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就怎么写,无需太多的加工润色。但是实际教学中作文仍然是学生最大的拦路虎,相当数量的学生提起作文还是无从下笔,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因为教师人为地加大了作文的难度,要求学生写出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都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恨不得篇篇都达到发表的标准,所以要求一高再高,远远超出了一般学生的习作水平,结果成了拔苗助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倦心理。二是因为学生虽然也接触了实际生活,参加了某些活动,但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较弱,思维能力不强,故语言组织能力不高,形成了“茶壶里煮饺子”的局面,如果老师再引导不够,久而久之,学生强烈的表达欲就会经过一次次受挫之后沉寂下来,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这些表现,我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了小学生作文“加强听说、强化读写、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 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长期致力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实验研究,被人们称为献身于写作教学的“十字军战士”。他提出了“写作先于阅读”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不是先学会了阅读再学会写作,而是恰恰相反,先学写作,再学阅读。他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文章比作密码,把写文章比作编密码,把读文章比作破密码。对儿童来说,文章是一种有魔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而在孩子们看来,编密码远比破密码容易。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在学前班时就有这种编“密码”的能力和爱好,其表现就是喜欢在墙壁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等地方画各种符号,这实际上就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因此,要重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期培养,在他们还没有学会阅读以前,老师就应重视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促进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学生入校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听说能力。每周都安排有听说主题,每天都有一日一说。如入学教育听说训练分为《自我介绍》、《参观校园》、《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话题,渐渐养成了喜爱说话、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等拼音学完,再让学生把说话内容记下来,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写拼音日记了。
对于学生说话的起点,我要求较高,开始说话就要求说完整的句子。等学了课文,则充分凭借课文训练。把每篇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排成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结合课堂教学,创设语言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训练语言、锻炼思维的主要途径。如凭借课文,抓重点句式的训练;重点段落的训练;课文插图的训练;课后问题的答问训练等。这样,一课一练,课课有得,书上的范句,老师的例句,同学的好句,课外阅读中的佳句,都在学生的头脑中融汇贯通,一有需要,呼之即出。
另外开设听说训练课,每周一节,进行听说专项训练。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如利用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手段,以其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演自说,积极参与。训练形式上灵活多样,有时看图编故事;有时给出故事的头和尾,让学生想象中间的内容;有时听音响编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和童话的世界中畅游、联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看、说、想、写,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强化读写结合,科学有序训练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实质,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强化读写结合,进行科学有序训练。
1、读写同步,以读促写,写中促读。
进入三年级后,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四步读书法”,即“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细读,理清作者思路;精读,品析重点词句;诵读,融汇贯通应用。”同时,按照大纲的要求把全册教材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段”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主要进行八种基本段式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样,一课一练,每篇阅读课文都成了写作教材,学生在“读仿写”中作文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
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得法以课内,受益于课外。
虽然教材大多出自名篇,但每册容量最多30篇左右,五年也不过300篇,以这样的读书量显然不能提高读写水平。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就格外重要。我从三年级改“听说训练课”为“阅读课”,仍然每周一次。要求每人平均10本以上课外读物,搭配合理,种类齐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写阅读笔记:摘抄型、感想型、评价型、提纲型。每人每周500字。定期举行“故事会”、“作文擂台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笔记展评”等活动。学生读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这些表现,我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了小学生作文“加强听说、强化读写、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现简单介绍如下。
一、 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格雷夫斯,长期致力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实验研究,被人们称为献身于写作教学的“十字军战士”。他提出了“写作先于阅读”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不是先学会了阅读再学会写作,而是恰恰相反,先学写作,再学阅读。他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文章比作密码,把写文章比作编密码,把读文章比作破密码。对儿童来说,文章是一种有魔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而在孩子们看来,编密码远比破密码容易。所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在学前班时就有这种编“密码”的能力和爱好,其表现就是喜欢在墙壁上、人行道上、水泥板上等地方画各种符号,这实际上就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表白。因此,要重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早期培养,在他们还没有学会阅读以前,老师就应重视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组织写作活动,促进学生写作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一、二年级加强听说训练,作文提前起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小学生入校第一天起,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听说能力。每周都安排有听说主题,每天都有一日一说。如入学教育听说训练分为《自我介绍》、《参观校园》、《我的老师》、《我的同桌》等,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话题,渐渐养成了喜爱说话、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等拼音学完,再让学生把说话内容记下来,自然而然地就开始写拼音日记了。
对于学生说话的起点,我要求较高,开始说话就要求说完整的句子。等学了课文,则充分凭借课文训练。把每篇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排成一个科学的训练序列,结合课堂教学,创设语言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训练语言、锻炼思维的主要途径。如凭借课文,抓重点句式的训练;重点段落的训练;课文插图的训练;课后问题的答问训练等。这样,一课一练,课课有得,书上的范句,老师的例句,同学的好句,课外阅读中的佳句,都在学生的头脑中融汇贯通,一有需要,呼之即出。
另外开设听说训练课,每周一节,进行听说专项训练。在内容的选择上我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如利用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手段,以其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或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演自说,积极参与。训练形式上灵活多样,有时看图编故事;有时给出故事的头和尾,让学生想象中间的内容;有时听音响编故事。让学生在音乐和童话的世界中畅游、联想,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看、说、想、写,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强化读写结合,科学有序训练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实质,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重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习惯,强化读写结合,进行科学有序训练。
1、读写同步,以读促写,写中促读。
进入三年级后,我加强了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四步读书法”,即“初读,扫清字词障碍;细读,理清作者思路;精读,品析重点词句;诵读,融汇贯通应用。”同时,按照大纲的要求把全册教材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课。“段”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主要进行八种基本段式的训练,让学生知道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这样,一课一练,每篇阅读课文都成了写作教材,学生在“读仿写”中作文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
2、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得法以课内,受益于课外。
虽然教材大多出自名篇,但每册容量最多30篇左右,五年也不过300篇,以这样的读书量显然不能提高读写水平。因此,加强课外阅读就格外重要。我从三年级改“听说训练课”为“阅读课”,仍然每周一次。要求每人平均10本以上课外读物,搭配合理,种类齐全。阅读课上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写阅读笔记:摘抄型、感想型、评价型、提纲型。每人每周500字。定期举行“故事会”、“作文擂台赛”、“朗读比赛”、“速读比赛”、“笔记展评”等活动。学生读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