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探索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中所包含的有机知识分子、市民社会等理论成果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借鉴以上理论内容并结合我国当下的现实状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葛兰西;文化领导权
继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时隔六年,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由“三个倡导”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提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取向,对在新常态下促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而究竟如何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知识分子”,引导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取向
“有机知识分子”是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他认为能够切实执行知识分子职能的人,就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凭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标准来做以区分。在政治生活中,“有机知识分子”作为核心领导力量的外延,起着一个联系领导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每一个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并保持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阶层,所以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并以此征服和同化本阶级以外的知识分子。他指出,知识分子不仅仅教育和启蒙大众,其自身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壮大和提高,都是与群众紧密相连的。要建立下层与上层之间,普通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体系的统一,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就要有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性,使知识分子成为群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有机知识分子”的数量是庞大的,首先我们有近九千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其次,在我国广袤的领土内分布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为数众多的下属各级行政单位。这些都是联系中央和地方人民群众的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决定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个人才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不断加强领导职能,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建设。官风不正则民风必颓,吏治不顺则民心难安,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统治阶级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其理论得以灌输,所以隶属于执政党的“有机知识分子”必须身体力行,一旦模范作用失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将举步维艰。
二、解读“市民社会”,克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因素
葛兰西认为,不能仅仅研究哲学家的理论体系,还必须研究广大群众的世界观。葛兰西把市民社会归为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因素无非在于两个转化,即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所以要寻找领导阶层与人民群众二者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到人民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彻底的理论被人民掌握,从而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每个人的言行中都包含有一定的价值观,而要寻找到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需要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一种伟大的文化可以译成其他民族文化的语言,即用民族语言可以表现世界文化,而方言是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1]。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语言必须渗透到各个民族当中。
我们党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国家的55个少数民族中使用着近80种语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融入到这些民族文化中,就必须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找到主流价值观与各民族地方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实现两个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13亿人民共同的追求,它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广,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边疆地区的渗透,筑建人民心中的价值观堡垒,对抵御反社会主义思想的攻击,凝聚各民族的向心力有着重大意义。
三、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是构筑在对“国家”的独特见解之上的,在深入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接连失败的原因中,看到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统治阶级要想保持长久的统治,不仅要做政治上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形成有效领导,否则难以形成稳固长久的政治统治。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这就告诉我们国家地位的巩固要依靠两方面的领导权。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说:“政治统治紧靠暴力是行不通的,必须同时获得普通大众的支持和拥护 ”[2]。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中的“文化”应该是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可以被所有人接受的某种观念,而这种文化理应成为某种道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准则。所以他将某一社会集团在文化、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取得的领导权,称之为“文化领导权”,其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同意主要的统治集团对社会生活作总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全民族共同的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给民族补钙,就是要挺起中国人的脊梁。费尔巴哈断言“人是他所吃的那种东西”,也就是说人是物质的,物质需求满足的程度如何决定了精神需求的不同层次的形成。所以巩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更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葆熙译.狱中札记[M].人民出版社,1983(1):5-8.
[2]魏晓军,张思军.近三十年国内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15(02):22-24.
[3]韩丽.新时期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06):15-17.
作者简介
梁春园(1989-),女,内蒙古通辽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葛兰西;文化领导权
继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时隔六年,在此基础上,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由“三个倡导”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提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取向,对在新常态下促进“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而究竟如何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知识分子”,引导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取向
“有机知识分子”是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他认为能够切实执行知识分子职能的人,就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凭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标准来做以区分。在政治生活中,“有机知识分子”作为核心领导力量的外延,起着一个联系领导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每一个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会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并保持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阶层,所以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必须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并以此征服和同化本阶级以外的知识分子。他指出,知识分子不仅仅教育和启蒙大众,其自身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壮大和提高,都是与群众紧密相连的。要建立下层与上层之间,普通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体系的统一,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就要有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性,使知识分子成为群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有机知识分子”的数量是庞大的,首先我们有近九千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其次,在我国广袤的领土内分布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为数众多的下属各级行政单位。这些都是联系中央和地方人民群众的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决定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个人才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要求我们党要不断加强领导职能,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建设。官风不正则民风必颓,吏治不顺则民心难安,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统治阶级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其理论得以灌输,所以隶属于执政党的“有机知识分子”必须身体力行,一旦模范作用失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将举步维艰。
二、解读“市民社会”,克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因素
葛兰西认为,不能仅仅研究哲学家的理论体系,还必须研究广大群众的世界观。葛兰西把市民社会归为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碍因素无非在于两个转化,即抽象到具体,理论到实践。所以要寻找领导阶层与人民群众二者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到人民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彻底的理论被人民掌握,从而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每个人的言行中都包含有一定的价值观,而要寻找到一个统一的价值取向,需要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一种伟大的文化可以译成其他民族文化的语言,即用民族语言可以表现世界文化,而方言是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1]。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语言必须渗透到各个民族当中。
我们党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国家的55个少数民族中使用着近80种语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融入到这些民族文化中,就必须认真研究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找到主流价值观与各民族地方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实现两个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13亿人民共同的追求,它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推广,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边疆地区的渗透,筑建人民心中的价值观堡垒,对抵御反社会主义思想的攻击,凝聚各民族的向心力有着重大意义。
三、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是构筑在对“国家”的独特见解之上的,在深入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接连失败的原因中,看到了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统治阶级要想保持长久的统治,不仅要做政治上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形成有效领导,否则难以形成稳固长久的政治统治。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这就告诉我们国家地位的巩固要依靠两方面的领导权。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所说:“政治统治紧靠暴力是行不通的,必须同时获得普通大众的支持和拥护 ”[2]。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中的“文化”应该是在整个民族普及的可以被所有人接受的某种观念,而这种文化理应成为某种道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准则。所以他将某一社会集团在文化、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取得的领导权,称之为“文化领导权”,其特征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的同意主要的统治集团对社会生活作总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全民族共同的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给民族补钙,就是要挺起中国人的脊梁。费尔巴哈断言“人是他所吃的那种东西”,也就是说人是物质的,物质需求满足的程度如何决定了精神需求的不同层次的形成。所以巩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更有利于意识形态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葆熙译.狱中札记[M].人民出版社,1983(1):5-8.
[2]魏晓军,张思军.近三十年国内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15(02):22-24.
[3]韩丽.新时期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06):15-17.
作者简介
梁春园(1989-),女,内蒙古通辽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