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慕思寝具携手南都周刊、田朴珺工作室于今年6月走访意大利、拜访17位杰出大师,本期走到最后一站,带来三位兼具作品分量、江湖地位、年代资历的大师,他们的年龄之和超过210岁,被视为意大利智慧与精神的最佳存世代表。
他们是:足坛名帅里皮、时尚教母卡拉·索萨尼(Carla Sozzani)、常青超过五十年的设计老兵理查德·萨博(Richard Sapper)。令我们惊喜与感动的是,他们仍然站在各自领域的最前沿,关注、参与、回馈由自己创造并影响的行业传奇与秩序,代表老派作风,也拥抱扑面而来的新时代。
他们老了,却仍然年轻。我们向他们致敬。
去年底,里皮将要离开广州恒大的消息传来,他的成绩单是令人满意的:中超三连冠、中国俱乐部第一次登顶亚冠。中国球迷很久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了。
但对于这位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意甲踢球、80年代执教、90年代带领尤文图斯创造王朝、新世纪又率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的男人,一切恰如锦上添花。他累了,非常想家。
长期跟队的足球记者曾透露里皮想家的程度:只要球队放假超过一周,他都会在赛后当晚直接飞回意大利,以至缺席赛后发布会遭到罚款也不在乎。妻子、儿女、孙子都在意大利,他年过花甲又孤悬海外,可以理解。
让里皮魂牵梦萦的就是故乡维亚雷焦(Viareggio)。小城在意大利中北部,位于米兰和罗马的中点,紧邻地中海。城市狭长、街道却宽敞,随便步行几分钟就能来到深蓝的海边,肤色黝黑的游客和服务员会热情地与你打招呼:来,喝一杯!
在我们到访前一周,广州传来消息,里皮推荐的接班人、弟子、前世界足球先生卡纳瓦罗(Fabio Cannavaro)与俱乐部解约,恒大选择了更为出名的巴西教练斯科拉里(Luiz Felipe Scolari)及其团队。里皮曾经布道:他留给了广州恒大完整、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模式。会以技术总监的身份退居幕后,但包括助教、体能训练师等在内的教练团队没有变,没想到半年后,光环与阴影还未走出,就结束了。
我们的这场会面由意大利酒商马克·马奇先生(Marco Maci)安排。他是家族酒庄继承人,常年游走在中国、意大利之间,在北京、深圳都有办事处。里皮在中国时,他们是要好的老乡。这天,他有点紧张,担心中国人过多关注恒大、卡纳瓦罗的问题,会让老头不开心。
没想到里皮刚一落座,就掏出手机,比我们还熟悉地介绍起恒大最新战况:山东、北京、上海,几个竞争者和老东家的比分差距,他报得清清楚楚,这几个地名的中文发音也相当地道:“广州赢了山东,2:1”,里皮笑得很开心。
因为常带孙子在室外玩耍,他比在中国时晒黑了一些,但还是经典的打扮:光脚穿Nike慢跑鞋、深色细条纹休闲西服、深色衬衣、无框眼镜,一头银发。趁着宾主寒暄的热闹时刻,我问他怎么看几天前发生的事情。他为卡纳瓦罗不平,为自己的团队不平,但称赞斯科拉里也是世界级的名帅,“我会一直关注着广州”。
里皮没有再做评论,但他主动爆料,正和一支国家队接洽,并不打算停止自己的脚步。赋闲在家几个月的里皮除了接洽业务,也关注公益。当地残障人士足球学校聘他做顾问,并做起了义务的宣传员。
让他说足球本身,比让他评论围绕足球的人和事容易。里皮先生又一次重复他发现的中国足球最大的不足:没有好的前锋。“几乎所有的中国俱乐部球队在锋线上都使用外籍球员,虽然你们有很好的后卫和中场”,然后,话题很自然引到中国国家队教练上,我们对神奇人物的期待还是那么强。里皮不置可否,转而更灿烂地回忆起中国美食、热情的球迷、美丽的姑娘。
酒商马克·马奇先生完全了解我们这种期待,他用意大利味道浓郁的英语打岔道:“One day, one day, I think Marcello will……”(会的会的,我觉得马尔切洛……)。马克先生拍了拍里皮的肩膀,微笑着眨了眨左眼,示意我们淡定。
“Come back”是我们对里皮的期待,“回来”也是不少像马克一样的意大利人的既定目标。来到中国,大有可为。曾有专业足球网站分析,里皮在华期间的总收入已超过两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在他之外,意大利元素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
意大利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与东方人相似。里皮给了老朋友、新客人面子,热情地和我们合影,然后小跑到酒店侧面,发动了一辆黑色马自达CX5紧凑型SUV,低调地混入车流当中。他继续度假、晒太阳、吹风、陪孙子玩去了,就像他最后说的,“我喜欢夏天,喜欢大海,想整个夏天和家人呆在一起。”
上世纪50年代,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之火方兴未艾,一代设计师在战后试图以美好、实用慰藉人类的物质需求。他们中的佼佼者,皆有代表作存世,创建出到如今风格各异、名头不同的设计界滥觞。他们的一生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仍然保持本色,视生活本身为最美好的灵感来源、最广阔的舒心之地。
其中一位老者常住湖边,像活化石一般见证并参与了几种产品类型、几个工业跨代的产品设计。他非常和蔼,对今天年轻人仍爱听他的故事感到由衷的高兴。
开出米兰城40公里,进入靠近意大利北部边境的科莫湖区,公路蜿蜒,古树参天,空气清新,连瓦片上的青苔都看得更加清楚了。这里是欧洲乃至世界顶级的度假区,不少电影在这里取景,比如《星球大战》。这里名流云集,一地难求,接待我们的理查德·萨博(Richard Sapper)先生的别墅地盘来自朋友的转让,是世家的遗产。 萨博先生是设计界的名门。他83岁了,高大、驼背,穿着宽大白衬衫、休闲短裤、敞口懒人皮鞋站在家门口的斜坡上等着我们,对面是湖水和阿尔卑斯山。
那天有雾,萨博先生的妻子站在公路旁的石头墙外迎接我们,他们的木屋门口狭长的私家草坪沾着露水,邻居家的狗叫着,但一切看起来很安静。
萨博先生的听力和语速都变慢了,但记忆力并没有,包括幽默感。房间内随意地摆放着几个出自上世纪的经典产品:Thinkpad电脑,那个著名的小红点由他在90年代引入;Tizio,一台看不到线,靠工业线条和重力调整角度的台灯,是70年代的产品;9091,世界上第一款水烧开了会叫的水壶,创造于80年代。它们安静地待在各个角落,成为大师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在吊床上,萨博先生吻了一下为自己复述问题的妻子。我们人多,大师的妻子指着墙上像衣服一样挂着的几把经典款Nena折叠长椅,“请自便,拿下来就能坐”。
木屋别墅的侧面,是孙子们住的阁楼,还有用绳索悬吊的楼梯,也是萨博先生的创意。后院停着一款老式黑色奔驰。萨博先生的第一个量产作品就是为这家公司而做:1956年款奔驰300SL的后视镜,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汽车,时速260公里。
萨博出生在战前,是德国人,父亲是位画家。他学习过哲学、解剖学、工程学,毕业时拿的是商科学位。在奔驰短暂工作之后,1959年他开始定居在意大利,做产品设计。外人无法探究其灵感究竟来自哪里,老爷子总会笑着说一声,“everywhere”(到处都是)。
他曾把收音机切成一半,合起来时却看不出来,他说,“我们想创造一个不透露其性质,除非你打开它。我们想使它不显示出科技产品的样子,除非消费者使用它们”。他把线藏在天平一样的灯架里,变成最酷的收藏。他让热水壶烧开时吹响哨子。他让电脑看起来很酷,还有个小红点方便操作。
这位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佳作频出的大师,曾见证欧洲设计的战后苏醒,经历过美国和日本的兴旺,还曾拒绝过乔布斯的邀约。如今,他和妻子用自己设计的工具刨着奶酪,招待着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
突然悟出了萨博先生说的,拒绝乔布斯的理由:“时机不对,我不想搬到加州去,我在这儿有非常有趣的事要做,不想放弃”。
“我现在当然后悔了,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苹果首席设计师)一年能赚3000万美金呢”,老先生哈哈哈地笑了,宽大苍老的手掌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我也用iPhone,乔布斯时代的理念很好,和我经历的黄金时代一样,产品优先,再考虑赚钱的事“。
萨博将德国的冷峻融入意大利的圆融,半隐居在山间湖畔,以耶鲁、北大、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客座讲授的身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创意者。身处殿堂的暮年长者和他所回忆的“黄金”,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细节充满美感,以及不慌不忙的享受状态。
当男人们卸甲归田,半退休时,他们可以开始回忆人生。而女性力量在时尚、美学界的崛起,注定需要对细节、体验,有更为在乎、用心的把握。这些女性大师,往往一生不能退下火线,也把一生活成了传奇。
《时代周刊》曾说,“没有去过10 Corso Como的米兰之行是不完整的”。这里是“休闲、看展、购物”模式的开端,如今在中国火热的“艺术园区”概念即发源于此,由卡拉·索萨尼(Carla Sozzani)于1990年代创立。
还没走近店里,我们就感觉到了强烈的布尔乔亚气息。一间没人大声说话的书店,摆放着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集,和价格昂贵的设计单品;一个“Excuse me”、“Grazie”(意大利语:谢谢)不绝于耳的花园式餐厅;一个有烟民吞云吐雾,所有人若有所思的天顶花园。
教母走了出来,颈上的项链让人印象深刻,紧密相连的米字形不锈钢花朵串在一起。身后不断有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她的助理忙着看表。接下来,她还要接受一队日本电视台的访问。
在将废旧工厂变成文青天堂之前,卡拉女士曾是意大利版《Vogue》、《Elle》的主编,她了解行业两端在想什么。那时还没有网络,她为设计师、摄影师和读者、买家搭建了平台:来我这里找到彼此。
卡拉女士和她的妹妹弗兰卡·索萨尼(Franca Sozzani)透过大众媒体,变成欧洲最具权威的时尚点评家、买手、推手。她们二人先后担任最具美誉的意大利版《Vogue》杂志主编,捧红了几代摄影师、模特。姐姐开始实体化尝试之后,妹妹在主编岗位上已经干了27年。卡拉还有一位妹妹:玛丽亚·索萨尼(Maria Sozzani),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的遗孀。
姐妹三人,无一平凡,她们的时尚视野比起普通名媛、贵妇更为广阔。卡拉和妹妹除了大量提携后辈,也常年在时尚界提出新鲜、生猛的话题,给予年轻人在大牌之外的生存空间,更致力于发现海外时尚人才。中东、东南亚、中亚这些传统时尚弱国面孔在米兰越来越多露面,也得益于她们。
卡拉的10 Corso Como也开到了首尔、上海、北京。尽管在今天,信息传递的门槛已经非常低,但10 Corso Como的人气依然强劲,卡拉女士安慰着我这位纸媒从业者:“数字和实体的东西并行不悖,并不冲突。翻阅纸张的快乐,凝视一张充满质感的好照片的体验仍无法取代。数字内容快速且炫目,但太过匆忙,掩卷而思的空间少了。五年前,在意大利这曾是个问题,五年后,我看到了人们的回归,我们需要宁静、平和的体验,和更深的思考”。
他们是:足坛名帅里皮、时尚教母卡拉·索萨尼(Carla Sozzani)、常青超过五十年的设计老兵理查德·萨博(Richard Sapper)。令我们惊喜与感动的是,他们仍然站在各自领域的最前沿,关注、参与、回馈由自己创造并影响的行业传奇与秩序,代表老派作风,也拥抱扑面而来的新时代。
他们老了,却仍然年轻。我们向他们致敬。
里皮在老家:人生,未赢够
去年底,里皮将要离开广州恒大的消息传来,他的成绩单是令人满意的:中超三连冠、中国俱乐部第一次登顶亚冠。中国球迷很久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了。
但对于这位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意甲踢球、80年代执教、90年代带领尤文图斯创造王朝、新世纪又率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的男人,一切恰如锦上添花。他累了,非常想家。
长期跟队的足球记者曾透露里皮想家的程度:只要球队放假超过一周,他都会在赛后当晚直接飞回意大利,以至缺席赛后发布会遭到罚款也不在乎。妻子、儿女、孙子都在意大利,他年过花甲又孤悬海外,可以理解。
让里皮魂牵梦萦的就是故乡维亚雷焦(Viareggio)。小城在意大利中北部,位于米兰和罗马的中点,紧邻地中海。城市狭长、街道却宽敞,随便步行几分钟就能来到深蓝的海边,肤色黝黑的游客和服务员会热情地与你打招呼:来,喝一杯!
在我们到访前一周,广州传来消息,里皮推荐的接班人、弟子、前世界足球先生卡纳瓦罗(Fabio Cannavaro)与俱乐部解约,恒大选择了更为出名的巴西教练斯科拉里(Luiz Felipe Scolari)及其团队。里皮曾经布道:他留给了广州恒大完整、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模式。会以技术总监的身份退居幕后,但包括助教、体能训练师等在内的教练团队没有变,没想到半年后,光环与阴影还未走出,就结束了。
我们的这场会面由意大利酒商马克·马奇先生(Marco Maci)安排。他是家族酒庄继承人,常年游走在中国、意大利之间,在北京、深圳都有办事处。里皮在中国时,他们是要好的老乡。这天,他有点紧张,担心中国人过多关注恒大、卡纳瓦罗的问题,会让老头不开心。
没想到里皮刚一落座,就掏出手机,比我们还熟悉地介绍起恒大最新战况:山东、北京、上海,几个竞争者和老东家的比分差距,他报得清清楚楚,这几个地名的中文发音也相当地道:“广州赢了山东,2:1”,里皮笑得很开心。
因为常带孙子在室外玩耍,他比在中国时晒黑了一些,但还是经典的打扮:光脚穿Nike慢跑鞋、深色细条纹休闲西服、深色衬衣、无框眼镜,一头银发。趁着宾主寒暄的热闹时刻,我问他怎么看几天前发生的事情。他为卡纳瓦罗不平,为自己的团队不平,但称赞斯科拉里也是世界级的名帅,“我会一直关注着广州”。
里皮没有再做评论,但他主动爆料,正和一支国家队接洽,并不打算停止自己的脚步。赋闲在家几个月的里皮除了接洽业务,也关注公益。当地残障人士足球学校聘他做顾问,并做起了义务的宣传员。
让他说足球本身,比让他评论围绕足球的人和事容易。里皮先生又一次重复他发现的中国足球最大的不足:没有好的前锋。“几乎所有的中国俱乐部球队在锋线上都使用外籍球员,虽然你们有很好的后卫和中场”,然后,话题很自然引到中国国家队教练上,我们对神奇人物的期待还是那么强。里皮不置可否,转而更灿烂地回忆起中国美食、热情的球迷、美丽的姑娘。
酒商马克·马奇先生完全了解我们这种期待,他用意大利味道浓郁的英语打岔道:“One day, one day, I think Marcello will……”(会的会的,我觉得马尔切洛……)。马克先生拍了拍里皮的肩膀,微笑着眨了眨左眼,示意我们淡定。
“Come back”是我们对里皮的期待,“回来”也是不少像马克一样的意大利人的既定目标。来到中国,大有可为。曾有专业足球网站分析,里皮在华期间的总收入已超过两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在他之外,意大利元素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
意大利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与东方人相似。里皮给了老朋友、新客人面子,热情地和我们合影,然后小跑到酒店侧面,发动了一辆黑色马自达CX5紧凑型SUV,低调地混入车流当中。他继续度假、晒太阳、吹风、陪孙子玩去了,就像他最后说的,“我喜欢夏天,喜欢大海,想整个夏天和家人呆在一起。”
理查德·萨博:大师暮年、美在日常
上世纪50年代,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之火方兴未艾,一代设计师在战后试图以美好、实用慰藉人类的物质需求。他们中的佼佼者,皆有代表作存世,创建出到如今风格各异、名头不同的设计界滥觞。他们的一生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仍然保持本色,视生活本身为最美好的灵感来源、最广阔的舒心之地。
其中一位老者常住湖边,像活化石一般见证并参与了几种产品类型、几个工业跨代的产品设计。他非常和蔼,对今天年轻人仍爱听他的故事感到由衷的高兴。
开出米兰城40公里,进入靠近意大利北部边境的科莫湖区,公路蜿蜒,古树参天,空气清新,连瓦片上的青苔都看得更加清楚了。这里是欧洲乃至世界顶级的度假区,不少电影在这里取景,比如《星球大战》。这里名流云集,一地难求,接待我们的理查德·萨博(Richard Sapper)先生的别墅地盘来自朋友的转让,是世家的遗产。 萨博先生是设计界的名门。他83岁了,高大、驼背,穿着宽大白衬衫、休闲短裤、敞口懒人皮鞋站在家门口的斜坡上等着我们,对面是湖水和阿尔卑斯山。
那天有雾,萨博先生的妻子站在公路旁的石头墙外迎接我们,他们的木屋门口狭长的私家草坪沾着露水,邻居家的狗叫着,但一切看起来很安静。
萨博先生的听力和语速都变慢了,但记忆力并没有,包括幽默感。房间内随意地摆放着几个出自上世纪的经典产品:Thinkpad电脑,那个著名的小红点由他在90年代引入;Tizio,一台看不到线,靠工业线条和重力调整角度的台灯,是70年代的产品;9091,世界上第一款水烧开了会叫的水壶,创造于80年代。它们安静地待在各个角落,成为大师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在吊床上,萨博先生吻了一下为自己复述问题的妻子。我们人多,大师的妻子指着墙上像衣服一样挂着的几把经典款Nena折叠长椅,“请自便,拿下来就能坐”。
木屋别墅的侧面,是孙子们住的阁楼,还有用绳索悬吊的楼梯,也是萨博先生的创意。后院停着一款老式黑色奔驰。萨博先生的第一个量产作品就是为这家公司而做:1956年款奔驰300SL的后视镜,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汽车,时速260公里。
萨博出生在战前,是德国人,父亲是位画家。他学习过哲学、解剖学、工程学,毕业时拿的是商科学位。在奔驰短暂工作之后,1959年他开始定居在意大利,做产品设计。外人无法探究其灵感究竟来自哪里,老爷子总会笑着说一声,“everywhere”(到处都是)。
他曾把收音机切成一半,合起来时却看不出来,他说,“我们想创造一个不透露其性质,除非你打开它。我们想使它不显示出科技产品的样子,除非消费者使用它们”。他把线藏在天平一样的灯架里,变成最酷的收藏。他让热水壶烧开时吹响哨子。他让电脑看起来很酷,还有个小红点方便操作。
这位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佳作频出的大师,曾见证欧洲设计的战后苏醒,经历过美国和日本的兴旺,还曾拒绝过乔布斯的邀约。如今,他和妻子用自己设计的工具刨着奶酪,招待着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
突然悟出了萨博先生说的,拒绝乔布斯的理由:“时机不对,我不想搬到加州去,我在这儿有非常有趣的事要做,不想放弃”。
“我现在当然后悔了,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苹果首席设计师)一年能赚3000万美金呢”,老先生哈哈哈地笑了,宽大苍老的手掌摸着自己的光头,说,“我也用iPhone,乔布斯时代的理念很好,和我经历的黄金时代一样,产品优先,再考虑赚钱的事“。
萨博将德国的冷峻融入意大利的圆融,半隐居在山间湖畔,以耶鲁、北大、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客座讲授的身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创意者。身处殿堂的暮年长者和他所回忆的“黄金”,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细节充满美感,以及不慌不忙的享受状态。
卡拉·索萨尼:时尚秩序的推手
当男人们卸甲归田,半退休时,他们可以开始回忆人生。而女性力量在时尚、美学界的崛起,注定需要对细节、体验,有更为在乎、用心的把握。这些女性大师,往往一生不能退下火线,也把一生活成了传奇。
《时代周刊》曾说,“没有去过10 Corso Como的米兰之行是不完整的”。这里是“休闲、看展、购物”模式的开端,如今在中国火热的“艺术园区”概念即发源于此,由卡拉·索萨尼(Carla Sozzani)于1990年代创立。
还没走近店里,我们就感觉到了强烈的布尔乔亚气息。一间没人大声说话的书店,摆放着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集,和价格昂贵的设计单品;一个“Excuse me”、“Grazie”(意大利语:谢谢)不绝于耳的花园式餐厅;一个有烟民吞云吐雾,所有人若有所思的天顶花园。
教母走了出来,颈上的项链让人印象深刻,紧密相连的米字形不锈钢花朵串在一起。身后不断有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她的助理忙着看表。接下来,她还要接受一队日本电视台的访问。
在将废旧工厂变成文青天堂之前,卡拉女士曾是意大利版《Vogue》、《Elle》的主编,她了解行业两端在想什么。那时还没有网络,她为设计师、摄影师和读者、买家搭建了平台:来我这里找到彼此。
卡拉女士和她的妹妹弗兰卡·索萨尼(Franca Sozzani)透过大众媒体,变成欧洲最具权威的时尚点评家、买手、推手。她们二人先后担任最具美誉的意大利版《Vogue》杂志主编,捧红了几代摄影师、模特。姐姐开始实体化尝试之后,妹妹在主编岗位上已经干了27年。卡拉还有一位妹妹:玛丽亚·索萨尼(Maria Sozzani),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的遗孀。
姐妹三人,无一平凡,她们的时尚视野比起普通名媛、贵妇更为广阔。卡拉和妹妹除了大量提携后辈,也常年在时尚界提出新鲜、生猛的话题,给予年轻人在大牌之外的生存空间,更致力于发现海外时尚人才。中东、东南亚、中亚这些传统时尚弱国面孔在米兰越来越多露面,也得益于她们。
卡拉的10 Corso Como也开到了首尔、上海、北京。尽管在今天,信息传递的门槛已经非常低,但10 Corso Como的人气依然强劲,卡拉女士安慰着我这位纸媒从业者:“数字和实体的东西并行不悖,并不冲突。翻阅纸张的快乐,凝视一张充满质感的好照片的体验仍无法取代。数字内容快速且炫目,但太过匆忙,掩卷而思的空间少了。五年前,在意大利这曾是个问题,五年后,我看到了人们的回归,我们需要宁静、平和的体验,和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