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况一:个子比较高的小辉坐在第四组的最后一排。不到一个星期,小辉的妈妈找到班主任,痛心疾首地诉说:“那是个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我小时候不注意听课,成绩也不好,就是因为坐在那个角落。”于是,小辉被换到第三排。由于他总是不停与同桌和前后左右说话,班主任不得已把他的同桌调开,让他单独坐。没过几天,妈妈又来了:“他说他不想上学了,在学校里没有其他朋友,只跟他的同桌是好朋友……”学校规定,不允许学生私自去门口的小卖部买东西,一天,同学纷纷来投诉小辉自己去买东西,班主任询问情况后,批评了他。不过一会儿,小辉的妈妈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我的儿子不是自己去买东西,他爷爷跟着的,为什么你不相信我的孩子,我的儿子是不会撒谎的……”还没等老师说话,就啪地挂断了电话。
情况二:小凯是这学期才转来的,经常迟到,忘记交作业,上课不专心,乱发脾气。当老师向家长反馈意见时,妈妈总是抢着说:“哦,是我早上起迟了。”“昨天我忘了给他签名,忘了帮他收拾书包。”“他爸爸出差去了,他很不开心,容易走神,所以与同学相处不好。”……
情况三:大为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与人发生矛盾,而且总是选择危险的、暴力的方式,比如将一碗粥倒在别人的头上,将笔盒砸在别人的脑袋上……老师同学都忍无可忍。老师经常向家长反映,终于有一天,大为的爸爸向老师吼了起来:“你就不能找一找他的闪光点啊?!”
这些就是具有情感保护倾向的家长:不愿看到孩子经历负面情绪,如挫折、悲伤、愤怒、沮丧、痛苦、担心、愧疚、失望;总是担心这些负面情绪会伤害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保护孩子不受不良情绪影响。
一般而言,老师观察的孩子比较多,了解的情况比较全面,对孩子的评价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当学生不良的行为表现、学业表现超过了老师容忍的范围,超出了学校教育力所能及的范围,老师就会与家长联系,就会就事论事地与家长作真实、详细、深层次的交流。所以,家长不要把老师的这种行为理解为“投诉孩子”,也不要把老师所反映的问题看作对孩子个性、品德、人格的善恶评定,更不能当作是对孩子的人身攻击。其实,老师更多地是说明一种客观现象,说出同学、老师的感受与看法,指出已经存在的以及潜在的不良影响,希望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利用有利的时机协助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力求达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
家长大多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或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负面情绪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无暇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出于本能,是一种舐犊之情。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正面的、负面的、喜悦的、悲伤的,这样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完善的。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情绪,他才有可能理解自己正在感受的是什么情绪,这种情绪对他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它,長大之后才能够应对复杂纷呈的社会。所以,经历一些恰如其分的负面情绪是自然而又不可避免的,在此过程中,孩子可学会理解、感受、控制、化解负面情绪,增强免疫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家长不必过度担心,更不能无原则地为孩子寻找借口,人为地创造一些正面的情绪环境,或转移孩子对负面情绪的注意力。
曾经遭遇痛苦的家长,往往更加敏感于、惊悚于负面情绪的痛苦,更倾向于情感保护。与孩子相比,有些家长更脆弱,更容易设身处地代替孩子去感受痛苦,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际遇,将所受的负面情感的影响扩大扩大再扩大,直到觉得孩子不能忍受。结果,家长爆发了,孩子呢,经过短暂的痛苦和悲伤之后,很快痊愈了,家长却还在痛,并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小看了孩子的忍耐力、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应对生活的能力。
针对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家长应该进行积极的情感指导与干预,比如,如何看待批评、责任、失败、沮丧,如何化解负面情绪等等。如果孩子确实遭遇不公,则需进行额外辅导。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情况二:小凯是这学期才转来的,经常迟到,忘记交作业,上课不专心,乱发脾气。当老师向家长反馈意见时,妈妈总是抢着说:“哦,是我早上起迟了。”“昨天我忘了给他签名,忘了帮他收拾书包。”“他爸爸出差去了,他很不开心,容易走神,所以与同学相处不好。”……
情况三:大为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与人发生矛盾,而且总是选择危险的、暴力的方式,比如将一碗粥倒在别人的头上,将笔盒砸在别人的脑袋上……老师同学都忍无可忍。老师经常向家长反映,终于有一天,大为的爸爸向老师吼了起来:“你就不能找一找他的闪光点啊?!”
这些就是具有情感保护倾向的家长:不愿看到孩子经历负面情绪,如挫折、悲伤、愤怒、沮丧、痛苦、担心、愧疚、失望;总是担心这些负面情绪会伤害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保护孩子不受不良情绪影响。
一般而言,老师观察的孩子比较多,了解的情况比较全面,对孩子的评价是比较公正客观的。当学生不良的行为表现、学业表现超过了老师容忍的范围,超出了学校教育力所能及的范围,老师就会与家长联系,就会就事论事地与家长作真实、详细、深层次的交流。所以,家长不要把老师的这种行为理解为“投诉孩子”,也不要把老师所反映的问题看作对孩子个性、品德、人格的善恶评定,更不能当作是对孩子的人身攻击。其实,老师更多地是说明一种客观现象,说出同学、老师的感受与看法,指出已经存在的以及潜在的不良影响,希望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利用有利的时机协助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力求达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
家长大多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或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负面情绪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无暇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出于本能,是一种舐犊之情。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必须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正面的、负面的、喜悦的、悲伤的,这样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完善的。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情绪,他才有可能理解自己正在感受的是什么情绪,这种情绪对他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它,長大之后才能够应对复杂纷呈的社会。所以,经历一些恰如其分的负面情绪是自然而又不可避免的,在此过程中,孩子可学会理解、感受、控制、化解负面情绪,增强免疫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家长不必过度担心,更不能无原则地为孩子寻找借口,人为地创造一些正面的情绪环境,或转移孩子对负面情绪的注意力。
曾经遭遇痛苦的家长,往往更加敏感于、惊悚于负面情绪的痛苦,更倾向于情感保护。与孩子相比,有些家长更脆弱,更容易设身处地代替孩子去感受痛苦,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际遇,将所受的负面情感的影响扩大扩大再扩大,直到觉得孩子不能忍受。结果,家长爆发了,孩子呢,经过短暂的痛苦和悲伤之后,很快痊愈了,家长却还在痛,并一直耿耿于怀。他们小看了孩子的忍耐力、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应对生活的能力。
针对孩子出现的负面情绪,家长应该进行积极的情感指导与干预,比如,如何看待批评、责任、失败、沮丧,如何化解负面情绪等等。如果孩子确实遭遇不公,则需进行额外辅导。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