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较好成效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通力协作与共同参与。
一、学校要为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实施保障
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及创新创业意识与激情。校园是伴随高职学生完成三年学业的场所,校园文化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它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有冲劲、有干劲的大学生来说,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梦想与激情。农林类专业可以通过不定期邀请专业领域中成功创业的学生以及校企、院村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企业家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通过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创新意识;也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寒暑假开展科技下乡、专业技能竞赛、创意设计大赛等丰富的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以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2)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情境的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农林业发展与农村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 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情境的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复合型、创新型、精英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农林业创新创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农林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需求,当前部分高职农林类专业采取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都是有效而积极的探索,值得借鉴和参考。(3)打造专兼结合的“三师型”教师团队。所谓“三师型”教师,是指既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设计的教师。农林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与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来打造高标准“三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聘请生产一线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除要求他们承担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训教学外,还必须参与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另一方面也要为专职教师搭建良好产学研平台或提供去生产一线、田间地头调查研究与实践锻炼的机会,以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把生产实践中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更新到教学中来。(4)加强专业实训基地或创业体验园建设,搭建务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战演练”平台。离开创新创业实践这一“实战演练”平台谈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是纸上谈兵。农林类专业生产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通过让学生开展“真刀真枪”实践体验,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还可锤炼学生意志和人格,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开拓进取意识,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政府要为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保障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之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政府作为国家资源的掌控方与相关政策的决策者、制定者,在高职农林类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应当担负起倡导者和扶持者的重要型角色,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好顶层规划,全面构建包括农林业大学生科技人才激励、场地扶持、启动资金扶助、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税收优惠、成果转化实施等在内的较为健全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关于鼓励农林类大学生毕业后去农村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已有一些(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林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并切实抓好政策与制度的落实与落地,让更多农林类大学生愿意扎根农村带领农民朋友发财致富。
三、社会要为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密切配合。由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全社会构建一整套助推大学生自主成功创新创业的资助与服务尚未成型,这使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与民间组织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积极性与责任感,这无疑会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压力与被动。社会层面的当务之急是首先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与社会氛围,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不歧视不嘲笑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对初创失败的学生多一些关心与包涵;同时要通过国家行政干预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必须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设备优势、场地优势、资金优势等,以培育扶持大学生优秀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然,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的长久之计是需要国家在税收优惠、贷款政策放宽等方面给予参与方相关优惠与扶持,以调动参与积极性。
(作者单位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一、学校要为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实施保障
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及创新创业意识与激情。校园是伴随高职学生完成三年学业的场所,校园文化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它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年轻、有知识、有活力、有冲劲、有干劲的大学生来说,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创业梦想与激情。农林类专业可以通过不定期邀请专业领域中成功创业的学生以及校企、院村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企业家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通过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创业激情与创新意识;也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寒暑假开展科技下乡、专业技能竞赛、创意设计大赛等丰富的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以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与社会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2)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情境的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农林业发展与农村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 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情境的农林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复合型、创新型、精英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农林业创新创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农林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需求,当前部分高职农林类专业采取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都是有效而积极的探索,值得借鉴和参考。(3)打造专兼结合的“三师型”教师团队。所谓“三师型”教师,是指既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设计的教师。农林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与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来打造高标准“三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聘请生产一线行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除要求他们承担相关课程理论与实训教学外,还必须参与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另一方面也要为专职教师搭建良好产学研平台或提供去生产一线、田间地头调查研究与实践锻炼的机会,以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把生产实践中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更新到教学中来。(4)加强专业实训基地或创业体验园建设,搭建务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战演练”平台。离开创新创业实践这一“实战演练”平台谈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是纸上谈兵。农林类专业生产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通过让学生开展“真刀真枪”实践体验,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技能,还可锤炼学生意志和人格,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开拓进取意识,全面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政府要为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保障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之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政府作为国家资源的掌控方与相关政策的决策者、制定者,在高职农林类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应当担负起倡导者和扶持者的重要型角色,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好顶层规划,全面构建包括农林业大学生科技人才激励、场地扶持、启动资金扶助、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税收优惠、成果转化实施等在内的较为健全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关于鼓励农林类大学生毕业后去农村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已有一些(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优化,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林类大学生自主创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并切实抓好政策与制度的落实与落地,让更多农林类大学生愿意扎根农村带领农民朋友发财致富。
三、社会要为高职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密切配合。由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全社会构建一整套助推大学生自主成功创新创业的资助与服务尚未成型,这使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与民间组织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积极性与责任感,这无疑会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压力与被动。社会层面的当务之急是首先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与社会氛围,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不歧视不嘲笑农林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对初创失败的学生多一些关心与包涵;同时要通过国家行政干预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必须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设备优势、场地优势、资金优势等,以培育扶持大学生优秀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然,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的长久之计是需要国家在税收优惠、贷款政策放宽等方面给予参与方相关优惠与扶持,以调动参与积极性。
(作者单位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