我又何必争此一点最低限度的面子?”因此,胡适还写信劝慰冬秀说自己绝不介意,让她不必挂怀,并约定当年冬天回来结婚。
江冬秀,1890年生,安徽省旌德县江村人。据石原皋《闲话胡适》中说:“江村是旌德县的巨族,为全县之霸,她也是名门女儿。父名世贤,早逝。母吕氏,名贤英,亦系出名门,是旌德庙首吕探花的后裔。”“江冬秀的舅母是胡适的姑婆,原来有亲戚关系。”胡适与江冬秀婚后生有二男一女。1949年后,江与胡适赴美,1961年10月两人回到中国台湾省,次年胡适去世;1975年8月22日江冬秀去世,终年86岁,与胡适合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
一个由双方母亲操办的婚姻,却是相随天涯,固守一生。其间甘苦,或许唯有当事人知晓吧。
“八字”定终身
胡适,安徽绩溪人。1904年,13岁的胡适随同父异母的哥哥胡绍之到上海求学。离家前夕,胡适被邻县的大族江家之母看中,托胡适的本家叔叔(此人亦为江冬秀的老师)为女儿江冬秀提亲。起初胡母无意结亲,但命该胡适被江冬秀“掌管”一生。胡母了解到江父亦早逝,胡母便生出同命相怜之感。
胡适的本家叔叔“不辱使命”,屡次向胡母宣传江冬秀的八字好,胡母便让算命先生算命,两人甚合。但以当时的风俗论,二人是否“合缘”还需观望一段时间,如那段时期胡家太平无事则可结亲。当时向胡家提亲的不止江家,胡母将所有“候选人”全数进行“检验”,其方式为“胡母将红纸八字叠好,放在竹升里,摆在灶神老爷面前,同时还放了别人送来提亲的几个八字、然后就虔诚地等待上天的旨意。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胡家事事顺遂……胡母便取下竹升,用筷子夹出一个八字,打开一看,是江冬秀的。这可谓‘天作之合’。”于是在1904年胡适、江冬秀由双方母亲做主缔结婚约。
胡适从此困入“围城”。从他后来的回忆文章看,他起初是希望消极应对,故而多次延缓婚期,直至“逃”入美国留学。但他真是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一生的热情爱恋全与此事相关。
胡适留学期间,其母多次去信叮嘱“男女交际尤当留心”,胡适未敢造次,后来,其家乡盛传胡适在美另娶,胡母在给胡适的信中直言相询,胡适于1915年10月3日写了一封8页的长信,力辩谣言之无稽,其中说到“儿久已认江氏之婚约为不可毁,为不必毁,为不当毁”,并在“不可毁”、“不必毁”、“不当毁”旁密圈加点,以慰母心。
13年守候成正果
江冬秀并非如人们传说中的“文盲”,而是道地的大家闺秀。她所在的“江村”,以文为重,历代多有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江家又是其中翘楚。她自己既有家学渊源,也聪明过人,颇通人情世故,不过为文确实非其所长,性情也有些暴戾。但在婚前,她刻意展示自己温柔贞静、知书识礼的一面。胡适多次写信要求江冬秀读书习字,江家便延请老师教江冬秀读书,还买女佣送到胡家照顾胡母。当胡适意识到如此写信不妥时,江家请老学究代江冬秀写信,并随信附寄与胡母合影照片。相片并不清晰,但那个站在母亲身边的女子,却也让他增添了些许好奇与向往。胡适在此照上题诗:“图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轩车来何迟,劳君相待久……此中有真趣,可以寿吾母。”
数日后,胡适在同学为他拍摄读书生活照上题诗赠江冬秀:“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两人从此书信往来颇频。胡适有次生病,江冬秀写信殷勤问候,孤寂的胡适感动得写了一首诗:“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由此种种,胡江二人虽各怀心思,但在婚前并非全无感情。
江冬秀对于未来婆母也十分顺从,未过门时便事之以媳礼,不仅让家里给婆婆送婢女,自己也经常去照料看顾。赢得了婆婆的心,她便也“吃定”了善良优柔又孝顺的胡适。
胡适对于江冬秀,从一开始就报有复杂难言的情绪。胡适曾在1913年的日记中如此写道:“冬秀长于余数月,与余订婚九年矣,人事卒卒,轩车之期,终未能践。冬秀时往来吾家,为吾母分任家事,吾母倚闾之思,因以少慰。”
日后的“河东狮”江冬秀曾经是“非常害羞”的。1917年胡适于夏天回国后去江村,想见江冬秀一面。因不合风俗,江冬秀躲在蚊帐里不肯见。胡适日后回忆时说:“此必非冬秀之过,乃旧家庭与旧习惯之过。我又何必争此一点最低限度的面子?”因此,胡适还写信劝慰冬秀说自己绝不介意,让她不必挂怀,并约定当年冬天回来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