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家族悲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j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弥留之际》作为一部实验主义风格浓厚的文学作品,在给人们带来有别以往的文学体验的同时,也在体现着一种深邃的哲理性思考。在整部作品当中,一种悲剧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渲染,从而实现了主题突出和主旨升华的目标。本文将主要根据文章当中的情节内容和文章的表现手法,剖析家族悲剧的内涵和表现手法,探讨全文核心的哲理性思考问题。
  关键词:《我弥留之际》 家族悲剧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继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小说体裁。这种小说体裁的重要特点就是叙述过程的碎片化和非线性化,用这种创作手法所写作的文学经典《我弥留之际》,就是通过其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和象征性手法,为人们刻画了一幅悲剧性的家族生活图景。理解这种悲剧意蕴,需要从小说内容本身和小说的创作手法等角度,对全文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与此同时,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和把握,也是理解这种悲剧意蕴的重要途径。
  一 小说内容所体现出的悲剧意蕴
  《我弥留之际》作为一部意识流色彩浓厚的作品,不仅仅为人们展现了一种非线性的,甚至缺乏逻辑性的小说写作模式,也通过人物刻画和情节内容展现了深刻的人类悲剧命运的主题。为了能够较为真切地把握小说的悲剧韵味,应当对小说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体会和分析,从小说当中分解出悲剧性的情节和人物,作为人们理解主旨的重要要素。
  1 主要人物身份设定与小说的悲剧意味
  《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当中的主要人物是美国南方的一些穷苦农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当中的一位女主人的死亡带来了整部小说故事的开始。在历史上的美国南方,贫穷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是影响整个社会的人物品格的主要因素。美国南方人在美国社会当中所被贴上的种种标签,事实上都体现出他们个人命运的一种悲剧性趋势。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中的女主人的逝世,为整部作品奠定了悲剧基调,而整个家庭当中的所有成员,大多数也都在遭遇着各种各样的不幸。这些不幸似乎在某种意义上被作者人为地集合到了一个家庭之中。但是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体现了人物的个人品质和命运走向。
  小说中的艾迪没有正面描写,但是其自身从一个女教师转化成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过程当中,则包含着非常浓厚的悲剧意味,由于她并没有做好成为一个家庭主妇的准备,并且从内心对家庭主妇生活乃至于现实生活都充满了抵触,因此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给整个家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悲剧和痛苦。
  而安斯作为家族当中的领导者,以一个卑微的农民的身份在美国南方的酷热和贫苦当中痛苦地挣扎着。他身上具有一个农民所具有的全部缺点,与此同时,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理想主义倾向。安斯的人生经历在小说当中没有过多的提及,但是小说当中对他身体上的伤痕和病痛有过非常直接的描写。这种病痛给安斯带来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是对一种理想和信念的摧残。生活的重担在某种意义上摧垮了他的生活,并且让他以一个卑微的形象存在于美国南方烈日炎炎的农田当中。
  以上两位人物的子女们都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他们身上的那种悲剧和痛苦,他们在生活当中包含着父母一代所遗留下来的种种影响,他们也在某种意义上继续着悲剧的命运。未婚先孕或者已经被折磨得出现精神疾病,是这些农家子女们必然面临的问题。由于母亲本身并不热爱生活,因此这些农家儿女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重托;另一方面是母亲在世时给他们的冷漠回忆,又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心怀愤恨。
  2 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个饱尝生活艰辛的农民,安斯在妻子濒临生命的终点时,选择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自己妻子的灵柩送归妻子的故里。他在此时的选择,表现出来非常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事实上,作为一个收入微薄的农民,注定无法支付如此高昂的费用,现实生活就此开始考验这位农夫。
  暴雨雷电,洪水频发,这些自然环境上的不利因素,使得主人公不得不一次次地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将自己全部的家当转化成旅途必备的交通工具和各种费用,甚至要牺牲家中子女的财产,这对一些本来就没有得到父母关怀的子女而言是一笔让人憎恨的负担。
  可以说,对于母亲或者妻子的承诺和艾迪对自己的故土的追求,事实上是其自身对一种理想或者信念的不懈追求。周遭的环境带来的种种不便,事实上正是环境对人的主观想法的一种约束和限制作用。主人公一家又是十分贫困的,以至于要卖掉自己的生产工具才能够凑齐购置在洪水当中被破坏掉的运输工具的费用,而这又无疑激化了家庭当中原有的矛盾。父亲是贫穷的,而孩子们事实上也和父亲一样过着非常贫寒的生活,他们已经不约而同地想到,进行这样一次旅行之后,自己的生活可能从此再无着落。经济因素对道德的限制性作用在小说的叙事过程当中已经显露出来,并且就此成为不利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说的结局,安斯作为一个刚刚失去妻子不久的鳏夫,最终放弃了对妻子应有的眷恋,选择了一个新的情人,并决定和她开始新的生活。
  3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催化了悲剧
  小说当中的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种矛盾事实上使得整部小说的情节走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些没有得到母亲的疼爱,从而没能够真正意义上自愿选择为母亲的意愿而付出自己的财产的子女,甚至在最终选择了通过自己的暴力行径,使整个略显荒诞的行程停止。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事实上体现着一种人的主观感受和诉求与客观的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的一种矛盾和冲突。
  艾迪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并没有一般妇女相夫教子的愿望,她对现实生活是充满了迷茫和恐惧的,她内心当中的生活不过是一个简短的过程,并不值得珍视。这对于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来说并不具有积极意义,她忽略了自己事实上正在扮演的社会角色,将自己的主观想法转变成一种背离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从而得到了自己家人的反感。她的儿子甚至都在用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态度和观点来对待自己的母亲。最终,当子女们无法忍受旅途当中的艰辛和痛苦时,他们只能选择用焚烧掉母亲的灵柩和遗体的方式帮助自己解脱,摆脱掉这荒诞不羁的生活和旅程。由此可见,这位母亲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是多么的孤独,其行为也多么具有冷漠和抑郁的色彩,以至于让自己的子女根本不愿意理会自己的意愿,作为母亲,她是失败的。   4 社会环境和个人理念的冲突促成悲剧
  在运送灵柩的过程当中,警察和村民等旁观者都不约而同地给安斯一家人带来了众多的麻烦。这事实上体现出了整个社会的环境和氛围,以及社会当中其他成员的观点和切身利益对人的主观理念的一种限制作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冲突是构成了这个家族的悲剧的一项重要根源。
  尸体因为炎热的天气而腐败发臭,沿途上的村民对这一家人的选择和行为报以的是极其厌恶的态度。最终,警察出面干预他们的行为,体现了这一荒诞的决定最终不仅仅拖累了整个一家人的生活,也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厌弃。社会环境和个人的理想信念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整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阅读小说的过程当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其实小说当中的主人公大多具有一定的神经疾病倾向。或许在整个社会眼中,这种疯狂的行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非理智、非正常的色彩。作者事实上已经在暗示,离开社会通行准则的行动和想法,必然被整个社会所遗弃。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做法,最终也会导致主体背离于整个社会的总体环境,从而造成一种人为的和社会相疏离的问题。
  二 《我弥留之际》的表现手法加重了悲剧色彩
  经过前文分析,《我弥留之际》一书在行文的内容和观点上体现出来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通过人物以及人物同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巨大矛盾和冲突来加以体现和渲染的,而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又在更深层意义上加重了整个家族的悲剧内涵。
  首先,小说中非常强调对人物的内心描写,并将这种内心描写转化成为一种叙事手段。相对于行为描写的其他部分,心理活动的描写能够更为直白地展现人物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但是如果将心理活动作为一种叙事手段来加以运用时,就容易产生一种行文和故事结构碎片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产生于全文的整体结构,也能够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心理独白的描写,能够间接地将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别进行体现。而整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不可避免的碎片化,为整部小说营造出了一种更为悲伤、杂乱的语言环境。
  其次,象征手法在整部小说当中事实上是贯穿始终的。整个家庭的旅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人类个体对终极关怀的追求和向往。而小说当中所出现的种种障碍性因素,事实上可以被理解为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之间的巨大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象征着人的主观目的的达成,也为人的自身演进带来重大的影响。小说当中,主要人物事实上已经逐渐呈现出一种疯狂的状态,这事实上是在影射一种脱离现实社会需要,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潮流而最终只能在一种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现象。
  三 《我弥留之际》的主题特色展现的悲剧性
  《我弥留之际》在主题方面具有明显的悲剧性特质,作品当中隐含着对宗教的怀疑精神,与此同时,又在探讨着荒诞的社会生活背后人类终极价值的内涵。某种意义上来说,整部作品在主题上就是一种悲剧性的倾向,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思和怀疑。
  小说当中对安斯及其家人的行为的描写,事实上象征着人类整个群体的生命历程和历史进程,在人类奔向未来的过程当中,理想或者信念是指引人不断克服困难的牵引力,但是周遭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当中蕴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际上正是给人们的旅途带来困扰的限制因素。为了能够把小说当中的人物精神理解得更为深入,可以将西方思想和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圣经》和《希腊神话》当中的一些描写和本文的描写加以对比,不难发现,小说当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同《圣经》当中所描绘的为了信念而克服困难的种种事迹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最终给人们带来的是对终极价值的一种思考,人应当如何处理好现实生活和信仰之间的矛盾,更是在小说矛盾的塑造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艾迪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忽视现实生活,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所谓人生观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规划,从而给自己的子女以一种冷漠的感觉,引起了自己子女的极大怨恨。
  而安斯,作为一家之主,最终在完成了对妻子的承诺,将妻子的灵柩运送回妻子的故乡之后也选择了新欢,找到了另外一个情人。事实上,这充分体现出人们对现实生活是充满妥协性认识的。一旦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自己的人生轨迹锁定在自己内心当中原有的欲望和情感上。在这一点上,安斯的人生轨迹事实上就对人的本性的脆弱性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任何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生活在社会当中,生活在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矛盾当中,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的命题。
  注:本文系宁夏师范学院校级教学团队培育项目“文化翻译理论下的宁夏穆斯林文化术语英译”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py201202。
  参考文献:
  [1] 王炎:《析〈我弥留之际〉中的圣经原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 张骁:《不朽的荒野与丑陋的社会——从〈熊〉看福克纳的人与自然观》,《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3] 范方俊:《威廉·福克纳“约克那帕塔法体系”小说与清教文化传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刘斌有,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正>啤酒40种新用途啤酒不仅能拿来喝,还能治冻疮、治脚气、防治心脏病、美容、美发、缓解胃痛、擦拭冰箱、擦玻璃、擦亮金饰,更为强大的功能是,可以诱杀老鼠。喝乌龙茶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