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唱法虽然风格各异,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就发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上看,又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本文就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的问题,从其发展历史、呼吸方式、共鸣腔体、声区、声音走向及音色这6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这两种唱法的个性与共性。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差异 借鉴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区和民族的生活风貌,这种风貌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它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民族唱法,与西方的声乐艺术--美声唱法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就歌唱艺术来讲,主要体现在其发展历史、呼吸方式、共鸣腔体、声区、声音走向、口型及音色这6个方面。然而,这两种唱法之间也是有着许多的共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发展历史
“美声唱法”一词来自于意大利文中的“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它起源于17世纪初欧洲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初是为演出欧洲最早的歌剧而改进的歌唱方法,这种唱法随着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逐步形成。美声唱法经历了约4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伴随着欧洲传统音乐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无数歌唱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科学家等人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实践中,都总结出了一套完备的教学与演唱的体系,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符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方法和人们共同赏识的美学原则。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漫长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唱法的发展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歌唱和说唱形式,以及明清时期戏曲唱腔的发展。如今的民族唱法正是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语言文化和民族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才发展起来的。在歌唱实践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族的唱法,又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各地方民间音乐声乐演唱技巧和风格的精华,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成分,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思维、表现方法及审美情趣与现代先进的发声原理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再生性的、多元化的新的歌唱方法。
二、呼吸方法
歌唱的呼吸在声乐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就歌唱呼吸的种类而言,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即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目前看来,世界上公认为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最为科学,最有利于歌唱。胸式呼吸法所能够利用的气息较少,歌唱的延续时间也较短;腹式呼吸法没有将左右肋骨的下端扩展开,所以肺活量也并不大;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是在深呼吸使横膈膜下沉的同时小腹内收、左右肋骨扩张,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使呼与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呼吸的对抗强,喉肌的状态便松弛、自然,声音也就自然美妙。美声唱法多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要求吸气深而饱满,气息运用流畅自如。而现代民族唱法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后,大量学习、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基本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以此来增强歌唱的表现力。
三、共鸣腔体
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将声音扩大和美化,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变化。
美声唱法要求在演唱时使用混合共鸣和整体共鸣,即胸腔共鸣、喉腔共鸣、咽腔共鳴、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同时并用,充分发挥人声的共鸣腔体的作用,强调整体歌唱感。而民族唱法多运用局部共鸣,根据所唱的内容不同,使用不同的部位共鸣。尤其在演唱不同风格的地方民歌时,就应该根据当地的歌唱风格来使用共鸣方式。但是,现代民族唱法为了获得畅通圆润而明亮的位置“靠前”的声音效果,为了扩大音量,也开始运用混和共鸣,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整体共鸣。
四、声区
人在歌唱时会发现不同声音段的明显差别。这种由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舌、腭在发声时所处位置而形成的各段声音差别的形态就是声区。一般划分为3个声区,即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混和共鸣为主)、高声区(以头腔共鸣为主)。
美声唱法注重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根据音高和音的强度,真假声的比例调整自然。低声区时以真声为主,中声区以真假声混合为主,高声区时则以假声状态为主,但是也要有真声成分,在“真声”的基础上有大量的“假声”,这样声音才有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有许多声乐作品都需要演唱者具有宽广的音域和较高的演唱技巧,所以不能单纯的用纯真声或纯假声来进行演唱。因此,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真假声唱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的民族唱法,将真假声相结合,运用混和共鸣的方法,使声音既具有“假声”的高位置,又具有“真声”的色彩。使声区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让声音均匀流畅,具有穿透力。
五、声音走向
由于美声唱法的声音要求形成一个“管状通道”,并且竖向运行,所以声音从喉室发出后经过喉腔、咽腔,往上通过鼻腔到头腔再送出来。声区越高,走向越往后。即喉咽腔处软腭部位,通上去再向前送出,声音的走向呈“弧线型”。民族唱法因为民族音乐的审美习惯的差异,一般要求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所以声音的走向是从口腔前硬腭处直接穿过鼻腔进入头腔产生面罩共鸣的,走向为“直线型”。
六、音色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发声训练上的不同侧重及审美原则的差异,造就了两种唱法在音色上的不同。美声唱法在艺术上的处理是注重声音的圆润、饱满、通畅、连贯、柔美、浑厚、宏大,声音富于立体感,具有穿透性和金属感。而民族唱法则要求声音靠前、明亮、清透、高亢、甜美,形成了“圆、甜、脆、水、美”的声音特色。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特色。但是,这两种唱法在不同之中仍存在着共性,并且一同探索着更为科学的演唱之法,致力于为广大群众带来更为美妙悦耳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瑷.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
[2]王士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周亨芳.中西唱法“比较”研究.音乐研究,1997,(10).
[6]胡晔.民族唱法应走向多元化.音乐探索,2003,(2).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差异 借鉴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区和民族的生活风貌,这种风貌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它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民族唱法,与西方的声乐艺术--美声唱法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就歌唱艺术来讲,主要体现在其发展历史、呼吸方式、共鸣腔体、声区、声音走向、口型及音色这6个方面。然而,这两种唱法之间也是有着许多的共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发展历史
“美声唱法”一词来自于意大利文中的“Bel Canto”,意为美好的歌唱。它起源于17世纪初欧洲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初是为演出欧洲最早的歌剧而改进的歌唱方法,这种唱法随着文艺复兴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逐步形成。美声唱法经历了约4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伴随着欧洲传统音乐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无数歌唱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科学家等人的不懈努力,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实践中,都总结出了一套完备的教学与演唱的体系,形成了一种有效的、符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方法和人们共同赏识的美学原则。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漫长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唱法的发展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中的歌唱和说唱形式,以及明清时期戏曲唱腔的发展。如今的民族唱法正是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语言文化和民族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才发展起来的。在歌唱实践中,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族的唱法,又吸收融合了我国各民族各地方民间音乐声乐演唱技巧和风格的精华,借鉴了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成分,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心理思维、表现方法及审美情趣与现代先进的发声原理相结合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再生性的、多元化的新的歌唱方法。
二、呼吸方法
歌唱的呼吸在声乐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就歌唱呼吸的种类而言,呼吸方法可分为三种,即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目前看来,世界上公认为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最为科学,最有利于歌唱。胸式呼吸法所能够利用的气息较少,歌唱的延续时间也较短;腹式呼吸法没有将左右肋骨的下端扩展开,所以肺活量也并不大;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是在深呼吸使横膈膜下沉的同时小腹内收、左右肋骨扩张,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合作,使呼与吸相互配合形成对抗,在腰部周围产生压力。呼吸的对抗强,喉肌的状态便松弛、自然,声音也就自然美妙。美声唱法多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要求吸气深而饱满,气息运用流畅自如。而现代民族唱法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后,大量学习、借鉴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基本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以此来增强歌唱的表现力。
三、共鸣腔体
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将声音扩大和美化,同时决定歌唱音色的变化。
美声唱法要求在演唱时使用混合共鸣和整体共鸣,即胸腔共鸣、喉腔共鸣、咽腔共鳴、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同时并用,充分发挥人声的共鸣腔体的作用,强调整体歌唱感。而民族唱法多运用局部共鸣,根据所唱的内容不同,使用不同的部位共鸣。尤其在演唱不同风格的地方民歌时,就应该根据当地的歌唱风格来使用共鸣方式。但是,现代民族唱法为了获得畅通圆润而明亮的位置“靠前”的声音效果,为了扩大音量,也开始运用混和共鸣,根据需要适当地运用整体共鸣。
四、声区
人在歌唱时会发现不同声音段的明显差别。这种由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舌、腭在发声时所处位置而形成的各段声音差别的形态就是声区。一般划分为3个声区,即低声区(以胸腔共鸣为主)、中声区(以混和共鸣为主)、高声区(以头腔共鸣为主)。
美声唱法注重高、中、低三个声区的统一,根据音高和音的强度,真假声的比例调整自然。低声区时以真声为主,中声区以真假声混合为主,高声区时则以假声状态为主,但是也要有真声成分,在“真声”的基础上有大量的“假声”,这样声音才有力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民族唱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有许多声乐作品都需要演唱者具有宽广的音域和较高的演唱技巧,所以不能单纯的用纯真声或纯假声来进行演唱。因此,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真假声唱法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的民族唱法,将真假声相结合,运用混和共鸣的方法,使声音既具有“假声”的高位置,又具有“真声”的色彩。使声区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让声音均匀流畅,具有穿透力。
五、声音走向
由于美声唱法的声音要求形成一个“管状通道”,并且竖向运行,所以声音从喉室发出后经过喉腔、咽腔,往上通过鼻腔到头腔再送出来。声区越高,走向越往后。即喉咽腔处软腭部位,通上去再向前送出,声音的走向呈“弧线型”。民族唱法因为民族音乐的审美习惯的差异,一般要求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所以声音的走向是从口腔前硬腭处直接穿过鼻腔进入头腔产生面罩共鸣的,走向为“直线型”。
六、音色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发声训练上的不同侧重及审美原则的差异,造就了两种唱法在音色上的不同。美声唱法在艺术上的处理是注重声音的圆润、饱满、通畅、连贯、柔美、浑厚、宏大,声音富于立体感,具有穿透性和金属感。而民族唱法则要求声音靠前、明亮、清透、高亢、甜美,形成了“圆、甜、脆、水、美”的声音特色。
综上所述,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和特色。但是,这两种唱法在不同之中仍存在着共性,并且一同探索着更为科学的演唱之法,致力于为广大群众带来更为美妙悦耳的音乐享受。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瑷.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
[2]王士魁.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实用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王次.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胡郁青.美声、民族唱法异同探微.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周亨芳.中西唱法“比较”研究.音乐研究,1997,(10).
[6]胡晔.民族唱法应走向多元化.音乐探索,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