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一些想法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rl111shi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即问题呈现的形态和组织方式,是一个精彩的问题空间。义务教育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理问题情境尤为重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奇”中激“趣”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二、在教学中创设冲突情境,“惑”中生“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愤悱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思”中探“趣”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包含着一些简单而明显、易懂的数学道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做”中悟“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我们在教学中也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操作、实验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情感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展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教学中创设应用情境,“需”中引“趣”
  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应用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变化的。某一物质在一定的能量的作用下,会从固体转变为液体,再从液体转变为气体,这就是人们常见的物质的三种状态。处于气态的物质若继续受到能量的作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学生由之前的写话逐步迈向写成篇的文字。这一阶段的习作教学成效如何,对学生日后学习语文的信心与能力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我认为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应从“兴趣”“方法”“习惯”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逐步地乐写、会写、勤写。  一、激发学生兴趣,呵护习作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在教学中能符合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都应该受到肯定。  【关 键 词】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近年,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之间进行得如火如荼。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地消除课堂泡沫,更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呢?作为一线教师,我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