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舆论宣传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促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值得研究。
关键词:舆论宣传阵地 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34-01
一、舆论宣传阵地的内涵及主要载体
(一)舆论宣传阵地的内涵
舆论是指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1]阵地原本是指军事上工作、斗争的场所;后来延伸成思想空间,比喻某一意识形态领域。
高校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阵地,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而开展,可以传播先进理论和文化理念。
(二)舆论宣传阵地的载体
在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以多种载体和形式呈现出来。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校报与校园广播、电视等是高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宣传栏、电子屏等是设施性小阵地,校展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则是场馆性阵地。此外,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校园传媒、自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也是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部分,并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舆论宣传阵地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功能
舆论宣传阵地建设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功能。
(一)传播校园文化
无论何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载体,都具有传播校园文化的功能。
第一,能够体现校园动态与文化建设的校园事件、新闻等,都会通过信息、文章等形式呈现在舆论宣传阵地中,可以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第二,舆论宣传阵地可以进行文化娱乐服务,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闲娱乐。校报涉及的师生文章和摄影、校园广播插播的流行音乐和重大体育赛事、校园网络提供的资源共享等,都大大增强了大学生课外时间的趣味性。
(二)反映和引導舆论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具有反映、引导和宣传舆论的功能。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正确观念的引导,对其将来的发展,甚至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落实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传授综合性知识
高校是大学生可以完成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场所,传授知识是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功能。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传授的是综合性知识,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又包括各种生活常识与技巧。思想宣传过程也是综合性知识传授过程,能使大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舆论宣传阵地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舆论宣传阵地服务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利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开展工作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主要是指高校的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和群体。[2]此外,还包括在校工作人员。要想更好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除必要的理论灌输外,还要全员育人,即努力做到“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可以更好地传播信息,使大学生从多方面、多渠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有利于促进宣传思想工作开展。
高校建设不断发展,学校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愈加提高,教育者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舆论宣传阵地能够使教育者开拓眼界、更新自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展动向,以便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
(二)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地发展
第一,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出更丰富的舆论宣传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为个人的成长成才汲取养分、集聚力量,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舆论宣传阵地的校园文化传播功能,为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供了有利的课外环境,可以引导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文化素养。第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校舆论宣传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倡导大学生加强锻炼,以拥有健康体魄;引导他们参加社团与实践活动,加强交流,增进心理健康。这都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与参与能力,提高了其身心素质和综合素养,利于其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精神文明辐射作用,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舆论宣传阵地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师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通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责任编辑:于 蕾
关键词:舆论宣传阵地 高校 宣传思想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34-01
一、舆论宣传阵地的内涵及主要载体
(一)舆论宣传阵地的内涵
舆论是指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1]阵地原本是指军事上工作、斗争的场所;后来延伸成思想空间,比喻某一意识形态领域。
高校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宣传阵地,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实现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目标而开展,可以传播先进理论和文化理念。
(二)舆论宣传阵地的载体
在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以多种载体和形式呈现出来。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作用,校报与校园广播、电视等是高校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宣传栏、电子屏等是设施性小阵地,校展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则是场馆性阵地。此外,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校园传媒、自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也是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部分,并需引起高度重视。
二、舆论宣传阵地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功能
舆论宣传阵地建设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功能。
(一)传播校园文化
无论何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载体,都具有传播校园文化的功能。
第一,能够体现校园动态与文化建设的校园事件、新闻等,都会通过信息、文章等形式呈现在舆论宣传阵地中,可以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第二,舆论宣传阵地可以进行文化娱乐服务,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进行适当的休闲娱乐。校报涉及的师生文章和摄影、校园广播插播的流行音乐和重大体育赛事、校园网络提供的资源共享等,都大大增强了大学生课外时间的趣味性。
(二)反映和引導舆论
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具有反映、引导和宣传舆论的功能。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正确观念的引导,对其将来的发展,甚至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落实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传授综合性知识
高校是大学生可以完成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场所,传授知识是高校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功能。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传授的是综合性知识,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又包括各种生活常识与技巧。思想宣传过程也是综合性知识传授过程,能使大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舆论宣传阵地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舆论宣传阵地服务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利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开展工作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主要是指高校的教育者,即教育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和群体。[2]此外,还包括在校工作人员。要想更好地开展宣传思想工作,除必要的理论灌输外,还要全员育人,即努力做到“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可以更好地传播信息,使大学生从多方面、多渠道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有利于促进宣传思想工作开展。
高校建设不断发展,学校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愈加提高,教育者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舆论宣传阵地能够使教育者开拓眼界、更新自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展动向,以便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
(二)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地发展
第一,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出更丰富的舆论宣传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为个人的成长成才汲取养分、集聚力量,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舆论宣传阵地的校园文化传播功能,为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供了有利的课外环境,可以引导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文化素养。第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高校舆论宣传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倡导大学生加强锻炼,以拥有健康体魄;引导他们参加社团与实践活动,加强交流,增进心理健康。这都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与参与能力,提高了其身心素质和综合素养,利于其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合格大学生,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精神文明辐射作用,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舆论宣传阵地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师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通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责任编辑:于 蕾